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后明余晖 > 第390章 例行侦察珍珠港;大为震撼

第390章 例行侦察珍珠港;大为震撼

春夏之交的夏威夷是何种景象?

金黄色的柔软沙滩、波光粼粼的湛蓝大海,温和的海风吹拂而来,一颗颗棕榈树轻轻摇曳着。

珍珠港就位于瓦胡岛南部,因盛产有珍珠的牡蛎而得名,也是举世闻名的优良军港,于是自然就成了美国太平洋舰队的关键海军基地,它亦是掌控太平洋的基石、面向亚洲的战略踏板。

5月20日夏威夷时间清晨6:15,在檀香山城区的一幢独栋别墅中,露易丝像往常一样起床了。

她轻轻地把窗帘拨开了一点点,和煦的阳光从中穿过,洒在床榻上。接着她便走下楼,到厨房去准备早餐。

新婚未久,露易丝还没有像那些老夫老妻一样厌倦这种平淡乏味的日子。

她出生于民风保守的肯塔基州,当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时候就读的还是女子学院,甚至专门学习一门昙花一现的专业——家政学。

世纪初正是美国人对于“女子应该接受怎样的高等教育”的激烈争论时期,可想而知那时候有多少五花八门的现象。

露易丝不喜欢这种风气,所以她耐着性子完成学业以后就去应聘了工作,结果就稀里糊涂的横跨半个美国和半个太平洋,来到了夏威夷,成为珍珠港海军基地众多文职雇员中的一员。

也是在这儿,她巧合般的与如今的丈夫相识了——后者是一个才移民不久的明人,主业是画家。

“滋啦滋啦”的声音中,她煎了几条培根和鸡蛋,然后将之装盘。

这时候,下楼梯的“嗒嗒嗒”脚步声也从后边传来。

“早安亲爱的,你今天很忙吧?”

曾常合径直坐到了餐桌旁,随手拿起了一卷今天的檀山新报,认真浏览了起来。

“是的,来自旧金山的舰队今天到达,我们有好多事情要做。”

说着,露易丝端来了早餐,然后自顾自地先吃了起来。

“祝你工作顺利。”

“这些事情都很简单,只是数量比较多。亲爱的,你的工作更需要灵感,今天感觉怎么样?”

“一般。”曾常合目不转睛地盯着报纸,“我要去科奥劳岭,希望美丽的风景能给予足够的帮助。”

早餐过后,二人便一起离开了家。

曾常合先驾车将露易丝送到了她的工作地点——珍珠港海军基地外边的一幢办公大楼,然后再驾车转向东北方向而去。

在即将驶上盘山公路的时候,他将这辆黑色的福特小轿车减速停在了路边。

一名西装革履的男子正百无聊赖的在路边来回转悠,见曾常合来了,便快步走来,拉开车门坐了上来。

小轿车缓缓行驶在蜿蜒的盘山公路上,向着科奥劳岭进发。

“伱这厮是真的滋润,同样是外派来这地方做事,就你能这么享福。”男子吐槽着曾常合的独特经历,“啧啧啧,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为何就这么大?”

“服了你了,每回都要说上几句,少嚼舌头,准备干活了,东西带全了没?”

“带了带了,这大长焦的镜头订了四个月才到货。”

虽然在加入大都督府情报处时就早已做好了心理准备,但真当背井离乡来到遥远的海外以后,那种不安与孤独的心理实在是难以抑制。

特工们必须扮演好自己表面上的角色,一切情绪只有在夜深人静时才能短暂的发泄一二。

曾常合在某种意义上是很幸运的,竟然能以假身份遇到一个真心爱慕他的姑娘。

考虑到露易丝的身份不高不低非常合适,情报处驻檀香山站点支持曾常合与她维持关系——文职雇员数量众多,既可以零散的接触到海军基地的一手信息,但又不至于被反间谍人员关注。

二人站在科奥劳岭南部一座山峰旁,往远处望去映入眼帘的便是偌大的珍珠港锚地和港区。

一二三四……

初升的朝阳照在那八艘巍峨的战列舰和三三两两的巡洋舰上,还有成排成排的驱逐舰和大大小小的辅助舰艇。

在战舰甲板和码头上,来来往往着不少身着白衣服、黄衣服的水兵和码头工人。

整个珍珠港正是一派静谧祥和之景——几艘小小的交通艇在穿行着,还有一艘冒着灰烟的拖船正拖拽着一艘驱逐舰前往泊位,它们划过了如铜镜一般的水面,留下一条条的轻柔的航迹。

