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1979:文豪,从知青回城开始 > 第53章 俺是讲法治精神滴

第53章 俺是**治精神滴

能商量?那就说明自己有机会争取到更优厚的条件。

许跃新听到提议后,下意识反应道。

“社里以前给我开的条件就挺好。”

许跃新客气地说道,“版税可以维持9%的比例不变。”

“我目前最大的期望,就是能拟定出一份更加完备的出版合同,这样以后做任何事,都能有个全面的依据。”

《高山下的花环》首次印刷出版时,许跃新曾经和人民文学签过一份合同。

根据他的研究,这份只有数页的合同其实很粗糙,甚至可以说是漏洞百出。

当然这也不能怪谁,法院才恢复运行没两年,大家的法治意识还很模糊。

而许跃新当时认为自己初出茅庐,议价权有限,过早提出修改反而于己不利,就搁置了下来。

现在自己有两部成名作在手,是时候解决合同问题了。

“版税的问题好商量。至于合同嘛,你具体是指哪些条款……”

王潮垠略带迟疑道。

“咱们对着上次的合同一一分析就是。”

“那你等我一会,我去拿份合同过来。”

王潮垠说完离开接待室,从外边拿了份新合同回来,放在两人面前茶几上,打开合同封面。

这份合同跟《高山》的出版合同一模一样。许跃新从第一页开始,逐个指出其中不完备的地方,以及自己相应的意见。

这回,许跃新不再客气了。

合同上的每一个条款,都牵涉到真金白银。

更何况他有预感,这次合同条款调整会决定双方今后多年的利益分配,没有什么抹不开面子的。

既然下定决心走商业文学之路,就务必在初期将利益关系理顺。只有这样才不会在未来的路上被纠纷绊倒。

“授予甲方出版发行权利的表述过于笼统,没有说明是否独家,是局限于国内,还是包括海外。”

“应该改成非独家出版发行权,范围限制在国内。因为社里还没有海外发行能力,拥有这一权利也没有实际意义。”

“合同规定签约书籍今后每一次加印,都适用初次签订的合同条款。这一处最好也能更改,每加印一次都要再次缔结合同,即一印一签。”

“一本好书的生命周期很长,很可能二三十年后仍在继续印制。届时社会环境、市场形势变了,再机械套用旧合同,无异于削足适履。”

……

许跃新滔滔不绝地指正道,王潮垠在旁边听得一愣一愣的,情绪有些紧张。

这小子不简单啊,涉及到自身利益时如此地坚决和一针见血,列出的修改处都很关键,最重要的是给出的理由还无法反驳。

偏偏王潮垠自己还不太精通法律,当许跃新讲到复杂处时,他在旁边听得头都大了。

“你等等,我先把你的诉求记下来。”

王潮垠中途打断道,掏出口袋里的钢笔,拿出合同尾页的一张纸,在背后记了下来。

“非独家出版发行权是吧,还有关于海外的部分……”

王潮垠记录的同时口中念念有词道,和许跃新作着确认。

许跃新等王潮垠记完先前说过的内容,继续向他指出合同中的问题,以及自己的对应诉求。

“如果我们能就新合同达成一致,那么我希望能把《高山》的那份合同也重签一遍。涉及到双方利益调整时,以新合同为准。”

最后,许跃新向王潮垠要求道。

“好,我全给你记下。”王潮垠在纸上又写了一会,接着搁下笔道,“一些要求超过了我的权限。等你走后,我会向领导请示,由他们作出决定。”

更改合同,意味着双方合作方式的重塑,王潮垠估计主编李纪都不能独自作主,得召开领导班子会议研究才行。

“嗯,社里可以慢慢考虑。”

许跃新语气淡然道,“我不急。”

合同修改的结果究竟会是怎样?许跃新对此早就建立起心理预期。

人民文学肯定不可能满足他的全部诉求,杂志社又不是他家开的。

能明确个非独家出版发行权,还有一印一签就很好。

最核心的就是这两样诉求,其他的诉求能达成最好,达成不了也能接受。

放开细枝末节,抓住核心利益,这叫格局。而且许跃新维护自身利益之余,也不想让王潮垠难做人。

许跃新走后,王潮垠将记录他诉求的文字誊抄到笔记本上,找到主编李纪。

“跃新今天和我商量《牧马人》出版的问题时,提出要完善合同,这是他的想法。”

主编室内,王潮垠坐在李纪的办公桌前,将写有密密麻麻文字的笔记本递向他,“要求还挺详细,我猜他家里是不是有人当法官。”

说到这里,王潮垠也很纳闷,他接触过的大部分作者,尤其是青年作者压根没有许跃新这样的意识。

许跃新还真就是特例中的特例。无论是作品成就,还是为人处事,给人感觉不像是这个年龄的。

“哦?小许想改合同啊。”

“我来看看,你等一会。”

李纪接过笔记本,认真翻阅起来,表情倒没有很严肃,反倒饶有兴味。

他其实早就清楚,杂志社的合同只是个粗糙的半成品,理应予以完善。

只是经历前些年的特殊时期,社内百废待兴要解决的问题太多,一时没能顾得上。

如今李纪倒是想知道,许跃新作为刚踏入文坛不久的年轻人,能给合同提出怎样的意见。

李纪的目光在笔记本上一行行扫过,时不时在某一处停滞下来,解读其中的用意,以及合理性。

王潮垠此刻坐如针毡。

他既担心许跃新的要求引起主编不悦,更担心主编不同意修改合同,导致许跃新转投其他刊物。

从去年开始,各地的文艺报刊接二连三恢复发行。像《沪上文艺》已经蒸蒸日上,陕西的《延河》势头也很猛,有“小人民文学”之称。

京城去年新成立的《十月》杂志,单看这名字就知道它背景深厚,不可小视。实际上它确实发展得很快。

大家投稿的选择日趋多样,人民文学面临着作者被抢的风险。

而像许跃新这样的优质作者,毫无疑问是杂志社的宝贵财富,万万不能流失。

王潮垠感到有点焦虑,惴惴不安地等待主编表态。

“小许提出的这些诉求很关键,值得认真研究。”

良久,李纪放下笔记本,收起神情一板一眼道,“明天班子成员都在,正好召开会议讨论此事。”

“你是编辑组长,又是他的责任编辑,明天你要列席这场会议。”

“好,我今天回去好好准备会上发言。”

王潮垠惴惴不安地答应道,试图从细节解读出李纪的态度。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