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大明:刚登基,成了美帝群主 > 第246章 刘大夏到金陵的见闻!李东阳:

第246章 刘大夏到金陵的见闻!李东阳:

第246章 刘大夏到金陵的见闻!李东阳:陛下的底线超过任何人的想象!

金陵,城郊。

在儿子刘海源的搀扶之下,刘大夏从船上缓缓走下,入目的一切,让他迷茫而又陌生。

“海源,这是金陵?”

他发出疑问。

“不是,这什么情况?”

“怎么我才离开金陵一个多月,金陵这是干什么了?”

不仅仅是刘大夏陌生,一个多月之前,刘海源离开金陵的时候,都没有这么大的变化。

入目所及,全是忙碌的工人,热火朝天干活的场景,让刘海源怀疑来了一个假的金陵。

要知道,这一个月大明的变化,简直可以算得上翻天覆地、风雨飘摇来形容。

尤其是他们置身江西……基本上各地都有造反的主了,江西境内,除了几个大城,其余各地简直可以用烽火遍地,流民四起来形容,妥妥的一副大明末年之景。

然而……到了金陵,呈现的场面就是那么魔幻,盛世繁华和乱世末年的景象,给他们强烈的冲击。

尤其是此时此刻的金陵……

刘海源一个月下船的码头,都搬迁到了城外十五里地,然而依旧繁华无比,至少入目所及,全是窝棚,全是干活的百姓。

中间一条巨大的官道,延伸至巍峨的金陵城。

官道很宽,大约百米!

往来的人流和货物,泾渭分明。

官道两旁,更是有一片片规划区,工地。

来往的人,按照某种秩序,有条不紊的到各地工作。

最引起刘大夏和刘海源瞩目的是,在宽大的官道中间……竟然有两根铁轨,铁轨上,是他们一种看不懂的车……这些车,用马匹在拉着,车厢里面,有的是人,有的是货物。

这两根铁轨,竟然延伸到码头,进行最简单的货物交换或者运输。

一切,都是如此的陌生。

让刘大夏都不明白这世界发生了什么?

总之,父子两彻底被金陵城外的变化给镇住了。

之所以到金陵,刘大夏也是被漫天飞舞的假消息、各种消息给弄疑惑了。

所以,想要亲自到金陵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

哪儿想到,不看不要紧,一看就让他怀疑人生。

“北方来的流民不要挤、不要慌!都有吃的……吃完直接在我们这里拿出你们的路引登记。无家可归也不要紧,我们金陵有的是工作,有的是窝棚……”

“南方来的流民们也不要挤,到我们这边登记……”

然后,更加让刘大夏震惊的一个场景出现了。

伴随着他们走走看看,在原来的官道口,他们被一群流民所吸引。

只是……

面对这些令人头疼的流民,金陵方面显然早就做好了准备,有户部的官员在进行接待、安抚、指引、登记。

“以工代赈……”

“金陵有那么多粮食、物资吗?”

刘大夏一下子就知道金陵方面处理流民的重要抓手了,但看着那些粥,他又起了一个疑问。

然而,刘海源注定也不能回答这个情况了。

刘大夏也没有多问,而是尽可能的把一切不合理的地方,尽收眼底。

“流民走两边,百姓走中间……坐马车的来这边……探亲访友的走这边……”

经历了简单的关卡后,刘大夏和刘海源,终于见到了熟人。

“宾之!”

“老尚书!”

李东阳竟然已经亲自来这边迎接了他,两人简单的打了个招呼,刘大夏很快诧异的发现,李东阳变了。

“宾之,怎么我感觉你……年轻了?”

虽然才两三个月不见,但刘大夏能够确定,李东阳现在的精神状态很好,让他看起来都有些年轻了。

“呵呵,老尚书,有么?”

“可能是,有事情做了吧!”

李东阳摸了摸自己的脸庞,随口说了一句。

“有事情做?”

刘大夏心头一动,忍不住问:“宾之,你又在这边当首辅了?”

“呵呵!老尚书,这里不是说话的地方?坐马车,还是走路?”

