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后明余晖 > 第404章 第四章 试制突击炮设计;胥吏的常

第404章 第四章 试制突击炮设计;胥吏的常规

扬越公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至昌九年,其缔造者名叫李铨——是一位精于人情世故的商人,但堪称冷酷无情。

在李铨身上看不到封建地主的习气,可以说他是一个少见的、真正的资本家,最终将自己也异化成了资本的奴隶——为利润最大化而服务,以至于因为连年操劳而中年病逝。

当年随着福特T型车诞生,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汽车热潮,大明也不例外。

然而汽车工业的前期投入太大,机器和厂房倒好办,但合格的工程师和熟练的工人却不可能从地里长出来。

朝廷投入重金、耗时多年才在上海建立起骏达汽车公司,而燕京的迅捷公司也是得到了北直隶和山西二省的众多商贾和勋贵合资才得以稳定。

相比之下,当年扬越公司仅仅只有地方官府支持,而且湖北布政司和武汉府自身也囊中羞涩,毕竟要花钱的地方太多了,只能在政策上大力配合。

李铨以经营纺织厂起家,在汽车工业这方面从创办汽车维修厂为开端,之后进口零部件进行组装,逐步提高零部件自给率,最终建立大体完整的生产能力。

不过,扬越公司并没有制造发动机的能力,长期以来都是向骏达、迅捷公司订购的,它俩有自己的发动机研发、制造部门;另外,太脱拉、雷诺、宝马也是主要供应商。

在去年夏季完成新一轮扩建以后,扬越汽车公司的产量稳步上升,于今年春季达到了正常情况下的最高记录。

整个春季,一共出厂了4584辆各型卡车、40辆三七式半履带装甲车、150辆三四式丙型44轮式装甲车。

“你们全履带车辆造的少,生产经验不太足吧?”

在二号总装车间,周长风和一行人穿行在一排排等待涂刷油漆的装甲车之间。

他身后的经理立马答道:“是,履带车主要是一机厂还有杭州惠丰厂造的多,我们比不了。”

一机厂指的是燕京国立第一重型机械公司,这家企业主要是造拖拉机、起重机、火车头的。

当然,坦克也涵盖在其业务之中,三八式中型坦克便是他们的作品。

惠丰厂位于杭州,是当地商贾合资的拖拉机制造厂。三二年时,一机厂因为内外诸多原因出现经营不善的状况,生产能力下降,便委托惠丰厂帮忙分担一部分坦克订单。

惠丰厂自那以后就尝到了甜头,开始扩大这方面的生产能力。

不过明军部队对惠丰厂的印象不太好,因为当时它是首次制造军队标准的履带式车辆,品控不佳,同样都是三一式轻型坦克,但惠丰厂出产的故障率明显要高。

有点类似于后世人们购买iPhone15,发现自己到手的居然是made in India。

周长风拉开了一辆装甲车的车门,打量着里边的座椅,“总体战是要发掘全部动员潜力的,如果往后需要能造多少造多少,你们估计能到什么程度?”

“周待诏是说三班倒么?”那经理摇摇头,为难的答复道:“恐怕不行,人手不够的,但两班倒…倒是可以的。”

“也就是说卡车的月产量能从现在的一千五百辆翻一倍?”

“三千……蛮困难,我们估摸着能有两千五的样子。变速箱很费工时,况且引擎不见得能全部供应到。”

