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年代:四合院里的手艺人 > 第233章 中秋

年代:四合院里的手艺人 第233章 中秋

作者:立地为秋 分类:玄幻魔法 更新时间:2024-10-25 19:07:46

第233章 中秋

第233章 中秋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白露有三候:“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

这个“羞”同“馐”,是美食的意思,养羞是指鸟类察觉到严寒的气息,积极储备食物。

早上,徐得庸锻炼完,望着落在盲盒空间的半匹杀好的羊,也是咧嘴笑了。

手里有粮心里不慌,如今盲盒空间中的东西,差不多够他们一家吃、用半年的了。

突出的就是一个种类丰富。

日子还长,即便以后困难时期,小酒馆坐吃山空,生活条件也不会下降太多,起码不能让娃吃不好。

徐得庸哼着小曲在微凉的清晨中,**这上身洗刷刷,腹肌和胸肌并不夸张,充满了含蓄的力量感。

之后他又把院里的花花草草侍弄一遍。

随即拿着小瓷盆,出去打了五分钱的豆浆,又花买了两毛钱买了油条和两个煮鸡蛋,鸡蛋不大,三分钱一个。

“吃了吗您呐?”

徐慧真打着哈欠双腿偏坐的坐起来,臀儿看着更饱满一些,让人想忍不住拍一巴掌。

她看了看稍微鼓起的肚子道:“还得半年才生,之后还要坐月子,感觉好漫长啊!”

哎,不哭不闹不讹人时的小孩子,真是让人想把全世界所有最好的东西的都给她。

小理儿这个小馋猫在似醒非醒之中,似乎闻到油条的香味,小嘴巴吧嗒吧嗒,舌头微吐动了两下。

“不再睡一会?”徐得庸一边麻溜的伺候小祖宗一边道。

老话说“渴不死东城、饿不死西城”。

正所谓:早茶晚酒一袋烟,赛过活神仙。

“咔咔咔……。”

倒点醋,再倒点芝麻香油。

当然,老四九城都有喝早茶的习惯,把肚子里的残渣余孽涮一涮再吃早饭。

香就得了!

徐慧真想了想道:“再说吧,这时候正是农忙,我这又怀孕,去了只会让他们更忙。”

以前东城早上打招呼一般说“喝了吗呐”,这喝便喝早茶;而西城一般说“吃了吗您呐”。

后来看到的美好,多数都得益于“大凶之兆”。

刚说完日子过得快,转头又嫌弃太漫长,女人心海底针,怀孕时候的女人心得到了马里亚纳海沟。

不过还是不要“太汹”的好。

“哟,李哥您早。”

讲究的还要去澡堂洗一洗泡一泡,这叫“里外涮”。

相互笑着告辞擦肩而过。

小理儿坐在徐得庸腿上,双手抱着玻璃奶瓶,津津有味的喝着牛奶、代乳粉混合的乳液,两只眼睛却是一眨不眨的看着徐得庸吃油条。

怀孕之后,徐慧真明显比以往贪睡了一些,腰肢也粗了,嗯,也更“汹”了。

“嗯。”徐得庸点点头问道:“中秋前还回老家吗?”

徐得庸笑了笑,又切了一点咸菜。

端着豆浆,徐得庸回去,胡同里遇到认识的人都是相互打個招呼。

我国的女性其实就很好,太大的话只能是摊开的肉饼。

徐慧真愣了一会儿神,穿衣服道:“不睡了,等中午想睡在睡一会吧。”

喜欢大胸?嘁,我只看到下垂的未来。

“我偏您了,您回去慢慢儿吃。”

徐得庸回到家里,娘俩还在睡觉。

酥脆的声音让她也馋的不得了,可惜她还不能吃,抢也抢不到。

徐得庸瞅了两眼泄露的“晨光”,转向小理儿。

温软新剥鸡头肉,滑腻初凝塞上酥。

等他端回来,小理儿已经“吭吭”的醒来,并且也将徐慧真给吵醒。

菜刀在他手中切出残影,咸菜丝均匀纤细,看着就很有食欲。

至于炸油条的油黑,嘿,谁在乎?

徐慧真忽然轻轻叹了一口气道:“日子过得真快啊,明天又是周末了,再过一个周末就到中秋节了。”

“您早。”

啧,这味道,绝了!

