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后明余晖 > 第260章 不能理解;平倭得胜入城仪式

第260章 不能理解;平倭得胜入城仪式

中午12:33,明媚的太阳高悬正当空。

然而和煦的阳光下,位于前线的陆战一团官兵们却见到了让他们浑身冰凉的景象——数百敌军从被炮火摧残得不成样子的厂房废墟后边涌了出来!

那面显眼的军旗打头,军官们高举着武士刀,士兵们端着上着刺刀的步枪,呐喊着“万岁”或“大和族万岁”向明军方向发起了密集冲锋。

人与人的间隔不足两步远,凑近了看其实也只能说是“稀疏”,但在战术上却绝对是密集队形。

“砰!砰!”

“哒哒哒哒——”

“快放炮!

刹那间,这一区域内的明军步枪、轻机枪、重机枪交织出的火网就笼罩了这一大股汹涌的人潮。

周长风刚把加热好的红烧肉罐头打开,裹着汤汁的一块块红烧肉均为半截瘦半截肥,喷香的气味扑面而来,然而他还没来得及吃一口就闻听了前线传来的动静。

他把罐头往地上一放,靠着掩蔽部往那边探头看去,恰好己方的80㎜迫击炮弹落下。

迸发于人潮之中的爆炸让本就一团乱麻的战场更加混乱,每一发炮弹的破片或冲击波都至少能撂倒七、八人。

离谱,怎么这个位面还会出现万岁冲锋啊!

“保持火力!战车队在干什么?!”周长风侧首厉声问道。

战车队的十几辆坦克现在就停在二线阵地,然而此时此刻所目睹的场景已经震撼到了坦克兵们,这种等同于送死的行为实在是让人无法理解。

“发射烟雾弹药,第一和第二中队全体突击,其余人稍后跟进!”

藤原义春中佐大声地下达了命令,随即就有一发迫击炮弹落在他的身旁十步开外。

“咚”的一声轰响,他那一米六八的个子在日本人之中已可谓鹤立鸡群,此刻却被冲击波无情的掀翻。

发起决死反击的抵抗军将发烟手榴弹用枪榴弹投射向了明军阵线,升腾而起的浓密烟团阻碍了不少人的视线。

数百抵抗军并未冲出去多远,陆战一团的80㎜迫击炮和112㎜迫击炮所发射的炮弹就如同冰雹一般砸了下来!

“轰轰轰——”

这一大股人潮眨眼间边被爆炸产生的灰烟和激起的尘土所笼罩,此起彼伏的惨叫声从中传出,同时还有无数残肢断臂、衣装碎片四散飞溅。

浑身是血的藤原义春知道自己身负重伤,耳朵嗡嗡作响、两眼冒金星,但是却感受不到一丝一毫的疼痛,仿佛被掐断了痛感一样。

见明军的炮火完全淹没了数百麾下,他感觉自己的心似乎被一根针狠狠扎了一下,然后又像被一只无形的手狠狠地握紧。

这时候,身体上下的痛感也忽然出现,多处破片创伤带来的剧痛让他在很短的时间里休克了。

被数十发迫击炮弹覆盖之后,两栖坦克、轻机枪、重机枪所交织成的炽热火网把残存的抵抗军一个个绞杀。

连续两个弹链的长点射和扫射之后,试制三七式重机枪的枪管已经成了红热状态,射手能感觉到射出的子弹的散布和落点已经出现了明显偏差。

“换枪管!”

弹药手从卷制钢皮长筒枪管携行箱里边抽出了一根备用枪管,然后与副射手一右一左相配合,迅速更换了枪管。

掀开机匣盖,挂上一条新的二百五十发金属弹链,这挺重机枪的枪口再度喷吐出了橘黄色的火焰,喇叭形枪口消焰器起到的效果不尽如人意。

战斗的节奏是很难下定论的,忽快忽慢。

快的时候,可能几分钟就分出了胜负;慢的时候,双方或许你开几枪、我开几枪,有来有往,你趴在弹坑中等待炮火支援、我倚靠在散兵坑里等待空中支援,从日出磨蹭到日落。

现在在这座已经几乎化作废墟一片的厂区,堪称单方面屠戮的血腥交火前后持续了大约半个小时。

实际上大部分发起决死反击的抵抗军在前五分钟就或死或伤了,后边二十几分钟都是七零八落的幸存者在负隅顽抗,他们依托着尸体、弹坑、混凝土碎块,使用手头一切可用的武器攻击明军。