“北边有田地,南边有良港,东西又有山脉包夹,这地方是真的太妙了。”那名西装革履的特工叉着腰嗟叹道。

“准备干活,过来帮忙。”曾常合打开了车子的后备箱,从中拎出了装着照相机、长焦镜头、胶卷的大皮箱。

另外还有画架、画板、颜料、砚台、毛笔之类的东西,也不知道究竟是要画油画还是水墨画,但至少看上去挺唬人的。

装上35㎜胶卷、安好长焦镜头,瞄准、对焦、试镜!

“列强相争,停歇了二十年又开始了,泰西那边不知会咋样,大仗打起来那可就是数以万计的堆人命啊。”

“是,古往今来大国争霸从来都是伏尸千里。”

“我看报纸,德人百万大军多路并进,势头很猛,怕是要一鼓作气直奔首都。”

“确实,以往老是争论战车的运用办法,类比来说,有人将之当作盾车,有人却将之当成新时代的骑兵。按德法交战的状况来看,第二种办法可要有效多了。”

“没错,兵贵神速嘛。而且战车这东西机动性有优势,还又能冲阵,犀利得很。”

“说起来,美国人不是有转移侨民的打算吗?总站有切实消息了没?”

二人一边闲谈一边连续对珍珠港拍摄了足足三个胶卷,从整体到局部,总共数十张。

按照要求,每隔一段时间就得情报,对于身在夏威夷的特工们而言这项任务早已是家常便饭。

就在他俩了结了这活、准备上车离开的时候,一辆檀香山警局的警车忽然从后边的盘山公路拐了出来。

警车也减速靠边停下,两名戴着宽檐帽、腰间插着左轮手枪的警员推开车门走了过来。

曾常合和同伴立刻警惕起来,随手准备发动汽车逃离。

“先生,临检,请坐着不要动。”两名警员一边呼喊一边走近,右手都搭在了枪套上。

此刻的曾常合除了紧张还油然而生了懊悔——实在是太疏忽了。

因为美国人对珍珠港的外围警戒颇为松弛,所以以往他们每次都是轻而易举地完成例行的情报搜集任务。

比如乘坐小型飞机在外围飞过,又比如像现在这样开车上山,几乎从未遇到过阻碍。

常在河边走,又怎能总不湿鞋呢?

不过二人显然不可能束手就擒,他俩极为默契,准备来硬的。

“警官,我们的汽车故障了。”“坐着别动,让我看到你们的双手。”

“警官!乾坤会的人!后面!”曾常合突然大喊了一句,然后立刻抬手开枪。

所谓乾坤会是类似于原位面三合会的组织,与美国本土帮派相比,他们更加有组织有条理,狠辣且冷酷,让夏威夷州、加利福尼亚州的治安部门相当头疼。

两名警员下意识地懵了一瞬,旋即瞧见这俩人竟在掏枪?!

就在这电光火石间,双方展开了短促而激烈的近距离对射。

“砰砰砰—砰砰——”

曾常合与同伴使用勃朗宁m7903型手枪、两名檀香山警员使用柯尔特m7917型左轮手枪。

中弹的警员踉跄着摔倒,但依旧竭力开枪直到打光子弹。

曾常合不知道自己有没有中枪,现在也没有余暇检查自身,他只觉得气血上涌,没有丝毫痛感。

他更换了一个弹匣,走下车以后又“砰砰砰”连开了几枪以确保不留活口。

如今不像后世普及了无线电,所以解决了这俩自寻死路的家伙就算是暂时安全了。

做完这一切,他只觉得整个身体像被瞬间抽空了力气,差一点就瘫倒在地上。

这时候,车里传来了同伴的呼救声,“娘的,老子挨枪子了!”

