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后明余晖 > 第303章 越境盘踞;要快 要狠

第303章 越境盘踞;要快 要狠

作为亚欧大陆上面积最大的两个陆权帝国,中俄的边境线总长度高达五千公里,是名副其实的万里边疆。

而在这偏远的北疆边陲之地,双方依照二十几年前签订的暂行边界分划案来区分领土,但存在着数不清的分歧与争议点。

两天后的清晨,按照三日巡查一次的惯例,驻防于附近的第九十三边防营一如既往的组织了一支排级巡逻队。

两个步兵班附加一挺重机枪,一共二十八人的队伍从晨时启程,跋涉在坎坷的北疆。

翻山、越岭、淌溪……他们在当日下午发现了这些不速之客。

“这帮家伙啥时候溜来的?”

“应该是摸准了时机,趁着巡逻间隔的日子越境的。”

“上一回还是去年冬天吧?正打赌这些家伙啥时候会来,这下能大赚一笔了。”

边军对此早就习以为常了,一年下来至少遇上一两次,多的话甚至出现过七个月越境八次的情况。

士兵们在若无其事的闲聊着,带队的少尉随口说道:“派几个人回报,‘鸭儿岭零**高地有老毛子越界了,约莫几十个,看这架势是想盘踞’。”

说完,他又指了指东边,命令道:“其余人就地扎营,把重机枪搬到那土坡上去。”

“好咧!”

边境巡逻队的明军官兵们随即在附近找了个合适的土坡,坡上部署携行的那挺二十式重机枪,然后大家在坡下歇息,烧水、做饭、扎营。

不主动去驱逐是有道理的,防得就是对方敢突然开火,那可就直接玩完了。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漫长的边境线上无数次发生过类似的事情,双方都干过许多次,时至今日早都没有任何信任了,有的只是深深的戒备。

三名被派去传讯的士兵今天运气不错,还没出发,恰巧遇上一架联络机从西南边飞来。

它沿着边境线飞得又低又慢,显然也在执行例行公事般的巡逻。

于是大家发射了几发信号弹,示意飞机着陆。在盘旋了两圈以后,飞行员找到了一块还算平坦的地方,随即驾机降落。

这种上单翼的小飞机只能载两到三个人,但它只需五十米的平地就能完成起降,可以说是万金油,捎带消息、供军官交通、转运伤员等等杂事都能干。

就这样,沙俄军队武装越境的事情很快就传回了营部,在一级一级上传的同时,第九十三边防营派出了一个队前往增援。

抵达之后,百余明军便按部就班地摆开了阵势,重机枪驾设于制高点、迫击炮部署于土坡反斜面,步兵们各自寻找掩护。

如此安排妥当之后,带队的上尉才派出人员前去交涉。

按照以往的经验,双方会对峙好一段时间,可能几个时辰、也可能好几日,最后如果没有撕破脸展开交火的话,一般会以俄军悻悻离去收场。

但这一次却出乎了众人都意料——前去交涉的六、七人都还没到沙俄士兵们盘踞的丘陵下,后者就直接朝天开枪警告了。

情况过于反常,不敢自作主张的上尉便发电报告,向上级请示。

当天夜里,又有数十名俄军越境,与这儿的那支分队汇合,如此一来盘踞在大明境内的沙俄军队就增加到了近百人。

次日,也就是九月二十九日,有关北海湖边境地区异动的事情被逐级上报到了朝廷。

原本今天是没有内阁例会的,不过因为这件突如其来的怪事的缘故,一部分阁臣不得不暂时中止手中的事务,临时开会商议。

早上7:46,在装潢典雅的文华殿二号议事厅中,几名中书舍人来去匆匆,为大明帝国的“中枢神经”们分发文件、端茶倒水。

“怪哦,俄国人现在自顾不暇,国内一塌糊涂,怎么还敢这么大胆?”民政阁臣谢沁瑞疑惑地说。

一向直来直去的李光远没有多想,随意回道:“兴许是想借此转移些注意吧?但也不能排除有英人在其中捣鬼。”

余慎华抬头看了看前边悬挂着的巨幅地图,笑道:“明垠你大可肯定些,哪还需要揣测?这很明显是在做两重打算,示好、试探。”