这样一来,扬越公司的年产量达到3万辆,再算上迅捷和骏达两家公司,大明在战时动员的情况下卡车年产量应该可以超过10万辆。

前文高估了卡车产量,故削减一部分,以此为准。

这样的生产能力已经较为可观了,历史上英国在四〇到四四年一共制造了48万辆卡车,平均每年也不过9.6万辆。

但这并不代表大明汽车工业就超越英国了,因为成本更高的履带式布伦机枪车在战争期间一共制造了11.3万辆。

而大明显然没办法制造这么多的履带式辅助车辆,那实在是太奢侈了。有限的履带式车辆生产能力肯定要优先保证坦克制造。

考虑到大明以后的作战地域,这些卡车产量虽然与美国相比完全不够看,但精打细算一下倒也够用,甚至可以说是比较充足的。

首先不需要多线作战,无需分散力量,可以集中供应急需卡车的战场。

另外,太平洋岛屿争夺战并不像亚欧大陆上的大规模陆战——火车把物资运送到站以后还需要卡车运往几十公里外的前线,亦或是需要卡车运送部队进行长途机动。

在太平洋战区,船队到港卸下物资和部队即可,之后都只是短途运送和机动。

所以说,岛屿争夺战实际上可以相对限制美国工业优势的体现,让双方在更加接近的状态下进行残酷搏杀。

在结束了生产线的视察以后,周长风故作随意的发问:“你们打算怎么设计那个突击炮?”

那经理愣了一下,不解地问道:“突击炮?”

“哦,就是自行步兵炮。”

“原来如此,此事我也不清楚……周待诏有意的话,我带您到设计部去打听打听吧?”

自行步兵炮的叫法虽然很直白,可一点也不好听。

不行!一定要把叫法纠正为突击炮!

就这样,在离开厂区以后,一行人乘车来到了相邻的地方。

林荫大道边上有约莫一个足球场大小的池塘,水面上点缀以片片荷叶,中间有一处水榭。

扬越公司的设计部就在不远处的几座楼房中,都是双层或三层的白墙黑瓦悬山顶楼房,看上去就跟寻常民居似的。

时值午后,电风扇呼呼呼的吹着,许多人都趴在桌上、背靠着椅子小憩。

“哎哎!都起来起来,朝廷的人来了!”

一行人才走到楼梯前面,就听到上边传来了隐隐约约的催促声。

周长风往楼梯间旁边的房间瞟了一眼,只见里面的俩人还悠哉悠哉的摇着蒲扇、喝着冰镇绿豆汤、看着报纸。

这小日子过得挺悠闲嘛。

总之,在一番折腾过后,周某人如愿以偿的见到了扬越公司为了应对突击炮招标而组建的设计团队。

在最初的争论之后,团队最终决定设计一种44装甲车,从而在满足2.6万圆采购价的前提下尽量改善性能。如果使用66底盘,那成本就会高上一档,大概率会超过大明陆军的心理预期。

“四轮车真的能保证越野能力吗?很多时候是没有铺装路面的,我感觉四轮车可能连一些大坑、大坎都过不去。”周长风很怀疑44轮式突击炮的通过性。

团队负责人是个看上去很有涵养与学识的中年人,他伸手指着前边支架上挂着的一幅图纸,云淡风轻地开口回复道:

“我晓得周待诏的顾虑,请看图纸,为了加强越野能力,我们拟于头部和中部各安装一对钢轮。”

“轮面带凹槽增大抓地力,这样在通过崎岖地时便可更好的让四个主要轮子施加动力。”

“早在十年前,我们就曾在一些实验车上尝试这种设计,效果不错;国外这几年亦有类似的车子。”

配图

周长风“嗯”了一声,双手抱胸凝视着图纸,然后在脑海中想象着这型装甲车的实物会是什么样子。

从设计上来说,这辆编号“LQz44-5”的、小小的装甲车承受了它本不该承受的负担。

长度4.8米,宽度2.35米,预估战斗全重6.8吨。

车体正面为相对于法线30°倾角的12㎜倾斜装甲,车体侧面为呈“〈”和“〉”形状布置的12㎜倾斜装甲。

表面硬化装甲钢很适合这类轻型车辆,比如同样是抵御12.7㎜机枪弹,表面硬化钢所需的厚度要比均质钢更薄。

不过,表面硬化钢的焊接难度较大,很考验工厂的焊接技术水平。

扬越公司这两年在焊接技术上取得了可观的进步,所以设计团队便尝试应用焊接工艺。

如果质量不过关,那就暂时先改回铆接。

双人炮塔为六角形,前三个面为20㎜、后三个面为10㎜,均有15°倾角,计划采用两种工艺。

一类炮塔为焊接,二类炮塔则改用铸造工艺。为了弥补抗弹能力下降,铸造炮塔各个面的厚度都统一增加2㎜。

另外在炮塔正面还有炮盾,为一块25㎜厚度的均质钢装甲。如果运气好的话,这个炮盾可以挡下远距离击中的小口径穿甲弹。

动力配置计划搭载一台骏达公司出产的V形八缸风冷汽油机,最大输出动力95匹马力,四个前进挡和一个倒挡,最大行程300㎞。

周长风凭直觉认为一辆将近七吨的装甲车只依靠这样的小引擎是不够的,“还不到一百匹马力吗?恐怕不够吧?变速箱提供的扭矩呢?”

