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初唐:砥砺前行 > 第363章 政治拿捏

初唐:砥砺前行 第363章 政治拿捏

作者:无言不信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2024-10-25 19:18:47

第363章 政治拿捏

第363章 政治拿捏

金庾信面色大变,忙道:“大都督这是何意?我新罗对上国朝廷向来恭顺,从未有过不臣之心。何况百济与我新罗世仇,何来以自家粮食资敌一说?”

陈青兕目光锐利的看着金庾信,说道:“可本督这边却听到了另外一则消息。说你们新罗暗地里支持百济反叛军粮食器械,意图将我大唐赶出海东半岛。”

“是谁!”金庾信故作气急败坏的暴怒大叫:“谁污蔑我国?大都督,此事不容忽视,我新罗能有今日,全靠上国多番扶持。先王时时告诫我等,要懂得感恩,对于上国要严守人臣之礼。我新罗上下对上国朝廷的忠诚,天地可鉴,日月可表。竟然有人敢在大都督目前乱嚼口舌,此事绝不容忍。”

“大都督!”

金庾信深深作揖道:“请将污蔑我国的贼人叫到近前,在下要与之当面对质,以洗涮此等无中生有之罪名。”

金庾信说的大义凛然,他就是在赌,赌陈青兕手上没有确切的证据。

陈青兕看着反应迅速,一喜一怒都应对得当的金庾信,也忍不住赞叹,换作正常,面对这一连串的事情,还能维持理智做到不卑不亢,确实了不起。

“证据没有!”

陈青兕一本正经的说道:“真要有证据,本督就不跟大上等在这里逞口舌之力了。”

金庾信似乎受到了莫大的羞辱,说道:“大都督这是何意?我新罗国虽小,却也受不得随意羞辱。”

陈青兕却不吃这一套,挥了挥手道:“算不得羞辱,只是想将事情说开。我封锁了高句丽、倭国对叛军的支援,如果叛军依旧得到了支援,只有一种可能,你们新罗在背后支持。就算不是你们支持,也是途径伱们新罗境内,从而运达百济。不管是哪一点,你们新罗都是百济叛军的同谋。”

金庾信气急败坏道:“大都督好不讲道理,我新罗不能无罪而受辱,真到那一步,我新罗必将反抗到底,先与大都督决死,再同上国皇帝陛下请罪。”

金庾信年过七旬,怒发如植,一字一句,掷地有声,态度决绝。

气氛瞬间僵硬,剑拔弩张。

在这种气氛之下,陈青兕突然哈哈一笑,随即双手一合,欣喜万分的道:“一言为定!大上等且记住你今日之言,可要说到做到。”

这一下轮到金庾信有些错愕了。

金庾信深知此刻与新罗为敌决战是不符合唐朝利益的。

唐朝真正的大敌不是新罗也不是百济,而是高句丽。

高句丽雄峙东北数百年,固然这些年因为唐军的袭扰,损失惨重,但依旧坐拥汉江流域,拥有海东最富饶的土地,依旧占据着山川之险,有底蕴易守难攻。

唐朝最大的敌人对手是高句丽,想要灭亡高句丽,仅靠唐军,得花费十倍以上的力,还未必能够成功。但有了新罗的协助,可以将损耗减至最低。

故而金庾信笃定就算情况再恶劣,陈青兕也不会跟他翻脸,这跟唐朝的大战略有关的。

但陈青兕的反应却出乎他的意料,对方似乎一点也不在乎什么大战略,语气中反而透着几分期待。

这是什么情况?

难道?

他忽然想到一种可能。

金庾信怒道:“大都督真就不怕两国就此交恶,坏了双方百年大计?”

陈青兕却道:“平定不了百济,眼前的难题都解决不了。谈什么百年?总之,本督话就放在这里……本督可以照着两国的战略而动,但前提就得不伤及本督自身。如果伤及自身,那对不住,本督可不会照着台本来走。”

金庾信暗道了一声“果然。”

他从陈青兕的话语中听到了另外一个意思。

唐朝、新罗联手对付高句丽,这是利好两国的战略。

但利好两国不等于利好他陈青兕。

陈青兕出身寒微,走到这一步,内中自有一番滋味,决不如表面上的光鲜,没有一定的政治手段,没有一定的雄心壮志,他爬不了那么快,

陈青兕的大局是百济,只有解决了百济叛军,对他才是最大利好。

如果解决不了百济叛军,他陈青兕就可能如房仁裕一样给替换出去。

人生有几次这种独当一面,军政大权聚于一手的机会?