边上的林羲正拿着一小块绸质手帕在擦拭着眼镜,闻言便开口道:“前些天的消息你们莫非忘了?英人给的玩意可不少,老毛子倒也实诚,动作真快啊,我原本以为还要过上个把月。”

“英人给了什么?”谢沁瑞的心思与职责不在这方面,这个月以来他为战备法案需施行的内容忙得不可开交。

“两千万英镑的低息贷款,全部用于在英、加、美三国采购机械。”林羲一如既往的语速很快,“已知俄人购置了四千台上等切削机床、一千五百吨铝材、二百个火车头、一座化工厂的主要器材,此外还有若干杂项。”

这年头的英镑无比值钱,与美元的汇率是一比五,一英镑约等于五美元。

战争尚未开始,英国人就很大方的给了这样一笔不算小的贷款,可谓诚意十足。

“手笔倒是不小,难怪俄人这般听话。”谢沁瑞点了点头,然后问道:“和仲,所以……坚决赶回去?”

“那是自然。”林羲的语气十分笃定。

稍后不久,紫禁城,干清宫东暖阁。

如果连日辛劳之后再休息,为了弥补缺失的休憩,不少人能一口气睡上十多个小时。

自从继承大统迄今,朱泠婧忙前忙后了足足一整个月,全天无休。

起先的时候她都有些怀疑人生了——我也没偷懒啊,从早忙到晚为什么总是忙不完?古时候列祖列宗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不过她马上就想明白了,工业社会相比起农业社会,信息传递速度、事务处理效率虽然有了跨越式的增长,但工业社会的复杂程度是农业社会无可比拟的。

农业、工业、商业、交通、水利、政事、军事、外交等等事务愈来愈多,同样有了爆炸似的剧增。

终于在二十八日、也就是昨天,她把继位前后积压的政事全都料理完毕,为今天争取到了半天的额外休息时间。

“服了,为什么苦差事总是我摊到!”

军机待诏等同于皇帝的军事顾问,所以周长风不得不去向皇帝阐明内阁的决断——尽快组织人手把这些越境的俄军赶走。

忐忑不已的周长风驻足于干清宫正殿之中,来回踱着步,却不敢去让人叫醒还未起床的皇帝。

路过此地的苏依依见着了他,便走上前去开口发问:“周待诏是有急事要见皇帝么?”

周长风格外纠结地答道:“呃……不算很急,但…有点急。”

苏依依有点无语,欲言又止,过了几秒才回道:“那你不妨在这儿等会?陛下昨晚交待说非军国要事不得打搅她,她要好好休息一晚。”

于是周长风去了旁边的等候间,又是喝茶又是吃点心,看了三份报纸、去了两趟厕所,一直到九时整都没人来通知他皇帝起床。

啧!这女人怎么还在睡觉!

这时候内阁那儿又打电话来问询了,无奈的周长风只得如实回答,然后追问道:“林阁老您看需不需要现在叫醒陛下?她交代的是非军国要事不准打搅。”

电话那头的林羲很明显的怔了一下,然后含笑道:“那倒不必,此事不差这个把时辰的工夫。”

于是,大家都只能耐心的等啊等……

直至将近十一点的时候,百无聊赖的周长风才得知皇帝已经洗漱完毕了。

由于起的很晚,早饭就没必要认真对待了,一小碗米酒汤圆足矣。

“……依照今昨天最新的空中侦察,俄军有大约两个团正在行进,路线可以确定也是在这个鸭儿岭。内阁决断尽快将之武力驱赶出境,军部建议附近的第四十七师前去增援,以备不测。”

阐述完毕以后,周长风深呼吸了一下,然后紧盯着面前的朱泠婧。

“这样啊,那的确不能让他们占到便宜。这些家伙应付德国人都难,还非得惹事,自讨没趣。”她轻抿了一口温热的米酒,继续令道:“准了,即刻动手吧。”

随即就有侍从递上了一个小些的印章,朱泠婧随手敲了一下,这位侍从便快步离开了。

周长风望着窗户思索了一会,踌躇道:“英国人不敢亲自下场,驱使俄国人来袭扰…也算是千方百计了。”

