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后明余晖 > 第349章 永乐级战列舰;诡异的新敌

第349章 永乐级战列舰;诡异的新敌

与皇家海军相仿,大明海军现在面临的一大问题就是缺乏足够的高速中大型战舰。

但英国海军至少有为数众多的重型巡洋舰,而大明海军向来轻视重巡,迄今在役的重巡仅有6艘——因为大明不像英国那样有数量众多的海外殖民地,同时海军上下也一致认为条约型重巡的性价比很低。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大明海军建造了大量的中小型战舰,目前在役的轻型巡洋舰多达27艘,驱逐舰更是足足有172艘,位居世界首位,而且这些中小型战舰都比较精良、新锐,整体水平相当高。

与之相比,其它国家的海军序列中含普遍留存着许多欧战时期的老旧驱逐舰。

在大明海军原本的规划与设想中,当海军条约到期以后,就应该着手批量建造新锐的高速战列舰,但仍然不考虑建造重型巡洋舰。

太平洋彼岸的美国海军装备有数量不少的重巡,可大明海军认为以重巡对抗重巡并不划算——重巡的性价比很低,遇上战列舰会被吊打,而美国船厂的产能要多于本国,这样抗衡较量注定是吃亏的。

因此,大明海军希望建造一级廉价的小型高速战列舰,能够以一敌多的对付美国海军的重巡,而这样一艘战列舰的造价并不会大于两艘重巡。

鉴于美国人喜欢集中运用重型巡洋舰,所以这种廉价小型战列舰不需要太多,大约三艘足矣。

不过,a舰队的惨败让大明海军上下在短暂的狂欢之后意识到未来海战天翻地覆的大变。

几乎就在当天夜里,酣畅淋漓的庆贺宴席之后,个别将领和技术官吏就敏锐地意识到了两点:

第一,战列舰的决战意义有所下降,但其巨大的吨位使之成为绝佳的武器搭载平台,应该考虑让战列舰装备大量的防空武器,让其为航母空袭舰队撑起坚实而严密的保护伞。

第二,海军需要专业的中小型防空战舰。理论上,标准排水量四千吨到五千吨的轻型巡洋舰是防空性能上的最优选择。防空驱逐舰虽然更便宜,但搭载的武器相应的也少。

有意思的是,现在都已经在舾装的两艘新型战列舰才刚刚拟订好舰名,此前都是以代号来称呼的。

依照大明海军惯用的年号命名规律,新舰要挑选龙朔之后的强盛时代。

不过之后就是武则天篡位,以及安史之乱的混乱时期了,并没有合适的年号可供选择。

再往后,有宋一朝基本上与“强盛”二字不沾边,明人向来喜欢拿赵宋开玩笑,所以也不妥。

元朝暂时选择性忽视,所以眼下应采用的年号就来到本朝了。

考虑到如果出现意外,洪武号沉没对于军民士气的打击可能会比较大,所以新型战列舰便正式敲定为永乐级,一号舰永乐号、二号舰宣德号。

单独一艘的龙朔号战列舰是大明海军在战间期技术进步的综合体,她作为技术验证舰,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先天性问题。

这些问题在解决之后,永乐级就成了诸多先进技术的集大成之作,代表了现如今大明工业的巅峰水平。

作为人类历史上最精密、最庞大的兵器,还有什么能比战列舰更可体现一国之技术呢?

