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汉家功业 > 第502章 都是千年狐狸

汉家功业 第502章 都是千年狐狸

作者:官笙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2024-10-23 23:03:25

第502章 都是千年狐狸

第502章 都是千年狐狸

大考第二天,青州牧崔钧到京。

皇宫,芳林苑。

刘辩坐在躺椅上,避着头顶刺眼的太阳光,微笑的看着不远处恭谨站着的崔钧。

“怎么了,老朋友见面,这么拘谨?”刘辩笑呵呵的道。

崔钧心里一抖,连忙抬手道:“臣,臣不敢。在,在平原郡,是臣,臣有眼无珠……”

刘辩摆了摆手,道:“行了,你还算是不错的,朕遇到的,见到的,听到的,比你差一百倍,一千倍的都不止,坐下吧,喝口茶,朕有些事情问你。”

“是。”崔钧小心翼翼的跪坐在刘辩身侧,端着茶杯,心惊胆战。

上半年,刘辩化名刘波去了平原郡做了一任户房主事,这其中与崔钧发生了诸多的‘互动’。

在崔钧的视角里,他就像一个无能的转头,四处乱撞,还对刘辩出言不逊,恶意打压。

从平原郡太守升任青州牧,崔钧是既欣喜又忐忑。

这会儿到了刘辩跟前,就更加坐立不安,心思惶恐了。

刘辩等他喝了口茶,这才道:“接手青州才几个月,朕不问伱‘新政’的事。说说看,你对司马防怎么评价?”

崔钧闻言,立即放下茶杯,认真思索一阵,对他前任这样评价:“勇于用事,谨小慎微,政绩显著,士族归附,民心趋稳,百业待兴。”

刘辩右手摩挲着玉佩,静静思考着崔钧的话。

对于司马防,或者说司马家,刘辩一直是有所警惕的,但司马防给刘辩的观感很好。

在曹操平定青州黄巾之后,青州看似乱象已平,实则更加危险,如同紧绷的弦,随时会崩断,而且后果将更加严重。

朱儁病重辞官,司马防到任后,朝廷没有给多少钱粮,他凭借自身能力,逐步稳定了青州,几年下来,青州再没有大乱,反而呈现了迅速平稳的态势。

因此,朝野对司马防的评价非常好,在司马儁过世后,一度希望司马防入朝。

但司马防突然庇护笮融,甚至不惜与张辽正面冲突,就很值得玩味了。

“有没有发现其他什么事情?”刘辩道。

崔钧看了眼刘辩,面露疑惑,道:“陛下指的是?”

刘辩顿了顿,道:“不寻常的地方。”

崔钧有所会意了,认认真真的将青州大小事情想了个遍,还是道:“回陛下,臣,暂且没有发现。”

刘辩审视着他,许久之后,微微点头,道:“青州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地方,‘新政’不是万能的解药,需要你因地制宜的做出改变,不能生搬硬套,要巧妙运用,该果断时不能犹豫……”

崔钧给刘辩的印象,大概是那种忠于用事,不惜脸面的,但能力明显不足,固守着某些规矩,缺乏勇气与胆魄,更缺乏手段与能力。

“臣明白。”崔钧一脸肃色的应道。

刘辩心里想着青州的情况,本想与崔钧多说一说,又担心给他压力太大,适得其反,沉吟片刻,道:“青州,总体是稳固的。对于世家,要采取两面手段,你需要他们,同时也要遏制他们。安民是第一要务,但安民需要土地,你明白朕的意思吗?”

崔钧恭谨的抬起手,道:“臣明白。”

在不断的战乱中,有一些世家遭到了巨大的冲击,灭族、逃散、迁移,可有相当一部分,利用这种机会,千方百计的趁机发展壮大,积累了无数钱粮,侵吞了几乎所有的腴田,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壮大。

青州,眼下的情形,勉强可以说是‘朝廷与世家共治天下’,实际上,除了朝廷驻扎的军队,绝大部分事情,由各地大小世家说了算。

就如刘辩在平原郡见的那样。

“去见丞相吧,”

刘辩对崔钧没有什么其他要求,只要稳住青州就行,随口的道:“然后去见见皇家商铺的刘巴,他会给你一些帮助。”

“臣领旨、告退。”崔钧双眼喜色一闪,连忙起身。

他作为青州牧,感受最多的就是缺钱粮,而大汉朝现在最有钱的不是朝廷,而是皇家钱铺。

因为几乎所有人都知道,皇家钱铺在全国各地铺开,不知道多少士族大户将众多的宝物、钱财寄存在皇家钱铺。

刘辩看着他的背影,瞥头看向潘隐,道:“刘繇,刘备什么时候到?”

