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初唐:砥砺前行 > 第181章 解决制造压力的人

初唐:砥砺前行 第181章 解决制造压力的人

作者:无言不信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2024-10-25 19:18:47

第181章 解决制造压力的人

第181章 解决制造压力的人

随着陈青兕在长安的人脉稳固,对于京畿庙堂发生的一些大事,已经不再如原来一样,来济给给软禁,刘仁轨下狱这等大事都是后知后觉。

礼部侍郎杨元嗣因为儿子给套上了褚遂良余党被驱逐出朝廷一事,他第一时间就知道了。

这一次将消息告诉他的是裴炎。

裴炎现在担任李治的起居郎,掌记录皇帝日常行动与国家大事,正是李治身旁的近臣,因一直跟随在李治身侧,很少有空闲的时间,偶得空闲,也有自己的事情,少有碰头的时候。

此番因陈青兕折腾出科举这样的大事,裴炎很是震撼,他本是状元出身,深知李治对科举的重视,特地登门请教此制度,顺便说及了此事。

除了心里说一句“胡闹”,陈青兕也不知说些什么好。

平心而论,这种处事方式肯定是不正确的,无规矩不成方圆。

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规则玩法,你可以根据事态的变化调整玩法,做些改变。

这种直接破坏规矩的做法,实不值提倡。

说白了就跟后世一种调侃的说法一样,解决不了问题,就把提出问题的人给解决了。

但怎么说呢?

李治这种做法,尽管荒唐,却最有效果,能够从根本上解决一切问题。

历史上几乎没有一帆风顺的改革,不管是大是小。

只要改革,就会触及保守派的利益,从而引发动荡反对。

长安的风气就可以看出来,已经有人在推动舆论了。

只要舆论到达顶峰,接下来就是如纸片飞絮一样的弹劾。

陈青兕并不在意,原本他是打算等自己地位高一些的时候,再推行改革。不想来济、刘仁轨让李义府盯上了,不得不提前推行。

他既然决定提前,就做好了打硬仗的准备。

陈青兕无惧舆论,也相信历史上的天皇大帝并非怯懦之辈,扛得住反抗官员的压力。

只要李治圣心不改,陈青兕就有把握将优秀的科举制度推行下去。

但陈青兕想不到李治竟然用这种方式支持。

陈青兕都不知该哭还是该笑。

在他看来是有更加柔和妥当的方式处理此事的。

毕竟这不是商鞅变法,吴起变法这些改变整个国家政策的制度,伤害全体贵族利益的大变革。

只是还未正式茁壮成长起来的小小科举,影响的只是一部分人的利益,不值当如此。

但这就是李治的手段,李治的行事风格: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只在乎结果效率,不在乎过程,专断独行。

这种风格不是一般人能够驾驭的。

李治恰好是少数能够驾驭这种风格的皇帝。

就他的行事作风,个人能力水平,但凡次一点,就能将天下玩崩。

比如……

陈青兕并不认同李治的做法,却也知道李治有资格颠覆游戏规则的。

这个效果不是一般的好。

陈青兕原来的想法是他跟李治一起应对压力,现在李治霸道的解决了制造压力的人,两人身上就不存在什么压力了。

科举的改制进行远比陈青兕预料的顺利得多……

李治用他自己的手段,帮着陈青兕扫平了一切外在的压力,给了陈青兕一个完全发挥自己能力的环境。

陈青兕在这种安逸的空间下,如鱼得水,领着自己挑选出来的助手,设置贡院,定规章制度,将记忆中的科举搬到了这个时代。

显庆三年,初,元正大朝会。

陈青兕一大早便随着人流进入太极宫。

这还是他第一次入朝,有些新鲜,左右观望,身旁多是一些不认识的官员。

唐朝的朝会制度划分的很细,有外朝、中朝、内朝以及大朝的说法。

外朝即是朔望朝会,每月初一、十五举办一次,京官文武五品以上必须参加,一般来说,除特殊情况,外朝是不议事的,就是见一见皇帝,一起问个好,免得生分。

中朝也叫常朝、常参,也就是大家熟知的早朝,文官五品以上,及监察御史、员外郎、太常博士等人有资格参加,由百官进言陈事,商讨绝大多数的琐事。

内朝也称燕朝,皇帝日常办公的地方,唯有近臣或宰相等少数高级别的官员才有资格入内,往往大事就是在内朝商定的。

陈青兕只是从六品的小官,并不在其中,是没有资格上朝的。

至于大朝,便是现在,每年正月,皇帝要在太极宫接见文武百官,诸州都督、剌史和上佐以及四方藩属国的使者。

陈青兕自然不例外,跟着人群进入了太极殿。

大朝重礼,不重事。

陈青兕身为京官,在第一波与穿着通天冠、绛纱袍的李治行礼过后,便在一旁看着大唐天子,一波一波的接待诸州都督、剌史,可谓无聊至极。

真正**还是最后的接见藩属国的使者。

陈青兕也来了精神,没有什么比看着他国使者谦卑的跪伏在地更有趣的事情了。

身为天朝上国的一员,那股与生俱来的优越感将他心中的无聊,一扫而空。

最先入场的毫无疑问是新罗使者,新罗是继薛延陀之后,跪舔华夏最下得去嘴的那一个。

不管是不是心怀鬼胎,但那一车车的贡品,谦卑的态度做不得假。

陈青兕看着虔诚有些憔悴的新罗使者,心中暗笑,他是没有参加朝会的资格,但顶着一个弘文馆直学士的身份,每个月李治都会将他召入宫里三四次,咨询一些国事,其中新罗的情况聊得最多。

毕竟新罗的阳奉阴违是陈青兕最先发现,最先提出来的。

历史上唐军因为西征西突厥的事情所耽搁,并没有来得及出征高句丽,替新罗解围。直到苏定方灭了西突厥后,从前线撤回,方才挂帅西征。

但在苏定方西征的时候,在前线的营州都督,兼任东夷都护程名振是一直出兵高句丽的东北地区为新罗减轻压力负担的。

但因陈青兕的提醒,程名振现在依旧会时不时威胁一下高句丽的东北做做样子,却没有如历史上那样给到高句丽压力。

逼得新罗不得不拿出自己的实力应对。

百济也在时不时的捣乱,袭击一下侧翼后方,现在的新罗日子远比历史上更加难过。

看着新罗使者,陈青兕暗忖:自己在这方面说得上话,不知能不能抱着苏定方的大腿混一点军功。

在这个时代,文治之功比军功差太多了。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