因为不赶时间,陆战一团官兵们自然犯不着冒险去主动肃清他们,故而只是远远地与之对射,使用重机枪、枪榴弹、反坦克炮将这些死硬的散兵游勇逐个解决。

下午13:03,藤原支队的抵抗终于落幕了。

千余残兵败将中的五百多人参与了这场无谓的反击,其余人大约有四百人选择了放弃,他们有的放弃了武器各回各家、有的原地等待投降。

最为顽固的百余人则在几名军官的带领下撤离了,一路向西北方向的崇山峻岭那儿“转进”。

从永平号战列舰上起飞的一架水上飞机以几十米的低空飞行掠过了这片战场,飞行员可以清晰的感受到这下边发生过的残酷鏖战。

硝烟还未完全散去、星星点点的火光尚在,一缕缕黑烟直冲云霄,大大小小的弹坑星罗棋布,地上横七竖八的都是死状各异的尸体。

舒爽的春风吹拂着,但却因为裹挟有尸体的焦糊味、血腥味、腐臭味而变得格外奇怪,若是未曾上阵的人嗅到,恐怕会当场作呕。

那面白底红圆、左右写有四个字的军旗已经被炮火和破片撕的稀烂,但好歹也算一军之旗,将它缴获依旧可谓值得铭记的荣誉。

当天傍晚,陆战一团负责地域的抵抗力量已经被肃清,战斗就此告终。

在战术上,敌我双方的差距之体现就是巨大的交换比,正面对战可不是非对称的作战形式,训练程度、重武器数量、有无空中支援都能大大影响战局。

根据团部参谋和野战医院的统计,自登陆东京到现在,陆战一团统共阵亡211人、失踪17人、重伤232人、轻伤865人,此外还有百余非战斗减员。

而对手藤原支队,由于不断遭到陆海空火力的联合杀伤,六千人的兵力到最后仅残存数百人,这还不计入高桥支队派去增援的一个九百多人的大队。

“……实际上当面之敌多是被舰队炮火所毙伤,由我部所歼灭的恐怕要减半来计算。若是只按四千来看,纯阵亡之比是十比一,伤亡之比是三比一。”

因为周长风不在指挥部,所以当总兵处的电话打过来时,姚良川便代为回答了聂铨的询问。

“好,这便颇为出彩了。你部暂时不要动,等左右两边的四师和七师都忙活完了再说。”

“是。”

西边的第四师和东边的第七师其实也已经解决了各自正面的抵抗军主力,但是却背零散的散兵游勇所牵制,大量的诡雷和地雷防不胜防。

因为战事顺利,作为预备队的第十三师也在前天傍晚登陆,前往横滨与横须贺方向。

稍后,一众军官们在二线指挥部里齐聚,边吃晚饭边闲聊。

赵寒枫挑拨了一下碗里的面条,开口道:“讲道理,这些日本人最后的送死冲锋毫无意义,怎么看都觉着奇怪。”

“的确,”朱立铄点点头,沉吟道:“要么降要么逃,这迎面送死有点自暴自弃的感觉。”

“这大概是民族特点了。”周长风随口回道。

虽然大家都能理解对方明知无用但却抵抗的意义和目的,但却无法理解最后这种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的做法。

如果想继续抗争,那就明智的开溜啊,逃进崇山峻岭里边打游击。

如果不想抗争了,那就直接投降、或者原地解散呗。

最后却来了一场无谓的自杀式反击,白白的牺牲自身性命,这样不可理喻的做法实在是难以让明军将士们理解。

“或许是吧,毕竟咱们咋也想不通,怕是得换作倭人思维才能理解。”姚良川想了想,沉吟道:“虽说国人性情总是偏好折中的,但关系自身利害的事情,却极少这般不清不楚、自暴自弃。”

“是这样的。”谢万诚说道:“要是换我来,如果想跟明军死磕到底,那肯定见状不妙就开溜,把意志不坚定的、伤重体弱的都遣散,只留下几百精壮,这样再撤进深山老林里边,构建几个老巢,掩蔽好自身,然后时不时出来搅和一下就溜回去。”