潘隐侧身,道:“回陛下,他们正在陪同陈留王视察最后一段河床,之后,应该是与陈留王一同到京。”

刘辩若有所思,目光看向茂院方向,道:“那就先解决这件事吧。”

潘隐顺着看过去,神情不动,目光暗沉。

这是大考的第二天,一切都如往年,风平浪静,没有一点波澜。

但就是这样的平静,反而更令人不安。

吏曹,御史台都收到了密告,刑曹呢,大理寺呢?

势力最大的‘颍川党’会毫无察觉吗?

只是,对于这场尚未发生或者正在秘密发生的‘科场舞弊’,‘颍川党’是什么态度?

他们牵涉了多深?或怎么应对?

是会悄然阻止,还是继续推进?

潘隐无从判断,只能静静等着了。

刘辩同样在等,等一个机会。

茂院。

士子们排队着,依次走出大门,一路上都还在讨论着刚才的考题。

“全都是关于‘新政’的,你们是怎么答的?我之前关注的极少。”

“是啊,这次的考题是谁出的?为什么都是这些?”

“据说是丞相出的,这是丞相要亲自遴选吗?”

他们还没讨论完,门口迎接他们的蜂拥而上,七嘴八舌的询问,声音瞬间嘈杂起来。

‘孔亮’在人群中,面露思索,双眉紧锁,仿佛陷入了某种困惑与思考中。

“公子,怎么了?”书童迎了上来,接过他的背囊,好奇的问道。

‘孔亮’依旧拧着眉头,道:“我,好像要失败了。”

书童一怔,道:“公子说的是,不能被录取吗?这次要录取三百多人,公子连三百都考不进去?”

书童不明白,他了解他家公子,虽然年纪尚轻,但学问连一般的大儒都可以辩一辩,怎么会三百名都考不进去!?

‘孔亮’摇了摇头,似想说什么,又硬生生止住了,道:“看看明天的考卷吧。”

书童刚要说话,就看到不远处一队队御史台的卒役来到门口。

‘孔亮’头也不回,还在思考。

很显然,今天的考题,给了他很大震动,即便到了现在都走不出来。

御史台的卒役进入茂院,与吏曹,太常寺的卒役一起,在孔融、陈琳的带领下,护送前往东观。

书童跟在‘孔亮’边上,见他家公子还在皱眉苦思,倒是也不担心,道:“公子,今年的大考,好像比往年严格了很多。我听说,陛下前不久还亲自来巡视过。”

‘孔亮’这才有所反应,回头看了眼,若有所思的道:“是有些不太一样,可能要有新规矩出来了。”

“新规矩?”书童一怔,好奇的看着他家公子。

‘孔亮’道:“根据我的观察,每次陛下亲自出面,都是为了某些事情做铺垫,这次应该也不例外。”

书童似懂非懂的应了一声,道:“公子,真的考不进去吗?”

‘孔亮’好像从困思中走出来了,轻轻一笑,道:“以我的年纪,即便被录取了又怎么样?”

书童眨了眨眼,道:“那,公子参加大考做什么?”

‘孔亮’一笑,道:“好玩。”

书童一脸的困惑,跟上他,道:“公子,可,那……”

‘孔亮’自顾走路,想明白了什么,神情恢复过往的轻松自如。

其他考生这会儿已经全部离开茂院,聚集在各处,商讨着今天的考题,并且对明天的忧心忡忡。

过去几年的大考,侧重经文、策略以及时事,但今年的考题,大部分内容关于‘新政’。

大部分考生是引经据典,阐述这些‘考题’的正当性以及必要性,也有不少人评点利弊,侃侃而谈。

但不论哪一种,他们都感到不安,因为猜不透出题人的真正用意。

这种‘大考’,关键在考题上,可也不止是考题,须要他们揣度出题人的心思,契合出题人的目的。

这会儿出题人,同样面临着难题。

尚书台,丞相值房。

钟繇一脸肃色,拿着一叠‘状纸’,与荀彧道:“从大考前几日到今天,举告的信越来越多,而且甚至于直接点名了。”

荀彧神色如常,并没有接,淡淡道:“我也接到了。”

荀攸神情晦涩,道:“现在怎么办?总不能这个时候冲去茂院抓人吧?”