永乐级为平甲板船型,球鼻艏,方形艉,标准排水量4.12万吨。

在如今的大型战舰上应用方形艉不多见——海军兵器格致院研究发现,战舰航速达到30节时,方形艉可以比传统的圆形艉减少大约4%的阻力,同时能让战舰的稳定性有所提高。

缺点是低速航行的表现不如圆形艉,但海军方面最终采纳了方形艉的设计。

同时,球鼻艏也可以显著减少兴波阻力,效果大约是6%-8%左右。

众所周知,法国人的锅炉技术一直都位居前列,而在率先研发出增压锅炉之后,更是独步天下。

明人从中汲取了相当可观的宝贵经验,并造就了同样一流的动力系统。

永乐级的动力配置为八座高温高压锅炉,四座蒸汽轮机,四轴推进。

蒸汽过热器可以将蒸汽加热到420c的夸张温度,输出的蒸汽压力高达35㎏/c㎡。仅仅依靠八座锅炉就能输出18万匹马力之多,过载时更是能突破20万匹马力大关。

这样澎湃的动力使得永乐级在设计上就可以达到33节的速度。

不过按照常理,她的试航速度肯定要超过设计航速,尤其是设计师低估了世界上绝无仅有的球鼻艏和方形艉的组合所带来的减阻效果。

主炮为三九式十三寸(416㎜)三联装,四十六倍径,配套的试制三九式特种穿甲弹重达1410㎏,初速740m/s。

这种穿甲弹的弹重系数为0.63,是彻彻底底的超重弹,弹头处包含有一颗特殊的钨合金钢珠…或者说“球”,穿甲能力极其夸张。

海军方面认为初速稍低的超重弹反倒能起到奇效——在远距离炮击时,更加弯曲的弹道能以更大的落角砸在对方的水平装甲上,一发入魂。

其防护性能不亮眼,其舷侧主装甲带厚度为304㎜,内倾16°;炮塔正面则为416㎜;水平装甲较好,达240㎜。

得益于动力系统的先进性,永乐级战列舰的动力舱段相对来说较短,节省了很多吨位——换言之,在相同吨位的情况下能搭载更厚的装甲。

至于副炮与防空炮,原本计划的配置被紧急叫停了。

a舰队的惨败警醒了大明海军——战舰防空武器必须加强,现有的火力远远不足!

永乐号和宣德号的性能无疑是优越的,但昂贵的造价也让海军方面苦不堪言,谘政院也非常不满,因为这两艘新型战列舰的建造费用已经超支了三成。

于是乎,谘政院方面也大力推动取消三号与四号舰的建造,以之为基础建造一级大型航空母舰。

反正,航母不用装备昂贵的舰炮和装甲,只是需要额外采购舰载机,而且刚刚的战例不是证明了航母才是大势所趋吗?

翌日,早晨。

暮冬时节的南京仍然阴冷,纵然阳光普照,可却无法阻挡那裹挟着湿气的北风。

按往常来说,大年初十的京城本应稍稍淡去年节时的喜庆红火,直到几天后的元宵节才会重归热烈。

不过,迫不及待的朝廷一早就公布了让人们欢欣鼓舞的捷报,晨报和早间新闻都详实讲述了这场辉煌的胜利。

人们都觉得不可思议——大即是强,战列舰那可是钢铁山丘一般的国之重器,怎么会被嗡嗡嗡的飞机轻易击沉呢?

有些人对此表示质疑,因为实在是太超乎常理了。

虽然多数质疑言论没有恶意,但也不排除夹杂着一些别有用心的想法。

密切关注着舆论动向的外缉事厂对此持不同看法,部分官吏认为应该去揪出这些刻意搅乱人心的家伙。

然后…一个诽谤罪的名头肯定是跑不了的,杀鸡儆猴。

但也有人持不同的看法,觉得现在就急吼吼的抓人反倒会显得朝廷没底气——就像被揭穿谎言之后无能狂怒的做法。 “假的真不了,真的假不了。”沈瑜就是持反对看法的一员。

“呃…总不能就这样置之不理吧?”

“等过些天再动手,不对,不该主动去逮人,应该下帖传唤,把姿态放高。”

紫禁城,文华殿。

内阁例会一如往常的召开,阁臣们个个都是大忙人,时不时就会遇上急事而耽误些时间,所以往往总会有人迟到片刻。

“有事没料理完,多拖了一会,诸位久等了。”余慎华今天最后一个到场,看着还在惦记着其它事。

“哎,谨荣你不来今儿这会都没法开。”李光远一边翻着面前的卷宗一边笑道。

“是这样的,暹罗方面态度还不明确,我们在交涉中已经尽力了。现在来看,软硬兼施都没能行,只能等待其改变主意了。”

暹罗长期以来都是亲明的,也时常朝贡,但随着西方势力入侵,自身危急的它就开始千方百计的谋求保存自身了。

与历史上相仿,暹罗三个鸡蛋跳舞的本事炉火纯青,所以至今都掌握着主权。

明军借暹罗最南端的北大年府登陆马来半岛,安南王家陆军也借路暹罗北部向西边的英属缅甸大举进攻。

暹罗方面深知现在大明这一方势大,所以即使别国兵马过境也依旧保持克制,只在外交上小小的质询了一下,甚至都没抗议。

但他们本质上仍持观望态度,不想早早的站队。

“很圆滑,不值得寄予厚望。”高庆魁微微颔首,“外交努力暂时作罢,只要防止其倒向西方即可。”

现在不入伙,想着等大局已定时再来分一杯羹?做梦!

