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后明余晖 > 第248章 汉字汉语太难了;顺势与逆势

第248章 汉字汉语太难了;顺势与逆势

来信的落款和内容都很寻常,看着就如同好朋友写的问候,但实际上其指代的含义却截然不同。

简单来说就是一个提醒——你的假期就快告终了,可别忘了准时报道哦。

假期在明天就结束了,二月一日必须报道,哥达虽然只是图林根州的一个小城市,但得益于德国建设良好的铁路网,克莉丝一点儿也不担心自己会迟到。

但是长达三个月的假期让她厌倦了这样无趣的闲暇时光,这封信一下子就勾动了她的心。

她觉得执行任务时的快乐是任何事物都无法比拟的,那种紧张刺激、以及随时可能发生意料之外情况的未知感,着实让人沉醉和回味。

即使没有外勤任务,哪怕坐在侦查总局的办公室里分析各国的新闻报刊、从中摘取有效情报,也比呆在家乡小镇要有趣的多。

在向祖父打了声招呼之后,她便迅速收拾好了行李,将之绑在了摩托车后边。

她扎紧了头发,戴正了毛线帽,随即旋转钥匙、一扭握把,那台18匹马力的两缸汽油机便“噗噗噗”的轰鸣了起来。

这辆R12摩托车像只灵巧的黑兔子一样飞速窜了出去,迅速消失在积雪尚未消融的公路尽头。

当天下午,哐当哐当的火车上。

克莉丝习惯性地从头到尾溜达了一个来回,果不其然发现了一名正在执行常规监视任务的同行,对方也发现了她,但二人都只是默然无视。

作为斯塔西的一员,基本的职业素养和行为举动已经深深地烙印在了克莉丝的灵魂深处——办理摩托车托运的时候、检票登车的时候、倚靠沙发休息的时候,她都在分心聆听着周围人们的对话和交谈内容。

左前方的一名医生和他的朋友在讨论着世界形势,一会儿说沙俄现在局势动荡,指不定会有政变;一会儿又谈到明英双方签订的互不侵犯条约。

当然,讨论这种话题最后兜兜转转大概率是要回归到本国的。

于是克莉丝放下了咖啡杯,拿出了一个小笔记本,以标准格式写下了自己对这几人言论的判断,然后撕下了这一页,去另一节车厢把它递给了那名同行。

倒不是说要以此为依据而立刻逮捕那几人,而是单纯的汇总归纳。

斯塔西会把发表过政治言论的公民单独分成好几类,组建为一个庞大的数据信息库,以便于开展工作。

抵达柏林的时候恰好是清晨,因为在火车上已经休息过了,她便直接前去侦查总局报道了。

走入正门以后,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尊铜像。

在其后边,那平平无奇的钢筋混凝土大楼便是侦查总局所在地,外观就像是一个灰色的方块积木。

“你的身体完全恢复了吗?”

“当然,其实一个月就足够了。”

主管笑了笑,从抽屉中找出了一份三页纸的文件递给了她,“去驻外使馆任职,或者留在柏林做原本的事也可以。”

这还用问嘛?肯定选前者啊。

心情愉悦的克莉丝翻了翻那三页纸,写的就是前往使馆任职的任务简介,每一页一个国家,分别是智利圣地亚哥、新西兰惠灵顿、中国南京。

“你还没吃早饭吧?明天中午以前给出决定就行,去吧。”

“是。”

在前往食堂的路上,克莉丝开始思考起了该怎么选择。

新西兰肯定是首先被排除的,太偏远,注定很无聊,自己又不是去度假的。

智利相对来说好一点,但同样不咋地。

与它俩相比,似乎只有南京是最好的选择。

以往她在巴黎待过一段时间,因为那儿的华裔华侨非常多,时不时就有打交道的机会,故而她试着学习了一些汉语,但深感难度偏大,所以未能掌握。

可任务简介上说的是要在使馆进行分析新闻报刊,要求尽可能熟练地掌握汉语的口头语和书面语。

一想到汉语,克莉丝就觉着头疼,但前往那儿进行任职的吸引力又实在太大。

汉字,是完全不同于字母文字的象形文字;汉语,既非屈折语又非黏着语,而是独特的孤立语。

一个词根虽只有一种表现形式,但常用“单词”数量有至少三千个相对固定的词序和所谓的“助词”承担了词性屈折变化的功能,而且是通过声调来区别词义,怎么想都觉得复杂。

就着橙汁吃掉了煎蛋和煎培根以后,她拿着一片面包把盘子擦干净,然后才吃掉了面包,可以说粮食短缺为这一代德国人的童年打上了深刻的印记。

至此她也下定了决心——再难也只是一门语言,有什么好怕的?只要自己努力些,一定能将之学会!

