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初唐:砥砺前行 > 第187章 诱敌而击

初唐:砥砺前行 第187章 诱敌而击

作者:无言不信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2024-10-25 19:18:47

第187章 诱敌而击

第187章 诱敌而击

陈青兕听到李绩的话,便知道李绩对于吐蕃的情况并非完全不知。

毕竟周边突然崛起一个能够出动十二万大军的势力,身为军方第一人,怎么可能得不到消息?

只是吐蕃为了麻痹大唐,又是送礼又是进贡,效仿新罗捧着大唐的臭脚又啃又舔的。

长期处于顶峰的李绩已经心有懈怠,见吐蕃如此谦卑,也就没有放在心上。

直到此刻李绩方才醒悟过来。

原因无他。

李绩对于吐蕃的了解太少。

他一直以为吐蕃跟突厥、羌人、薛延陀之流并无两样,都是游牧蛮夷。

李绩长期与游牧蛮夷打交道,深知他们弱点。

吐蕃这区区十万兵马有何可虑?

毕竟昔年薛延陀也是手握雄兵二十万,还不是让他轻易给灭了。

却不知吐蕃尽管是以游牧为主的国家,却与寻常的游牧民族不一样。

李绩目光看着手中的奏章,看着陈青兕对于游牧民族的分析,一张老脸皆是羞色,道:“老夫征战一生,所书心得,不及陈先生短短百字。更想不到,吐蕃竟然能够克服自身不足……”

李治脑中浮现《论敌》中,关于李绩所说的内容:

游牧民族有三大劣性:其一、缺乏自我生产力,民生极度依赖掠夺收益,无法内部自产。

二、生存环境的极度单一性,导致抗灾能力极差;

三、环境恶劣,随草而居,生活方式,具有不团结因素。

只是简单的三点,将游牧民族的特点,表露无疑。

因为无法自产,无法囤积财富,缺少崛起壮大的本根,无法凝聚核心力量。抗灾能力差,一场天灾,便能摧毁一个鼎盛部落,东突厥便是如此。内部极不团结,给了他们分化拉拢的机会,不管是东突厥还是薛延陀,唐军都是用几乎同样的方法,内部瓦解了他们。

因有诸多劣势,唐军自身又极其强悍,对上游牧民族几乎是碾压之局,哪怕敌人多上十倍二十倍,唐军都不带怂的。

而吐蕃呢?

他们保留了游牧民族的习性,但因气温转暖,吐蕃发源地山南雅砻河谷出现了适宜耕种的田地。

第一块青稞田,第一座宫殿雍布拉康,出现在了高原之上。

他们吸纳了东西方的技术,烧木为炭,炼矿石而为金、铜、铁;钻木为孔,制做犁及牛轭;开垦土地,引溪水灌溉;犁地藕耕,垦草原平滩而为田亩,在不能渡过的河上建造桥梁,形成了农牧兼营,互为表里的状态。

已经不能将现在的吐蕃视为游牧民族了,用对待游牧民族的方法对付吐蕃,会吃大亏。

陈青兕分别向李治、李绩作揖,方才道:“陛下,据臣了解,高原上有丰富的矿场,吐蕃从西方学会了冶炼技术,训练出了一种具装骑兵,就是那种周体皆为铁甲,唯开两眼,劲弓利刃不能杀伤。他们能够锻造出如此铁甲,想来也能制作精良的战甲。固然比不上我大唐的工艺,却也不会逊色太多。”

“但吐蕃有一致命之处,高原上资源分散,不利于发展,想要真正崛起,成为强国,必须下高原立足。”

“吐蕃想要下高原,有四个方向。向西,从西面直达天竺,过天竺抵大食。这条道吐蕃称之为麝香之路、宝石之路、盐粮之路,在与我朝建交之前,吐蕃已经利用这条道路,与大食国往来。只是这条路需要翻越天山山脉与昆仑山脉,只适合小股商队往来。”

“往西北过勃律、罽宾入西域。这条道路极为凶险,要穿过多个险恶的无人地区。”

“往南通向剑南,穷山恶水,不必多言。”

“最后一条道路就是我们熟知的北道,入青海湖,直达河曲之地……”

“毫无疑问,北上青海湖是吐蕃唯一的选择。他们需要一块适合他们耕种游牧的宝地,而青海湖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食盐,有广阔的草场,还有耕地,渔业也很是发达。符合吐蕃所有发展需求,吐蕃对青海湖垂涎三尺,只要有机会,没有任何理由不取。”

“而且……”

陈青兕说到这里,一字一句的道:“一旦吐蕃占据青海湖,北上可威胁我朝凉陇之地,向西亦可直驱西域,断我朝商路。”

李治终于坐不住了。

唐朝的核心利益就在西域,即便是李世民也是先稳定西域以后,才抽出手来对付海东地区。

经过多年发展,现在的凉州发展势头迅猛,仅次于长安、洛阳。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的景象已经有了雏形。

西域商道给大唐带来了巨大的商业利益,无论如何都无法接受商道断绝的。

“你是说吐蕃不只是觊觎青海湖,还想以青海湖为基,窥视河湟西域之地?”

陈青兕道:“得陇望蜀,自然之理。商道获利之巨,谁不眼红?再强之人,亦有松懈之时。但凡他们自以为有机会,难保他们不为利益所趋。”

李绩固然比不上李世民、李靖那般,具有超前的战略目光,却也是当世少有的大将,只是因为大意与对吐蕃的不了解,才会忽视了吐蕃的崛起,在战略上致使大唐失去了主动权。

而今陈青兕一篇论敌,将吐蕃碾碎了分析,他哪有不醒悟的道理,说道:“陈先生说的在理,陛下,吐蕃之事,不得不慎重以对。”

李治揉了揉有些疼的脑仁,叹道:“如此,东征之事,又要延后了。”

对于东征高句丽,李治有着自己的执念。

但好在他不是杨广,分得清轻重缓急,不会无视国家的利益,强行东征。

李绩笑着应道:“却也未必。”

李治说道:“朝廷财政吃紧,无余力多开战事。”

李绩并未说话,而是望向陈青兕笑道:“此事由先生提起,老夫就不厚颜领功了。”

他比划了一个请字。

陈青兕也不推让道:“陛下,没有千日防贼的道理。吐蕃已经做好了进攻吐谷浑的准备,却没有进攻,显然是在等时机。我们可以创造时机,诱使他们进攻吐谷浑。我军提前做好准备,将吐蕃击败。吐蕃实力不弱,却不堪大败。一旦损失惨重,三五年内,难以恢复元气。朝廷亦有足够时间东征。”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