“真要中止吗?我觉得不太好。”林羲对此倍感忧虑,“暹罗不予以全面配合,安南的兵力和给养的调派输送都很成问题。”

虽然暹罗人现在默许了别国兵马过境,但终究是不主动配合的。

这给安南王家陆军造成了不小的困扰,他们的后勤供给很难保证充裕。

“军部有什么想法吗?”高庆魁问道。

“首先暹罗之事必须尽早解决,放任他们这样左右逢源绝不妥当,可以考虑武力威慑,或者……”

说着,林羲扫视了一圈在场的列位阁臣,平静道:“督府参谋处有人提出过大致构想——以迅雷之势突入曼谷,迫使暹罗人屈从。”

“这倒是很强势。”若有所思的李光远问道:“可行性有多少?”

“暹罗方面归根结底只是圆滑,但真要同我国朝作对,那他们又万万不敢。军事上的可行性是九成,伞兵部队从天而降,极难防备。”

最前边的高庆魁闭眼斟酌了一会,沉吟道:“这个手段也不是不行,但到底是下策,非必要不考虑,等平定南洋以后再商议吧。”

大明目前的攻略核心是南洋地区,南亚次大陆那边的优先级比较低。

目前驻防云南的明军以守势为主、攻势为辅;倒是安南表现得非常积极,十分热切的对英属缅甸展开多路进攻。

这种不正常的积极在大明君臣看来并不恰当,所以暂且让他们多费些劲吧,后勤困难就困难些,真要是让他们横扫了东南亚,到时候还挺难为其划分胜利的果实。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马来亚半岛的明军东西两线齐头并进,进展神速。

狼狈不堪的英印军往往是刚溃逃到一个地方,勉强重整旗鼓,才把野战工事给挖掘完毕,马上就被尾随而来的明军迅速击溃。

如此,周而复始。

风卷残云似的击败了防御瓜拉丁加奴的英印第9步兵师以后,周长风率领的突击集群在三月初二又拿下了东海岸重镇——关丹。

显然,连吃败仗的第9师毫无士气可言,稍作抵抗就飞也似的向南逃窜。

在这样高歌猛进的境况下,突击集群在第二天下午就狂飙突进一样来到了丰盛港。

这是马来亚半岛南部的最后一城了,拿下它,接下来就会去往海岸边上与海峡对岸的新加坡隔海相望了。

“……新加坡是英国在咱们这最重要的港城,在防御一事上经营已久,孜孜不倦,诸多工事于去年年初才正式完工,号称世界上最难攻克的要塞之一。据估计,咱们之后可能要面对超过六万人马,而且有不少永备工事,中大口径火炮都有一百多门。”

在装甲指挥车上,赵寒枫拿着最新的战情简报向周长风阐述着。

后者仔细翻看着航拍的照片,不以为意地笑道:“再坚固的要塞也是要人来防守的,设施再完备,但守卫者的士气全无又有什么用?”

可就在这时,前方猝然传来了连串的爆炸声和枪声,听上去是突发了一场激烈的遭遇战。

“中国步兵正在向西边靠近!少校!”

“亨德森,带你的人增援B连!”

“来袭炮火!迫击炮!!!”

一支不同以往的英联邦军队与东线明军突击集群遭遇了,后者的前导单位还以为这依旧是不堪一击的手下败将。

正面牵制,侧翼迂回,紧接着同时冲击——这一招屡试不爽,英印军往往一触即溃。

然而这一次的对手却格外镇定?在哨子声中,以疏开队形呐喊着发起冲击的明军士兵们竟没能撼他们。

手榴弹的爆炸和密集的子弹撂倒了不少人,最前边的十多名步兵先后伤亡。

但敌我都无人退却,转眼间的工夫,双方竟陷入了难得一见的白刃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