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初唐:砥砺前行 > 第338章 平衡破了

初唐:砥砺前行 第338章 平衡破了

作者:无言不信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2024-10-25 19:18:47

第338章 平衡破了

第338章 平衡破了

陈青兕看着坐在自己下首的上官仪、薛元超,意气风发。

有了这两位低头,大局已定。

上官仪、薛元超看着上首神采飞扬的青年,心情有些复杂,但念及《春江花月夜》却也没有任何脾气。

上官仪由衷道:“在下并非不知南朝齐梁文风存在的弊端,只是一直不知从何入手,只能徐徐图之。陈先生这一首《春江花月夜》,一扫齐梁风气之疲弊,又能兼顾宫体之优美华丽,让人爱不释手。”

陈青兕自然知道《春江花月夜》的威力。

这首《春江花月夜》未必是最好的唐诗,但毫无疑问在宫体诗这类里,它的地位是卓然的。

宫体诗的存在本就有着一定的约束,宫体宫体,说白了就是宫廷文化,内容都被束缚住了,并不适合推向大众。

淘汰是必然的结局,只是受困于发展趋势,受困于帝王喜欢。这才有了发展的基础。

少了帝王的支持,宫体诗缺乏推广的土壤。

对于大半辈子都在专研宫体诗的上官仪、薛元超来说,他们不可能对此毫无察觉,尤其是李治并不似先帝对于宫体诗情有独钟。

这些年宫体诗已经有颓废的势头的,只是因为有他们三人支撑而已。

故而面对注定走向衰落的宫体诗,《春江花月夜》就是他们这一辈子在宫体诗上追求的极限。

如果面对《春江花月夜》依旧不能让上官仪心服,那陈青兕就有理由对其下狠手了。

陈青兕不愿直接对上官仪出手,倒也不是心善,而是不愿让关东五姓坐收渔人之利,也要给李治一个交代。

现在上官仪、薛元超出现在了他的面前,足以表明两人尚可挽救,并没有一路黑到底。

陈青兕道:“想要扫平齐梁风气之疲弊,只靠一首《春江花月夜》并不足够。宫体诗便如昙花,美则美矣,却易凋零。与其在凋零之后,追悔莫及,不如将一切美好,保留在它最美的时候。”

这就是《春江花月夜》存在的意义,它的存在给宫体诗带来的昏暗的诗文时代划上了圆满的句号,也给后来千姿百态的盛唐诗篇开启了全新的篇章。

上官仪、薛元超没有想到陈青兕说的如此直接,如此干脆,就算心有准备,一时却也不知怎么开口。

陈青兕好整以暇,等着两人的答案。

其实并不是他心急,而是面对不同的老板,处理事情的方式就得不同。

李治的性子偏急,处理事情喜欢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哪怕用些卑劣的手段,他都不会在意的,结果好就好。

经过他掀起的文坛改革的风波,已经持续大半年了,是时候彻底结束,到此为止。

由他来整改大唐的风气,配合科举,削弱朝廷对关东士族的依赖。

上官仪道:“会不会急了一些?”

陈青兕道:“这个问题,在下给不了你答案。诚然,有些事情徐徐图之,确实能够将影响减至最小。可上官侍郎自问一下,你可有那么多的时间?”

上官仪脸色一僵,作为中书侍郎,他常伴李治左右,为其起草诏书,深知对方的厉害。他可以坐视自己与陈青兕斗,可现在这边竟然已经输了,如果还强撑着,自己绝不会有好日子过。

念及于此,上官仪眼眸中透着一丝恐惧,颔首道:“某知道了。”

薛元超的心思反而要淡一些,最早得到陈青兕反对宫体的时候,他反应最是激烈,可随着道心破碎,陷入迷茫,随着《春江花月夜》的出现,随着今日面对面的与陈青兕细谈,他反而有些期待没有宫体诗文所束缚,大唐文坛未来的日子。

