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1979:文豪,从知青回城开始 > 第11章 文坛新风,吹散伤痕文学的烟云

第11章 文坛新风,吹散伤痕文学的烟云

标题风格还挺特别,看起来不是最近流行的伤痕文学。

“老兄你自个看吧,我不透露剧情。”

王潮垠从旁边拽来一把椅子,眼中透着兴奋道,“我只能向你保证,这是一部令人过目难忘的作品。”

王朦“嗯”一声在椅子上坐下,拿起许跃新的稿子,翻开封面认真阅读。

王潮垠在一旁全程关注着王朦表情变化,希望能在老朋友身上得到共鸣。

只见王朦神情专注,目光全程集中在书稿上,随着翻页的进行,时不时微微颔首。

看到某些情节,比如梁三喜放弃休假、赵蒙生遭到痛骂写下请战血书时,他的眼神会停留片刻,像是在反复咀嚼。

王潮垠看到老朋友的神态,就知道他被这部作品吸引住了,于是露出会心的笑容。

“原来,梁三喜和赵蒙生,竟是同饮梁大娘乳汁长大的奶兄弟。”

看到尾声时,王朦像是在跟王潮垠说话,又像是自言自语道。

他本以为,梁三喜、靳开来、小北jing等人的牺牲,已是全书的巅峰。

谁知晓,更加令人难以忘怀的部分,居然在后边。

作为一名40年代就参加革命的地下党员,王朦看到梁大娘来部队处理儿子后事,回忆抗战期间军民齐心杀敌的情节时,脑海里浮现的是当年自己受到群众掩护,躲开敌人搜查的情景。

小说写作手法异常高明,通过梁大娘这一人物,将40年后的今天和抗战时的峥嵘岁月串联在一起,中间贯穿着解放战争,建国后岁月发生的一系列大事。

毫无疑问,这是一部精彩绝伦,感人肺腑的作品,是民族的史书。

其思想境界,内容深度,远非一般作品能够比拟。

王朦在阅读完毕后,思绪已经延伸到更为深远的地方。

王朦目前还挂着人民文学编委的头衔。而他的工作重心,已放到京城作协上,并在前不久被任命为协会副主席,只等走完程序公布消息。

有职务在身后,看问题的角度就不一样了。王朦目前想的更多是文坛未来文风的走向,以及如何用优秀作品去引领出好良好风尚。

就目前而言,国内文学界还是伤痕文学的天下。而王朦已敏锐意识到,这一趋势是不可持续的,必须努力发掘出具有新风格,新思想的作品。

《高山下的花环》一文,完美契合王朦心目中理想作品的样子。

也许给文坛氛围带来新鲜空气的这股风,就要从《高山下的花环》刮起来。

“潮垠,这本书的作者叫什么名字。”王朦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放下文稿问道。

“叫许跃新,人很年轻,家就在咱们京城。”

“怎么,你想来个以文会友,认识认识他?”

“是有这个意思。不过,也不只是以文会友。我认可你的判断,《高山下的花环》是一部非同寻常的作品,刊登后势必引起社会的巨大反响。”

“我想和你共同关注本文的社会影响,抓紧时机进行引导。至于引导方式,等后边再商量不迟。”

王朦语气不急不缓道,征求起王潮垠的意见,“你看如何?有这样一位文坛新秀刮起新风,总归是要予以重视的。”

“我同意你的意见。不过……你说许跃新是新作者?”

王潮垠吃了一惊道。他一直以为许跃新是文坛老将,才能写下如此成熟优秀的作品。

王朦点点头:“没错,他确实是初出茅庐。一开始我还不确定,后来你说他家在京城,我就可以断定了。”

“我在市作协工作,并未听说过有这么一号人物。”

京城作协负责全市文学界工作,只要是稍有名气的作者,无论是否加入协会,都在他们的关注名单中。

王朦说没见过许跃新的名字,那就说明他的确是初次崭露头角。

听到王朦如此肯定,王潮垠才逐渐说服自己,接受许跃新真是一名新作者的事实。

“春风吹过,竹笋破土,长势惊人。”

王潮垠一语双关,不无感慨道,“依我看,这根竹子未来直入云霄,也不是没有可能。”

“栽得千尺竹,方是满园春。”

王朦同样用双关语回应道,“我想快点知道,这位许跃新同志的手笔,又会激起怎样的千尺浪。”

华灯初上时分,两位老友步出朝内166号大院,路上仍在兴致盎然地探讨许跃新的作品。

……

数日后,新一期人民文学完成印刷发行,散发着新鲜油墨味的杂志被运往全国各大书店、邮局、报刊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