这一天是一月三十一日,对于欧洲人而言是普普通通的一天,但对于世界东方那大几亿人来说,却是意义非凡的大年初一。

昨晚的除夕夜,夏筱诗坚持要守岁至丑时,周长风拗不过、便顺着她了。

但在这个一无电视、二无手机的年代,消磨时间的方式远远不如后世那么多,尤其是小宅院中只有两个人相伴。

于是乎,为了驱散睡意来守岁至后半夜,二人一致决定好好运动一番。

忙碌了足足半刻钟,夏筱诗换上了那一身鲜艳的婚服——对襟长衫、霞帔、马面裙、翘头绣花鞋。

为什么呢?因为周某人声称婚礼当晚没有余力,错过了体验这一身装束的绝妙感觉,而现在恰好有空,干脆就补上吧。

婚服这一身衣裳都是绛红的底色,辅以米色和金色的刺绣纹饰,做工相当之精致。

明明是如此鲜艳的红色,可却感受不到理应有的热情与火辣,反而给人以满满的端庄与优雅之感。

“先生,换…换好了……”说着,夏筱诗那尽是娇羞之色的面庞上浮起了一抹红晕。

自下而上看去,那双坡跟的绣花鞋把她整个人拔高了一小截,使得身形更为高挑;左脚踝处有一根银质的足链,此刻起到的作用与蕾丝腿环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白炽灯泡散发出的光线映照下,那黝黑发髻上插着的簪子的宝石熠熠生辉。

虽然这一袭打扮将身体包裹得严严实实,可谁说衣着暴露才算诱人?事实证明二者并不存在必然联系。

此情此景让周长风只觉得胸膛挨了一拳,心口受了重重一击,受此刺激,心脏剧烈地跳动起来,仿佛一瞬间转换到刚刚结束越野跑的状态。

他浑身上下的鲜血近乎沸腾,动脉与静脉中流淌着的液体好像被替换为了炽热的钢水;双眼也变得犀利起来,目光在刹那间由温和的欣赏转变得极具侵略性,如同看到了落单小羊羔的狼。

“先生……”

周长风搂着夏筱诗的腰肢,用左手食指勾起了她的下巴,“这个称呼太正式了,换个亲昵些的,嗯哼?”

倍感羞赧的后者格外的扭捏,踌躇了好几秒才说出口,“夫…夫君……”

穿婚服麻烦,脱起来倒是容易。

当然了,不脱也不是不行,全看喜好与兴致。

虽然本意是提振精神,从而坚持守岁到子时,但结果却事与愿违——在那之后,筋疲力尽的夏筱诗就迷迷糊糊地睡着了,即使外面充斥着噼里啪啦的烟花爆竹声都没能阻止她入眠。

翌日便是大年初一,按习俗来说肯定得串门。

然而鉴于无亲戚家可串,周长风与夏筱诗一合计,干脆就去夏家吧。

夏父夏母自然是欢迎他俩到来的,高零露与夏筱诗去东厢房整理食材准备午饭,而夏炳和周长风则在正屋闲谈。

“朝廷大抵要有所动作了。”夏炳端起茶杯抿了一口,“恐怕就是今年。”

结合近来的一系列消息,稍微有点时政敏感性的人都能猜个七七八八,更毋论官员了。

周长风微微点头,含糊其辞道:“可能吧。不过,我部之后要因地制宜的演练。”

闻言,夏炳沉默了许久,过了好一会才沉声道:“职责所在,该去还是得去,留意自身安危便是。”

“一定。”

“既然谈妥了,泰西列国选择退让,平定东瀛之地就可放心大胆了。日后,进可攻退可守,不论天下争端如何,至少国朝能立于不败之地。”

