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重生在火红年代 > 第393章 和孙抗美的谋划

第393章 和孙抗美的谋划

记者问:“李老师,我看了您的履历,第一桶金是公派留学时在斯坦福读大学里赚到的,我问一下,您在学生期间,为什么会产生创业的想法呢?”

李清风答:“哦,是这样的,主要原因还是穷,国家的生活费补助就那么点,每天都要省吃俭用,我这个人身娇体弱嘴还馋,过不得苦日子”

“既不想节俭过日子,又不想假期去餐馆刷盘子赚生活费,于是就琢磨着从自己所学的专业上想办法,写了一个计算机程序,赚到了第一个一百万美元”

记者:“.”

郑领事:“.”

在场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的,皆是一脸愕然。

记者程燕看了眼手里的台本,又看了眼郑领事,最后无奈的看向李清风:“李老师,请您配合一下,这个问题台本上是有标准答案的,不用您自己发挥”

“你们的这个标准答案属实有点假,我说不出口啊”李清风撇了撇嘴,一脸嫌弃的说道。

这还真不怪李清风,属实是上面的答案太扯了,整个一伟光正,而且还矫揉造作。

作为国际记者的程燕,这么多奈采访过不少大人物,这还是第一次遇到李清风这么奇葩的。

不过作为记者,她也不方便说什么,只能把目光望向郑领事,让他来说服李清风配合采访。

“咳咳”迎着记者的目光,郑领事轻轻咳嗽一声,开口说道:“李老师,这是政治任务,可能确实会有些不合常理,不过毕竟是播给全国人民看的,希望你担待一下”

有了郑领事的劝说,李清风也懒得在这上面争辩,不置可否的点了点头,表示认同他的说法。

程燕看到李清风配合,连忙示意摄像机开机,她则是坐直身体,嘴角带着笑意的重新问出了刚才那个问题。

面对镜头,李清风酝酿了一下情况,开始飙起了演技。

只见李清风露出回忆的表情,眼神中透露出一种坚定与自豪,缓缓地说道:

“79年我通过了出国留学的考试选拔,作为国家第二批公派留学生来到斯坦福,我深知自己肩负的不仅是学习的重任,更是代表着国家的形象和未来。”

“刚进入八零年代,个人计算机开始在世界生根发芽,对于计算机领域来说,那是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也是我心中爱国情怀最为炽热的时期。”

“在斯坦福的日子里,我深切感受到了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它对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力。那时,我时常思考,如何让这项技术为祖国的发展贡献力量,如何让世界看到华国人的智慧和创新能力”

“当我开始尝试编写计算机程序,我意识到,这或许是一个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绝佳机会,不仅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更是为了证明给世界看,华国人同样能在科技领域取得卓越的成就”

在背最后一句话时,李清风顿了顿,在程燕和郑领事期待的目光中,硬着头皮慷慨激昂的背了出来。

“这也是我后来决定为国家无偿捐款一千万美元,支持教育和科研事业的原因,我希望,我的成功能为更多的年轻人树立榜样,激励他们投身科技,为国家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程燕不愧是王牌记者,她的表演让人看不出丝毫的表演痕迹。

在李清风背完这段话后,程燕眼中闪烁着敬佩的光芒,感慨的说道:“李老师,您的回答让我深受触动,您不仅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更是一位有着深厚爱国情怀的伟人,为国家争得了荣誉,您的故事,将激励着更多年轻人,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别这么说,我只是做了我认为应该做的事情”李清风摆了摆手,笑着说道。

十分钟的采访结束,程燕站起来热情的和李清风握手,嘴里极尽赞美之语。

李清风表面笑嘻嘻,心里妈卖批,哥们什么时候给国内捐款一千万了,你们这是借着采访的名头逼捐!

中午在领事馆准备好的酒席上,李清风拿出支票簿,亲手写了一张一千万美元的支票,当众交给郑领事,由郑领事转赠给国内。

郑领事装模作样的推辞道:“哎呀,李老师这是做什么?采访上说捐款一千万那只是因为政治需要,不用你真的捐,这像什么样子,不成逼捐了嘛,快拿回去,拿回去”

“不不不,理应要捐的,那些港商往国内捐款,都是一两千万的捐,我作为土生土长,受国家这么多年教育的接班人,要是不捐个一千万,那不是让人港商看笑话嘛”看着嘴上推辞,手里攥着支票没有动作的郑领事,李清风尴尬的笑了笑。

“这这这,唉,你看这事弄得,要知道会是这样,采访台本上捐款那段话,我怎么说也要给他删掉”

“哎呀,不就一千万嘛,对我来说不算什么,这点事就别再提了,喝酒,喝酒”

今天李清风被逼捐一千万,导致心情不佳,在饭桌上没少灌郑领事以及几个陪同人员酒。

直到有人喝多滑到桌底下后,李清风这才跟个没事人一样,拍拍屁股走人。

从领事馆离开,李清风没有休息,继续今天前往芯片公司视察的计划。

在芯片公司内部,李清风见到了早已从国内回来的孙抗美,在孙抗美的陪同下,李清风等人前往去年投产的晶圆厂进行实地视察。

全身包裹的严严实实的孙抗美,站在车间内,向李清风介绍:“李老师,这家晶圆厂可以生产八英寸的晶圆,制程工艺是0.9微米,月产晶圆六千片,可以制作一百万枚芯片”

“月产百万枚芯片,国内国外的差距太大了,刚刚投产的华芯已经代表着国内最高水准了,每个月才能生产多少二十多万枚芯片,制程工艺还是一点五微米,成本更高”李清风看着铺满整个车间的设备,忍不住感慨道。

