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 第364章 高,太高了。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364章 高,太高了。

作者:见月明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0-25 19:32:53

第364章 高,太高了。

第364章 高,太高了。

解缙又不是不通时务,很清楚加入了某个阵营,在享受好处的同时,就要付出一些什么。

陈景恪弄出大明周报,又交给他来掌管,他自然知道该怎么做。

不过他并没有直说,有些事情大家心中明白就好,说出来反而落了下乘。

接着,三人就一起商量了周报刊载内容、运营方式以及如何把报纸输送到全国各地。

关于内容方面,陈景恪提出了六大模块。

“时政模块,主要用来宣扬朝廷的政策、动向等,让世人了解朝廷的政策变化。”

解缙摇摇头说道:“成本太高了,就算陛下同意,内阁和户部那一关也过不去。”

就好比,四大名著再出名,也从来不会有人拿它们和《论语》做比较。

“学术模块,主要用来宣扬一些新的学术思想,刊登一些相关的文章。”

“所以,洛阳地区必须做到即日达。”

如果能做到一周,那你就是这个时代的‘口舌’。

想让天才认输很难,就算一时输了,他们也会努力找回场子。

就算是对扬雄那句话有所不满的人,也只敢说:

诗词小道,但也不能不重视啊。

“现在朝廷允许人口在一定范围内流动,又大刀阔斧的调整人口布局。”

陈景恪笑道:“若仅仅只是为了运输报纸,就建一条运输体系,确实没有必要。”

这是最省时省力的办法。

解缙两人都愣了一下,不解的道:“还有什么东西需要运输的吗?”

“有些地方一辈子都不相往来,两地之间很难产生认同感,这不利于国家的一统。”

对于前五条,方孝孺和解缙都非常赞同,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但解缙并没有沮丧,反而非常的兴奋。

“还可以将一些好人好事刊登在上面,起到鼓励作用。”

高,实在太高明了。

以往他只知道陈景恪眼光高远,是大明国策的真正制定人。

“中原和江南那几个靠近江河的省份,必须做到一周内送达。”

诗赋承载的是小道,是用来抒发情绪,发表对某些事情的看法的。

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很多年,大明周报都将是唯一的报刊。

方孝孺说的更直接:“你和公主就是当今最有名的小说家,将其单独放在文艺类,是否过于贬低自己了?”

等事情商量妥当,离开陈府之后。

但对于第六模块,他们却产生了不同的看法。

接着又讨论了报刊运输问题,在现代报纸就讲究一个时效性。

“下一步,他肯定会用这些铜活字,将能刊印的书籍全部刊印一遍。”

“这些人在两地都有亲人,对书信往来需求很迫切。”

事实上他们不知道,直到二十一世纪严肃和通俗的鄙视链依然存在。

方孝孺显然明白他为什么会如此,笑道:

“这就高明了?以后你会发现,报纸和运输体系还会发挥更多的作用。”

单独为了报纸运输,组建一条运输体系,百官同样不会同意。

解缙敢保证,现在朝廷应该没有几个人意识到,因为人口流动的关系,民间对书信传递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所以必须第一时间就要把报纸送到读者手里。

早几天迟几天也无所谓。

这玩意儿的威力,只要不傻都知道。

“但谁说这条运输体系,只能运输报纸的?”

方孝孺也反对道:“在驿站和漕运之外,另建一条运输体系实无必要。”

“诗词歌赋、小说、书画皆小道,用来娱乐陶冶情操,或者是用来抒发一些感情,还是可以的。”

“陈伴读此举真大善也。”

解缙也附和道:“辽东也有这种情况……”

“在送报纸的时候,顺便帮人送送信,送一些小件的包裹,完全是可以的。”

都是搞文字创作的,哪来的优越感啊?

