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灵将之说 > 第838章 权力的游戏

灵将之说 第838章 权力的游戏

作者:媱与雅 分类:玄幻魔法 更新时间:2024-10-25 19:09:19

第838章 权力的游戏

天成元年(926年)四月二十日,李嗣源在西宫称帝,他身穿斩衰之服,即位于李存勖的灵枢之前,以表示自己是合法继承,而非篡夺。

当时,李嗣源年已六十,将朝政托付给枢密使安重诲、宰相任圜。

任圜还兼任三司使,主掌国家财政,他选拔贤俊,杜绝私门,忧国如家,执政一年便使得“府库充实,军民皆足,朝纲粗立”。

安重诲是李嗣源的佐命功臣,虽尽忠职守,但恃功矜宠,擅作威福,他和任圜政见不合,议政之时经常意气用事,甚至互相呵骂。

天成二年(927年),任圜被罢为太子少保,并请求致仕,退居磁州。

同年十月,李嗣源欲巡幸汴州,当时朝野流言四起,有的称皇帝准备东征淮南,还有的称皇帝是要讨灭藩镇军阀,宣武军领主朱守殷心不自安,趁机在汴州发动叛乱,结果被范延光率军平定。

安重诲趁机诬陷任圜谋反,称其与朱守殷勾结,并矫诏赐死任圜,李嗣源明知任圜冤死,却未加追究。

此后,安重诲更是权倾朝野,连皇子李从荣、李从厚都对他敬事不暇,唯独忌惮河中领主李从珂,他矫造诏书,唆使河中牙将杨彦温寻机驱逐李从珂。

长兴元年(930年),李从珂出城检阅战马,杨彦温趁机关闭城门,不许李从珂入城,逼其返回洛阳。

李嗣源将李从珂召回朝中,同时命药彦稠率军讨平杨彦温,安重诲又唆使宰相论奏,追究李从珂失守之罪,想趁机除掉李从珂。

李嗣源驳回了宰相的奏议,只命李从珂赋闲在家。

后来,禁军将领李行德、张俭弹劾安重诲私募士卒,整械备装,图谋不轨。

李嗣源虽以诬告之罪将李行德、张俭族诛,但也对安重诲起了猜忌之心,命范延光同任枢密使,以分散安重诲的权力。

长兴二年(931年),安重诲被解除枢密使职务,外放为河中领主,随即又以太子太师之职致仕。

后来,李嗣源又怀疑安重诲有异志,任命李从璋为河中领主,让他监督安重诲,并让步军指挥使药彦稠率军前往河中。

李从璋率甲士包围安重诲的府邸,用铁挝击杀安重诲夫妇,李嗣源又下诏为安重诲定罪。

长兴四年(933年),李嗣源欲用“换镇”的方式兼并夏州定难军,结果遭到定难留后李彝超的抵制,他调兵攻打夏州,但却久攻不下,只得妥协,授李彝超为定难领主。

当时,朝廷久不用兵,一朝出兵却又无功而返,军中流言四起,李嗣源便下令赏赐士卒,但却没有正当的理由,士卒从此更加骄纵。

在李嗣源即位时,长子李从璟已被元行钦杀害,他封次子李从荣为秦王,并任命为河南尹、判六军诸卫事。

李从荣当时已是事实上的嫡长子,掌管京师政务,又握有兵权,且能与宰相分庭抗礼,种种迹象皆表明李嗣源有以其为继承人的打算。

但当太仆少卿何泽上书请立李从荣为皇太子时,李嗣源却很不高兴的道:“群臣请立太子,看来我应当回河东养老了。”

最终,李从荣只被拜为天下兵马大元帅,未能成为储君,他极为不安,担心自己不能继承皇位。

时间来到长兴四年(933年)十一月,李嗣源病重,李从荣入宫探视,见李嗣源已不能抬头,出宫时又听到宫中哭声不绝,他误以为李嗣源已经去世,次日便称病不复入朝,在府中与亲信谋议夺位。

