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1979:文豪,从知青回城开始 > 第18章 向前看,开创先河

第18章 向前看,开创先河

第18章 向前看,开创先河

“插队期间,我在广播报纸上听到前线将士浴血杀敌的故事,为此深受感动,激发了创作念头。”

“写作过程中,我围绕过去学习、插队和工作过程中经历过的人性美好与丑恶进行了许多思考。最终我认为,一部好的作品,就该是赞美阳光,不避讳阴暗的。”

“对阳光的向往和追求,是人类社会希望的源泉。不避阴暗,是为消灭壅塞希望之泉的沉渣烂泥,让向往良善与美好的泉水喷薄而出。”

许跃新侃侃而谈道,没有半点怯场的意思。

听到许跃新说的话,王潮垠立即用眼神为他叫好。

这一番话不仅有理有据,且文采斐然,表达效果非常地精彩。

王朦也微微颔首,神情中浮现对许跃新的欣赏。

眼前这位年轻人,不仅作得一手好文章,整体认知水平也很高,是棵难得的好苗子。

记者李仁晨则为许跃新的一席话感到兴奋:作为记者,他们最喜欢表达能力强,金句频出的访谈对象,这会形成出色的访谈效果。

“春风同志,我很认同你刚才的理念。现在我想提出一个问题,那就是对于目前‘向前看’还是‘向后看’的争论,你是怎么看的?”

王潮垠和王朦听到他的提问,一起将温和的目光看向许跃新。

关于“向前看”还是“向后看”,是目前文艺界正在进行的一场重大争论。

“向后看”,即为将创作聚焦于前些年社会上的风波,代表作是《伤痕》等一批作品。

“向前看”则主张把视线聚焦到去年大会以来人们焕然一新的面貌,当前社会不断进步的局面,特别是正在进行的改革上。

两者间争得不分高下火星四溅,部分讨论已经超出文学范畴,升格为重大社会命题。

王潮垠和王朦一致认为,那么多文学界旗帜人物争论不休,都得不出一致结论的问题,许跃新试着回应一下就可以,未必非得拿出一个令所有人都信服的答案。

面对提问,许跃新淡淡一笑,反问回去:“李记者,请问你觉得《高山下的花环》一书,是‘向前看’,还是‘向后看’。”

根据许跃新之前关于阳光浴阴暗的阐述,李仁晨直接给出回答:“我想,这应该是一部‘向前看’的作品。”

“我想再问一下各位,你们看完《高山》,最直观的感受是什么?”

许跃新不急于给出回答,继续追问道。

王潮垠、王朦和李仁晨三人想了想,先后有了答案。

“有一种被激发的感觉。文中梁三喜、靳开来等人的牺牲固然令人扼腕,可是在为英雄叹息之余,我感到胸中的英雄主义情怀在澎湃,更加坚信我们国家是战无不胜的,是充满希望和前景的。”

王潮垠一提起这,神情中就闪耀着熠熠光辉道,“英雄燃烧自己作火把,照亮了我们。”

许跃新对他的话表示认可。

“‘向前看’的文风,意义就在这里,大众的需求是什么?是向往光明,追求希望。而‘向前看’恰恰能为大家提供希望。”

“相反,‘向后看’中往往个人情绪表达过度,基调灰暗,读完使人灰心丧气。相应地,这样的文学很难获得长久生命力。”

许跃新作为曾经的码字工,多少懂一点读者心态。

大家闲着没事看书,图的是一乐呵。书让大伙看得爽,打赏、月票啥的自然就来了。

放到这个年代的实体作品,就是能叫读者们看完得到鼓舞,获得正面情绪。

做不到这一点的文学体裁,注定走不远。实际上伤痕文学在1981年后就步入式微阶段,90年代后更是无人问津。

许跃新这番话很超前,王潮垠、王朦和李仁晨在觉得他所言甚是,在肚子里消化起来。

“你讲得很正确,过度的个人表达,和阴暗的基调,组合起来只会害掉一部小说。”

沉吟良久,王朦神情中流露出高度赞许道,“这是个在后续工作中值得高度强调的问题,文学走向繁荣,离不开优秀的文风。”“嗯,春风同志的《高山》一文,就是优秀文风的代表。”

经过这一番交谈,王朦越发觉得许跃新不简单,看待问题很有高度。

李仁晨在旁边记录着谈话,为圆满完成访谈使命感到分外愉悦。

受访者春风妙语连珠,认知深刻,对话精彩直触社会热点。毫无疑问,这是一场极为成功的访谈,整理完发出去的效果一定非常轰动。

……

当天傍晚,许跃新离开后,王朦仍和王潮垠在讨论这次令人难忘的交流,以及《高山》这一部作品的后续安排。

“据我判断,许跃新这个小伙子是个难得的可造之材,应当予以重点培养。潮垠你怎么看?”

身为京城作协副主席,王朦仍沉浸在文学界又多出一位才俊的喜悦中,语气颇为赞赏道。

“我赞同你的意见。你所说的重点培养是?”

王潮垠好奇道。

按照传统思路,重点培养无非是送去进修,进文学研讨班,给作家一个科班经历,方便今后评选职称。

王潮垠认为老友所说的重点培养不外乎如是。

王朦轻轻地笑了,目光投向远方的夕阳,没有直接给出回答:“你我这一辈作者,青年时代是在公家的报纸、刊物上奋斗起来的。”

“小许他们不一样,未来他们很可能要面对商品经济的时代。身为作家,也要接受市场的检验。”

作为1957年就写出《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的作家,王朦早在青年时代就得到了高层一些领导重视。

他的消息,要比文学界其他人灵通得多。

根据最近得到的消息,王朦认定商品经济的时代迟早要到来,以后作家们获取收入的方式,将不仅是给报刊投稿领取稿酬。

王潮垠头一次没有领会到老友的意思。

他笑着用手拍了坐在对面的王朦膝盖一下:“好哇,当上领导,开始跟我打哑谜了。说呗,关于跃新你有什么打算?”

“把小许的《高山下的花环》一文单独出版,领取版税。”

王朦语气坚定道,目光后透出极大的决心。

王潮垠被他吓了一跳:“什么?版税不是在1960年就被废除了吗?”

“不是,老王你想干啥。”

王朦深吸一口气,微笑着看向王潮垠:“谁规定了,已经废除的不能再恢复?”

王朦话里的信息量太大,王潮垠一时有点接受不过来。

从1960年废除版税到现在,所有作者都是领取稿酬生活,中间有一段甚至连稿酬都废除了。

听到老朋友说想在版税方面作出尝试,王潮垠第一反应不是振奋,而是替他担心。

“这么做,不会有问题吗?”

王潮垠小心翼翼地试探道。

“没有把握,我也不会这么做。实不相瞒,有领导给我透露消息,表示恢复版税已进入上级议事日程,大家都想看看实行后会是什么效果。”

王朦神情中充满信心道,“我看,从小许开始试行最合适,他的《高山》是最有可能在出版后获得成功的作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