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耕耘贞观 > 第一百三十八章 我们是一条船上的人

第一百三十八章 我们是一条船上的人

耕耘贞观

自从李泰在朝堂上表示了,如果钱收不回来那就再去世家借一笔的姿态后,世家们瞬息间便对郑白渠区域的翻新进程开始关心起来。

若是郑白渠工程半途而废,他们的钱可就都打水漂了。

如果是其他人,不想死的话,要么卖身为奴,给世家做牛做马,要么亡命天涯,躲藏到深山老林。

但李泰根本就没这两种想法,而是打算再去给世家借一笔钱,继续投入进去翻新郑白渠。

这就让这些世家很难受了,到时候到底是借,还是借呢!

要知道这个可是为了李世民修建的郑白渠,借肯定是要借的。

但若这整工程真变成了无底洞,那世家也感觉头疼啊?

取消工程李世民肯定不开心,开发出来的田地肯定优先收归国有。

如果工程换人,呵呵,郑国渠地界在高陵附近,李泰只要一门心思捣乱,谁来都没用。

所以,还是让自家在这工程的家伙把这整个工程盯得紧一点吧。

出了什么事情最好第一时间给家里回话。

当然越王更是要盯得紧一点,若是他胡来,肯定要找人阻止他的。

想一想,自己身为世家,面对一个这般的工程不但不能上下其手,居然还要防止主管的李泰上下其手,想想总感觉哪里有点没道理啊!

还好,李泰还真只是对郑白渠区域做了一系列的规划之后,就放手给了马周。

在高陵徭役,以及一家家高陵地界突然冒出来的工厂的支持下,整个工程倒是进度惊人。

也许今年完成有点困难,但明年完成肯定不成问题。

很快饭菜便上来了,众人尝了尝,这酒楼的菜肴若说比得了御厨那自然是胡话,但吃起来倒也可口,所以这酒楼里的人却也并不少。

“店家,高陵这里有什么好玩的地方!”李世民吃了几口饭菜,停下了筷子道。

“客官是来高陵游玩的啊!”这小二看在金叶子的份上,即刻热情介绍:

“若客官想购物,可去孔雀大商铺,那里的东西应有尽有,长安东西市有的我们高陵有,长安东西市没有的,我们高陵也有。

若客官喜欢热血点的运动,这条街出去一路向北走到头,出了高陵一重城,便能见到赛马馆,那里的比赛可好看了,一个个的队员展现出来的技艺,绝对是一顶一的。

另外,看客官一身贵气应该世家出身,也可以去农业学府那边,基本上只要是世家子弟,或者朝廷承认拥有进京赶考资格的举子,那都能免费进入到农业学府看书的!”

“看起来高陵可以去的地方倒是挺多的!”李世民略有些欣喜道。

“我看这位客官一出手便是金叶子,想来客官是新来高陵的。

若游玩的话,可以去附近的钱庄,粮庄或者煤庄,去这些地点用金叶子换点粮票炭票!”

小二道,“用粮票炭票在高陵交易会方便很多。”

“粮票,炭票?这里不用开元通宝吗?”房玄龄听到这话,不由皱眉道。

“用的,用的!”这个店小二连连点头道,“不过我见几位出手阔绰,若是大面值的钱,一般都用粮票与炭票来支付,而不是直接用金叶子。”

众人听到这话,不由相互对视一眼,显然在上次后,再次过来,他们发现高陵开始变得让自己等人有些不认识了。

很多东西不是亲眼看到,单看奏报是真没什么感触的。

店小二见到几人没有什么问话便断撤下来,没有继续待下去,毕竟是要干活的,一直在这里待着肯定是会被老板说偷懒的,到时候若扣了自己的工资就不好了。

“看起来这高陵,倒是在青雀的治理之下生机勃勃啊!”李世民很欣慰。

说实话,很多东西李世民是看不懂,但看不看得懂不重要,作为从乱世中走过来的帝王,他能够看得出,高陵这地方百姓们能够安居乐业。

相对于长安其他的城市,至少高陵百姓脸色甚至更突显出几分的红润,有点不像是百姓们应该有的样子。

想一想去年自己去鹿苑打猎的时候,见到的百姓多是面有菜色。

与这些百姓相比,简直就充满了一种说不出的麻木,而高陵百姓却给自己一种很有奔头的热情。

所以,虽然李世民并不知道李泰到底是怎么样进行执政的,但看着当地百姓的富裕程度,基本上是能够判断出李泰的用心程度的。

李世民算是中国少有比较赞成藏富于民的帝王,也正如此,李世民很认可李泰的表现。

李世民看看房玄龄道,“玄龄,可要四处再看看!”