李东阳摇摇头,并没有说什么,而是指了指马车和官道,似乎知道刘大夏现在有很多疑问。

“先走一下吧……”

刘大夏正堆积了那么多疑问,碰上一个懂行的,哪儿会放过。

“行,猜到老尚书伱有很多疑问,那我们边走边说吧……”

李东阳直接前面带路,刘大夏果断跟了上去。

这一行人在忙碌快节奏的人群之中,显得有些突兀,他们显得尤为慢,但是……感觉都没有人太在意他们一般。

行人们都不太在意。

这又是一个疑问,李东阳也没有主动开口,刘大夏知道,他是在等自己开口。

“宾之,那是什么?”

刘大夏终于忍不住问出疑问,指着官道远处的一个个工地。

“以工代赈,扩城、建城!”

李东阳也看了一眼,回答得很简洁。

“我知道……可……金陵有那么大能力扩城建城吗?”

刘大夏对这个答案,并不满意。

“有没有那么大的能力?我不知道有没有……反正,这是工部的事情!我和陛下一样,只要最终结果。”

李东阳也知道刘大夏想要问什么,他稍微感叹了一句,看着一天一个样的金陵,他其实更加感慨。

“宾之,别和我卖关子了,我想要问,户部、工部有那么多钱吗?这个建城的规模,相当于要扩建两三个金陵那么大的城了吧。现在全国烽烟四起,金陵却在搞这种……宾之,你和陛下就不担心……”

刘大夏很迫切的想要知道这一切不合理的原因。

“这个事情,怎么说呢?老尚书,我不知道怎么回答你!”

李东阳停了一下,看他一眼,边走边道:“能够有的回答就是……在其位谋其政!这些事情,不在我的职权范围之内,全国的情况,也不是我担心就有用的,这一切,归他们总统府统筹,归陛下全权解释。”

这还是自己认识的李东阳吗?

刘大夏心头疑问更多了,甚至想细问李东阳,究竟到底发生了什么。

你可是内阁首辅,这些东西都不过问……

还有这些话,能够是从李东阳他们口中说出来的?

“那这东西呢?”

始终不是说话的地方,刘大夏又把这个疑问压在心头,直接转移话题,指向了两根铁轨。

“这东西,听陛下说,叫火车……”

“在铁上行驶的马车……”

“是工部做的,工部说……这样的路,能节省很大的力,让马儿一次性能拉更多东西……”

李东阳再次介绍初步运用的铁轨火车,这些东西,甚至是火车诞生之初,最原始的用法,有些路段,的确是用牛马牵引。

“铁做的路……工部他们能有这种想法?”

“这和我接触的工部,不一样啊。”

又是一个陌生的领域,但刘大夏只是观察了几下,就知道这种运输原理,的确是比单纯的人挑马驼,要快捷方便一些。

“老尚书,我要提醒你……金陵的工部,和先前京城的工部已经不一样……”

“现在的工部和户部……是金陵人数最多,权力最大的部门……”

“李善和刘进他们两个虽然没有入阁成为副总统……”

“但绝对是总统府之下的第一人选……”

“陛下已经批准,李善、刘进为北方内阁首辅、次辅……杨守随也从北方内阁的工部尚书,一跃而成北方内阁的三辅……”

刘大夏对工部的感叹,何尝不是李东阳感触颇深的。

这一段时间,他算是活生生的看着工部做大做强,一举成为新大明……对,就是新大明最有权势、人数最多、也最为富裕的部门。

两任工部尚书,都已经成功入阁。

“李善、杨守随……他们成为北方内阁的首辅、三辅?”

“宾之,你快好好和我说说,这两三个月,尤其是陛下到金陵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金陵的大变样一下子被刘大夏压在心底,他现在就彻彻底底好奇,朱厚照来金陵之后,到底做了什么……与之相比,金陵的外部变化,对他来说,不是那么重要了。

“两京两阁制!每个内阁执掌大明四年……干得不好,要被弹劾……”

“放任大明战乱四起,只是为了消除土地兼并,重新进行利益洗牌……”

金陵的李东阳府邸,刘大夏沉重的落下了茶杯。

“陛下他怎么敢啊?”

“李阁老,陛下这么放任全国烽烟四起,他到时候怎么收场!?”

