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后明余晖 > 第251章 古老的征倭计划;若不正面对战呢?

第251章 古老的征倭计划;若不正面对战呢?

战争是迫使敌方屈从我方意志的暴力行为,是政治的延续,关键在于情报与后勤是否到位,具体的作战方略的好坏次之,接着才是武器装备的优劣。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大明君臣显然深谙老祖宗阐明的道理,所以即将实施的军事行动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十分明晰。

从行为方式来说,是驱逐西方势力、扶植亲明势力;

从目的上来说,是消弭西方列国在亚洲的军事存在,削除他们的影响力,并且将列岛作为卫护大明东方的坚固防线;

从长远战略布局上来说,应该继续保持如今四分五裂的状况,从而断绝其统一以后可能出现的威胁;

从战役规划上来说,要分别向各个西方国家扶持的藩镇投送一到两个师,强制接管,同时向东京投送两个师,占领之。

从去年到今年年初,军部一直拟采用的是“甲字/四〇七/一号/改五”计划,但由于秘密洽谈的顺利进展,以及对当下局势的乐观判断,军部转而改用了“甲字/四一四/一号/改三”计划。

这也是为什么陆战一团原本是前往浮山府准备登陆演练,而现在却要调转方向前往海州。

与陆战一团相同,有四个师和一个旅也在开拔的半途中接到了一样的命令。

另外三个在北方的步兵师原本是要前往金州,现在却直接前往朝鲜蔚山郡了。

二月二十七日,黎明时分。

东边露出的鱼肚白越发大了,随着火红的太阳缓缓从地平线下冒头,向世间大地投射出万丈光芒。

盖着毯子的周长风坐在座椅上打瞌睡,头歪靠着那由于内外温差而起了雾的车窗。因为没有拉下帘子,冬末春初的阳光洒在他的脸上,只带来了一丝暖意。

“呜呜呜——”军列进站时的汽笛声吵醒了搭载的官兵们。

迷迷糊糊的醒来的周长风愣了几秒,双目才恢复神采。

这样过夜自然比较难受,身体都有些僵直。他揉了揉眼睛,拿过铝制茶杯喝了两大口热腾腾的浓茶,然后起身活动了一下,终于感觉身心复苏了。

“报,本部已至海州。”赵寒枫抬手看了眼手表,继续陈述道:“现在为清早六时三刻。”

“各部卸车,备好早饭,集结完毕再开饭。”

“得令。”

鉴于海州是大明海军的重要港口,此地的铁路交通建设相当不错,有好几条双向铁路,除了三个上下人的客运月台外,还有两个货运月台。

火车站的配套设备非常完备,光是起重机就有不同吨级的好几种,毕竟战舰所需的一些部件和设备动辄有几百吨重。

陆战一团并非最先到达的,陆军第五师昨天中午就已经尽数到齐,此刻都已经驻扎下来了。

不比混成旅或步兵师,陆战一团的载具和重型武器要少许多,因而卸车速度很快,还不及两刻钟,众人便已经在火车站边上集结完毕了。

全团以队为单位排列为方形,远远看去像十来个蓝绿色的方块。

负责伙食的军官们知道现做早饭肯定来不及,所以之前就已经令人去附近的摊贩和店铺采购馒头了。

现在等众人集合好,满载着馒头的卡车也刚好驶到。

竹篮子上覆盖的厚白布一掀,肉眼可见那升腾的热气,又大又白的馒头,香味四溢。

至于各营各队的炊事单位,虽来不及做早饭,但烧水做汤还是来得及的,烧上几大锅开水,打上几十个鸡蛋,洒几勺子盐,简单的蛋花汤做便完了。

团部的军官们此刻无事可做,聚在一块吃吃喝喝、抽几支烟。

手里拎着《万历奏疏集录-卷八十三》的姚良川走过来,指着其中一页说道:“之前听人说征伐日本的提议几百年前就有人提过,我借书查了查,还真有,今天刚找到。”

“万历年间不是援朝么?”正拿着馒头在啃的谢万诚含糊道:“是不是搞错了?”