“无用功,纵然俄人乖乖听话也分散不了国朝多少精力。”神情淡然的朱泠婧缓缓站起身,“北疆的铁路供给难以支撑大军作战,我军以逸待劳有天然优势。”

“这次教训之后,他们应该能安分几年了。”

由于西伯利亚大铁路的运力限制,俄军无法同时满足“大规模”和“短时间”二者。

要组织几个师以上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就得等上一段时间积攒物资;反之,至多只能组织团、旅级别的进攻。

野战情况下,俄军与明军硬碰硬能不能全身而退都难说,以劣势兵力主动进攻那更是近乎于白给。

倘若慢慢积攒物资,那么这段时间足够明军侦察、增援、调遣了。

“那就得下手狠些。”朱泠婧缓步与周长风擦肩而过,准备出了干清宫去旁边的昭仁殿。

“可以考虑诱敌入境,集结二到三个团,以凌厉的多路合攻迅速歼其一部……”后者紧跟着她,一边说着一边突然攥紧了拳头,“不求全歼敌多部,但要快、要狠。”

朱泠婧轻轻颔首,淡淡道:“那就这样办。”

她抬头望了一眼太阳,轻松地说:“这场仗的调子已经定的差不多了。沉稳、从容不迫即可,我们不急,急的只是别人。”

第二天。

驻防于抚远州的陆军第四十七步兵师遵照大都督府的直接命令,开始向北海湖调兵遣将。

抚远州所在地其实就是后世的赤塔,二者选址十分接近。

北海湖即后世的贝加尔湖,不仅是世界最深湖,也是亚欧大陆最大的淡水湖,面积超过三万平方公里,平均水深达七百米。

在中国,对其的明文记载就是《汉书-苏武传》,故事也很——相传苏武被匈奴强迫带至荒无人烟的北海湖,匈奴人发给其一群公羊,许诺等生下小羊之后才放他回去,如此历经多年磨难后才得以归国。

明末多年乱世之后,重建的大明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都在努力休养生息。

同时众所周知的是,在元朝覆灭以后,被明朝数十年如一日针对的蒙古人的处境每况愈下,混得那叫一个凄惨。

铁器奇缺,当年横扫亚欧大陆的凶悍的重骑兵不复存在,仅剩装备皮甲的轻骑兵;吃饭也成了大问题,以至于南下劫掠往往优先去抢铁锅。

这也使得明末的蒙古完全无力与后金抗衡,而在西边的准噶尔崛起以后,喀尔喀蒙古也连连败退。

在那个时候,沙俄派往东方探险的哥萨克们已经陆续入侵了这片广阔的地区,包括黑龙江流域。

哥萨克显然与“军纪”二字不沾边,为了筹集食物,他们对喀尔喀蒙古人和达斡尔人赶尽杀绝。

双方几百年的世仇也就是自那时候起结下的。同样是进攻雅克萨这样一座数百哥萨克驻守的土城,相比起清军的长期围困之策,明军的做法要简单粗暴许多——以盾车为掩护,埋设数万斤火药,直接把小半个土城给扬了。

不过受限于那个时代的交通与生产力,双方的冲突其实并不多,最终在明确了疆界之后便大都相安无事。

直到十八世纪,当年受永乐皇帝册封的土尔扈特部族再也忍受不了被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刻意刁难,决定冒险脱离沙俄,向东返回数百年前的故土。

在历史上,这一段传奇故事广为流传,事实上土尔扈特部族哪儿有那样的拳拳之心?他们本想着直接从清朝手中抢占伊犁地区,结果当精疲力尽、衣衫褴褛的他们到达时,却发现清军正严阵以待。

于是,就只能一转态度,乖乖顺从了。

尾随追击而来的沙俄军队不肯善罢甘休,骄傲的叶二以此为威胁,宣称如果清朝不交还土尔扈特部族,那么就要主动进攻。

但是乾隆回绝得相当强硬,致使叶二放弃了战争打算。

不过在这个位面,面对相同的境况,大明君臣却纠结于“土尔扈特的印章究竟是不是明太宗赐予的”,并且对于叶二的威胁表现得有些迟钝和不在乎。

这反倒更加激怒了叶卡捷琳娜,且让她以为有机可乘。

于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