面对推广盛唐体的陈青兕,薛元超是真心实意的向他求教,盛唐体未来的发展。

陈青兕固然有心得一个文儒领袖的头衔,给自己的政治生涯,增加筹码,却也存着真心推广盛唐体的念头。

唯有他知道黑暗过后的天明是何等的灿烂辉煌。

所以面对薛元超的提问,陈青兕很耐心的将唐朝诗文的未来发展趋势以自己对盛唐体未来展望的形势说了出来。

上官仪听得有些入神。

而薛元超是向往。

历史上上官仪因政治需要,一直维系着宫体诗的地位,而薛元超因为受到贬黜,从而思想转变,后来发达拜相,支持杨炯、王勃、卢照邻推动了文坛风气的变革。

足见更为年轻的薛元超,比上官仪更容易接受新奇正确的东西。

显然道心破碎的薛元超,在陈青兕这里完成了重组,接受了正确的思想。

而上官仪也因为对李治的畏惧,对大势的胁迫,被动接受。

但不管如何,两人的妥协,压垮了宫体诗文的最后一根稻草。

固然有一部分继续坚持,但面对已经成势的盛唐体,面对聚集了大量人望的陈青兕,面对宫体诗的巅峰《春江花月夜》,面对初唐四杰以及一众才子的攻城略地,胜利的天枰已经完全向陈青兕这边倒了。

陈青兕也并没有赶尽杀绝,他从一开始就没有想过封杀宫体诗。

尽管宫体诗发展至今属于文化糟粕,但也属于华夏历史的一部分,固然大多数都是围绕女人宫廷而作,却也不乏经典诗篇,没有必要一杆子打死。

只是面对辉煌的未来,宫体诗注定会泯灭于此的。

大唐皇宫内苑。

李治最近头疼的有些频繁,武皇后正好习得一手按摩技巧,他常来内苑接受自己皇后的侍奉。

武皇后感受着肩膀上柔柔的力量,也略感放松,他见一旁有着一本书,随手取过,却是陈青兕的诗集,读得这一页,正好是已经风靡整个京畿士人的《春江花月夜》。

对于陈青兕以迅雷之势,整合了上官仪、薛元超的力量,李治特别满意。

上官仪、陈青兕都是他用来掌控文坛话语权的手段,两人因理念不同,起了矛盾,他并没有直接干涉。

理由简单。

胜者为王。

谁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就意味着胜利一方更有资格接受这项艰巨的任务。

但他决计不想看到双方斗的两败俱伤,让关东士族看笑话,也一直在关注动向,准备随时干涉,避免进一步恶化。

随着上官仪、薛元超的下场,随着他那个叔父的介入,李治一度以为陈青兕这回要遭殃了。

哪里想到他竟靠着一首《春江花月夜》完成了对于上官仪、薛元超的绝杀,而且动作态度干净利落,不伤及彼此的核心力量。

李治对于这种结果,最是满意不过,看着手上的《春江花月夜》,忍不住赞叹道:“以一首诗来定文坛,古往今来,唯此一人尔。”

武皇后掩口轻笑,说道:“妾身听娘亲说,宫外人都言陈先生便是文曲星降世。妾拜读了先生几首佳作,亦觉得如此。”

李治眯眼道:“陈爱卿是文曲星,那朕是什么?”

武皇后敢说这话,心里早就有了预备的答案:“妾听闻凡出圣君,必有文武曲星相辅。陈先生这位文曲星的出现,不正是因为陛下乃千古圣君!先有陛下,才有陈先生。若无陛下慧眼识珠,就陈先生的出身,焉能进入庙堂?”

李治闻言哈哈大笑。

武皇后这话是说到他心坎上了。

看着有些疲态的李治,武皇后说道:“陛下为国操劳,妾实在担忧。国事重要,陛下的身体更加重要。”

李治在这方面一直都是逞强的,可这一次却出现了一定的迟疑,过了片刻,才道:“朕何尝不想好好休息?天下事务如此繁杂,各方事务,决于朕一身,哪里抽的空闲?”

武皇后心疼道:“诸相公皆是当世英才,细末之事,交由他们处理便好。”

李治轻哼一声:“妇人之见!”

他并不想与自己的皇后说太多政务,闭口不言了。

李治不是没有想过将手上的权力分出去一些,让自己轻松一些。但每当有此念头,他便会立刻放弃。

作为一个皇帝,他手中的权力是不能轻易分出去的。

有资格接受的唯有两类人:宰相、太子。

李治有过被架空的经历,长孙无忌、褚遂良两人仗着自己宰相的身份,独断专行,不将他这个皇帝放在心上。

至于太子?

