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后明余晖 > 第456章 静默战?试制四式中型坦克

第456章 静默战?试制四式中型坦克

“要是连最最基本的活都办不成,老子给任至泉那厮的脑袋给拧下来!就这样,原话发出去!”

身处督师部的庞令启对于禁卫第二步兵师的成果很不满。

如今莫尔兹比已在明军掌控之中,澳洲兵团二十多万兵马正在陆续从泗水转运到这儿。

靠前指挥是基本原则,所以庞令启已经带着司令部来到了莫尔兹比,方便及时协调珊瑚海彼岸正在进行的战斗。

北边的禁卫四团成功强渡巴伦河,在遮天蔽日的炮火和空袭支援下猛攻凯恩斯机场,守卫机场的两个澳军步兵连因此承受了巨大伤亡,很快就被击溃。

南边的禁卫五团似乎是为了发泄昨天登陆时被动挨打积攒的怨气,向当面之敌展开了轮番进攻,击破了多处阵地,进而继续向纵深发展。

截止1月8日午夜,登陆部队经过两天一夜的激战,终于肃清了滩头阵地以及浅近纵深的全部敌人。

在此期间,禁卫六团和其余的运输团、工兵营、防空营、斥候营、通信营等等师属单位也全部上岸。

禁卫五团开始尝试渡河进攻海事岛(admiralty Island,也可音译为阿德米勒尔蒂岛),驻防该岛的澳军死战不退,连续打退明军两次对崔妮蒂河的强渡行动。

但因为守军数量不足以面面俱到,所以仍有几支明军步兵分队从犄角旮旯的地方悄然渗透登岛。

他们大胆地在侧翼和后方故意闹出动静、营造出大部队已经上岸的假象,动摇了守岛敌人的战斗意志,帮助禁卫四团主力第三次登岛站稳脚跟。

然后历时两天,驻防于此的第16旅(团)维多利亚流浪者团(营)和第12民兵营上下八百余人被全歼,只有一百多人跳水泅渡逃到了西岸的凯恩斯市区。

至此,凯恩斯北方和东方均被明军所控制,这座小城市由此陷入两面包围的境地。

西方是大分水岭的层峦叠嶂,唯有南方是与其它城市勾连的一条坦途,铁路也顺着那儿一路往下,沟通汤斯维尔、洛坎普顿、布里斯班……

为了将凯恩斯与外界孤立开来,任至泉下达了新的指示——准备经由海事岛进攻南郊,攻占那儿的的有利地形从而切断交通线。

野战重炮一旅一营的十八门144㎜榴弹炮全部布置在了罗灵湾登陆点,禁卫二师山炮团一营的十二门112㎜榴弹炮则在分解以后运到了海事岛上。

1月10日黎明时分,随着炮兵指挥部中的指挥官一声令下,明军的五个炮群同时开火!

“轰轰轰—轰—轰轰——”

144㎜的、112㎜的、80㎜的,数以百计的炮弹像炽热的火油一般浇到了海事岛西南方向澳军官兵的头顶上。

之后,元鼎号战列舰也加入其中,象征性的进行了两轮齐射。

“我们正在遭受攻击!这是非常强大的炮击!”

“长官、长官,我想他们很快就要渡河了,我们需要增援,请送一些援军过来!”

于这条战线上布防的澳军由西北墨累河边境团(营)和吉朗团(营)组成,猛烈的炮击似乎让大地在颤抖,还对有线通讯和无线通讯造成了影响,声音断断续续。

禁卫四团二营开始在炮火掩护下强渡崔妮蒂河,并在多处达成突破,很快就让防线摇摇欲坠。

爱德华-帕蒂克少将顿感不妙,立刻投入预备队,协调己方一切可用炮火支援,掩护预备队发起反击。

一发发4.5英寸榴弹落在河滩阵地上,八百余澳军从两个方向赶来增援,与刚刚攻占前沿阵地、立足未稳的禁卫四团士兵们在残破的阵地上撞在了一起。

“狗日的反扑来了!”

“二班还剩几个?随我过来,到那边去!”

“哇靠!手雷丢完了,快……”

“哒哒哒哒——”

双方步兵很快就陷入惨烈的近战中,短兵相接!