见两人依然疑惑,他就进一步解释道:

“不说别的,他借着办报纸的机会,弄了四十万枚铜活字。”

将小说弄到了文艺一类。

“用不了多久,制作铜活字的钱就能全部赚回来,还能压低书籍的价格。”

所以,尽管并不怀疑此事的真假,却也很好奇,他到底是怎么做的。

“真正的大道还是策论文章,这一点我们都必须要承认。”

或许经过几十年的打磨,他也能做到。

“偏远地区,根据实际情况决定送达时间,但最晚也不能超过一个月。”

方孝孺两人也不禁颔首,事实上从两汉时期开始,文章和诗赋的作用就已经区分开了。

最严重的一次,国外某类大奖,因为有通俗作品获奖,某严肃作者拒绝上台领奖。

文章承载的是大道,是用来治人心治国的。

百姓互相传递消息,不利于统治啊。

但因为职务太低,没有资格接触核心层面的事情,并没有亲自见过。

所以,在给大明周报划分模块的时候,他将小说、诗词之类的,放在了文艺模块。

你做不到,就会被竞争对手淘汰。

“律法模块,将一些典型的案例刊登在上面,警示世人。”

一个周报,让朝廷多了一个面向天下人的口舌。

“朝廷将朝鲜王国的半数人口前往内陆,又从内陆迁徙了数十万人过去。”

“一旦合作的过程中出现问题,或者耽误了政令传达,这个责任谁都负担不起。” “报刊虽然属于朝廷开办,但实际上就是一种商品,重要性远没有那么大。”

呸。

但陈景恪却提出了不同意见:“驿站和漕运牵扯太广,而且也更加的重要。”

“这两条运输体系,不出问题则罢,出了问题就是杀头大罪。”

“比如方兄的唯物学思想,就可以放在这一块,反驳他的也可以放在这一块。”

比起方孝孺,解缙更多了一层震撼与敬佩。

如果能半个月内送到读者手里,那就可以说一声及时了。

天才都是有傲气的,他自然也不缺。

甚至会有人觉得,不让百姓互相传递消息是一件好事。

解缙才用惊叹的语气,对方孝孺说道:“陈伴读太高明了。”

“时效性没有保证,能不能送到也同样无法保证。”

要知道,他也是世界知名的大作家啊。

虽然百官依然会反对,但以陈景恪在大明朝廷的地位,是必然能通过的。

外界吃瓜群众只觉得那严肃作者无理取闹,但在圈内确实如此。

“就算是通过驿站送信,也要很长时间才能到达。”

谁不满敢吭一声试试,都不用陈景恪出手,周围人就能用唾沫把他淹死。

所以,他们不需要太考虑时效性。

‘恰到好处’,难就难在这里了。

可两则结合,为了运输报纸组建运输体系,给百姓送信解决成本问题。

“对于百姓来说,有了一个稳定的送信渠道,对于我们来说分摊了成本。”

两人只是没有想到,陈景恪自己作为小说家,竟然如此的不给自己面子。

陈景恪笑道:“扬雄谓:诗赋小道,壮夫不为。我认为他的话是很有道理的。”

“单独组建一条独属于自己的运输线路,是最好的办法。”

现在,这个‘时’能保持在一个月内,那都是合格的。

但穿越之后,自己也开始搞学术研究才知道,两者真的不一样。

“学术文章是大道,然偏于枯燥,只有少数人才有兴趣看,可以称之为严肃。”

听听这话,充满了憋屈不服气,可也不敢否认扬雄的话。

上辈子,陈景恪也属于吃瓜群众。

“民间书信传递的频率越来越高,却都苦于没有可靠的送信渠道。”

自古以来统治者一直都在使用这种方式。

能与如此大才同处一个时代,实在是一件幸事。

“还可以顺便介绍一下当地的特产,如果能因此增加特产的销量,也算是造福于民了。”

可别人也在成长,几十年后陈景恪又会变成什么样子?