且不说李弘现在的年纪,不足以担负重任,即便到了适龄时间,权力又岂能轻易交给太子?

有玄武门之变在前,又有李承乾造反在后,李治本就心思深沉,略带多疑,更会吸取教训。

无人可以为之分忧,李治也只能硬抗。

随着上官仪、薛元超的服输,盛唐体在京畿的推行便无往不利,没有受到额外的干涉。

渐渐地士人也体会到了盛唐体第一个优势:自由简单,入门极低。

就如最初长安城里流传的污糟诗句一样,即便是大字不识的文盲,在特定情况下也能随口编几句打油诗,何况是寒窗苦读多年的士人?或许做不到流传千古,却也能够信手拈来,比之宫体诗需要用心堆砌词藻,用心引用典籍,简单的不止一星半点,一步一步地,在各方力量的推动下,盛唐体只用了半年时间,开始取代宫体诗,成为了宴饮游玩的主要娱乐项目,一项为士人接受的娱乐活动。

陈青兕这位盛唐体的推行者,随着盛唐体的普及,坐在家里啥也不干,士林人望亦滚滚而来。

显庆六年,十月五日。

这一天,风和日丽。

陈青兕惬意的摊在胡床上,在档案室的院外晒着太阳,看着卷宗。

经过足足一年半的休整,唐王朝的经济民生都有了显著的提升,连年征战导致创伤的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恢复。

天下无战事,陈青兕所在的兵部自然清闲。

陈青兕处理事情本就是利索,每天只需一个时辰,既能处理好所有的事务,余下时间都用来学习军事理念。

这日亦是如此,关中的十月,天气已经转凉,躺在胡床上晒着缓和的阳光,看着书,特别惬意,脚丫子都不自觉的一抖一抖。

便是有人步入院内,都不知觉。

“陈侍郎!”

陈青兕听得叫唤,这才慌忙起身,见兵部尚书姜恪在一旁微笑而立,赶忙起身行礼。

“见过姜尚书,下属失礼了。”

姜恪自从选择躺平之后,发现生活越发滋润,政绩考核皆获甲等,对于陈青兕这个能干的手下,也更满意,更何况陈青兕固然因为能力,常出风头,可对于自己这个上司,还是很尊重的,两人相处的很是愉快。

“无妨!”

姜恪道:“整理一下衣着,陛下特派兵士前来通传,让我二人速速进宫。”

陈青兕一听此话,立刻知道太平的日子,怕是到头了。

陈青兕在兵部过得清闲,但李治会时不时的派人请他入宫商议一些事情。

通常都是由太监内侍前来召请,也只他一人。

现在来人是兵士,又请的是他们两人,足见并非小事。

两人一并骑着马抵达了皇宫,然后步行入宫。

李治在承庆殿,两人抵达的时候,两位当值的宰相许敬宗、许圉师在场,在议政厅的任雅相也先他们一步抵达。

两人行礼过后。

李治挥了挥手,示意任雅相将手中的国书递给姜恪、陈青兕二人。

姜恪先看,陈青兕其后。

国书是新罗的求援国书,这些年新罗的求援国书,李治收到不少,但都为他们寻各种理由推诿了。

这一次却无法推脱了。

如果新罗国书上写的情况属实,新罗与百济的战事恶化了。

“陛下,新罗所述情况,可以确认?”

陈青兕问了一句。

海东三国的情况表面上看是高句丽、百济围殴新罗。

实际上各有情况,高句丽不敢全力进攻,尽管唐军这些年一直在边境上和稀泥,可高句丽却不敢赌唐军会不会突然闪电奇袭,故而大半国力都得安排在西北一线,进攻力量不足。

百济则存着占便宜的心态,他并不愿意帮助高句丽吸引火力,只是时不时的发动进攻,今天占一个村,明天抢一个县,见好就收。

新罗则是藏拙,留着一定力量用来与唐军争夺海东土地。

三方都放不开手,故而一直维持平衡。

如果真如新罗说的那样,即表明平衡打破了。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