明军以三九式冲锋枪疯狂扫射,澳军也以汤姆逊冲锋枪回击;澳军不断投掷米尔斯手榴弹,明军亦回赠以一九式手榴弹。

两个多小时的激战让两军死伤惨重,大约二千米长的阵线上每走几步就能看到一具尸体。

血腥的战斗一直持续到黄昏时分,因为铁了心要把明军赶回去,所以爱德华-帕蒂克少将又下令投入了第12民兵营。

这支部队的加入终于打破了僵局,禁卫四团一营和二营被迫撤退。

因为来时的那些小舢板大部分已经在激战中毁坏,所以多数官兵只能扒拉着碎木板泅渡过河,一些重机枪和迫击炮也仓促遗弃了。

参战的五个步兵队一共遭受了超过三百人的巨大伤亡,而澳军也因不顾代价的疯狂反扑而损失惨重,大量人员因为暴露在炮火下而遭杀伤。

凯恩斯这一隅之地的战斗牵扯到了许多人的敏感神经,澳大利亚人上下都殷切渴求着胜利。

麦大帅亲自从墨尔本飞赴布里斯班,以西南太平洋战区司令官的身份直接指挥这场战役。

之前在汤斯维尔布防的第2步兵师两天前就已经启程,乘火车赶赴凯恩斯增援。

然而部署在莫尔兹比的大明空军单位已经转变任务,逐渐减少对前线部队的支援,开始加大力度轰炸后方交通。

一字长蛇的铁路线脆弱不堪,修了炸、炸了修,利用火车前往凯恩斯已经是不可能的事了,所以第2步兵师只能靠着双腿赶赴目的地。

陆战状况如此,海上的形势却出人意料的平静。

TF-12舰队的残兵败将已经撤回珍珠港,澳洲地区可用的水面舰艇部队只有小猫二三只——最大的战舰是澳大利亚号重型巡洋舰,其次是荷兰人的特罗姆普号轻型巡洋舰。

除此之外就是十几艘分属荷、澳、美的驱逐舰了。

仅凭这些东西去跟堵在家门口的明军舰队血拼?太天真了,那等同于送掉这寥寥无几的家底。

而在中太平洋地区,明美双方陈兵无数却毫无动静。

庞大的甲字一八〇特务舰队在马里亚纳群岛和加罗林群岛一线游弋,按兵不动。

各型舰艇数以百计的太平洋舰队在马绍尔群岛和威克岛一线巡逻,同样按兵不动。

明军上层希望美军会调舰队南下解澳洲之围,可惜后者却顶住了这个阳谋,偏偏就坐视不管,反正现在澳军是在本土作战肯定能招架得住。

这样诡异的局势被一名英军将领称作“silent pacific war”,也就是太平洋静默战,这个叫法很快就在世界范围内传开了。

不过大明海军的耐性已经被消耗得七七八八,以宋仲楷为首的高级将领们正在考虑向北太平洋方向试探一下。

最好能引诱出一部分美军舰队,然后以己方占据数量和质量优势的航空母舰给予其沉重打击。

他坚持认为军事向政治让步是有限度的,大明现在应该以更加积极、更具侵略性的姿态主动进攻。

明人如此,美国人也没闲着。哈斯本-金梅尔上将再次提出了一个比较冒险的计划——派出一支小规模的快速舰队,向所罗门群岛部署陆军或海军陆战队,占据其中一座岛屿当作前哨基地。

在明人的眼皮子底下安插一根钉子,搅乱他们的打算,化被动为主动!

这确实非常冒险,但眼下似乎也没有更好的选择?

这个计划最坏的结果也只是损失一些部队,太平洋舰队主力不会受影响,而一旦成功的收益却非常可观。

利大于弊,一番斟酌之后,富兰克林总统同意了,并表示希望这场勇敢的冒险能为合众国带来一场胜利。

得到应允以后,兴致勃勃的哈斯本立刻和参谋们商量起了更加具体的计划。

所罗门群岛有这么多大大小小的岛屿,应该选择哪个呢?

澳大利亚人给出的建议是……瓜达尔卡纳尔岛。

瓜岛总面积达五千平方公里,北部沿海地区有大量平原,其余地方丛林植被茂密,地形复杂,山峦、溪流、沼泽纵横交错,当地也有不少稻米蔬果产出。

从军事上来看,瓜岛很适合修建机场,而且遭到大量敌军来攻也可以向南撤退,借助丛林坎坷地形与敌军长时间周旋。

哪支部队可以胜任这种高风险的苦差事呢?