所以……

为了自己,他真干得出来,将新罗拉入战争泥潭。

金庾信脸上阴晴不定,其实他们早就做好与唐军为敌的准备了。

毕竟海东这块肥肉,无论如何他们都不愿意让给大唐的。

早在十年前,他们就开始藏拙,将真实的力量隐藏起来,待摊牌之日,誓死一搏。

可是近两年流年不利,唐军一方面为西域、吐蕃、铁勒吸引了太多目光,一方面也似乎看破了他们藏拙的念头,支援大不如前,面对高句丽、百济的夹击,他们不得不将自己藏着的那股力量拿出来,维持三方平衡,不胜不败。

两年的消耗,新罗此刻确实没有与唐为敌的国本。

金庾信并没有示弱,只是道:“时间会证明我新罗对上国的虔诚之心,大都督也无须说此伤害两国感情之言。我新罗决不让高句丽、倭国有任何机会,将军事物资从我新罗疆域通过。”

陈青兕认可了金庾信的说词:“如此就再好没有了!”

陈青兕并没有跟金庾信开玩笑。

联合新罗攻灭高句丽,确实是两国长远大计。

但自唐朝攻灭百济以后,彼此的关系就开始变质了。

就如三国里的吴国、蜀国一样。

孙权真的善心大发,将半个南郡借给刘备?

瞎扯淡!

孙权真不让半个南郡,就意味着孙家北面疆域全面与曹操接壤,他的防守压力将包含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从江陵到建业。就那个时候的吴国,哪敢自己独自抵御曹操的压力,让刘备舒服的在后面发展?

让半个南郡这是必然的,孙刘分摊曹操的军事压力联盟才算达成,刘备的疆域都不跟曹操接壤,刘备有什么义务分摊曹操的军事压力?

但随着刘备拿下蜀地,情况就不一样了。

孙权能够背刺刘备,新罗也能够背刺大唐。

陈青兕是不会让新罗利用百济打所谓的“代理人战争”的,他敢支持,陈青兕就敢直接掀桌子将新罗一起揍。

打不过不要紧,反正背后有苏定方这位大神兜底。

至于联合新罗攻灭高句丽的大计,人家新罗都不在乎,自己这边何必自缚手脚。

陈青兕已经计算好了,如果新罗识趣,一切依照计划而行。不识趣,那就搅的天翻地覆。

新罗、百济国土接壤的疆域太长,自己是真没实力封堵新罗对百济的支援。

总之新罗不想让自己好过,那对方也别想独善其身。

金庾信感受得出,陈青兕这里绝非恐吓。

两人的相处并不愉快,可以说是不欢而散。

但陈青兕的态度却是完全表露,就给新罗两个选择:要不断了对百济反叛军的支援,要不就开战。

金庾信心神不宁的走出了熊津城,回首看着风雪里的百济古城,无奈的长叹口气,眼中透着一丝不甘,还有几分无可奈何。

陈青兕有直接掀桌子的资格,他们新罗却是没有。

金庾信一路回到了金城,他并没有回家,而是直接入宫去见新罗新王金法敏。

金庾信将此番与陈青兕的会面一个字不落的说了。

金法敏听得面色铁青,问道:“陈青兕真敢挑起两国争端?”

金庾信道:“从他的眼神中,老臣看出了他的决心,这不是说说而已。他下定决心邀请我们落明棋,是战是和,无别的路选择。”

金法敏双手微微颤抖,他勉强撑着面前的案几,说道:“那阿舅可作出了选择?”

金庾信道:“连续两年的战争,我们实力大不如前,还未做好与唐廷死斗的准备。”

“孤明白了!”金法敏说道:“立刻停了对百济复**的支柱。我们都忍了那么多年,何妨再忍他一忍!”

