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汉家功业 > 第373章 对于曹操的默契

汉家功业 第373章 对于曹操的默契

作者:官笙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2024-10-23 23:03:25

第373章 对于曹操的默契

第373章 对于曹操的默契

潘隐一走,刘虞如约而至。

他瘦骨嶙峋,双眼凹陷,拄着拐,不断咳嗽,一步步走来。

刘辩看着他,神情有些复杂。

在便宜老爹遗留的三公中,刘辩最看好的就是刘虞,这个人品行端正,能力也不错,又是皇室宗亲。

刘辩一度希望他接替杨彪,成为第二任丞相。

但这个人又有着十分清晰的缺点,缺乏魄力,行事优柔,一味的主张‘和为贵’。

荀彧语气果断,道:“先抓了张鲁等人,而后命他们认罪,解散五斗米教,对于顽固不从者,杀鸡儆猴。”

刘虞剧烈咳嗽两声,而后道:“皇甫嵩,卢植都信任于他,着力培养。陛下更是力保数次,方才让曹操平灭青州黄巾,抚定冀州黑山军,这次更是剿除董卓,平复豫、徐二州。这番功绩空前,如何在丞相眼里就是奸邪了?”

“那太后呢?”钟繇道。

“卿家,”

“先诛首恶!”

刘辩余光一扫,盯着他枯槁的面容,情知他或许熬不过今冬,心里又是一叹。

刘辩眉头一挑,笑了笑,转过头,道:“不会。朕随口一说。公孙度倒也合适去辽东,最多是疥癣之疾,但至少能为朝廷拖延出四五年时间。至于曹操,卿家的奏本朕看过了,也查过了,他的那些钱粮出处……没查出来。”

刘虞张了张嘴,没有发出声音。

反倒是荀彧,一身为汉臣,到死都在反对曹操称王。

刘虞虽然病入膏肓,没有多久可活,但依照上位者不到死是不会放弃权力天然性格特点。

另一边,尚书台里在召开秘密会议。

刘辩已经猜到了,站在桥头,目光转向桥下的小河,鱼儿已经消失,河水一片平静。

刘虞坚持行礼,而后才道:“陛下,辽东须有得力武将镇守,臣以为,公孙度能够胜任。这次来,是请辞。”

荀彧犹豫着,没办法说出反对声。

刘虞脸色微变,沉声道:“陛下,曹操之能,当今天下无出其右,不能不用,但也需警惕把控,放在洛阳是为最恰当之选。”

刘虞闻言一怔,继而有些愣神。

这人世间最大的不舍,无疑是生离死别。

陈宫这才放心,道:“丞相,此事须密,万不可走漏风声。”

荀彧旋即沉吟起来,道:“那卢氏与陛下没什么关系。”

荀彧道:“羽林军是归于大司马府,我待会儿再去见大司马,请他配合。”

他仔细算了算,仿佛除了曹操外,还真找不到第二个合适的。

刘辩点点头,而后看向刘虞。

张鲁的五斗米教之所以能发展迅猛到这种程度,就是因为那张鲁之母卢氏进宫为何太后治病,得了何太后的欢喜,而今还住在宫里。

解决了曹操的事,刘辩迅速转移话题,道:“丞相,五斗米教,你想好怎么处置了?”

“臣反对!”

陈宫在一旁静静听着,道:“那,对那十万教众,该如何处置?”

不多时,两把椅子摆在小桥上,刘辩坐在桥边,刘虞稍后一点。

“遵命!”荀攸,陈宫立即应道。

荀彧暗中吸了口气,也只能放下曹操的事,抬手道:“是。臣认为应当速战速决,不宜拖延。”

荀彧见着刘虞这般情形,似也有些不忍,缓和道:“陛下,非是臣有私心,曹操身上疑点颇多,还是等查清为好,否则朝野难以信服,恐多生事端。”

但凡他不那么激进,哪怕是混吃等死,现在皇帝必然还是姓王!

刘辩也轻轻转头,望着荀彧。

刘辩不想皇甫嵩死,不想卢植死,不想朱儁死,可一个个的都走了。

现在,轮到刘虞了。

钟繇摇头,道:“不可!这件事事关重大,万不可横生枝节!”