“扭矩能到三百牛米,理论上是够的。”这负责人推了推眼镜,无奈道:“呃…周待诏,眼下能量产的引擎里只有这个可选了,迅捷公司倒是有种一百一十匹的,只是尺寸超了塞不下。”

现有条件本就一般,还要想方设法的达到甲方提出的种种苛刻要求,既要便宜又要好用,实在是难啊,差不多都快到闻者伤心见者落泪的地步了。

对此周长风也只能感叹一句世事不易,拱手行礼致意了。

大明陆军计划将这型装甲车用作两个用途,一是提供给步兵部队当作机动支援火力——就像其名称一样。

此类车型将搭载一门十二式80㎜山炮,与其让这种老旧火炮放在仓库吃灰,不如废物利用,反正就性能而言非常合适。

杀爆弹重6.8㎏,初速390m/s,后座行程较短,相当契合双人炮塔那本就不富裕的空间。

另一类车型则是作为装甲侦察车,执行纵深侦察和火力侦察任务,将搭载一门改造后的厄利孔ms-cal.60型20㎜高射炮。

明军很喜欢这种轻便好用的小口径机炮,当年买了上千门,又自产了几千门。

在许多次边境冲突中,沙俄军队都因此吃了大亏,以至于不得不自己也向瑞士人购买一批来对抗。

试想一下,在边陲之地的荒原和丘陵之间,当看到占据着远处一座小山包的明军突然架起了几门高射炮咚咚咚的扫射时,可想而知俄国人有多绝望。

这几年随着新型的三四式高射炮大量投产入役,许多厄利孔高射炮退役封存,如今它们终于又有了再次上阵的机会。

“伱们真的很会当家做主,这些东西开发新的也提升不了多少效能,确实不如直接用现成的老东西。”周长风如是赞叹道。

“唉,谁乐意这样精打细算呢?等以后发达了,我等也要试试大手大脚花钱的滋味。”

接下来的两天里,周某人完成了此次前来武汉的本职工作,接着又陪夏筱诗登临黄鹤楼游览了一番,随后就准备启程返京了。

也是在这一天,在数百里外的衡山县……

石湾镇北边的一个村子口此刻林林总总聚拢了数十人,如果再算上凑热闹的小孩子那就要破百了。

“突突突”的声音从很远的地方就传来了,几辆摩托车载着县里来的吏员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中。

今天是分划土地的日子,县衙一拖再拖,都推迟了一个多月了。

“今儿能不能定下来啊,总不能再朝后边延吧?”

“对啊,这都六月多了,总归得留些日子摸清(田)地的底子如何再插秧啊。”

人们议论纷纷,他们的衣装大多都是廉价的低端机制棉布制成,颜色也很单一,以土黄色和靛蓝色为主。

这些依附于地主的佃农生活水平相对于从前肯定有明显提高,但没法和如今的自耕农相提并论,因为佃农几乎没有余钱来消费工业制品。

大明实施的田亩公赎政策虽然是温和的土地改革手段,但执行过程中仍不免存在大量的猫腻。

最常见的就是克扣补偿给地主的买地钱,从前地主还是大明社会的中坚力量,可如今却不一样了。

自古以来都奸诈贪婪的胥吏们可不愿错过任何盘剥的机会——既然是强制收购土地,那可就由不得你们这些地主老财喽。

同样常见的还有敲骨吸髓一般的勒索那些分到土地的佃农,如果他们不愿意被榨出最后几圆钱,那就等着拖拖拉拉到最后才分到肥力较差的土地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