当太平洋舰队司令部正在紧锣密鼓的筹备着行动计划时,华盛顿的那座白房子中……

“总统先生,海军军械局同意进行一次测试,他们计划使用刚刚交付的新鱼雷和从驱逐舰上卸下的旧鱼雷作为对比。”

“听上去很好,他们选择的地点在哪?”

“纽波特。”

“不,让他们在旧金山进行测试。”

“嗯?总统先生……”

现在让总统倍感糟心的还有海军军械局的一篓子事,他曾经在欧战时期担任过海军部助理部长,知道其中的利害关系,同时也相当清楚鱼雷这一兵器在战争中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个断了条胳膊的大力士必定斗不过原本可以击败的对手!

为了妥善解决鱼雷问题,总统想到了他从去年就非常看重的一个人——现任航海局局长切斯特-尼米兹少将。

切斯特在这份工作上表现稳重,个人能力不错,而且年轻时还历任过潜艇艇长、潜艇设计委员会首席委员,显然相当适合去搞定目前的麻烦事。

「……无法想象我们的驱逐舰、潜艇、飞机使用着低劣的鱼雷在和强大的敌人作战,这是可悲和令人愤怒的事情,我们必须立刻改变这个情况,如果可能的话,我想这不应该超过三个月……」

一天之后。

冬季的倒数第二个节气——小寒刚过,黄河以北的辽阔土地上迎来了格外壮观的鹅毛大雪。

虽说瑞雪兆丰年,可这次下雪的势头却大得惊人,以自然指标来衡量的话可以称作暴雪,距离雪灾的标准也差不了多远了。

周长风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乘火车来到了莱州府。

“嘿!周待诏大驾光临,可别嫌咱们这儿怠慢了。”

“怎么会呢?接待的事我可不讲究。”

“您的麾下还在莫城驻留么?那边情况咋样哈?”

陆战一旅不但不负责攻略澳洲的行动,而且连预备队的任务都没有。

庞令启给出的表面答复是因为“仍旧缺额、尚需休整”,但实情为何大家心知肚明。

从大战爆发迄今,陆战一旅一路征战就几乎没停过,战功赫赫,也该消停些时日了,好歹也要给其他友军留出表现的空间嘛。

周某人对此没有异议,自己现如今确实应该在国内安稳待上一段时间,归纳从前的经验、思考未来的打算,顺带亲自督促各种兵器的研发工作。

而且长期在外征战也使得思乡之情泛滥,显著影响军心士气。

排除待遇特殊的空军,大明陆军和海军按照条令规定战时士兵每九个月可以休假一次,前提是没有怯战的过错;如果荣立战功、表现出色,那么可以大幅度缩短间隔时间。

假如选择本土休假,从踏上国土当日起算一共十天;但要是选择在星洲、旧港、巴达维亚这类地方休假,那么假期时长可达十五天。

所以陆战一旅现在虽然驻扎在莫尔兹比,但正处于休整状态,全旅上下都在轮换休假中。

周长风今天特地专程来到莱州试验场,因为试制四〇式中型战车和试制四〇式轮式突击炮的原型车都已制造完成,现在运到这儿来接受军器局的测试。

前者有两个设计方案,都来自老牌坦克设计厂商燕京第一重型机械公司。

当时军器局提出的要求是:

1.战斗全重不超过22公吨。

2.可以在1000公尺距离上击穿今后可能出现的敌方战车正面。

3.可以在500公尺距离上抵御48公厘反坦克炮发射的被帽穿甲弹。

4.车体宽度不多于2.65公尺。

5.公路行驶速度不低于每小时40公里。

6.在复杂地形亦要具备良好通过性。

从去年年初开始,一机公司经过大半年的工夫完成了设计工作。

期间因为不断得到南洋战役中坦克部队的反馈,许多设计都被修改了好几次。

车体正面为垂直布置的70㎜轧制均质钢装甲,炮塔是六角形的,搭载一门实验型80㎜、36倍径坦克炮,沿用成熟的平衡式悬挂,使用一台280匹马力十缸V形风冷汽油机……

“哦?”若有所思的周长风问道:“你们是以什么样的火炮威力作为防护预期的?”

一机公司的一名工程师不假思索地答复道:“七十五公厘野战炮,我们按照一千公尺垂直侵彻六十几公厘来设想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