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汉家功业 > 第122章 九品中正制

汉家功业 第122章 九品中正制

作者:官笙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2024-10-23 23:03:25

第122章 九品中正制

第122章 九品中正制

医师在刘辩的喊声中匆匆回来,将蔡邕父女带到后院检查、医治。

刘辩站在前厅,看着一群人若有若无的目光,低低咳嗽一声,走也不是,不走也不是。

想了想,他坐回去,与太宰道:“太学裁了多少学生?”

纯属没话找话,心里想的却是:‘那裙子质量怎么这么好……’

太宰紧张的抬手道:“回陛下,总数二百三十六。鸿都门学裁减一百二十三。太常裁减冗官三十六。”

刘辩随意的点头,接着潘隐递过的茶杯,故作思索的排解尴尬。

心里强行的思索着太常的事。

太学生规模庞大,今年虽然经历了各种事情,仍然有高达五千以上的学生,裁减二百多,还是太过保守。

鸿都门学是灵帝的‘一时兴起’,生员不多,总共也就五六百人,裁减一百多,看似力度很大,但其中比太学更不堪,是以下手也不够狠。

而太常,权职大部分被移给了六曹,裁减三十多,也是相当温和。

‘是蔡邕采取了保护手段,还是王允也有了妥协?’

刘辩心里推敲着。

按照他的规划,洛阳城的大小官吏,第一步得裁减十分之一,而地方,也是相当数量。

“朝廷裁减冗官,”

刘辩看着那太宰,道:“是为了瘦体强身,提升行政效率,避免体制臃肿,人浮于事。并非是什么朝臣争斗,或是什么人的乱政,此举于国于民皆是大利。”

太宰抬着手,一脸谨慎的道:“臣明白。”

其他人跟着躬身低头,作陛下圣明状。

刘辩点点头,余光看了眼侧门,无声无息。

心头叹了口气,这叫什么事情?

左栗从外面进来,见气氛有些安静,连忙低着头,小碎步的来到刘辩边上,递过一道奏本,低声道:“陛下,尚书台刚刚收到的。”

刘辩神色一肃,伸手接过来,刚要打开,就听到侧门一阵脚步声。

他连忙站起来,笑容满面。

蔡邕一马当先,道:“陛下,小女无碍,请陛下切勿挂怀。”

刘辩歪头,看向后面的蔡文姬。

额头包裹着纱布,鼻子上高高鼓起,对着刘辩轻轻见礼,目光平静,没有说话。

刘辩很想说些什么,又不知道该说什么。

安静。

潘隐见着,连忙插话道:“蔡小娘,宫里的唐娘娘对蔡小娘的学业十分仰慕,若是得空,还请进宫与唐娘娘交流一二。”

刘辩瞥了眼潘隐,心里大为满意。

蔡文姬眨了眨眼,轻声道:“谢唐娘娘垂青,蔡琰有空,一定进宫拜见唐娘娘。”

缓解过了尴尬,刘辩微笑着道:“那就这么说定了。蔡卿家,今日辛苦了,过几日,进宫叙话。”

说完,刘辩就有些迫不及待的离开了。

“臣领旨。”

蔡邕紧跟着刘辩,道:“臣恭送陛下。”

蔡邕倒是很热情,一路送刘辩出门。

刘辩本来还有些事情想交代他,现在把人家女儿摔成这样,还怎么说出口?

出了太常,刘辩上了马车,道:“回宫。”

坐到马车上,刘辩这才松口气,与潘隐道:“做的不错。”

“小人不敢。”潘隐道,但脸上难掩喜色。

左栗瞥了眼潘隐,眼神里嫉妒一闪。

蔡邕、蔡琰等人站在门外,目送着刘辩马车走远。

蔡邕回头看下蔡琰,轻叹道:“女儿,你算是救了父亲一命。”

蔡邕目露疑惑,轻声道:“父亲,陛下不是很温和吗?”

蔡邕面上不动,心里苦笑。

很温和?温和的皇帝,根本走不到现在!

马车上,刘辩平复了一会儿,这才打开手里的奏本。

这一看就皱眉,这是洛阳丞弹劾王允的奏本,列数了十二条大罪:擅权,乱国,奸邪,媚上,欺下,贪渎,纵容家奴行凶等等。

刘辩神情不动,双眼微微眯起。

马车缓缓走动,没多久,一阵激烈的吵闹声震的刘辩耳膜生疼。

刘辩掀开窗帘,就见到廷尉府门前,堵满了人,大吵大闹,仿佛全是来告状诉冤的。

此时,廷尉府内。

钟繇从前衙艰难脱身,来到后堂,拧着眉头,一脸肃容难色。

随着‘裁减冗官’的开始,争相告状的突然多了起来,一个中午,居然高达四五十人。

举告什么人的都要,丞相杨彪,左仆射王允,董卓,皇甫嵩,荀攸,哪怕是钟繇自身都没逃过。

诉说冤情的更多了,个个呼天抢地,好像受了莫大冤屈。

“廷尉辛苦了。”忽然间,门外走进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笑呵呵的说道。

钟繇一惊,急急抬手道:“元常糊涂,忘了陈公了。恕罪恕罪。”

来人六十出头,精神矍铄,笑着道:“老夫托大,叫廷尉一身世侄,不算过吧?”