金庾信看着面色坚忍的新王,眼中闪过一丝赞许,说道:“其实此去熊津,并非全无所获。还是得到不少东西的……”

金法敏精神一振,说道:“阿舅快快说来。”

金庾信道:“陈青兕此人了不得,胆大有魄力有手段,敢于打破规矩,行事作风强硬,确实是举世无双的人物,有他在,百济的那些叛军,蹦跶不了多久。”

金法敏苦着一张脸,说道:“那岂非休矣?”

金庾信却道:“未必如此,有些时候,乘风破浪,不如顺水推舟。中原天子身体抱恙,太子不过幼童,而陈青兕名扬宇内,文武双全。大王觉得,中原天子会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就算他容得下,他会不会为自己那幼年的太子考虑?臣强主弱,动乱之始。”

金法敏双手紧握,说道:“孤明白了,既然正面无法应对,不如在背后推他一把。百济孤悬在外,陈青兕现在的权力,无疑是无冕之王。他在此地干得越好,于他而言,不见得就是好事。”

金庾信道:“然也!中原对此有一句话‘站得越高,摔得越狠’。”

**********

熊津城。

陈青兕在金庾信离开之后,将自己从关中带来的儒士聚集在一起,共计十一人,以马林辰为首。

“大都督!”

十一人一并向陈青兕行礼。

“扶余语,学的如何了?”

陈青兕开口询问。

这一到百济,陈青兕就给了与之随行的儒士们一个任务,学习扶余语,让他们在百济宣扬华夏文化,将修改过的儒家精髓传授给百济上下,让他们知道什么是之乎者也。

这些儒士他们并没有惊世才华,但都是那种能够耐得住寂寞,真正寒窗孤苦十数年,或者数十年的人,儒学的基本功却是扎实,以他们来宣扬华夏文学,传授百济人儒学思想是最好的选择。

这也是陈青兕特地从关中寻他们这些读了半辈子书,却没有混出什么名堂的儒士来百济的原因。

“进步的很快!”马林辰带着几分自豪的说道:“大多人已经可以用简单的扶余语交流,只是语调有些怪异。”

他们这伙人最擅长的就是学习,最擅长的是死记硬背,学习外语死记硬背是最大的天赋。

陈青兕听了点了点头,道:“好了!虽然有些抱歉,但学习扶余语的事情可以暂且停一停。我会安排人教你们学习马韩语,你们接下来以学习马韩语为主。”

面对陈青兕的要求,下面的儒士并没有任何不满,反而一副我能行,我可以的态度。

让陈青兕将原本想解释的话语都收了回去。

这些儒士蹉跎半生,好不容易获得机会,小小的变故,算得了什么?

陈青兕看着诸多儒士的斗志,也很是满意,他们态度如此之好,自己送他们一番前程又如何?

自从陈青兕发现百济国内阶层分明,管理者与百姓居然不用一个语种。

对于百济的治理有了全新的想法。

既然管理者一时半会儿不愿归附,那就直接从百姓入手。

百济境内的百姓对于百济没有任何归属感,那么就让大唐成为他们的归属。

于是,陈青兕接连下了好几道命令,首先陈青兕给了马韩百姓一个身份:自古以来。

当年箕子朝鲜末代王箕准因被自己收容的燕国人卫满所推翻,于是带领余部转而征服了半岛南部的三韩,以“辰王”自称并宣布对整个三韩拥有主权,将三韩整合为一个国家辰国。

箕子朝鲜帝辛的叔父箕子在朝鲜半岛建立的政权,所以追述缘由,马韩与大唐本是一家。

随后又在境内推行华夏语,所有官吏必须要学会说华夏语写华夏文字,一年为期限,如果一年之内,做不到最基础的交流书写,立刻撤职。新晋官员以精通华夏语与文字为第一参考标准。

佃户、雇农若能习得华夏语奖励田地减免税赋,免去奴籍,主人家已将获得相应奖励。

陈青兕一道道推行华夏文化的命令下达,不过效果并不明显。

毕竟百济境内,还有一个百济“正统”。

春天便在这时悄悄来临!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