“他这个行为,已经和王莽没有什么区别了?”

“他就不怕,大明彻底葬送在他手中吗?”

全程跟随默默装小透明的刘海源,听到这一切,尤其是最终两项措施,自然也是忍不住惊叹诧异。

“这个情况……说实话,我也不知道!”

“涉及核心利益的东西,我已经被排除在外……”

“陛下之所以让我当这样一个观政仪长……其实另外一种意义上而言,我已经被排除权力核心。我们议会的权力,看似无限大,但也只能在四年后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这四年,无论南方总统府干好还是干坏,我们就只能有议政权,没有参政权。”

李东阳终于也算是对刘大夏掏心置腹:“陛下也会全力支持南方总统府,甚至于哪怕他们要彻彻底底穷兵黩武,只要不造反,陛下都会全力支持他们。”

沉默……

良久的沉默。

如今的大明政治格局一出,刘大夏感觉,仍旧有两个巨大的问号摆在他的面前。

皇帝到底哪儿来的自信?

皇帝到底哪儿来的底气?

谁给皇帝自信和底气,让他做这些超乎常理的事情的?

这个最重要的两个问题,直接摆在他面前,也摆在李东阳面前。

“刘健、谢迁、杨廷和……他们真的反了?陛下怎么知道……怎么……他们真的要被灭九族?陛下……真的不念任何一点情谊?北方官场,真的一个人都不会重用?”

两个不会得到答案的问题,又被刘大夏压在心头,他转而又开始担心起刘健、谢迁等人来了。

“老尚书……事已至此,其实关键,并不在于他们的造反到底成立与否……”

“而在于……陛下到底有多少底牌,能让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我已经说过了……”

“老夫从未见过历朝历代有如此富裕的户部和工部……”

李东阳的疑问,同样不比刘大夏少,而且亲眼目睹这些改变,感触还更加深刻。

“如此富裕的工部和户部……”

“我甚至都感觉,陛下想要修建几条大运河,想要发动十次八次高句丽,都完全可以!”

“关键是……”

“你也看到了,这以工代赈……”

“陛下甚至都没有出多少银子,就能再造两个、三个金陵!”

“老夫至今都不明白……民力这东西,到底有多么恐怖的能量?”

“别看那些流民来金陵之前,肯定有各种骂陛下是昏君、暴君的……”

“可在金陵生活十天,不,三天……他们变得比谁都还拥护陛下!照着陛下这样的供应……我甚至感觉修十个八个的金陵,都不成问题!”

“老夫甚至都怀疑……掌握如此民心……”

“大明真的会亡吗?”

李东阳一个个反问,直接把刘大夏干沉默了。这种大规模投资带动一系列民生领域蓬勃发展的模式,他们真没看过。

“现在金陵有多少人?”

他沉默良久,只想要知道,当前的金陵,有多少人。

“常驻人口,应该超过八十万人了……”

“但流动人口,保守估计……三百万!”

李东阳给了一个保守的人口数量估计。

“三百万……那南直隶现在的人口数量……应该超过了一千万……亦或者是两千万?而且……随着战事的发展,金陵的蓬勃发展,应天府的人口甚至……”

这个人口数字一出来,刘大夏便是忍不住估计了一下应天府现在的人口数量。

因为朱厚照的号召鼓励,南直隶应天府基本上对南北方双方的流民来者不拒,导致应天府的人越来越多。

北方战乱,南方发达这局面在南北宋又不是没有出现过。

可以预见,随着北方战乱的扩大,朱厚照又在南方搞出这些吸引流民的政策,全国的人口、资源,会进一步在南方聚集。

全国差不多三分之一的人口都聚集南方了,那北方……即便是真出了个豪杰曹操又如何?

“别想了……陛下已经早就想好,重建北方了……”

“北方,陛下的底线甚至可以只保住京城和长安……”

李东阳知道刘大夏在想什么,更是直接在此开口,斩断刘大夏的一些幻想。

眼下这个情况,谁都无法知道朱厚照的底线。

朱厚照的一系列操作,注定也是在历史上无迹可寻。

他的大胆,超乎所有人的想象。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