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满唐华彩 > 第404章 雁门老将行

满唐华彩 第404章 雁门老将行

作者:怪诞的表哥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0-25 19:44:11

第404章 雁门老将行

天宝十二载,元月。

上元节已经过了,长安城想必又是繁华满目。而在雁门郡,天地间还是一片白雪皑皑。

有雁鸣声划破长空。

春来,南雁北飞,口衔芦叶,飞到雁门山时开始在空中不断盘旋,直到口中的芦叶落下,方才飞过。因此景象,有了“雁门山者,雁飞出其间”之说。

与雁门山对峙的一座山名为隆山,两山相夹,岩壁峭拔,中有一路,盘旋崎岖。

绝顶之上,一座雄伟的关城屹立着,正是有着“天下第一关”之称的雁门关。

是日,有一男子裹着胡裘,从南边赶马行向雁门。他浑身上下只露出一双眼,眼角有深深的皱纹,眼神中有着饱经世事留下的沧桑与透彻,当离那雄伟的雁门关渐近,他开口吟起诗来。

“高山代郡东接燕,雁门胡人家近边。”

“解放胡鹰逐塞鸟,能将代马猎秋田。”

“山头野火寒多烧,雨里孤峰湿作烟。”

“闻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

诗声高亢,传到了关城之上,有守卒从墙垛上探出头来,喊道:“来者何人?!”

男子拉下裹在脸上的围巾,显出一张苍老的脸来,在饱经岁月的痕迹间,依旧可以从他的皮肤看出他出身富贵,且年轻时一定极为英俊。

他五旬左右年岁,气质潇洒,虽没摆出表情,却也有种春风般的笑意。

“代州都督府录事参军。”他抬起头,报了官职之后,喊出了自己的名字,“崔颢!”

雁门关上,那士卒收回了脑袋,不多时,有个戴着头盔的将领探出头来,问道:“可是‘大唐七律第一’的崔颢?”

“不是!”

崔颢果断应了一句,哈哈大笑道:“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崔颢。”

过了一会儿,关城门被打开,几名将领迎了出来,核验了崔颢的官身。

为首的一名老将眯着眼,时而把那文书凑近,时而拉远,看了一会,喃喃着“以监察御史任职代州都督府门下”之后朗声大笑道:“就是崔颢,让李白搁笔的崔颢。”

“燕将军,这是何意?”有个年轻的将领问道。

“连此事你都没听过?早让你多读些书。可知眼前这位是何人?他年少登科,写下了《黄鹤楼》一诗,曾让李白为之搁笔,发出‘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感慨。”

“将军过誉了。”崔颢连连摇手,道:“此事不过是世人胡言乱语,当不得真,当不得真。”

“崔公的《黄鹤楼》是怎样的诗?”年轻将领又问道。

崔颢不等老将军吟出来,抢先问道:“还未请教将军高名。”

“老夫燕惟岳,大同军副将。”老将军说着,指了指身后的两个年轻将领,道:“薛嵩、薛岿,他们是两兄弟,皆是三箭定天山的平阳郡公之后。”

薛嵩、薛岿兄弟俩都很年轻,不到三十岁。薛嵩唇上留着短须,沉默寡言;薛岿二十余岁,显得更活泼些,方才不停问话的便是他。

而如今的大同军使、雁门关守将,也同样是平阳郡公薛仁贵的后人,乃是薛讷薛丁山之子、左金吾卫大将军薛徽之弟,薛直。

很快,燕惟岳便带着崔颢进了雁门关,见了薛直。

薛直正站在北面的城楼上眺望着,崔颢的目光望去,只能看到茫茫的山川、天地静默,不太明白薛直在看什么。

“老夫得到信报,有契丹兵马南下,崔参军可是为此事而来的?”

“薛将军原来知晓。”崔颢道:“韩节帅对此很担心,遣我来问雁门关的情形。”

他口中所称的韩节帅,正是如今河东节度使,兼领代州都督的韩休琳。

薛直问道:“节帅为何不遣一名熟悉道路的老卒前来?”