西北边有千里烂地为阻碍,东边有日本列岛为屏障,只要战火不波及本土,击败大明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六、七亿人口可以慢慢磨到天荒地老。

周长风捏着下巴思索了几秒,回道:“目前来看战争不可避免,朝廷现在的布局总体来说还是趋向于稳妥的,逐年备战的同时对外取得战略要地,之后就可以将主要精力对准精华地带,这叫‘抓主要矛盾’。”

顿了顿,他又继续说:“不过最后该怎么收场,这就不好说了,毕竟对方也不可能拱手相让,要么一方取得决定性优势、要么拼得筋疲力尽,这才可能和谈。”

“是了,”夏炳叹了口气,“如何体面的了结战争是最为棘手的,弄不好就得鏖战至头破血流。”

二人顺着这个话题往下聊,时间在不知不觉中飞速流逝。

与此同时,在东厢房,正在切菜备餐的高零露与夏筱诗也在一问一答。

“这两日相处的如何?”

“挺…挺好的。”

“许多事情只有一起过日子了才会显露,伱俩这不过短短两日……且看吧。”高零露娴熟地切着土豆,菜刀与案板相碰发出“咔咔咔”的声响,“给你提个醒,今后若是有了分歧,要耐心包容,实在不满的话,也别憋在心里,他不是挺开明么?大胆些说。”

“我记着了。”

“知道就好,还有,你俩都不小了,孩子的事千万要上心,这可由不得你随性而为,平日里多留意。”

被母亲当面说这种事,夏筱诗不由自主地脸红了,也不知道该咋回话,只是低着头“嗯”了一声。

就这样,等到午时的时候,饭菜终于准备好了。

夏筱诗前来招呼他俩前去吃饭的时候,二人立刻终止了闲谈,神情也不约而同地变为了平常。

虽然理论上算是两家人,可四人却完全如同一家人一样融洽。

纵然今年相较以往要糟糕不少,但总体上还算安逸,大江南北的欢庆远大于哀伤。

紫禁城中,正旦大宴正在进行中,与宴者觥筹交错,不亦乐乎。

但皇帝一家子并未参与,他们正在干清宫中用午膳。

这顿午膳的丰盛程度远远比不了昨晚的年夜饭,而且也并未分桌,四人同在一张桌子上吃饭。

“……眼下持反对意见的人不在少数,这是不小的阻力,可公赎田亩的益处甚多。父皇,我觉着执行的力度必须坚持不变。”

“不妥。”皇帝伸筷夹了一颗炒青菜,“饶是如此,在当今这关头大行此道依旧显得过火,何况其占用的开支明显过多了。”

“可战端一开,军费猝然攀升,一切发展建设都要让步,如此又得拖延到不知道何时了。”朱立锲抛出了自己的顾虑,“此外,这事蕴含的利益正是不少人觊觎已久的,顺带还可压制一二……”

动辄几千万、上亿圆的巨额资金用于公赎田亩,这锅汤的油水之多可不是一星半点,可以说浓稠到用棉签伸进去沾一点就能满嘴油腻。

此外,在压制地方势力的同时,偏左的派系则会因诉求达成而放缓势头。

皇帝笑而不语,少顷,他才随意道:“宁祐你如何看?”

有些走神的朱泠婧眨了眨眼,迅速在脑海中组织好了措辞,开口道:“我想,不论是以前也好,或者开战以后也罢,都可推行公赎田亩,但眼下正值战备…不合时宜。”

“我知道你在作何想,”虽然被当面反对,但朱立锲并不恼怒,只是很平静地反问道:“纯粹增发战争债券来充抵耗费么?借战争之大义来压过反对声?同样是存在风险,你这般的构想一旦失误,其后果显而易见的惨痛。”

“的确。”朱泠婧不否认他的话,“但这是在顺应时势的前提下最好的举措了,皇兄,宪政会的动作是在逆势而为。”

眼看着就要打仗了,不专注于备战,还琢磨搞地主,各方人心很容易就散了。

等仗打起来了再设法搞他们,相对而言会容易一些,但不可否认这存在更大的不确定因素,因为败仗极易放大内部矛盾。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