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1979:文豪,从知青回城开始 > 第14章 未来作协副主席前来祝贺

第14章 未来作协副主席前来祝贺

第14章 未来作协副主席前来祝贺

最近几天,不止有一个人和陈艺雪谈过这部小说。听说书店、街头报刊亭里的人民文学,都因为它卖光了。印刷厂的工人三班倒赶着印制都没用,只要书一被摆上货架,就被排队的读者们抢购一空,就为了能读到《高山下的花环》。

就在今天表演结束时,文工团团长还和她们几个台柱子讨论过,能不能将《高山》一文改编成舞台剧。

没想到,这部洛阳纸贵的小说,作者竟是自己妹妹的男朋友。

陈艺雪深吸一口气道,美眸中浮现肯定:“有人跟我介绍过他的书。既然大家这么喜欢,那想必写得很好。”

同样是拥有公开发表作品的作者,彼此间亦有差距。

作品的影响力能达到这一层级,许跃新比团里那些自诩才子的文人强多了。

现在陈艺雪内心认可了,许跃新是个真正富有才华的男人。

陈巧巧看到男朋友作品的口碑已经传播到姐姐这里,感到很高兴:“嗯,我手里有一本人民文学。”

“一会拿给你。”

“嗯。”

陈艺雪看到陈巧巧提起男朋友时自豪的样子,勾起红唇微微笑了笑。

当晚,卧室窗台边,陈艺雪坐在小书桌边上,案头放着一本绘有青山翠树图案的人民文学。

她面前,是一本厚厚的便笺纸,上边落有端庄优美的字迹,看内容是用于演唱的歌词。

便笺纸最末一行,一个个红叉触目惊心。这已经是陈艺雪否定掉的不知道第多少版歌词了。

距离献礼演出只剩两个月不到,身为最高文工团主唱的陈艺雪歌词还没有着落。

近两年来国家变化巨大,社会面貌日新月异。加之是建国30周年,因此上级要求本次献礼演出必须有创新,节目务必体现新的时代风貌。

创新二字,谈何容易。这几天,团里又有几位作词人给她献上新写好的歌词,可陈艺雪看完没有一篇满意的。

和先前被她否定掉的那些歌词一样,这些人的歌词不是内容太老,尚停留在好几年前的那股氛围下,就是太软,靡靡之音和献礼的场合不相称。

而对于自己殚精竭虑写下的两篇歌词,陈艺雪也觉得很一般,达不到她心目中献礼作品应有的水平。

陈艺雪想啊想,不断琢磨着歌词,焦虑也在不断加深。

写完歌词还要谱曲、练习、编组对应的舞蹈……留给她的时间不多了。

“真是令人头疼……”

看着日历上被划掉的一天天,陈艺雪轻叹一声道,心情逐渐沉重。

这时,案头上的人民文学映入眼帘,一个念头浮现在陈艺雪脑海中。

要不,去找妹妹的男朋友,请他给自己写歌词?

他能写出《高山下的花环》那样的作品,文采必定出众,也许能为自己化解麻烦。

陈艺雪寻思道,感觉找到了新的出路。

……

第二天早饭时,陈艺雪向陈巧巧提出自己的诉求:“巧巧,你对象最近有没有空啊?”

“要是有空,我想请求他帮我一个忙。”

请求?在陈巧巧印象里,姐姐很少用这种口吻说话。

她在学习、工作上就没犯过愁,从来都是别人求她,没见过她求别人。

“什么事呀姐,你告诉我,要是在他解决范围内,我带你去问问他。”

陈巧巧怀着好奇道,迫切想知道谜底。

“是这样,我是今年献礼演出主唱,目前演唱的歌词还没有着落。无论是其他人写的,还是自己写的我都不满意。”

“跃新他才华出众,我想请他帮我写歌词。”

“写歌词?我下午放学带你去找他,怎样?”

原来如此,听到姐姐的苦恼,陈巧巧觉得可以带她去找许跃新。

“许跃新之前写的是小说,歌词他能行吗?”