崔颢听得他言下似有轻视自己的意思,神色一凛,道:“我正是熟悉道路的老卒。开元中,杜希望杜公任代州都督,我便在其门下为幕,那首《雁门胡人歌》便是当时所作。”

“闻道辽西无斗战,当年辽西无战事,如今却不同了。”薛直皱了皱眉,目光深沉了起来。

崔颢抱拳道:“我出生博陵崔氏,年少登科,薄有诗名,世人皆视我为文人雅客,冠我以轻浮之名,不信我能于仕客上有所作为。可我游历边塞多年,饱经戎旅,实可担一‘老卒’之称,薛将军可信?”

薛直这才回过头看了崔颢一眼,眼皮一抬,目光绽出些讶异之色,点了点头。

“我先反问崔参军,节帅为何要担心雁门关的情形?”

崔颢一愣,道:“自然是因契丹南下。”

“崔参军这边请。”

城楼内的桌案上摆着一张舆图,大致绘制了河东的几支军队的驻防范围。

薛直引着崔颢到了地图前,抬手指点着,道:“在雁门以北,还有横野军、岢岚军、云中守捉,契丹人即便是南下了,也并非雁门关首当其冲,节帅为何不去问这诸军,反而来问我?”

崔颢笑道:“自是因为我先到了雁门关。”

“好。”薛直道,“既然节帅问我雁门关局势,我便直说了,我如今更担忧的不是契丹,而是范阳。”

“何意?”

薛直略略沉默之后,指着舆图上雁门关西北的方向,那里是横野军的驻地,也是河东、范阳两道之间的交界处。

“开元四年,同罗、拔曳固等九个突厥部落因不堪忍受默啜汗的暴政,归顺了大唐。朝廷乐于接纳他们,但也担心他们日后会叛乱,遂将他们拆分,编入了河东各军,其中,横野军接收了五部,这突厥五部的首领分别授予前、后、左、右讨击大使,驻扎蔚州,守着飞狐口。”

崔颢此前从未想过这个问题,此时目光落在地图上,方才意识到横野军驻地的重要性。

蔚州、飞狐口是什么地方?是太行山八陉之一,是河东与范阳互通的要道。

薛直又道:“这些年,朝廷发生了几桩事。同罗部首领,称‘阿布思’也好‘李献忠’也罢,叛逃了,在此之前,安禄山几次请求把阿布思的族人迁至范阳;另外,安禄山还斩杀了不肯听从他命令的突厥左贤王哥解,整编了哥解的族人。”

“薛将军的意思是?”

“安禄山之所以对归顺的突厥诸部如此在意,你认为他目的在何处?”

“横野军?”崔颢想了想,道:“可横野军属于河东节度,安禄山作为范阳节度,怎可能插手得了?”

薛直道:“太行山一带,物资补给困难,河东边军人数众多,朝廷负担甚大,因此一直鼓励屯田、屯盐,使河东兵马自给自足。其中,岚州一屯,蒲州五屯,云州三十七屯,大同军四十屯,横野军四十二屯,横野军的规模一直是最大的,他们还制作土盐。”

“土盐?”

“所谓土盐,就是从已经盐化的河床中提取粗制盐,横野军盐屯效果颇显著,一个盐兵最多一年可收盐一千五百石。”薛直道:“有了这些重要物资,横野军遂一直与突厥、契丹诸部,以及范阳,有着密切的贸易往来。”

崔颢道:“薛将军何不直说,你担忧的是何事?”

薛直沉吟着道:“范阳那边的消息一直称很快就要灭了契丹,可刚过了年节,便有契丹兵马南下,为何?”

“许是被范阳军打得丢失了牛羊,想趁着开春,前来劫掠一番。”

“秋后不来,却在这时节来?”薛直摇了摇头。

话说到这里,他的意思已经很明显了。

崔颢虽然一直在发问,其实是一个极聪明的人,早已听懂了。

“我所担忧的是,安禄山若有反意,收买了横野军、勾结了契丹,即可轻易以武力占据河东啊。”薛直却还是直说了出来。

“这……会吗?”

“韩节帅遣你来问,难道就没有猜想吗?”

“这一切都只是薛将军的猜测。”崔颢道:“可有实证?”

“没有。”薛直道,“老夫所说的,不过是猜测。”

崔颢良久无语,再次转头往北面望去,这次终于明白了方才薛直是在看什么。

那茫茫山川之中,原来是那般危机四伏。

“薛将军。”末了,崔颢一抱拳,道:“将军方才一见面便信我,而我亦信将军,这便去向韩节帅复命,请他遣兵来助将军守雁门。”

薛直微微一叹,点了点头。

于是崔颢在雁门关歇了一夜,次日便策马赶回代州。

~~

雁门关依旧屹立在那,偶尔能听到空中响起几声雁鸣。

薛岿站在城墙上,极目远望着崔颢的背影,无不遗憾地道:“那大诗人就这般走了吗?也没有留下一首诗。”

“你又不读书,听什么诗?”

