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皇帝来现代,历史崩了! > 第250章 秦朝15年税收加起来不如和珅

第250章 秦朝15年税收加起来不如和珅

“什么玩意,几个月就能贪污千万两白银!”

“怎么可能会有如此巨贪!”

“那他究竟贪污了多少,岂不是上亿两白银,真的有人能够贪污这么多吗?”

“不是说乾隆非常精明,怎么可能在他手下,有人贪污如此之多。”

在场的皇帝有点不敢相信。

几百万两已经很多了,千万级别已经算有点不敢想象。

上亿两白银,实在有点不敢想象。

朱明笑着说道:“你们恐怕太小看贪官了,要是没有个几千万,那还能称得上大名鼎鼎的贪官。别的不说,政哥,历史上的赵高,贪污的钱财,肯定要用亿来计算,千万级别,可以说各个朝代都有,甚至历史上你们的大臣,都有人贪污过千万。”

众人再次倍感惊讶。

“你要说我手下大臣,有人贪污超过千万,倒是有可能,老朱手下的贪官,真的有人能够贪污这么多?”

“对啊,你也知道老朱,天天不杀几个贪官就不舒服,上次还来我大隋,帮忙处置贪官!”

“就大明老朱的恐怖手段,别说千万,百万也不太可能吧?”

朱元璋对贪官的态度可谓是人尽皆知。

他曾立下誓言,定要将天下的贪官全部杀光,其决心之坚定令人惊叹。

人们不禁好奇,为何朱元璋如此痛恨贪官,仿佛与他们有着血海深仇一般。经过询问才得知,原来朱元璋小时候曾遭受过贪官污吏的迫害。

当他还是个孩子时,给地主家放牛为生,牛在一旁吃草,而老朱则嘴里叼着一根草,躺在草地上开始幻想:如果我能成为皇帝,该如何整治这些可恶的贪官呢?

日复一日地胡思乱想,竟让他想出了许多惩治贪官的方法。

如今,他终于登上皇位,自然要实现儿时的愿望,于是每天都绞尽脑汁寻找那些隐藏在暗处的贪官。

朱明笑着说道:“要知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而且贪官往往不是一个人贪污,那是成群结队的贪污。别看老朱对待贪官的态度最严酷,但是历史上的洪武王朝,贪官犹如过江之鲫,估计比各位手下的官员比例还要大。”

“不能吧?”

“要是我是老朱手下官员,反正是不敢贪污的。”

“没错,贪污六十两直接剥皮实草,想想都害怕!”

朱明说道:“你们只看到老朱对贪官的严酷,但是没注意到,以前老朱那边,官员的工资有多少,就一般县令这样的官员,不去贪污的话,养活自己一家都费劲。一家人没病没灾还好,一旦生一场大病,不去贪污,哪来的钱治病,只要你贪污了,只能是越贪越多。

一旦超过六十两,那就放开了,反正抓住就是死,那我为什么多享点福。

就算是洪武王朝,也有贪污过千万的人。”

始皇大惊:“真的假的,在老朱手下贪污超千万,究竟是哪个人材?”

汉武帝眨眨眼看着老朱:“可能吗,老朱的锦衣卫可是很厉害的,帮我培训的锦衣卫嘎嘎香。”

杨广点点头:“不错,老朱锦衣卫培训方法,比我以前的那些密探强多了,而且年年还会进行专门的提升培训。”

李渊捋着胡须:“在洪武王朝贪污超过千万,真是个人才,换做是我的话,估计都做不到。”

“介绍一下这个人才。”

朱明说道:“洪武四大案,其中一个郭桓案。

洪武十八年,郭桓案爆发。

户部侍郎郭桓等人,通同各直省的官吏作弊,盗卖官粮,被人揭发。

主要通过:

一、私吞太平府、镇江府等府的赋税,降低朝廷税收。

二、私吞浙西的秋粮,浙西秋粮本应该上缴四百五十万石,郭桓只上缴两百多万石。

三、征收赋税时,巧立名目,征收多种水脚钱、口食钱、库子钱、神佛钱等的赋税,中饱私囊。

总共贪污两千四百多万石粮食。

此案牵连全国的十二个布政司,牵涉礼部尚书赵瑁、刑部尚书王惠迪、兵部侍郎王志、工部侍郎麦至德等。

总计一共损失精粮两千四百万担。

“自六部左、右侍郎以下,赃七百万,词连直、省诸官吏,系死者数万人”,为了追赃粮,演变成全国骚动,民间富人莫不因此破产,史称“郭桓案”。

之所以写成七百万,就是因为这个数字已经足够惊人,再多的话,他担心老百姓不会相信。

朱元璋冷哼一声:“有一个杀十个,有十个杀百个,我就不信,还有人敢贪污!”