“噔噔噔……。”

两人各自收拾妥当,坐在饭桌前吃早餐。

徐得庸只能点点头附和。

两人将桌子上的食物一扫而光,见徐慧真要起身收拾,徐得庸道:“放这吧,我收拾就行。”

徐慧真白了他一眼道:“我还没到走不动的时候。”

说完就拿着碗筷麻利的出去。

徐得庸摇摇头,得,不识好人心的娘们。

饭后,徐慧真去前面食堂看了一圈,身为私方经理,她还是要纵览全局的。

回来,她看着小理儿玩。

而徐得庸不出车又闲着没事的时候,就在家里做木工,做一些普通大众的桌椅板凳,回头他会交给刚子,让悄摸摸卖掉。

用的木头,有的自个的,有的是让刚子在外面寻摸来的,而且,他还让刚子寻摸好木头,名贵红木、黄花梨啥的。

还真让这货寻摸了两根,让牛爷给长眼之后,都被徐得庸拉回家里珍藏起来。

牛爷看的也喜欢,毕竟牛爷才是木匠手艺的高手,考验真本事,徐得庸那点道行还比不了。

“哐哐哐。”

徐得庸凿孔干活,徐慧真娘俩是他的忠实观众。

过了一会,马瑛这小姑娘来了。

徐得庸瞥了她一眼,哎,好好的一个漂亮小姑娘却喜欢木工。

小姑娘隔三差五的上午过来,午饭前就离开。

有时候徐得庸出车,小姑娘便在家和徐慧真聊的挺来,偶尔徐慧真有事,还会担起照顾小理儿的活。

这样免费的劳动力哪里找?

所以徐得庸也是倾囊相授,将自己那一点木工手艺都教给了马瑛。

小姑娘学得慢,但心里有谱,每天都在进步。

互相打过招呼,徐得庸随口问道:“你哥呢?”

马瑛道:“不清楚,可能跟着白小刚跑乡下去了。”

徐得庸愣了一下,才想起“白小刚”是刚子的大名。

瞅着不像好人的家伙,却起的这样一个名字。

他点点头也没有多问,随即安排她干活,免费的不用白不用……咳,不对,是手艺需要多练!

正干着活,有人来找,是个搬家的活,有几样稍微贵重的东西让拉,徐得庸自然满口答应。

一些搬家搬贵重东西的活,知道的会慕名来找他。

因为他多出力不多收钱,不像别的“板儿爷”,不意思意思就给你磨洋工。

当然,有条件也不会让徐得庸白出力,给,徐得庸就收着,不给,徐得庸也不多要,滋当锻炼身体。

徐得庸扔下手里的活,穿上外套出门。

徐慧真嘱咐道:“你干活悠着点,别太拼。”

“知道了。”

徐得庸满口答应着,出门骑车而去。

他一走,马瑛便放松了很多,开始和徐慧真话多起来。

小姑娘对徐慧真挺信服的,更是把她当做自己学习的榜样之一,经常会请教一些问题。

徐慧真洗了两串葡萄道:“好了,你一个小姑娘家家的喜欢木工活做什么,休息一会吃点葡萄。”

“谢谢慧真姐。”马瑛笑了笑。

“啊……。”小理儿见此立即伸了伸手。

徐慧真笑着道:“哦,理儿也要吃啊,真是一个小吃货。”

马瑛也过来捏了捏理儿的小脸。

徐慧真坐下一边喂着小理儿一边拉家常道:“哎,瑛子你是不是对你得庸哥有啥误会啊,他在的时候,我看你话不多,没有现在放的开。”

马瑛眨了眨眼睛道:“没有,我是把他……得庸哥当师傅看待。”

徐慧真笑着道:“他比你大不了几岁,以后甭拿他当师傅,他木工水平比牛爷差远了。”

马瑛心想:“我可是见过徐得庸出手的人,秒杀他们姐弟俩不要太容易,能放的开才怪。”

不过面上还是笑着点点头。

……

徐得庸回来的时候路过大栅栏“聚顺和”,听到有人扯着嗓子喊道:“甜桃!8分!”

这声音宛如和男高音一般,穿透空间,离八丈远都能听见!

只见装满桃子的挂斗卡车,就直接卸在门口空地上,堆的老高!

“聚顺和”亦是创办在清末的老字号,卖果脯、干果海味,那是久负盛名。

类似的还有隆景和等铺号。

当时这类铺子都是山西人经营的,从掌柜的到学徒的,全是山西老乡,所以大家都管他们这类铺子叫山西屋子。

徐得庸停下问道:“桃子好吃吗?”