“燕将军喜欢诗,若是崔颢能为燕将军作首诗,他该多高兴。”薛岿道。

他却没留意到燕惟岳已经走到了他身旁,用苍老的声音感慨道:“老夫能见崔颢一面,已足慰平生了,岂还需要什么诗?”

“咦。”薛岿道,“燕将军往日可是说,见到李白才算是足慰平生,如今怎就成了崔颢。”

“那还不是因为……”

“我知道,因为崔颢题诗在上头,比李白还厉害些。”

燕惟岳嘿嘿一笑,心中道:“那还不是因为根本就不可能见到李白了。”

以他的年纪,守在这雁门关,怎么想这辈子都不会有与诗仙见面的机会,见见崔颢也就知足了。

“对了,你兄长呢?”

薛岿道:“去领家书了,驿使可算把家书送来了。”

说到家书,燕惟岳脸色一黯,有些愀然不乐。

薛岿见了,眼珠一转,终是没忍住想把一个消息告诉燕惟岳。

“将军,你可记得我与伱说过,我本家兄弟中也有一个大诗人。”

“唔,你吹得好大一头牛,不如去把我们的屯田给耕了。”

“真的!”薛岿道,“我阿弟之前就写信来了,说那名满天下的薛白算是我们家走丢的六郎。”

燕惟岳显然不信,笑了笑,捋着被风吹乱的白色胡须,道:“吹,接着吹。”

“我没吹。”

“我是说这风,风吹啊吹。”

“真的。”薛岿大急,道:“阿兄还写信给了七郎,说雁门关里有一位燕将军,无儿无女,只喜欢诗。请七郎让薛白给燕将军写一首诗哩!”

“哈哈哈。”

燕惟岳大笑着,不把薛岿的话当回事。因为这薛家兄弟虽说也算是薛仁贵之后,可惜却有个不成器的阿爷,滥赌得不成样子,最后落得亲戚嫌恶。

就这样的家境,哪能攀上名满天下的大诗人当亲戚。

“将军你可别笑,一会我阿兄回来了,你一看便知。”

“好好好,我信你。”燕惟岳莞尔道,“可我不喜欢薛白的诗,我只喜欢李白的诗,你们可能让李白替我写一首诗?”

“哎,你……”

薛岿终于是被逗得跳脚了,正要发誓赌咒,却见薛嵩终于呼哧呼哧地登上了城楼。

“阿兄!”

“七郎来信了!”

薛嵩往日是个不苟言笑之人,此时难得显露出了欢喜之色。尤其是看到了燕惟岳之后,更是展颜露出了两排大牙。

“将军,我兄弟托人给你写了一首诗,你快看看!”

燕惟岳一愣。

他不信薛岿,却很相信薛嵩,此时才意识到这兄弟俩真认识薛白,还真让那名满天下的大诗人给自己写了诗,不由兴奋地心肝发颤。

“真的?”

“你看!”

一个信封已被递在了燕惟岳手里。

他顿觉狂喜,正想打开信封。

“呜——”

忽然,悠长的号角声打破了雁门关上百无聊赖的戍戎生活。

众人转头北望,只见远处的高山之上,一道狼烟冲天而起,接着,更近之处又是一道狼烟。

“敌袭!”

“点狼烟!”

号角声更加高昂,很快,薛直已全身披甲登上了战台。

燕惟岳顾不得看,把信收在怀里,吆喝着,命令雁门关守军集结。

随着一阵阵沉重的脚步声,盔甲铿锵作响,一队队唐军站在了城垛处,执着盔甲、弓箭,严阵以待。 忙忙碌碌,到了正午时分,远处的敌人渐渐逼近了。伴着烟尘飞扬,马嘶声喧仰,一队队骑士冲进了唐军的视线当中。他们披着皮袄,编着头发,手执弯刀与弓箭,狂放地叫嚣着。

“契丹人!”

“啖狗肠,契丹人是怎么到的雁门关?!岢岚军呢?!”