房玄龄摇摇头道:“不需要了,在我们吃饭的时,我数过经过我们楼下的车队。

这些车辆一顿饭的功夫,或是向南,或是向北,经过的足足有三十多队车队。

很显然高陵的繁华是装不出来的,越王的确把高陵治理的很好。”

“一顿饭的功夫,就经过了这么多车队吗!?”李世民听到后,倒有几分恍惚。

“南北方向走,一般上要么去南边的码头坐船,或者去北面的赛马场吧!”长孙无忌对着李世民道,“二郎要不要去赛马场看看?”

李世民刚想到答应,房玄龄道,“圣人,您可别忘了,明天还要上朝。

高陵回长安到底是需要半日的路程,若回去晚了让魏征知道了,明天可就不得安稳了!”

听到房玄龄的话,李世民原本想好好在高陵玩一天的心思,不由低落了起来。

对李世民来说,李世民在干掉东突厥后,没有如贞观一二三年那几年来得励精图治,但也在长孙皇后与魏征的督促下,能克制自身内心的**。

此刻面对房玄龄的话语,无奈的叹了一口气,“好好好,那今日回吧!”

“不见越王吗?”李君羡有些不理解的看着李世民。

都已经来到了高陵了,去县衙里面见见越王,就算是越王不在县衙,直接叫人去通知一下真的很难吗?

“乘兴而来,兴尽而归,见不见青雀又有什么关系!”李世民坦然道。

当然,李世民的目光看向了房玄龄,因为这次过来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房玄龄看看李泰治下的情况,让房玄龄承认李泰的能力,减少通过农官制度的助力。

