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1979:文豪,从知青回城开始 > 第16章 人民日报报道

第16章 人民日报报道

就是它了!

许跃新立即拿起笔,抬头看向陈艺雪:“有纸吗?”

“有,你产生灵感了?”

陈艺雪没想到许跃新这么快就有思路,立刻从包里拿出自己的笔记本,双手递给许跃新。

许跃新打开笔记本,将哼唱过无数遍的歌词写在纸上。

“我们的家乡,

在希望的田野上。

一片冬麦那个一片高粱。”

……

一句句意境优美的歌词,在许跃新笔下如行云流水般诞生。

空气中淡淡的茶香,喝完酒尚残留的微醺混合在一起,许跃新挥动笔尖时,浑身上下充满酣畅淋漓的快意。

陈巧巧、陈艺雪在许跃新的脸上看到了恣意洒脱,先后侧过脸,想看清他究竟写出了怎样的歌词。

这一看,陈艺雪忍不住跟着念了起来。

“我们的未来,

人们在明媚的阳光下生活……”

优美而又富有韵律的歌词,是那样地朗朗上口,陈艺雪红唇启合之间,脑海中已浮现一幅幅温馨美好的田园风光。

丰收的田野上,一袋袋粮食摞成小山,农民怀着喜悦勤劳收割,小孩子在田埂边嬉笑玩闹。

炊烟中,饭香弥漫了整座村庄,老人们聚在村口,祈祷将来又是一个丰年……

歌词写得好,真是太好了。

朴实而富有意境,书写出日渐兴旺的乡间,完美展现出新时代的农村风貌。

富裕、兴旺、新建的住房……

这些字眼,无不呼应了当下最高层对于农村工作的方针导向,还有什么比这更适合用作献礼歌词。

陈艺雪沉浸在艺术的海洋中,视线随着许跃新的笔触移动,久久不能自拔。

直到许跃新搁下笔,用轻松的语调宣告大功告成:“写好了,你看看。”

说话间,他把笔记本推到陈艺雪面前。

“我刚才看了,写得非常出色。”

陈艺雪眸子里蕴藏着充沛的情感,就像随时要喷薄而出,“很少能见到这么好的歌词。”

“古有李太白醉酒写诗,今有新哥酒后落笔成章。”

陈巧巧再一次为男朋友的优秀发挥感到骄傲,用手肘碰了碰姐姐道,“我当初说他才华惊艳,话没说错吧。”

“我可没醉。”

许跃新及时申辩道,“区区小酒而已。”

“你说得很对,跃新在歌词中营造出的优美意境,以及充满希望的气息,令我过目难忘。”

“这首歌词,是一篇完美的献礼作,是意向和韵律的巅峰。”

陈艺雪不吝赞美道,“谢谢你,我为你的才华感到折服。”

歌词援笔立就,字里行间完美无瑕,许跃新的发挥超乎了陈艺雪预料。

陈艺雪往日清冷的脸蛋上,此刻充满了对许跃新的赞赏。

“我再给你配个曲。”

帮人帮到底,许跃新哼唱起记忆中的旋律。

陈艺雪立即拿出另一只钢笔,在笔记本上飞快地记录下曲调音色,时不时发出会心的赞叹。

经典曲目,能不叫好吗。

一曲终了,已是天擦黑时分。

许跃新在陈艺雪的真诚感谢声中,将她和陈巧巧送上归家的路途。

回到家,陈艺雪顾不得休息,从提包里取出笔记本,整理许跃新提供的词曲。

誊写完毕,陈艺雪开始清唱,曼妙的嗓音穿过房门,传进了客厅。

“这么快就把歌想出来了?早上还说歌词没着落呢。”

周至凤踩着缝纫机,不可思议道,“小雪可真能干。”

“是新哥替我姐写的。”

陈巧巧手里捧着人民文学,眼皮抬头不抬纠正道,“写得可好了,笔落惊风雨。”

“吹吧你,小说和音乐又不相通。”

周至凤仍是不信,她就没听说哪个写小说的能同时写好歌词。

这时房间内的歌声听了,陈艺雪出门喝水。

“就是跃新写的,他的确是满腹才华。”

陈艺雪在房间内听到了全部争论,出面为许跃新正名道,“你也不用刻意贬低他,我觉得巧巧跟他在一块挺好。”

周至凤直接哑火了。

早些年周至凤在乡下劳动时,种不好地一天挣不到几个工分,是陈艺雪拿工资给她汇过去,她才能顿顿馒头大米,而不是饿肚子。

因此全家她唯独敬畏陈艺雪,只要陈艺雪一发话,她再不服也只能心里憋着。……

数日后,周至凤买菜时再次遇到吴燕。

搁往常,周至凤会和吴燕一起买菜。偏偏现在她一想起许跃新就不舒服,于是挤出笑脸跟吴燕打过招呼后,就找个借口走了。

吴燕也不以为怪,她性情豁达,很少把鸡毛蒜皮的事放心上。

不一起买菜就不一起买菜呗。难不成没了她,菜价还会多两毛钱?