“好吃着呢,离核儿,又脆又甜!8分钱一斤,同志来几斤!”对方笑呵呵道。

徐得庸看着桃儿不错,又赚了钱,便道:“给我来五斤吧,要是不离核儿,不又脆又甜我可回来找您。”

对方笑着道:“可不是,您尽管来找,同志您用什么装?”

徐得庸从兜里一“掏”,掏出一个网兜,随便挑了一些。

钩子一挂,对方用秤称了称,向外动了动秤砣系绳,拿到徐得庸跟前道:“同志拿着真准,您看,五斤高高的,多了一两,就算五斤得了。”

徐得庸点点头,掏出钱付了四毛,接过网兜系在车上,同时随手拿出一个,在胸口擦了擦,“咔”咬了一口。

“怎么样?”对方笑着问道。

徐得庸点点头道:“嗯,还不错!”

说着骑着板车离开,吃着桃子,他忽然笑了笑,想起一段卖桃的歧义老笑话。

大哥,伱别在摸了!你摸了上面摸下面,毛都让你摸掉了。这么嫩的皮,被你摸的都流水了!你让俺以后怎么卖?

这桃都是新鲜的,您不买就算了!

徐得庸瞅了眼手中桃子,又咬了一口,嗯,没水!

……

翌日。

上午,伊莲娜和陈雪茹没有提前招呼不请自来,而且带了全聚德烤鸭等几个现成的饭菜。

来都来了,总不能赶人吧。

恰好马瑛这小姑娘也在,见有客人就要离开。

伊莲娜和陈雪茹见她长得漂亮,便一点不见外的热情挽留,加上徐慧真的帮腔,小姑娘哪是几个过来人的对手,只好留下。

徐得庸见此亲自下厨去炒菜。

几个娘们则从院里看到屋内,对徐得庸添置一些手艺小东西也是眼前一亮,伊莲娜和陈雪茹两个娘们看到喜欢更是直接下手拿走。

用她们的话说“回头再让你男人再做就是”。

徐得庸做好菜,徐慧真不能喝酒,他又陪着两个“女土匪”喝了半斤。

喝完之后,三个娘们打扑克,马瑛则担起看小理儿的责任,至于收拾桌子啥的都是徐得庸的活。

玩了一个多小时,两个娘们便告辞离开,可以说是乘兴而来尽兴而返。

并且表示以后要经常过来玩,美其名说“陪陪慧真”。

如果不是两人两手都拿满东西,徐得庸和徐慧真可能真会信。

……

日子如同翻书,一页一页的过去。

转眼到了中秋。

农历八月是收获的季节,中秋节前的三五日,前门外和德胜门内的果子市便开了。

所以四九城的中秋,又俗称为“八月节”或者“果子节”。

其实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也就是现在的中秋节。不过后来由于秋分时节圆月不常有,也就分成了秋分和中秋。

在这几天,京城的“泥兔摊”是最忙碌的时候,是孩子们当下最时髦的玩具。

正所谓:“瞥眼忽惊佳节近,满街挣摆兔儿山。”

过去,老京城,到了中秋每家每户都要设坛拜月,供“兔儿爷”和“月光码儿”。

当然,有条件的现在也会拜,不过等到明年,这些习俗应该就会中断,再以后兔儿爷也一度销声匿迹……。

陆启泓《京城岁华记》载:“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象,符上免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宫蟾免;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

拜月时,供“月光码儿”,就是印有“太阴星君”及玉兔捣药的纸像,在院里设香案、供桌,摆上水果和月饼,水果要选圆的,比如西瓜,还要切为两半,切成莲花瓣形,取“花好月圆”之意,另外像苹果、沙果、海棠、石榴等等,总之要取吉祥、圆满、丰收之意,唯独梨不能上供,因为与“离”谐音,于团圆有悖。

供桌上还要有花筒,插上毛豆枝和鸡冠子花,毛豆是献给玉兔的供品,鸡冠花则象征着月宫里的索练树。

然后按长幼分别叩拜,唯独男子多不叩拜,因为月亮属于太阴,月神嫦娥又是女性。所以只能由妇女和小孩儿拜月,成年男子不叩拜。

这就是所谓的,“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所以供月仪式开始时,家里的男人都不叩拜,而女眷们则由女性长辈带领,按照辈分,依次叩首行礼。

……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