“理论计划哪能跟实际举措一样?”姚良川挥挥手,扫视了一圈在场的众人,“我这么说吧,当年这征倭方略还挺豪气,打算发兵十万,渡海远征。”

朱翊钧活得久,前后在位四十八年,大明帝国半个世纪积累下来的奏疏数量之多可想而知。

姚良川过年期间闲来无事,就去应天府立藏书馆借了三十五卷的《万历奏疏集录》,前后看了一个月,还真就找到了传闻中的事。

由于《皇明祖训》所立下的不征之国的规矩,后世人们往往认为明朝不可能发兵日本。

但所谓的祖宗规矩一直以来都不是不能打破的,只不过要考虑是否契合多数人的利益。

实际在万历年间,大明朝野间曾经掀起过一场东征的议论风潮,发兵日本这一计划还得到了朝廷的认可,一度付诸于前期准备,但最后因为实际情况不允许而不了了之。

最早的构想早在万历十九年就出现了,两广总督刘继文上疏建议可以让葡萄牙人去打日本人,所谓“借夷平倭”。这一年,明军甚至尚未入朝。

但随着朝鲜被揍得落花流水,狼狈不堪,明朝的精力就侧重于先解决侵朝的倭寇了。次年,太仆寺少卿张文熙提议:以浙、南直隶、闵、粤四个省各出兵一万五千人,总共六万兵马登陆日本,一劳永逸解决倭寇祸患。

之后几年,因为战事进入白热化阶段,远征日本的构想并未付诸行动,但一直在不断完善。比如万历二十二年,福建巡抚许孚上疏,反驳了朝中“元朝征日大败”来反对发兵的言论,认真估算了军费和兵力,造船两千艘、练兵二十万。虽然很夸张,但大致框架已经确定。

等到万历二十六年,御史徐兆奎也上疏提议征倭捣巢,兵部在其奏疏基础上加以完善,确定以浙、闵、粤为核心。在朱翊钧准奏以后,调兵遣将立刻开始——广西总兵接管浙江,总领征伐事;兵部右侍郎组织募兵造船;沿海几省组织探子和细作前往日本探查。

然而,随着侵朝倭寇屡战屡败,败局已定,丰臣秀吉病死,大明君臣便失去了渡海远征的兴趣。因为那时候,明朝已经在历时六年的援朝战争中耗费二千余万两白银的巨资,同时,播州的杨应龙叛乱也越发猖獗,于是征倭计划被终止。

赵寒枫微微摇头,叹道:“也算是时运不济吧,万历年间接连三次征伐,国力难支。”

“今非昔比,战略态势不一样了。”周长风拿着盛满蛋花汤的搪瓷杯,喝了一大口,随意道:“古代拿下日本没什么用,要铜的话直接贸易就行。”

吃过早饭、整顿完毕之后,陆战一团便离开了火车站,前往预定的驻扎地点。

海州郊区本就有一大一小两处校场,供驻防于海州的陆军第十一工兵旅和海军陆战队第六营使用。

随着计划的实施,扩建此地的驻扎区域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因为无论早晚,海州都将会成为重要的兵力投送出发地。

而且刚好有个工兵旅本就在这里,扩建起来更是方便。

土地压平夯实,铺上一层三七灰土,这是一种由熟石灰与粘土混合而成的建筑材料,古往今来都广泛使用。

起居生活的营房、旱厕、澡房、食堂、文娱处均由结实的九层胶合板建成,而弹药物资仓库、厨房、军官住处、医馆则为红砖砌筑。

扩建不久的营区看着崭新无比,所有设施一应俱全,规划可以容纳五万人驻扎。

拎包入住,着实美哉。

两排悬山顶的屋子便是军官们的住处了,都是单人间,除了木板床和木椅,电灯与电风扇也是标配。

“第七师今晚能到,第十三师大概要明天晚上,第四师最慢,估计后天早上。”

“这些天没其它事吧?”

“没有,不过得按命令抓紧清点给养、检查装备,不得有疏漏。”

“战情报告呢?这个总该下发了吧?”