荀彧仔细品味着刘辩的话,片刻后,道:“是,臣明白了。”

荀彧似乎有所明悟,抬手道:“臣,告退。”

荀彧与陈宫见了很多次,这才发现,这个人心思缜密,考虑周全,点头道:“好。公达,你去太常寺,与他们说,要他们迅速发文给五斗米教,三天之内,必须交出来。陈宫,你命人监视五斗米教,尤其是张鲁等人,他们的行踪一定要查仔细,不可大意!”

“刘备不日入京,卿家有空,提携他一下。”刘辩道。

连陛下都没查出来?

刘虞形容枯木,面无表情,道:“要是已走漏风声,拿不到名单,那十万众闹事,丞相作何应对?”

刘虞的话,不能说不客气,甚至是相当刻薄,如同当面开大辱骂了。

刘辩点点头,再次往小河里抛鱼饵。

刘虞再次直起身,枯槁的脸上有一丝丝涨红,大声道:“仅凭一句王莽,便要杀良将,无异于毁我大汉江山社稷,臣请陛下明鉴!”

荀彧走过来,见刘虞也在,有些意外,还是行礼道:“微臣参见陛下。”

荀彧养气功夫足够,脸上丝毫不见怒色,平静的道:“刘公,伱凭什么担保,那曹操是忠臣,而不是奸邪?”

禁军要是生变,那简直不可想象!

但对于这一点,荀彧一点都不担心,他不相信宫里会对五斗米教一点没有警觉,也不信那张鲁能够策动禁军!

高祖皇帝临终前,与众臣杀白马盟约:非刘不王,非功不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

“是须以防万一,”

小桥上平静了一阵子,刘虞再次抬手,道:“陛下,臣举荐曹操任大司马。”

“微臣参见陛下。”刘虞有些艰难的行礼。

当曹操称王那一刻,已经不是汉臣了。

三八.六.一六六.二一一

陈宫皱眉,却又没有反驳。

王莽大概是东汉一朝最为忌讳,也最为警惕的存在。

刘虞没死就想辞官,那便是另有要求了。

刘辩摆了摆手,笑着道:“也没什么好争的,曹操的事,这也一直在查,没有确凿的证据之前,朕还是信他的。这样吧,调他为右司马的计划不变。他不会是大司马,但可以统管大司马府的事务。二位卿家,这样如何?”

“陛下!”

“陛下是担心尚书台反对?臣有办法劝说他们同意。”刘虞见刘辩久久不言,再次开口道。

刘虞冷笑一声,道:“朝野?丞相说的是颍川党吗?以老夫看来,十个曹操,也比不过一个颍川党!党争是亡国祸根,春秋战国数百年,丞相读书比老夫多,须老夫与你举例百十吗?”

有人经常给曹操辩解,说曹操一生是汉臣,可实际上,并不是。

刘虞也知道这件事,沉吟一阵,道:“陛下,是想再设大将军?”

刘虞本来还想说话,闻言只能躬身。

刘虞双眼怒睁,刚要说话,又剧烈咳嗽起来。

王莽凭借着无可比拟的声望,居然篡位称帝了!

这可是前所未有的事,最重要的是,当时朝野以及世家大族是鼎力支持的,之所以事败,是他推行的各项改革使得天下大乱,继而被推翻。

荀彧神情微变,没想到,刘虞是这个目的。

十万人,可不是小数目,一旦闹起来,就是大事!

洛阳京畿之地,一个不好就后果难料,是在座都背不起的黑锅。

不等刘辩说话,刘虞突然插话,道:“十万众,丞相打算怎么处置?”

刘辩嗯了一声,道:“是关于那五斗米教的事?”

对于曹操,刘辩自然是寄寓了很大的期望,但又不希望他走的太快,还有很多事情需要曹操来办。

荀彧明显察觉刘虞话里有话,果断道:“是以,当先发制人,迅速行动,不给任何人机会!”

再看尚书台,荀彧,荀攸,钟繇都是年轻后辈,在声望上,相比灵帝时的那些人,都差的太远!