二十日,李从荣率牙兵千人列阵于天津桥,准备以武力入居兴圣宫。

枢密使冯赟、朱弘昭与宣徽使孟汉琼禀称李从荣谋反,关闭皇城端门,命李重吉率所部控鹤禁军把守宫门。

侍卫指挥使康义诚本是李从荣事先约定的内应,这时也被阻在宫中,难以接应李从荣。

孟汉琼召来马军都指挥使朱洪实,让他率五百骑兵攻击李从荣。

李从荣逃回府邸,但被皇城使安从益追上,斩杀。

李嗣源悲骇莫名,病情加剧,他追废李从荣为庶人,并从邺都召回宋王李从厚。

是月二十六日,李嗣源驾崩于大内雍和殿,终年六十七岁,李从厚赶至洛阳,为李嗣源发丧,并于柩前即位。

清泰元年(934年)四月,李嗣源被谥为圣德和武钦孝皇帝,庙号明宗,葬于徽陵。

李从厚是李嗣源第三子,幼年时便爱读《春秋》,略通微言大义,他相貌酷似李嗣源,因而深受宠爱。

但李嗣源的次子李从荣,被封为秦王,担任河南尹、判六军诸卫事,他掌管京师政务,且握有兵权,又是事实上的长子,后又被拜为天下兵马大元帅,但始终未被确立为储君,常心有不安。

李从厚是李从荣的同母弟,在朝野颇有人望,因而深受李从荣的猜忌,但他对李从荣极其恭敬、顺从,方使得兄弟之间没有出现大的隔阂。

长兴四年(933年)十一月,李嗣源病重,李从荣率牙兵列阵于天津桥,准备以武力入宫夺位。

枢密使冯赟、朱弘昭与宣徽使孟汉琼入禀李嗣源,指挥禁军平乱,李从荣兵败被杀。

李嗣源病中闻变,病情加剧,决定由李从厚嗣位,便命孟汉琼赶往魏州,召李从厚回京。

是月二十六日,李嗣源驾崩,而李从厚直到三日后,方才赶回洛阳。

同年十二月初一日,李从厚在西宫为李嗣源发丧,并于柩前即皇帝位,他遵照李嗣源遗命,“以日易月”,服丧二十七天。

二十八日,李从厚开始在中兴殿处理政务,并召翰林学士为他讲读《贞观政要》和《太宗实录》,他虽欲励精图治,但却不懂治国之道,处事优柔寡断,且无识人之明。

当时,朱弘昭、冯赟自恃有拥立之功,专擅朝政,将李从厚的亲信都排挤出朝廷,又将禁军指挥使安彦威、张从宾外调为领主,借机掌控了禁军兵权。

李从厚虽然不悦,却无可奈何。

潞王李从珂是唐明宗的养子,自幼随父征战,在李火灭朱金之战中屡立战功,官至凤翔领主。

河东领主石敬瑭是李嗣源的女婿,也是战功卓著,深得军心。

这二人的官位、声望皆在朱弘昭、冯赟之上,因而深受忌惮。

当时,李从珂的长子李重吉担任禁军控鹤都指挥使,女儿李惠明在洛阳出家。

朱弘昭将李重吉外放到亳州任团练使,削去其禁军军职,又将李惠明召入禁中,实际上是作为人质。

李从珂见儿子外调、女儿内召,知道朝廷对自己有猜忌之意,心中疑惧不安。

应顺元年(934年)二月,李从厚听从朱弘昭、冯赟的建议,通过枢密院调令对凤翔、河东、成德、天雄四镇领主进行易地调动,并派使臣监送,其中,李从珂被调离凤翔,改镇河东。

李从厚本想借此削弱四镇实力,但因未按朝廷规制下达制诏,引起各领主的极大不满,李从珂在部将的鼓动下,趁机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叛乱。

李从厚忙征调西都留守王思同、护国领主安彦威、山南西道领主张虔钊等六镇领主,联军征讨凤翔,同时将李重吉幽禁于宋州。

同年三月,朝廷派遣的诸道军马汇集凤翔城下,大举攻城。

凤翔城低河浅,守备力量薄弱,东西关城接连失守,城中将卒死伤严重,李从珂只得登上城头,自陈战功,哭诉朝廷信任奸佞,无罪诛杀功臣,他恸哭不止,哀感诸军。

当时,张虔钊负责主攻城西南,因急于求功,命亲军持刀刃驱逼士卒攻城,士卒愤怒不已,纷纷倒戈反攻,羽林指挥使杨思权、严卫步军左厢指挥使尹晖趁机率部投降李从珂,王思同、张虔钊等六镇领主大败遁走。