周至凤在旁边插嘴道,“可别耽搁时间又误了事。”

“妈,帮我把碗洗了,我要跟巧巧说事儿。”陈艺雪不想再听母亲喋喋不休,索性将她支开。

“还有我的碗。”

陈巧巧也把碗推到母亲眼前。

周至凤只好拿着碗走了,姐妹俩见状继续讨论找许跃新的事。

……

“跃新,你的那部《高山》火了。准确说,是火得一发不可收拾。”

“读者群体反响热烈,许多男青年读完后跑去参军,强烈要求上前线保家卫国,不少女青年喊出了非军人不嫁的口号。”

“文学界围绕这部书掀起了讨论,文化口一些领导的也很关注你的大作。”

“你对此有什么打算?想不想在文学道路上继续走下去?”

下午时分,五道口附近的一家小酒馆,陈健功手里握着几粒花生米,满面红光地向许跃新祝贺道。

陈健功是燕大中文系77届学生,早年间曾在京西煤矿下属的矿区工作,和许跃新一样是下井的工人。

考上大学后,陈健功曾回矿区故地重游,因此和许跃新结识。

初次见面时,许跃新和陈健功谈得颇为投机。再加上双方父亲是学术上亲密无间的合作伙伴,两人遂成为朋友。

陈健功早在70年代初就开始发表作品,和人民文学的编辑王潮垠等人是旧相识。前两天,他从王潮垠口中得知自己朋友即是《高山下的花环》的作者,于是找到许跃新向他当面贺喜。

许跃新也抓起一把花生米,往嘴里扔一颗,嚼碎咽了下去。

“既然能吃上这碗饭,肯定是想走得远一些,把创作当成长期的事业。”

面对朋友,许跃新也不隐瞒自己心里的打算,坦率说道,“对了,你说上头在关注这部作品,具体是怎么个关注法?”

陈健功在京城文艺界呆得时间长,认识的人多消息灵通,许跃新想从他嘴里知道当前的状况。

听到许跃新打算走职业创作之路,陈健功乐开了怀:朋友找到人生道路,成为自己的同行,文学界也将增添一颗新星。

“《高山》是在潮垠手里发出去的,他和我是老朋友。这两天文化部门的一些领导找到他,征询他对本书的看法。不出意外,上头会就此进行发声。”

“当然,上头的发声渠道、途径有很多,具体方式难以揣测。”

陈健功说到这,露出神秘微笑道,“不过有一点是确定的,你本人肯定得参与进发声过程。不能叫领导唱独角戏。”

“至于发声的内容,终归是离不开创作风格这几个字。”

“因为《高山》的文风,确实和目前流行的伤痕文学大不相同,具有风向标的意义。”

谈到许跃新的作品风格时,陈健功的声音中带着激赏。他在今天拜访许跃新之前,早把这部小说阅读了十几遍,每一遍都有新的体会。

作为专业人士,陈健功在经过反复咀嚼后,认定《高山下的花环》具备划时代的潜力。

如果文艺主管部门真如传言所说,为此进行重磅发声,那么就会成为激发这一潜力的契机。

陈健功为许跃新得到上级重视感到欣喜,也很想知道上级一旦就此发话后,《高山下的花环》能给文艺界带来怎样的变化。

上面开始关注自己的作品了。

许跃新对这一消息并不感到意外。无论在当前还是后世,每当文艺界涌现出有影响力的作品时,主管部委、文联和作协等机构都会投入关注。

特别是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这个节点上,一部出色的文艺作品,往往能引领社会思潮,改变大众观念。

《班主任》、以及进入80年代后的电影《庐山恋》……

而现在,位于上级部门视线焦点的是《高山下的花环》。

许跃新并没有因为上级部门的关注感到不适应。相反,他清楚在任何一个时代,开创事业都离不开和官面上的人打交道。

“老陈,我对参与发声没意见。就是发声的形式,得征求我的想法。”

陈健功比许跃新大十岁,许跃新自打认识以来一直是这么称呼他,“你要是能接触到相关的领导,麻烦替我转达下意思。”

“能遇见的话,我一定替你说。你的想法是……”

陈健功征询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