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后明余晖 > 第430章 立足之战告终;我很快就会回来的!

第430章 立足之战告终;我很快就会回来的!

“这交战烈度都快赶上斯大林格勒了……”

周长风小声感慨了一句,随后答复道:“截止今天中午,澳六师已被基本歼灭,但还有一股大约五百人的残部在负隅顽抗,预计能在明天结束战斗。”

七成市区毁于战火,这座小小的港城不知道要多久才能重建如初。

陆军第二十七步兵师在这四天三夜中阵亡官兵466人,日均高达117人之多。

而历史上著名的功勋部队——近卫第13师在9月14日到9月22日这八天八夜间与德军血战到几乎拼光,实际阵亡总人数也不过为910人,日均113人。

如此对比,可想而知二十七师这些日子究竟有多拼命。

一场硬仗下来把整支部队打到失去战斗力,这实在是始料未及。

大家一开始就知道澳军势必会坚定死守,早就做好了要付出较大代价的心理准备,可结果还是大大超出预期。

在龙朔号战列舰会议室中,二十七师师正丁义平,一个平常热情豪爽、大大咧咧的中年人,在众将领的面前发话时说着说着嚎啕大哭起来。

将领们都有些不知所措,大家都沉默着想不出该怎么宽慰他。

敌军残部仍然死守在剩余的据点中,按照过去几天的经验,要将之全歼估计仍要付出大约三百人伤亡的代价。

二十七师的野战补充营已经空空如也,仅剩下十几名士官和勤务人员在维持着剩下的架子,其余五百余士兵早就分散补充进了各营各队。

即使如此,几天的鏖战让那些接受过补充的营队再度遭受重创,现在整个二十七师只剩下两个队仍可投入直接战斗,其余单位仅能勉强驻守自保。

大明陆军一般对战时部队状况划分为三档,一级、二级、三级由强到弱。

对于满编官兵197人的步兵队来说,人数130人为一级,具备足够的战斗力;人数60人为三级,不具备战斗力;介于二者之间的是二级,具备一定的战斗力,但不宜投入进攻行动。

仗打到这个份上也没什么可说的了,周长风让二十七师的那两个队负责西南方向的辅攻,主攻任务则由陆战一旅承担。

10月19日6:39,拂晓时分,阳光像扫帚似的在大地上自东向西扫过,天地间蓦地就亮了。

停泊于肖尔湾的明军舰队做好了齐射准备,一根根粗细不一的炮口直指市区方向。

响彻云霄的轰响犹如从天边传来滚滚惊雷,128㎜、144㎜、208㎜、400㎜的炮弹划出一道道曲率不同的抛物线,将澳军第6步兵师残部所在的那处住宅区和博物馆炸成了一片火海。

随后,起飞自天市左垣号和北落师门号的三十多架舰载鱼雷机也客串执行对地轰炸任务,250㎏航空杀伤爆破弹爆炸时卷起的冲击波和烟尘比龙朔号发射的400㎜爆破弹更为高大。

在毁灭性的火力准备之后,这片区域已经变成了月球表面一般,到处都是松软的泥土和大大小小的弹坑。

澳军第6师师长理查德少将在前天就在转移指挥部的过程中遭到炮击而阵亡,多数军官也已伤亡,这支负隅顽抗的残部的指挥官只不过是一名默默无闻的少校而已。

这儿已经没有高于地面超过三米的建筑存在,一切住宅与楼房都化作砖瓦碎片。

两架刚刚交付服役不久的三九式重装炮艇机也仓促从本土转场飞来,机组成员都没有闲暇休息就匆匆投入了战斗。

四个队的陆战队步兵从西北、正北、东北三个方向迫近,以十几辆三八式重型坦克为移动掩体,向任何敢于射击的火力点开炮扫射。

对于那些隐蔽在犄角旮旯的敌人,士兵们又辅以手榴弹和火焰喷射器,一点一点地清扫藏匿于废墟间的敌人……

艰难的战斗在当天下午告终,除了二十多个伤兵和三名军医勉强算投降以外,这股五百余人残部大部分都奋战到了最后一刻。

“致电督府和朝廷吧,达尔文有组织的抵抗已全部肃清。”

“是。”