吴燕干脆利落地买完菜,骑自行车回到家门口,看到一位戴着眼镜的中年人在围墙下附近转悠。

出于这个年纪京城阿姨特有的警惕,吴燕立即推着自行车上前盘问:“同志,您找哪位啊?”

这两年回城知青越来越多,很多人找不到工作,导致治安恶化。作为居民她得留个心眼,自发维护住处的安全秩序。

“我要找一位名叫许跃新的作家,和他商量有关作品的事儿。他给我的地址就是这里。”

王潮垠说完拿出一张写有地址的字条,交给吴燕。

这……原来是找自家儿子的。

吴燕接过纸条,顿时若有所悟:“哦……你是他的读者,想来拜访是吧?”

王潮垠愣住了,旋即反应过来,张口笑了起来:“您猜对了,我就是许跃新同志的读者,想找他聊聊。”

“人家看门大爷不让我进去。”

谁说他不是《高山下的花环》的读者了。作为第一个看到这部作品的人,王潮垠事后可是反复阅读,恨不得把每一个字都刻进脑海里。

“成,我带你上去,不过我可不保证他有时间。”

吴燕一想到人家读者大老远跑过来不容易,热心肠止不住地涌了上来,爽快答应道。

有吴燕领着,看门大爷这回没再阻拦王潮垠。

“跃新,你读者来看你啦。”

上楼后,吴燕一打开家门,就冲里头喊道。

许跃新听到母亲的喊声,一时摸不着头脑。

这年头的个人信息泄露,应该还没后世那么严重吧……

许跃新怀着疑惑出了卧室门,看到来人后哭笑不得。

“妈,人家不是读者,是我编辑。”

许跃新苦笑着纠正道,上前跟王潮垠打招呼,“王组长别见怪,我妈可能没听明白。”

“没,是我自己跟她说的。”

王潮垠和许跃新一起走到桌边坐下道,“看了《高山》那么多遍,不是你的读者是啥。”

“哦……原来您是编辑啊。”

“欢迎您来我们家作客,指导我们家跃新。”

吴燕搞明白真相,倒茶时客气地说道。

“不不,您孩子是天赋型作者,我当不起指导二字。”

王潮垠双手接过茶杯,道完谢后说道,“今天是想跟他聊一些作品相关的重要事项。”

吴燕转身从饼干桶里掏出点心,回头放到桌上:“那你们慢聊,我得去上班了。”

“点心不够吃记得拿啊。”

“够了,足够了,谢谢您热情款待。”

王潮垠望着桌面上堆成小山的点心,觉得这位阿姨可真是太好客了。

等吴燕出门后,王潮垠转向许跃新,说明此行来意。

“跃新,我是代表杂志社,以及市作协来找你谈话的。”

“你的作品很成功。短短时间内,《高山下的花环》已成为全国范围内脍炙人口的小说。”

“上级部门对此高度关注,领导们在我面前给予你高度评价。”

“作协替我们联系了《人民日报》的记者,希望能就文风问题,对你进行一期采访。”

“你不是跟健功说过不喜欢座谈会?他昨晚向我反馈了。杂志社经过通盘考虑,才决定用采访这种新颖的形式,对你和你的作品进行宣传,从而给文艺界带来一股新风。”

“你能接受吗?”

上头的决策速度真快,陈健功几天前才跟自己说上级部门在关注自己的作品,准备择机发声,今天王潮垠就过来了。

如他所说,放在这年头,采访确实是一种很新的作品宣传方式。

不过,还可以更新一点。

“多谢王组长,以及社里能考虑到我的意见,充分照顾我的想法和感受。”

“你说得没错,采访作为作品宣传方式,放在当下是很新颖的。”

“而在我看来,我们还可以有更新的选择。”

经过一番斟酌,许跃新不紧不慢地说道。

“哦?请讲。”

王潮垠语气颇感兴趣地说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