一同前来的小混血在一旁安慰道:“华国的半导体行业本来就和国际上有差距,现在不是已经开始追赶了嘛,你都亲自下场造芯了,总有一天能赶上的”

“呵呵,你太高看我了,芯片行业是国家级别的项目,指望我一个人想把华国的芯片行业拉升到国际先进,你在开什么玩笑?只求能跟在后面不落后太多,我就心满意足了”

“别这么悲观嘛,我在美利坚会支持你的,有我在挖美利坚的墙角,你的那个华芯肯定会追赶上来”

看了自信的小混血一眼,李清风笑了笑没说话,跟着孙抗美继续查看生产线的运作。

在晶圆厂逛了一圈,一行人又跑到研究所,视察了一下目前研究所能正在研发设计的适配于DVD的解码芯片。

到了研究所,李清风也不端着架子,看到华人面孔的研究所,李清风就主动上前和对方握手攀谈。

又是问在美利坚这边的生活情况,又是问最近几年有没有回过国。

挨个和研究所内的四十多名华人留学生攀谈过后,口干舌燥的李清风,这才跟着孙抗美来到了会议室。

不怪李清风这样,实在是这些人都是国内芯片行业崛起的希望。

当年搞得校企合作计划,送了一百个学生到美日两国留学,美利坚的芯片公司成立时,一百个学成毕业的留学生全部到岗。

这么多年过去,陆陆续续的有五十多号人,支付了当年柠檬公司培养他们的学费离开,不是去大企业工作,就是去美利坚各校任教。

放弃了等待时机成熟后回国的约定,选择留美利坚扎根。

超过百分之五十的人离开,剩下的四十多号人,是校企合作计划的仅存心血,每一个人都是国内缺乏的专业人材,不得不重视。

孙抗美笑着给李清风倒了杯水说道:“李老师,你没必要这样做,外面的那些留学生工程师们,我这些年一直留意着他们的思想动向,外面的人都是可靠的,等到回国时都能带回去”

“知人知面不知心,人心难测啊,不到最后一刻,谁都不知道到底有多少人能跟我们回国,外面这四五十号人公司培养了快十年了,少带回去一个,都是重大的损失”李清风抿了口水担忧的说道。

“您多虑了,还在公司的都是经过多轮淘汰的意志坚定之辈,爱国信念强烈,对公司忠诚,绝不会再出现叛徒”

“希望如此吧”

在会议室里孙抗美讲完芯片公司的发展后,李清风表扬了小混血和孙抗美对芯片公司做出的贡献。

并且私人拿出一笔奖金交给孙抗美,用来笼络外面的留学生。

“抗美,等等,我有些事情要跟你聊聊”

在会议结束后,李清风单独将孙抗美留了下来。

孙抗美以为李清风把自己留下来,会说那些留学生的事,不等李清风开口,笑着说道:“李老师,放心吧,外面的留学生,我有信心能全部带回去,就算不能,最少也能带四十人回去”

“不,我说的不是留学生的事,是芯片公司整个搬迁回国的事”李清风脸色凝重的摇了摇头,小声的说道。

听到从李清风嘴里说出的回国二字,孙抗美脸上浮现出一股狂喜,猛地从凳子上站起来,激动的在会议室里来回转圈。

“终于能回国了吗?这破美利坚谁踏马爱待谁待,我早就想回去了”

“别激动,别激动,先坐下,我慢慢跟你说”

“好好好,什么时候能回去?另外你说的整个搬迁是什么意思?国际上不是对国内有科技禁运吗?芯片公司里的设备都能搬回去?”

迎着孙抗美疑惑的眼神,李清风组织了一下语言,再次当起了神棍:“我这两年和莫斯科那边一直有接触,虽然没有亲自前往去过莫斯科,不过那边的情况我都有了解”

“这几年莫斯科的形势一天不如一天,从89年开始,东欧那边一直不消停,老大哥外部控制不住局势,内部自从上了美利坚的当后更是一团乱麻,控制不住经济的颓势,基础的物资供应都成了问题”

“老大哥现在已经积重难返,戈地图更是被欧美忽悠的找不到北,我觉得老大哥很有可能会在两年内倒塌”

听着李清风的预测,孙抗美嘴巴张大,手指都有些轻微的颤抖,一脸的不可置信。

不怪孙抗美这个表现,全世界都知道老大哥病入膏肓,积重难返,但是没有人会相信老大哥会突然之间轰然倒塌。

李清风不管孙抗美的表情,继续说着自己的计划:“如果老大哥在两年内解体,那就代表着冷战的结束,针对冷战设立的巴统协议自然会宣告解散”

“美利坚在全球最大的对手突然消失,现在国内还很弱小,他们不会无缝衔接的继续设立一个新的禁运和贸易限制,中间就会有一个空窗期,可以趁着这段时间抢运国际先进设备和技术回国”

“我预计美利坚不会让这个空窗期存在太长的时间,最多两三年内,就会出台一个新的禁运和贸易限制协议,用来压制我国的崛起”

孙抗美从震惊中反应过来,认真思索李清风这番话的可能性。

良久以后,孙抗美缓缓抬起头:“李老师,如果真的存在这么一个空窗期的话,那我应该怎么办?”

“你只需要在等待空窗期的过程中,不惜一切代价采购国际上的先进设备和生产线,不用考虑成本问题,只要求技术上的先进”说到这里,李清风顿了顿,补充道:“哪怕上半年0.8微米的生产线刚落地,只要下半年国际上出现0.7微米的生产线,你就要引进,不要考虑经济成本”

“好的,我明白了,您放心,等空窗期到来时,我一定能为国内带回国际上最先进的设备和生产线”

“记住,我们不差钱,只要是新技术的采购,不管花多少钱,我都会支持你”

“李老师,您放心,保证完成任务”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