与士兵们相仿,身为主要指挥官的周长风也精疲力尽。

残酷的战斗让他这些天没有休息好,现在只想给耳朵里塞团棉花,往行军床一躺,好好睡上一觉。

尽管市区大半被毁,但达尔文港区码头的损坏程度却要轻微一些。

当友军在市区与敌人苦战的时候,陆军第四工程旅也没有闲着,不仅组织了十几支爆破分队协助,同时还组织人手开始修缮码头。

工程四旅预估大约十天后可以恢复四成的吞吐量,一个月后可以恢复到八成。

舰队亦在仔仔细细地对港区周围海域进行二次筛查,清除残留的水雷,确保没有漏网之鱼。

这座付出不小代价才夺占的港城,很快就能发挥其战略价值了。

一架从北落师门号轻型航母上起飞的舰载俯冲轰炸机飞越了达尔文上空,飞行员看到的是一片被战火摧残后的荒废之地,尚未熄灭的余烬仍在冒着黑烟。

飞行员和后座机枪手的心情都颇为复杂,从大战爆发至今这还是首次摧毁一座城市,虽然只是一座还不及大明本土随便一座县城大的小城镇。

达尔文之战是大明尝试攻略澳大利亚的第一步,战役规模不大,但意义却是深远的。

这也是整个浩瀚战场上的一角,在此期间,从北太平洋到南太平洋几千公里的广袤天海之间,双方数不清的飞机、潜艇、军舰都在行动着,整条战线上亦有诸多战果。

在东瀛列岛的大阪、京都等地,美军的抵抗强度不高,明军和当地仆从军一路上高歌猛进,后者倒是士气高涨、愈战愈勇,美军及其在当地扶持的武装节节败退,很快就投降了。

在马里亚纳群岛的关岛和塞班岛,陆战三旅只遭到了轻微抵抗。驻防关岛的美军兵力薄弱、武器匮乏,只短暂抵抗了半天就投降了,双方伤亡加在一起还不到一百人。

在阿留申群岛的荷兰港外海,春分乙八号潜艇战果两开花,先后击沉了一艘美军油轮和一艘驳船。

在威克岛以南海域,惊蛰乙三号潜艇在巡逻时被发现,被PBY卡特琳娜水上飞机击沉。

在巴布亚半岛的莱城,累计有两架三二式水上飞机和一架侦察机在执行侦察任务时被美军战斗机击落。

美国人也好、英国人也罢,保住澳大利亚这一基地都是当务之急,澳洲的陷落意味着从今往后欧美势力将不存在任何跳板与据点来进攻大明势力范围。

富兰克林和温斯顿一致认为必要不计代价集结强有力的军事力量来捍卫澳洲,从而遏制大明咄咄逼人的战略进攻姿态。虽然在战略上达成了共识,但在具体事务上英美两国却各有各的小心思。

首先英国作为澳大利亚效忠的宗主国,理应承担保护义务,但显然自身难保的英国压根无法提供什么军事援助。

所以澳大利亚与美国签订了《美澳航运及侨民安全协议》,美军第41步兵师和第8步兵师陆续进驻澳洲,这使得堪培拉和伦敦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而微妙。

现任总理罗伯特-孟席斯爵士尝试缓和宗主国的关系,然而却遭到了多方反对。

虽然他努力使国家上下团结,可因为没有欧战参军的经历让民众对其缺乏信任。达尔文被明军登陆、陷落不可避免,这更加激化了民意,人们非常失望。

迫于压力,罗伯特辞去了职务,工党领袖约翰-科廷接任战时总理,他主张优先捍卫本土,避免愚昧且不合时宜地顺从宗主国。

新官上任三把火,这两天,约翰在忙于筹划一系列的战时法案,而华盛顿则在和伦敦暗中较劲。

双方就澳洲战区司令官的人选而各执己见,理论上美国人来担任是合情合理的,毕竟这是必须得抱的大腿。

但伦敦方面觉得这只会进一步扩大美国人的影响力,所以坚决要求让一名英国人来担任,实在不行让澳洲人自己挑一个也可以。

这深深地刺激到了美国人,让他们觉得受到了轻视——搞笑呢?白花钱的大冤种谁爱当谁当!