而房玄龄也明白李世民的意思,再这样的情况下,房玄龄已经表态了同意,那么去不去见李泰也没有没有什么意义了。

竟自己两人身后可是还有魏征那个烦人家伙。

若回去晚,长安的大门关闭了,明天说不定又会挨魏征或者其他的御史一顿喷。

说实话,哪怕是有房玄龄来分担,李世民也实在不希望被魏征给对着喷了。

所以,李世民来得高陵匆匆,去得也是匆匆,李世民便带着房玄龄在高陵转悠了一圈,确认了李泰干得的确很不错,便直接回长安去了。

而到了第二天,李泰便收到旨意,允许从高陵毕业学生成为外流七品的农官,指派到指定的州县进行农耕指导,主要是教育他们种植小麦的知识。

而李泰听到这话,倒也没多说什么,马上便把农科学子一一安排起来,其中最优先的就是郑白渠区域。

因为自己需要一批能够跟底层沟通的人才,同时顺着渭水,一批批农官人才,也开始慢慢安置起来。

不过,这次命令除了农官制度允许被推行以外,同时在农业学府中学习了一年的褚遂良,刘仁景等人也被安排前往余杭,开始建设余杭的分校。

苦尽甘来的褚遂良听到这指令可谓是甚至有几分失声。

不过,褚遂良与刘仁景并不清楚,江南那边种植水稻为主,跟北方小麦不是一个种类。

若按照种植小麦的思路去种植水道,会发生什么,反正李泰不知道。

不过,有了小麦上的锻炼,水稻上顶多是技术层面的问题相信褚遂良能克服的。

李泰唯一希望的就是,江南学府能够以科学的手段积累足够的水稻的经验。

毕竟在李泰看来,比较起去美洲寻找到现在都不知道有没有驯化的土豆与玉米,还不如踏踏实实的研究杂交水稻,来得更加实际一点。

只要自己能顺利登基成为皇帝,那作为自己的基本盘,再加上自己一直以来指导的农业方向都是正确,那后代绝对有人愿意氪命进去研究杂交水稻。

运气好五六十年应该能出成果,运气不好一两百年肯定也行了。

这样的情况下,与其去美洲寻找甚至还没有驯化的土豆,还不如靠着杂交水稻,把华夏人口上限打破。

哪怕就算发明出杂交水稻时,已到大唐晚期靠杂交水稻弄出来的粮食,说不定还能够让大唐苟延残喘一阵子。

毕竟封建时代,没什么是一碗粮食解决不了的,如果没有,那就再来一碗。

实际上,越早开始杂交水稻的计划,那寻找到合适的野水稻的概率就越高。

毕竟经过一千年繁衍,谁也不知道一株水稻到底繁衍多少子孙,遍布了华夏多大土地。

想想袁老为了寻找这么一株野水稻跑完了整个华夏,最后才在海南找到一株,就知道这东西的稀罕,甚至袁老如果没有发现,那以后是不是还要跑到国外去?!

所以杂交水稻这东西,肯定是需要一个巨大的国家进行背书,才能进行的科研项目啊!

自己想要蹲在家里,把这种东西就研究出来,省省吧,就算是神农氏复活都做不到的。

所以,褚遂良带着一部分农业学府的弟子们离开时,李泰可是相当热情的进行欢送。

毕竟自己的镰刀已经饥渴难耐了,就等着褚遂良这韭菜长好了自己进行收割了。

嗯嗯,他培养的学员自己要收割,他的种植底蕴自己更要收割,至于褚遂良自己,如果可以,自己也把他给收割了。

褚遂良骑着马匹,前往余杭,正准备纵马狂歌,吟诗一首,庆喝自己总算是困龙升天,脱离苦海。

对褚家来说,自己就是钱塘的郡望,此刻更有着朝廷的支持,江南学府肯定是能够顺利的办理起来。

此刻的褚遂良已经迫不及待想要大展身手了。

这时候,不知道怎么褚遂良感觉一阵哆嗦,明明是六月份,却不知道哪里来的阴风阵阵。

褚遂良很是疑狐的看看左右,阳光炙热,晴空万里,哪里来的阴风呢?

定是自己多心了。

就在褚遂良踌躇满志的前往江南时,李泰倒也开始繁忙了起来。

因为随着小麦的丰收,整个高陵因为是以种植小麦为主,自然进入到农闲时期。

自己让一批人开始种植菉豆来增加土壤肥力,方便秋天时再次进行种植小麦,剩下来的人,李泰则要对他们进行安排,让他们進入自己一手搭建起来的一个个工厂中做农民工。

因爲高陵這边实行的制度是,不愿意做徭役的,那就自己出一笔钱,让高陵徭役替代他们去服徭役,也就是租庸调制,但这样的话,他们也就闲下来了。

而现在,这工厂距离他们大概也就一天,甚至半天距离,包吃包住且工钱还是一周一结。

对绝大多数的已经干完农活的农民来说,还是很乐意去干活的,谁不想小钱钱多点。

这些工厂怎么来的,自然是李泰前期从世家宗室手中拿过来的钱,基本就砸这上面了。

與此同时,为什么高陵的百姓去这些工厂的距离,只用花费这么短时间。

那是因为在修郑白渠前,高陵徭役都在高陵修路,甚至做到通村的程度。

马车牛车都能拉到一些看起来比较边远的高陵村落中。

此刻,随着农民进入到农闲,在李泰有意安排下,许多工厂甚至鼓励拉人头,只要拉人来这里工作,一个人十斤粮票一张。

毕竟李泰需要剥削他们肯定是先要让他们养成消费习惯……不对,是养成劳动的习惯。

所以这第一年肯定是拉人头有奖励的,把他们安排到工厂中,承接着郑白渠工作所需要的各种材料,什么标准木桩,什么特质糯米粉,什么方正花岗岩……多得他们需要干的工作。

而李泰也是每五天放他们一天假期,如果赶回去那就肯定赶不及第二天的班。

但高陵这里买东西你应有尽有,吃东西尽善尽美,只要你把老劳动所得的粮票或者炭票拿出来消费,你就能够马上感受到,高陵是属于你的,甚至这个世界也是属于你的。

至于李泰,这时候则跑到鸿胪寺对唐俭咆哮:

“郑白渠的劳力不足啊,东突厥的劳力去哪了,这世道哪里有材料等人的道理。

唐鸿胪,我们是一条船上的人,你不能害我啊!”

唐俭看着气鼓鼓的李泰,第一次发现,自己面对越王,好像真的很没底气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