“朕需要时间。”刘辩扔着鱼饵道。

“陛下,丞相到了。”这时,潘隐走了过来。

刘虞听懂了,想起了卢植临终前提携曹操的事,继而道:“臣明白了。刘备宽仁,知兵坚韧,是合乎大司马的人选。”

荀攸道:“那便先礼后兵,将宗教这一块交给礼曹、太常寺来管,命他发布管理细则,而后要求五斗米教交出会众名单,而后是钱粮进出账簿。”

他对荀彧最多的印象,大概就是历史上的曹操要称王,荀彧极力反对,最终曹操还是称王,而荀彧‘病死’。

旋即,刘辩又看向刘虞。

等众人听完荀彧的转述,钟繇若有所思的道:“陛下还是有意立国教的,只是这五斗米教太过不堪,所以看不上。”

刘虞微微摇头,与刘辩道:“陛下,丞相设想是好,可不够周全。此事如行兵打仗,万不可大意,臣已不堪大用,举荐曹操接任接掌大司马府。”

陈宫还是觉得不妥,道:“丞相,还须有万全之策。禁军、羽林军必须确保不会被裹挟生变,而后是朝廷百官。”

刘辩忽然回头,目光怪异的道:“在朕看来,曹操其实是适合丞相,但早年前,他与朕有约定,为功业愿跃马疆场,而不是文官一路。”

刘虞想了想,抬手道:“微臣谢陛下。”

刘辩想了又想,道:“可以处置,但不是封禁。我朝对于积极向上的宗教,还是秉持宽容之策。一切宗教,只要合乎律法,便允准传教、发展。丞相处理这件事,要有理有据,不可一刀切,不能波及无辜,不能伤害宗教的未来发展。”

刘辩深深皱眉,平静的注视着刘虞。

要是他们这边对张鲁动手,何太后突然插手进来,他们怎么办?

荀攸也意识到了问题所在,冷声道:“我看,先找机会,将那卢氏抓了,事后如果何太后追问,再放出来便是!”

“还有一个事。”钟繇抬头与荀彧对视道。

“谢陛下。”

刘虞冷哼一声,道:“我方才说了,丞相不懂行兵打仗,战场瞬息万变,除了局内人,外人根本看不清楚。你们怀疑曹操,可曹操哪次没有平定叛乱?从青州到冀州,再到豫州,他的军功,当世何人可比?你们安心坐着吃饭喝茶,清闲阔淡,他们是拿着性命在搏杀,结果反是你们怀疑他们,欲杀之后快?丞相,道德文章写的不错,可文章是给别人看的,道德还须自身有。”

“丞相怎么看?”刘辩专注的喂鱼,随口的道。

左思右想,钟繇与荀彧道:“我看,还是与太后明言为好。”

刘辩看着手里的鱼饵,道:“卿家觉得,除了曹操,何人还能担任大司马?”

“好了,”

刘辩目送着荀彧的背影,与潘隐道:“搬两把椅子来,朕与刘卿家坐一会儿。”

这位老臣在剧烈咳嗽,仿佛下一刻就会倒下,再也起不来。

刘辩神情古怪起来。

刘辩轻叹一声,道:“朕已经答应卿家公孙度出任辽东太守了,何必大冷天还亲自跑一趟。”

荀攸与荀彧不同,与荀彧说话,只要有理有据,当面直喷都行。可荀攸不一样,这个人会记仇,会报复!

荀彧侧身对刘虞见礼,以示尊重,而后道:“我以为,先擒头目,拿到入教名单,清理禁军、朝廷之人,而后禁绝五斗米教,驱散那些教众。”

荀彧慢慢直起身,收起了对刘虞的那份尊敬,淡淡道:“王莽。”

荀彧异常干脆,道:“陛下,曹操在诸多征讨叛逆的战事中,有非常多的可疑之处,这些一点没有查清楚之前,臣反对曹操执掌大司马府。”

荀彧被一句‘颍川党’堵的是哑口无言,一个字发不出来。

他抬头看向刘辩,迎着刘辩的目光,慢慢低头,沉默再三,道:“陛下,臣……”

在不知不觉间,君臣、尚书台与大司马府、朝野达成了对曹操‘无比警惕’的默契。

荀彧抬着手,正色道:“陛下,五斗米教已涉入朝廷,甚至渗入禁军,在外更是聚众十万,须尽早处置,臣特来请旨。”

虽然当今陛下继位后,着力提拔‘年轻人’,可明显还没有人有足够的资格,担任大司马。

荀攸直接反对,道:“太后听不进,反而走漏风声又当如何?”

荀彧见他们又要吵起来,打断他们道:“还有三天的准备时间,莫要着急,太后届时真的插手,我来应对。”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