只见副驾驶的座位上尽是鲜血,至少有一发.45acP手枪弹击中了他的左胸,西服被染得湿红一片。

“呃…啊,有点…喘不上气。”

失血和开放性气胸造成的呼吸困难让同伴几近休克,但曾常合现在也没有什么好办法。

他从口袋中拿出妻子给的手帕塞了过去,然后赶忙发动了小轿车。

尽管事发突然,但二人毕竟是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曾常合与同伴保持了最大限度的冷静。

他们在下山以后先赶到了一处公共电话亭,打电话给了站点分设的一个交通站,要求对方立刻前往西城区的任意一家电影院,购买电影票和少许餐饮。

从科奥劳岭到西城区即使驾车也要差不多半个小时,这样一个不在场证明如果放在后世那就是小孩子把戏,可现在……至少也算大孩子把戏。

几十年来,大明在夏威夷的特务活动长久不断,而且新加坡被里应外合的遭遇也不可避免的被美国方面注意到了。

有人提议将存在隐患的几万华裔华侨给转移到本土,但遭到了不少反对,认为这简直是胡闹。

也有人退而求其次,提议将华裔华侨集中管控起来防止搞事,可依旧存在一系列的质疑声音。

这两种做法从宏观上来说肯定是利大于弊的,能确保夏威夷遭到围攻时的内部安稳。

但问题在于,谁敢保证大明一定会派大军劳师远征呢?

当曾常合将他那奄奄一息的同伴送进一家可靠的医院的时候,大明京师还处在十九日的傍晚时分。

“抓紧时间继续吧,再过半个钟头天就黑了。”

周长风伫立在半人深的掩体中,倚靠着面前的沙袋,端着双筒望远镜观察不远处的实弹测试。

“砰!砰!”

一名兵工厂试验员使用李-恩菲尔德步枪向五十米开外的靶子射击,那个全尺寸人模型穿戴着完整的防护套装。

连开五枪之后,收纳步枪,上前检查测试结果。

只见背心外边的尼龙层不出意料的被开了洞,但7.7㎜步枪弹只在表面硬化钢板上留下了很浅的坑。

“周待诏请看吧,抗弹的本事如您所见好得很,六点五公厘,七斤重,步枪打不穿,除非是钢芯穿甲弹。”

周长风摸了摸那个浅浅的弹坑,颔首道:“就是太重了,这个只适合给突击队,他们冒着火力爆破工事的时候用得着。正常步兵野战就太笨重了,累赘。”

6.5㎜厚的表面硬化钢制插板效果非常亮眼,在五十米的距离上免疫大多数枪口动能三千多焦耳的全威力步枪弹。

即使距离拉近到几乎贴在脸上的十米极近距离,也仍有小概率挡下来袭步枪弹。

而2.5㎜厚的插板也一样经受住了考验,它能够在十米的距离上轻松挡下各种手枪弹。

试验员端着一支汤姆逊冲锋枪向它扫射完了一个五十发弹鼓,无一击穿。

如果距离拉远至五百米,或者子弹入射角不是垂直的,那么2.5㎜厚的插板也大概率能挡下步枪弹。

“啧,简直不敢想啊,这可得抓紧开工量产。”

一名兵部陆军处官员本来是来洽谈其它事务的,抱着凑热闹的心态顺路过来瞧瞧,结果所见情况让他大为震撼。

实际上早在欧战时,因为枪炮对步兵的严重杀伤能力,列强纷纷研发了各种单兵护甲以期尽可能的保护步兵作战。

但当时的工艺比较落后,而且时间仓促,所以赶制的成品往往效果不佳。

在战间期,大明也一直在发展着自己的单兵护甲,不过也存在诸多缺陷和短板,陆军不太满意。

这些护甲基本上都很大,几乎能罩住整个躯干,而且大多是一个整体,所以很笨重,也把许多重量浪费在了无意义的地方,所以只有2㎜厚,防弹能力有限。

配图

而周某人依照后世设计拿出的方案就要科学得多了——25㎝30㎝的插板,尺寸较小,重点防御,只负责保护躯干核心部位。

如此一来,相同重量下,钢板厚度就能大大提升,防弹能力也明显提高到了优良水平。

不过大家也注意到,在钢板上撞得四分五裂的弹头向四面八方飞溅,把尼龙层划出了许多道口子。

配图

“这会伤到下巴或者两边的手吧?”那官员沉吟了几秒,问:“有法子改善吗?”

“这……没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一名在场的兵工厂吏员拱手答复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