钟繇瞥了他一眼,道:“近来御史台以及吏曹那边行事十分诡谲,而且刑曹那边突然没声没息,也不对劲。我们能收到举告信,没道理他们收不到。”

荀攸听懂钟繇的暗示了,心里不满,道:“我不知道。”

荀彧微怔,道:“公达,你不知道?”

在荀彧的理解来看,荀攸说他‘不知道’,那就意味着他没有参与这件事。

荀攸在外面威严,不露喜怒,但面对着两人,丝毫不伪装,哼了一声,道:“我需要做这种事情吗?”

钟繇也有所醒悟,自语般的道:“如果说,公……我们没有参与舞弊,那就是那些世家?近年朝局逐渐稳定,曹操屡次平定叛乱,各世家蜂拥入朝,倒是能理解……”

荀彧还是不放心,又道:“公达,其他人呢?”

荀攸见两人态度和缓了,也没那么生气,淡淡道:“我问过了,确实有人想要塞人,被志才拦住了。”

钟繇严肃的脸上,变得丝丝异色,看着两人,轻声道:“这么说来,就有趣了。王景兴以及御史台正在秘密调查,刑曹无声无息,宫里更是安静一片。这张网里……你们说,都会有谁?”

荀彧陡然惊醒,道:“蔡公是否涉入其中?”

钟繇猛的坐直,道:“这些举告信里确实提及了蔡公,但是没有证据。”

荀攸同样面色凝重,道:“我去见他。这种时候,他可不能犯糊涂!”

即将立后、立储,如果蔡邕这个时候在大考上舞弊,那无疑是自绝死路。

他们不在意蔡邕的生死,而是担心影响立后、立储这等大事!

钟繇却立即出声阻止,道:“这个时候不能去见他!去宫里见蔡娘娘。”

荀攸会过意,道:“好,待会儿就去。”

荀彧点点头,认可两人的办法,继而道:“这件事一定要快,我担心。”

钟繇,荀攸齐齐看向荀彧,神情怪异。

荀彧向来从容镇定,这次居然说出了‘担心’二字。

钟繇心里微动,道:“你是说,陛下可能在筹谋某些事情?”

荀彧在两人的注视下轻轻点头,道:“宫里安静的不太寻常,近来最好不好发生任何事情。”

宫里每每借着他们外廷的过错,强行达成某些他们往往难以接受的事情。

而在那种情形之下,他们根本无从开口反对。

这么多年下来,几乎成了内外廷相处的固定模式。

钟繇仔细想了一阵,道:“眼下,似乎也没有什么事情,值得陛下费心思图谋的。”

荀攸跟着摇了摇头,道:“我也想不出来。乌桓既定,诸事妥当,陛下还要图谋什么?”

荀彧道:“凡事,稳妥为要。”

钟繇,荀攸默默点头。

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大汉朝已经不是当今继位那样的外强中干,内里虚空,北方八州在手,雄兵数十万,再无人可威胁大汉国祚!

除了宫里令他们时常感到不安外,尚书台沉稳自若,无惧风雨。

不多久后,永宁宫。

荀攸坐在气度雍容,恬静优雅的蔡文姬左侧,神情恭谨,开门见山,将事情告诉蔡文姬。

蔡文姬听得直愣神,看着荀攸道:“荀公的意思,是父亲,可能受贿,故意培植私人,暗中蓄势?”

荀攸面对这位即将的皇后娘娘,沉色道:“是。微臣已经有了一些蛛丝马迹。娘娘封后,大殿下立储在即,蔡公做些什么,微臣是能够理解的。不过,越是这种时候,越是须谨慎低调,任何的行差踏错,或可前功尽弃,万劫不复。”

蔡文姬闻言一慌,脸色变了又变。

她想起了已经仿佛过去多年的‘王允一案’,虽然蔡家勉强得以保存,

抱歉抱歉,昨天停电了一天。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