李从珂乘胜东进,攻入西都长安。

李从厚得知诸道军马兵败凤翔的消息,不禁惊慌失措,在朝堂上对朱弘昭、冯赟等人道:“先帝辞世之时,朕本无意争夺帝位,都是被诸公所拥立。朕幼年继位,将朝政委托于诸公,对诸公所定的国家大计无有不准。

这次兴兵讨伐凤翔,诸公无不自夸,称平叛不足为虑。如今事已至此,诸公还有什么办法可以扭转祸局?

如果没有,朕便西去迎接潞王,以帝位相让,如仍不免罪责,纵然是死也心甘情愿。”

朱弘昭、冯赟惶惧不安,无言相对。

李从厚遣使宣召石敬瑭入朝,想让他率军抵御凤翔军东进。

侍卫都指挥使康义诚打算投降李从珂,请求率京中禁军出征,而马军指挥使朱洪实则主张以禁军坚守洛阳,二人争执不休,皆称对方是想趁机造反。

李从厚难辨是非,竟将朱洪实斩首,他倾尽府库,大肆犒赏禁军,并许诺平乱后还有重赏。

禁军军士却并不感念皇帝恩德,反而更加骄纵,行军途中肆无忌惮,扬言要到凤翔再领一份赏赐。

不久,李从厚又命处死李重吉、李惠明。

李从珂攻破陕州后,传书慰抚京中百官,称自己此番入京只诛朱弘昭、冯赟两族,让他们不要忧虑。

而这时,禁军刚行至新安,便已百十成群,争相奔向陕州,康义诚到达陕州境内的乾壕时,麾下仅剩几十人,遂向李从珂请降。

李从厚忙命宦官召朱弘昭入宫,商讨对策。

朱弘昭却以为皇帝是要追究罪责,投井自杀。

京城巡检安从进早有投降李从珂之意,趁机攻杀冯赟,诛灭其族,而后派人将朱弘昭、冯赟的首级送往李从珂军中。

李从厚见洛阳已经无法据守,决定放弃洛阳,逃奔魏州,再图谋复起,他命孟汉琼先行到魏州安排诸项事宜,并让亲信慕容迁率所部控鹤禁军把守玄武门,但孟汉琼一出城门,便单骑奔向陕州,也投降了李从珂。