“好,稍后派人送来。”

在交代了一些事情以后,总兵处的联络官便离开了。

所谓的总兵处就是军级司令部,这是一个临时机构,明军的基本战略单位是“师”和“旅”,“军”由视情况而定、数量不定的师旅临时编组。

许多时候指挥部直接指挥几个师旅是没问题的,比如边境战争就是这样,乌斯藏都督府直接指挥参战的二师一旅,但当规模再扩大些就不能这么办了。

这一次大明为平定日本而组建了两个军级单位,分别是第二军和第三军。

第二军在海州集结,由第四师、第七师、第十三师、陆战一团组成,负责关东地区,长野、东京、神奈川、千叶,那儿是英国人的势力范围。

第三军在朝鲜蔚山郡集结,由第二师、第十师、第十一师、陆战二团组成,负责本州岛东北,福岛、宫城、岩手、北海道,那里是法国人和俄国人的势力范围。

时至今日大明也没组建过几次军,在这之前也就大演习的时候会用用。

但既然欧战都能出现几百万大军的情况,明军自然也考虑到了这种情况,一个军最多也就四、五个师旅,顶多十万人。但假如要在一个方向投入百万大军,那岂不是得组建十几个军?指挥起来并不方便,所以得组建更大级别的单位。

这个相当于集团军的单位叫兵团,指挥官叫督师。在崇祯年间,这是最高级别的军务官职,乃至要额外挂一个兵部尚书的官衔来衬托其高大上。

不过“兵团”和“督师”三十几年来都只存在于条令规定中,从未正式使用过。

没过多久,一本装订成册的战情报告被传令兵送了过来。

朱立铄“啧”了一声,“美国人还是赖着不走啊,这是真杠上了?”

“他们又没英法的顾虑,安安稳稳的,而且关西地区还算富庶,多少有赚头,自然不乐意走人。”姚良川回道。

“好,看看吧。”神色如常的周长风指着墙上挂着的大比例尺地图说道:“首先我们肯定是要直接登陆东京湾的,就情报来说,日本人自己也吵得不可开交,所以不确定是否会遭到有组织的抵抗。我们肯定考虑最坏情况,就是近卫师团和第一师团都全力防御。”

赵寒枫接过了他的话头,侃侃道:“因为财政缘故,这两个师团现在都被裁改了,主体虽然是二旅团四联队的编制,但人数有所减少,每个分队现在只有十一人,总兵力约为三万四千人,都是由英国人操练出来的,具体路数…诸位应该都算熟悉。”

谢万诚问道:“他们的火炮多寡优劣?”

“穷鬼哪玩的起大炮啊。”满脸不屑的朱立铄摆了摆手,“自然不咋地咯,都是老旧的七十五公厘山炮,还有一些英制的四英寸半。”

日本又没什么资源,分崩离析愈发加剧了贫瘠的困境,维持常备军的开销都足够让各藩压力山大了,想建设现代化军队实在是有心无力。

财政状况稍好些的近卫师团和第一师团使用的是自造的四一式步枪,即三八大盖,还有一些李-恩菲尔德;轻机枪用的是刘易斯;重机枪用的是维克斯;钢盔用的也是铁锅似的汤米盔。

因为处在英国人的控制下,从英国商行采购武器装备更容易,自然而然地就英械化了。

追溯历史的话,维新以后追求“富国强兵”的明治政府尽最大的力量建军,仿效西方国家军制,颁布《征兵令》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

等到尝试赌国运的时候,陆军有七个师团,预备役二十五万人。失败以后,这七个师团倒是依旧留存至今,但除了近卫师团和第一师团之外,其余五个师团都听命于其它藩镇。

除此之外,各地藩镇也建立了自己的武装力量——军阀割据,枪杆子最大嘛。

但是因为缺乏资金和工业体系,这些地方军队的训练不佳、装备老旧、缺乏重武器,总体战力十分堪忧。

“除了土鸡瓦狗我服想不出其它词来形容,正面对战以一当十完全不成问题。”朱立铄表现得极为自信,目空一切。

“那…如果不正面对战呢?”一旁的周长风悠悠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