朱明疑惑地问道:“不是应该有一个杀一个,有十个杀十个吗?”

朱元璋突然面露微笑,解释道:“光是杀贪官,对其他官员的震慑力不够大,要让他们知道贪污的后果,必须株连三族、九族甚至更多,这样算下来,一个贪官被抓,可能会牵连到十个人被处死,所以我说‘有一个杀十个’也不为过。”

其他人纷纷点头,表示明白了其中的深意。

“原来如此,这样算的话,确实没错!”

“不愧是老朱,佩服佩服!”

“我还以为老朱文化水平不高,引用名言名句用错了,原来是我们的思想太狭隘了。”

朱元璋继续说道:“不过,听你的意思,跟清朝的和珅相比,恐怕远远不如啊。”

朱明点点头:“要说历史上,在贪污方面能跟和珅并肩也就两三人而已,但是名气上,和珅觉得是最大的一个,想到古代贪官,第一个想到的便是和珅。

和珅利用自己的权力和地位,大肆搜刮财富。他通过受贿、勒索、贪污等手段,积累了巨额的财产。他接受各种贿赂,包括金银珠宝、珍贵文物、土地房产等。

甚至连官员的任免也成为他敛财的工具,许多人为了得到职位,不惜向他行贿。

和珅还操纵税收和财政事务,私自截留税款,将国家的钱财据为己有。

他在商业活动中也插手干预,垄断市场,获取暴利。

同时,他还滥用职权,侵占民田,让大量百姓失去土地。

据不完全统计,和珅的财产包括房屋3000间,田地8000顷,银铺42处,当铺75处,赤金60000两,大金元宝100个(1000两一个),小银元宝56600个(100两一个),银锭9000000个,洋钱58000元.总计超过11亿两白银。”

在场的皇帝,一个个目瞪口呆。

周围除了风声之外,在没有其他声音。

半晌之后,才有人反应过来。“多少?”

“我没听错吧,十一亿两白银?”

“朕艹,我记得当时换算成白银的话,朕的大秦当时一年税收还不到一千万两白银,岂不是说,整个大秦王朝总共的税收,加起来都比不上和珅!”始皇满脸震惊,实在没有想到,数据比自己想象的还要多。

“大汉如今发展迅速,一年的税收,也不过才两亿左右,好家伙,五年税收加起来,还比不上和珅。”

“我堂堂皇帝首富,感觉在和珅面前也是个穷鬼!”杨广也对这个数字感到非常的意外。

朱棣托着下巴:“这么多钱,就算两个朱棣,从小开始领兵打仗,估计一辈子都用不完。”

朱明继续说道:“,清政府每年的财政收入也不过八千多万两白银,换句话说,和珅一个人的财产,足以抵得上清政府十几年的财政收入。

清末年间,清政府所有对外战争赔款总计超过了6亿两白银,这些赔款,把清政府压得透不过气来,又是分期又是用税收抵押等等。

但是对于和珅来说,这都不是事,能用钱解决的事情,那就不叫事情,和珅自己就能轻轻松松搞定,剩下的钱财,和珅都可以说自己是世界首富!”

“杀了和珅,皇帝不得直接肥了!”

“都说养肥了再杀,这踏么养成球了!”

“最后是不是乾隆把和珅杀了,难怪后面飘了,一下子多了十几年的税收,幸福来得太突然了。”

“换成原来的历史,你就是让我敞开贪,我踏么感觉二十多年,也贪不了这么多!”

就连老朱都感慨的说道:“虽然是一个贪官,咱也不得不说一声佩服,能够贪污这么多,那也是一种本事,放在历史上,咱干了三十多年的皇帝,哪怕是一文钱都不花,三十多年加起来,都赶不上和珅自己,牛逼!”