恼火的华盛顿方面宣布暂缓对澳大利亚的军事援助,一下子就让英国人和澳大利亚人急了,赶忙表示人选还可以再商量。

最终讨论的结果是——司令官由美国人担任,但参谋长须由英国人担任。

伦敦方面几乎在第一时间就决定了参谋长人选——如今正在印杜担任第10集团军参谋长的克劳德-奥金莱克。

而华盛顿方面也差不多,大家都立即想到了此时还在科雷吉多岛上指挥着孤军的麦大帅。

尽管军政两界有不少人讨厌骄傲自大的道格拉斯,但大家也都承认,在如今的陆军将领中还真找不出比这家伙更合适的人选。

战术战役本领、实战经验、资历,从各方面来说道格拉斯都是够格的,可以算是综合性将领,而且他的政治才能或许也很适合澳洲战区司令官这个位置。

故而乔治-马歇尔向富兰克林提出建议,尽快让道格拉斯离开菲律宾那个鬼地方,转去澳大利亚担任协调英美澳三方的司令官。

另外,立场摇摆不定的菲律宾总统也要顺带接走,免得他向大明投怀送抱,那会让合众国很丢面子的。

实际上在这个时候,富兰克林甚至都已经打算用麦大帅的牺牲来成就美名了,刚好可以振奋军民士气。

可考虑到道格拉斯如今是美国人心目中勇敢、无畏、自信的英雄将领,让他牺牲存在不确定因素,而且要是他拒不尽忠、被明人俘虏那可就糟糕了,必然会对军民士气造成沉痛打击。

所以总统批准了撤离计划,正式下达明文指示,要求道格拉斯立刻撤离科雷吉多岛,将指挥权交给温莱特准将。

有意思的是,菲律宾总统奎松决定提前支付当年许诺给予麦大帅的津贴,并额外增加一笔特殊酬金——在现在这个时间点,此举的目的不言而喻。

他拟定了行政命令,让财政部账户上划出42万美元转入了道格拉斯在纽约摩根大通银行的私人账户。

显然,这事对外严格保密,毕竟要是那些在巴丹要塞区忍饥挨饿的美军士兵得知笨狗道格在这种情况下突然发了这一笔横财,怕是要直接把枪一丢举白旗投降了

10月22日,科罗吉多岛指挥部收到了来自华盛顿、由檀香山转发的密电——内容是将道格拉斯的军衔晋升为中将,并命令他移交指挥权。

「……潜艇将会来到科雷吉多,你必须启程撤离前往澳大利亚……你将在那里担任新的指挥官,指挥美国与澳大利亚部队……」

这封秘密电报的署名不多见,竟是总统、陆军部长、陆军参谋长三人联名的。

可麦大帅却表现得愤怒和不情愿,他大声嚷道:“愚蠢的决定!我的兄弟们还在战壕中战斗,他们却让我抛弃你们所有人……这是逃兵!多么耻辱!”

极要面子的道格拉斯生怕这样离开会因为没有履行“在这里战斗到底”的诺言而导致从前好不容易立起来的光荣人设崩塌。

韦伯斯特中校颇为无奈地劝说道:“长官,我想伱应该执行命令,这场战争仍然需要你。”

“不,我、我的妻子、我的儿子将一直留在这里,只会有两种结果,要么华盛顿答应的援军抵达解围,要么我们战斗到底。”

说着,道格拉斯从一个精致的木匣子中取出了父亲留下的手枪,那是一支经典的柯尔特m7873转轮手枪。

“长官?”

“去帮我寻找(它使用)的子弹,这样那些中国人就无法活捉我了。”

其实吧,指挥部中的军官们都是明白人。

首先,他们知道麦大帅大概率只是在作秀。

其次,他们倒也真希望他能够活着离开,因为只有这样才有希望争取到援军。

华盛顿方面对于他的严词拒绝非常无语,富兰克林甚至向秘书吐槽说:如果他真的能保证不会被俘虏,那就就在那里吧。

最终,在三天以后的10月25日,完成了指挥权移交等一系列事务以后,不情不愿的道格拉斯还是带着家人来到了码头。

他对温莱特嘱咐道:“如果我能到达澳大利亚,我很快就会回来,会带很多东西回来。”

“我会尽力的,长官。”

语毕,二人相互敬礼告别。

就这样,道格拉斯缓步登上了停靠于码头的海狮号(ss-195)潜艇……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