“错了错了,出发点错了。”周长风敲了敲桌子,“他们想的是‘以死证道’,这样来让我方不敢藐视,所以就要战斗至死咯,而且弹药也所剩无几,总不能集体自刎吧,于是就直接往枪口上送了。”

面露困惑的谢万诚微微摇头,沉吟道:“还是蛮难想明白的,如果他们对大明抱有敌意,觉着我们是去灭亡他们的,那就应该千方百计的抗争到最后,就像我讲的,明智的开溜,然后进山。结果他们却选择象征性的坚决抵抗。”

这下没等周长风开口,姚良川就放下茶杯笑道:“蠢啊,不抵抗就投降是逆来顺受的奴才,可如果真像伱说的那样,千方百计的死磕到底,那反倒太过于极端了,他们担心这会激怒我们,起到反效果。”

“既要不让咱们轻蔑、又不能让咱们震怒,得恰好让咱们抱以尊重……”若有所思的朱立铄悠悠道:“还真蛮难的。”

“其实这都是他们自作多情,朝廷本就没打算灭亡倭国啊。”赵寒枫耸了耸肩,摊手道:“大江南北一堆事都没料理好,穷苦百姓也不少,咋可能吞并倭国?又多几千万穷鬼?朝廷大员们又不傻。”

随着太阳完全落入地平线以下,西天就仅剩一抹红晕与霞光了。

第二军的进展总体上相当顺利,第三军亦是如此,后者压根没有遇到过强力抵抗。

他们自蔚山郡启程,登陆福岛、宫城、岩手、北海道等地,地方藩镇的藩主们都清楚利害关系,表现的甚是恭顺,箪食壶浆、喜迎王师,仅有少量民间抵抗力量攻击了明军。

三月六日在海州启程,八日下午登陆,九日达成三面合围,十一日基本清除东京周围的抵抗力量,总共六日就可谓尘埃落定。

不过因为这本身就是毫无悬念的事,大明朝野见不着什么张灯结彩、举国欢庆的场面,与往日无异。

次日,早晨。

海军、陆军、空军三方协调以后组织了一个入城仪式,甲字一〇七特务舰队抽调了二千名水兵和四百陆战队官兵、陆军的三个师抽调了四千人、空军组织了几个编队。

几架自京师应天府出发的运输机运来了数十名禁卫一师的官兵和锦衣卫,以及全套的古制甲胄。

这纯粹是为了营造仪式感,进城仪式便是由这一股人马拉开帷幕的,札甲的甲片特地被打磨的像镜子一样光滑,在阳光映照下熠熠生辉。

在城区边界、入城部队必经之路的侧面,竖向分列着四排卫兵,左右各二排,对称安插有十多面三角旗,还有一些燕尾形制的二十八星宿号带。

后边则竖挂着好几面白底黑字的旗帜,镶着红齿边,写着陆海空三军将领的职衔。

打头的那些身披甲胄的禁军官兵与锦衣卫们还负责打着一些旗号,包括最基本的蓝底黑字红边的清道旗和黄底黑字金边的金鼓旗。

天公作美,不快不慢的春风恰好将各色旗帜吹起,缓缓飘扬。

但真正的风头还是归于三军将士,在锣鼓声和唢呐声中,每个方阵都是条形的横十纵二十共二百人,军官们骑着马在方阵前方,士兵们将上了刺刀的步枪架在肩膀上,迈步前行。

虽然正步在拿破仑时期的法军中广泛应用,但随着帝国瓦解,这种被视作“遗毒”的步法便被法国人取消了,之后被普鲁士人发扬光大,在那之后许多国家纷纷效仿。

法国人没要求,明人也就没学,故而使得中、法、美成为了列强之中唯三没有应用正步的。

有别于威武和压迫感,这次入城仪式兼“平倭得胜”阅兵给周长风的感受就是泰然自若、从容不迫,别具一番大气之感,这倒是让习惯了前世整齐威武阅兵风格的他觉得相当有意思。

绵长的队伍一眼望不到头,各国记者争先恐后地拍摄着难得一见的蕴含东方古典风格的阅兵,亦算记录下了西方势力正式退出东方的历史性日子。

虽然美国人仍然赖着不走,但英、法、俄、意等等列强已然撤离,这些“扬基佬”们又能坚持多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