“不错,和珅虽然贪,但是能力也是非常的强!是一个财政奇才。”

和珅家庭一般,不过从小天生聪慧,精通四书五经,会满、汉、蒙、英、藏五种语言,更是依靠自己的实力凭借科举入官,在当时的满人中是很少见的。

刚刚当官的和珅只是一个仪仗队的侍从,但是因为长相出众,相貌俊秀而被乾隆看重跟在了身边。

从乾隆三十八年到乾隆四十四年,和珅的官职就犹如坐火箭一般升了上去。

从库管到正蓝旗满洲副都统,从正蓝旗到满州副都统到镶黄旗满州副都统,再到户部左侍郎,吏部右侍郎,几乎他一个位置还没有坐热,就又换了一个位置。

短短六年的时间,他就从一个七品官直接升到了正二品。

没有能力没有情商,肯定是做不到。

和珅上位的二十年的时间里,乾隆从来没有为银子操过一次心,不论是赈灾还是南巡,甚至是太后举办寿宴,和珅掌控的财政也没有对乾隆抱怨过一句,一个挥霍无度的超级败家子乾隆,如果不是和珅这个总管钱财的大总管在后面管着大清的钱袋子的话,估计大清早就烽火四起了。

“能做到这一步,确实是个人才!”

“算不算典型的寒门崛起?”

“想想以前的户部,朕天天都有想掐死他的冲动!”

“唉,平时还好,就不知道遇到天灾,有这么一个大贪官,多少老百姓要遭多少殃,应该凌迟处死!”

朱明摆了摆手:“这你就说错了,和珅虽然贪,但还是很有原则的,有三种钱不贪。”

在场的皇帝一个个目瞪口呆,就这样的贪官,竟然还有不贪的钱?

“真的假的,贪官还有原则?”

“但凡少贪一点,这十几亿两白银都凑不齐。”

“我怀疑,是不是和珅花钱该改史书了,这种人还能有原则?”

朱明愣了一下:是不是改史书我也不清楚。

据我了解,和珅不贪的钱有三种:

第一:赈灾之财不贪

和珅从来不贪赈灾的钱,不仅不贪,而且还严令手下的人也不能贪。

据载,乾隆五十一年时,甘肃大旱,乾隆拿出三百万白银去赈灾,并且委任和珅去监督。和珅到了之后,发现用于赈灾的银子居然被一些官员私吞了。和珅怒了,下令严查,狠办了一批贪污官员,而且还强制甘肃官府自觉主动捐出银子用来赈灾。

最让人感到意外的是,和珅不仅没在赈灾的银子上做手脚,还自掏腰包把赈灾少的钱补上。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开玩笑吧,少了赈灾贪污这一项,十几亿是怎么凑出来的!”

“贪官还能自掏腰包,滑天下之大稽!”

“改史,一定是改史,就这样大臣,必然是权倾朝野,威胁几个史官根本不是什么苦难!”

其他人谁都不敢相信,就跟色狼逛青楼,点的都是男子,开玩笑的吧。

“据说是因为,赈灾对于朝廷来说是一件大事,非常容易引起暴乱造反,威胁统治者的地位。和珅老奸巨猾,深知其中的厉害,这种钱拿着太烫手,所以坚决不动这个心思。当然,是非真假,到时候问问,反正和珅就在里面!”朱明指着仓库说道。

“不错,必须得问问!”

“这么说的话,还真有这种可能!”

“赈灾的钱烫手!”

“老实说,我现在对和珅的兴趣越来越大了!”

“我还是觉得改史了!”

第二:不贪科举之财

科举是古代寒门进入仕途和朝廷吸收人才最重要的一种方式,对国家来说极其重要,可谓是皇帝的逆鳞。在科举中徇私舞弊都是砍头的重罪,为此丢了性命的大有人在。

和珅知道里面水太深,不仅是皇帝逆鳞,很容易被扣上结党营私的罪名。

“果然贪官最会保命!”

“我那边的科举考试,主要是抓住,不管多少,都是死,就是老朱那种说法‘有一个杀十个,有十个杀百个’!”

“不错,大唐也是如此,谁跟伸手,马上剁了,辅机也贪,但是从来不敢碰科举!”

第三种:办不成的事情不贪。

受人钱财,与人消灾。和珅拿钱替人办事,只会收有把握的钱。也就是说,和珅觉得这件事他办得到,他才收。如果事情没十足把握办成,他就不会收钱。

如乾隆下旨明确要办的人,和珅就绝对不会插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