所以,实在没什么可比的。

如果专门组建一条运输体系,帮百姓解决这个需求,肯定会遭到百官反对。

“通过报刊,可以让大家了解其他地方的情况,增加国家认同感。”

想让天才低头,对另一个人心服口服的自认不如,更是难上加难。

对他们来说,百姓能有什么重要的事情,想寄信就找人捎带呗。

为了运送报纸,又搞起了一条全新的,遍布全国的运输体系。

“顺便还能将一些法条变动刊登在上面,让世人懂法。”

两人越听眼睛就越亮,方孝孺最先忍不住拍案叫好:

并‘恰到好处’的提出解决办法。

所以,自幼他就没有多少朋友。

“景恪的这个想法实在太妙了,我在朝鲜王国待过很长时间,对这一点体会更深。”

信息时代,这个‘时’是及时,是当天。

“我们的报纸别管时效性如何,至少要送到全国每一个县的。”

关键是,这条运输体系,恰到好处的解决了民间迫切需求。

原因很简单,和通俗一起领奖,拉低了档次。

“我们主动承揽这个任务,不但能帮百姓解决燃眉之急,还能赚取不菲的报酬。”

但现在这个时代,时效性的这个“时”被延长了。

“诗词歌赋、小说、书画是小道,阅读性和传播性更强,可以称之为通俗。”

“大明太大了,一个人想要跑一遍,一刻不停的走也要十几二十年。”

“很多珍迹孤本,到时候也会有几十上百本印刷本,不用担心失传的问题。”

“海外除了淡马锡,别的地方只能随缘了。”

他很清楚,就报纸、运输体系、铜活字这一套组合拳,就足够他学一辈子的了。

但现在,解缙是真的服了。

看到那个新闻,他觉得那严肃作者太过分了。

解缙迟疑了一下,说道:“陈伴读,小说、诗词歌赋、书法,皆为文人作品,与学术分开恐引起争议啊。”

“比如轴承,出现许多年了,还依然有很多地方在使用老式车轴。”

想通了这一切,解缙看向陈景恪的目光里,充满了敬佩和高山仰止。

如果是以前,解缙肯定会怀疑,但现在他只有敬佩。

“景恪做事向来谋而后动,一环扣一环。”

“家书抵万金,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因为没有固定可靠的送信渠道。”

“地方特色模块,介绍大明各个地方的风土人情,以及当地的特产。”

今天终于亲自感受到了。

这一点,就连最著名的诗人也都承认。

“百工模块,宣传一些新的技术变革。”

难怪小小年纪,就能获得太上皇和皇上的信任,就能一手左右天下走向。

小说写的再好,也永远无法达到学术研究的高度。

陈景恪说道:“公家没有,私人可以啊。”

“但时效性太差也不行,毕竟我们是一份周刊,是朝廷主办的周刊,不能做的太差。”

你一个臭写小说的,也配和写学术文章的相提并论?

完全不是一个量级的存在。

把那个通俗作者委屈的,都差点落泪。

“比如信件,现在官吏传递信件可以委托驿站捎带,普通人只能靠商人或者乡邻传递。”

“第六大模块为文艺模块,刊登一些小说、诗词歌赋、书法作品等等。”

至于找谁来运输,解缙和方孝孺觉得利用漕运和驿站体系就不错。

“很多亲人远隔山海,只能靠书信传递消息。”

不如就是不如。

陈伴读果然不愧是陈伴读啊,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了,太周全了。

更何况,大明周报是独一份的,没有人任何竞争对手。

朝廷不可能放任私人办报,也不可能办好几份报纸,让它们相互竞争。

或许会有人不满,但无所谓了。

“我们能看到的,只是其中一两环罢了。”

“普通人的信件,一两年能送到都算不错了。”

陈景恪身在中枢,还要研究学问,却依然能及时了解天下的变化。

就算有人意识到了,也不会放在心上。

“到时候再加上报纸的利润,足够我们维持一条运输渠道了。”

有些比较极端的严肃作者,公开表达对通俗的轻视。

能和大才一起共事,更是幸事中的幸事。

这一刻,他心中充满了斗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