“陈公折煞我了,快请坐。”钟繇虽然贵为廷尉,当今皇帝陛下的心腹之一,公认的前途无量,但面对陈纪,还是十分恭敬。

陈纪坐下后,看着钟繇道:“廷尉很头疼?”

钟繇坐在他对面,给他倒茶,道:“还请陈公教我。”

陈纪见钟繇没有忘乎所以,面露微笑,开门见山的道:“我闻,打蛇须七寸,射人先射马。”

钟繇一怔,继而醍醐灌顶,道:“陈公的意思,是从在朝的官吏下手?”

陈纪笑容越多,道:“没有被定为冗官,固然庆幸,当也后怕,必然是要做些事情的。”

用现有的朝廷官吏,压制被裁减的冗官!

洛阳城的大小官吏,绕个两三人,那都是亲朋故旧,师友吏从。

钟繇豁然开朗,起身抬手,肃色道:“多谢陈公指点。”

陈纪拿起茶杯喝了口,道:“无需客套。我儿长文年届不惑,我想请为廷尉幕僚,不知可否?”

长文,陈群的字。

钟繇知道陈纪所来肯定有事,没想到会是因为陈群。

思索片刻,钟繇道:“陈公,长文才名显著,声望达野,入我幕府,是否太过屈才?朝廷官职空缺众多,世侄愿为举荐。”

陈纪摇头,道:“你我两家,皆是精于律法,长于礼制,礼制之事尚可,国政难免疏漏。”

钟繇是出身司法世家,历代都出仕廷尉府,与同为颍川名门的陈家相交莫逆。

钟繇见陈纪这么说,顿了顿,道:“长文现在何处?”

陈纪道:“本在徐州,后游历青、冀,与孔融论经,最多四五日便可到京。”

钟繇想了一会儿,道:“那,世侄就勉为其难,若长文他日有入朝之意,世侄定为举荐。”

以钟繇现在的身份,举荐任何人几乎都是百分百成功。

陈纪笑着站起来,道:“多谢廷尉了,改日老夫设宴,以为答谢。”

见陈纪要走,钟繇连忙道:“陈公有无出仕打算?”

陈纪原本是何进大将军府的幕僚,后来要调任平原相,因为恰逢灵帝驾崩,一系列大事情之下,在颍川躲了大半年,眼见刘辩御驾亲征大获全胜而归,这才忍不住再次入京。

陈纪晒然一笑,道:“年老体衰,不堪大任,打算会颍川闭门著书。”

钟繇心里暗道可惜,这位声名卓著,能力出众,若是入仕,当有一番作为。

他没有多劝,道:“世侄送陈公。”

钟繇从后门将陈纪送走,想着陈群,面色思索的自语道:“陈群既然选择入京,想必是有入仕的打算吧?”

另一边,刘辩刚回到景福殿,走向书房,忽然隐约听到一声闷雷,不由抬头看天。

只见天色晴朗,万里无云。

“还没下过雪吧?”刘辩问道。

潘隐一愣,道:“是,今年还没下过雪。”

刘辩点点头,进了书房,坐下后,定了定神,伸手翻找身前的奏本,道:“杨彪的施政纲领还没送上来?”

潘隐道:“还没有,小人去催一下。”

刘辩摆了摆手,道:“不用催,让他准备的充分一点。”

潘隐无声应着,悄悄后退,还没到位置,余光见到唐姬端着盘子走进来。

“臣妾见过陛下。”唐姬行礼道。

刘辩接过碗,道:“探听到什么了?”

唐姬抿了抿嘴,双眼有些红,道:“太后娘娘训斥了臣妾。”

刘辩一怔,拉着她的手,坐到腿上,安抚着她道:“没事没事,下次不问了。”

唐姬坐在刘辩腿上,看着他,欲言又止。

刘辩笑着道:“怎么了?”

唐姬有些犹豫,凑近在刘辩耳边低声道:“臣妾听说,娘娘派人出宫了。”

这个刘辩倒是知道,是为他选妃的,他想拦没拦住。

刘辩拍了拍她后背,道:“没事。对了,刚才在宫外,朕见到了蔡太常的女儿,潘隐说你喜欢她,她要是进宫了,伱与她聊聊天,谈谈诗书礼仪什么的。”

唐姬疑惑,眨眼的回头看了眼潘隐。

潘隐马上躬身陪笑。

唐姬不解,还是道:“臣妾知道了。”

刘辩嗯了一声,道:“你父亲要回乡,你去送一送。”

唐姬抿着嘴,心里十分想为他父亲说情,最终还是忍住了,起身道:“臣请告退。”

刘辩目送她离去,伸手揭开桌上的缣帛,露出白纸上的五个大字:九品中正制。

他静静看着写好的百余字,拿起笔,斟酌着继续写。

所谓的九品中正制,是在大汉朝的察举制发展而来,既保留了地方上的举荐制度,又制定了选拔官吏的标准,实际上,是一种加强中央集权的体现。

这种制度,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缓解朝廷与世家大族相对紧张的关系,还能控制官吏的选拔、任用,使得吏治相对澄清。

刘辩正在以‘恢复旧制’的名义,不断的的集权,而九品中正制,能够让这种集权合理化,进一步推动朝廷的政治清明,加强朝廷与对方的关系或者说是控制力。

刘辩根据他的记忆、结合现实,整理着认为最为合理的。

思索一阵,刘辩拿起笔,继续写着。

他还不知道,陈群正在入京的路上。

求两张月票~~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