当夜,李从厚从玄武门逃离洛阳,带着五十名侍卫逃奔魏州。

慕容迁原本表示会率部随行,但当李从厚出城后却关闭城门,派人与李从珂联络。

宰相冯道次日上朝,方知李从厚已经出逃。

不久,曹太后命内宫诸司前往乾壕,迎李从珂入京。

李从厚逃奔魏州途中,在卫州城东数里处遇到了率军入朝的石敬瑭,他将近日发生的变故,告知石敬瑭,向他询问兴复之策。

石敬瑭托言要与卫州刺史王弘贽商议,将李从厚安置在驿馆中。

王弘贽认为李从厚已经没有复起的希望,石敬瑭便指使牙内指挥使刘知远引兵入驿,将李从厚的随从侍卫全部杀死,而后率军赶赴洛阳。

李从厚被独自撇在驿馆,后又被王弘贽软禁在州衙中。

同年四月,李从珂进入洛阳,冯道率百官三次上表劝进。

李从珂先以曹太后的名义下诏,将李从厚废为鄂王,两日后在李嗣源柩前即位称帝,他命殿直王弘贽之子王峦前往卫州,鸩杀李从厚。

李从厚不肯喝下鸩酒,被王峦用绳子勒死,年仅二十一岁。

李从珂本姓王,出身镇州平山民家,自幼丧父,与母亲魏氏相依为命,乾宁二年(895年),李嗣源率军攻取平山,俘虏魏氏母子,并将魏氏纳为妾室。

魏氏之子年已十岁,被李嗣源收为养子,取名为李从珂。

李从珂身长七尺有余,端谨稳重,沉默寡言,而且相貌雄伟,勇猛刚毅,深受李嗣源喜爱,后来,李从珂随李嗣源南征北讨,以骁勇敢战著称,颇得晋王李存勖的称赞。

应顺元年(934年),潞王李从珂自凤翔出发,起兵反叛。

李从珂反后,让人起草了檄文散发到各地,以清君侧除奸臣为名,请求各领主共同出兵攻打京师,杀掉朱弘昭、冯赟等人。

李从厚命王思同领兵来讨伐,王思同集结各路兵马围攻凤翔城。

凤翔城不是重镇,城低河窄水浅,无法固守,王思同的军队和李从珂的相比,占了很大优势。

在朝廷重兵的大力攻击下,凤翔城东、西关的小城先后失守,李从珂的属下伤亡也很大,再打下去,城池难保。

李从珂站在城头上,焦急万分,恨自己没有早点防备,以致将要落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情急之下,李从珂三下五除二,将上身的衣服脱掉,露出身上的一个个伤疤,然后站到了城墙上,大哭着说:“我自小就跟随先帝出生入死,身经百战,满身创伤,才有了今天的江山社稷;你们大家跟着我,这些事都看在眼里。

现在,朝廷宠信佞臣,猜忌自家骨肉,我究竟有什么罪,要受此惩罚啊!”

在生死关头,李从珂哭得声泪俱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许多攻城的军士动了恻隐之心,转而支持他,先后劝降曾经的部下羽林军指挥使杨思权、都指挥使尹晖等攻城将领,并趁机一举击败李从厚派遣的所有军队,随即拥兵东进,兵锋直指都城洛阳。

一路上,各郡县无不望风迎降,朝廷派来征讨的军马,也先后投到了李从珂麾下。

旬月之间,兵至陕州,进逼洛阳,李从厚无兵无将,仓促出逃。

四月三日,李从珂率军进入洛阳城,宰相冯道率领文武百官劝进,李从珂假意不从。

第二天,太后下诏废李从厚为鄂王,命李从珂为监国,六日,又立李从珂为帝,他这才登基,做了皇帝,改元清泰。

李从珂打仗勇猛,但治国无能,即位后任用卢文纪等庸才为相,致使国事日益败坏。

这一时期,李从珂与河东领主石敬瑭的矛盾,也日益尖锐。

李从珂与石敬瑭两人原本都是李嗣源手下骁将,皆以勇武著称,彼此存有竞争之心,李从珂即位后,对坐镇晋阳的石敬瑭愈发猜忌。

清泰二年(935年),李从珂派遣武宁领主张敬达领兵驻屯在代州,牵制并监视石敬瑭。

清泰三年(936年),李从珂又调石敬瑭为天平领主,企图以此消弱石敬瑭兵权。

石敬瑭素有谋反之意,当然拒绝调任,于是,石敬瑭叛变,同时他还上表指责李从珂即位非法,应立即将皇位让给李嗣源第四子许王。

李从珂大怒,撕毁奏表,削其官爵,同时派遣张敬达率兵数万进攻晋阳,并命各镇联合讨伐。

石敬瑭遣使向蛮族求救,表示愿意割地称臣。

九月,神辽帝国可汗亲自率军五万增援石敬瑭,但因联军各怀鬼胎,致大败于团柏谷,死伤万余人,随后,石敬瑭与神辽帝国大军得以顺利南下进逼京师洛阳。

此时,李火皇朝兵力还很强,但李从珂志气消沉,昼夜饮酒悲歌,不敢领兵出战,坐等灭亡,各镇将领见状,纷纷投降石敬瑭。

清泰三年(936年)闰十一月二十六日,李从珂见大势已去,于是带着传国玉玺与曹太后、刘皇后以及儿子李重美等人登上玄武楼,**而死,李火皇朝遂亡,而那传国玉玺,亦在此时遗失,不知所踪。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