“岢岚军被全歼了不成?!”

“……”

唐军将领们根本想不明白契丹人为何能这般神兵天将,因此军心大为动摇。

更让他们惊讶的是,契丹的兵力远超他们所料,那烟尘自从被扬起就没有再落下去,骑兵源源不绝地涌来,绵延至天边,看不到尽头。

燕惟岳被震惊到了。

他在边军待了一辈子,与突厥、契丹、奚都战斗过,还从未见过这些草原部落能攻到雁门关下。

号角声、鼓声接连不断,双方各自调整,对峙。

春日的阳光灿烂,照着将士们身上的盔甲,晃着耀眼的光。

燕惟岳布置妥当,眼看着契丹人还没开始攻城,在心里不停告诉自己要冷静,此时才想起怀里还揣着一封信。

他背靠着城垛坐下来,掏出信,打开,过程中手指莫名地一直在颤抖。

“嗖嗖嗖嗖……”

有箭矢从他头上飞过。

“放箭!”他大喊道,心想着开战了,这不是看信的时候。

正要收起,目光却不由自主地被那首诗吸引住了。

那诗名为《雁门老将行》,第一句便写出了当前契丹人大军压境、兵临城下的危急气氛。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燕惟岳愣在那儿,目光仿佛透过信纸,看到了整个战场。

他心想着,这诗写得比崔颢的《雁门胡人歌》要好,且还是赠他的,心中不由涌起无限的满足。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一字一句,仔仔细细地把后面的诗句看过,燕惟岳咧开嘴,大笑起来,郑重把那信纸收好,起身大吼。

这一刻,诗意与战意同时在他心中迸发开来。

大唐的诗,尤其是大唐的边塞诗,寄托着的是这个恢宏的时代里顶天立地的男儿们无尽的豪迈梦想。

“儿郎们!杀敌!”

~~

~~

雁门关的战事来得突然,契丹人兵力雄厚,且忽然杀到城下,使得城门上的守军有些左支右绌。

战斗进行了三日,薛直的脸色愈发难看起来,显得忧心忡忡。

这日,契丹人鸣金收兵之后,他招过燕惟岳,以沉郁的语气道:“若再无援兵,雁门关只怕守不住了。”

“将军,为何?”

“还没看出来吗?”薛直从城楼上望向契丹大营,道:“区区契丹,岂有如此攻势?那其中是横野军啊。”

“怎可能?!”

燕惟岳冲到城楼边,极目望去,想要看清那藏在黑暗当中的真相,看到的只有点点的火光。

他很快就相信了薛直的判断,道:“若是横野军,是突厥人反了?随着谁造反?阿布思还是……安禄山?”

薛直没有回答,道:“代州的援军还未来,再派人去催一催吧。”

“喏!”

燕惟岳转身之前,想到一事,从怀里拿出一封信纸,递给了薛直。

“请将军一观,这是薛白赠我的诗。”

“哦?”

虽是情势危急之下,薛直还是展露出了镇定的微笑,接过那封信,轻声念了纸上的诗。

他似乎陷入了沉思,好一会儿才留意到燕惟岳还在城楼中,遂道:“燕将军,把这张纸送我可好?”

“这……好吧。”

薛直也不客气,留下了那信纸,低着头看着那纸上漂亮的楷书,喃喃道:“薛白?”

他转身回了起居室,从柜子里翻出几封信,展开来,对照了一眼上面的字迹,暗忖燕惟岳没骗人,还真拿到了薛白写的诗。

之后,他翻找了一会,念叨了七个字。

“云中军使,王难得。”

~~

燕惟岳原本只是想炫耀一下,没想到弄丢了他好不容易得到的诗。

他把手伸进头盔里挠了挠那稀疏的头发,两步一回头地走出城楼,深吸了一口气,平复了心绪。

“不妨的,诗是写给我的……薛岿!”

“在!”

“你去代州,催促韩节帅出兵。”

“将军,让旁人去吧,我想跟着我阿兄。”

“这是军令!谁许你多嘴,滚!”

“喏!”

薛岿回头看了一眼薛嵩,不敢逗留,忙不迭地便跑下了城墙,拉过两匹战马,打开南门奔出雁关门,直奔代州。

那“哒哒”的马蹄声渐远,薛嵩回过头来,郑重向燕惟岳执了一礼,道:“多谢将军。”

“这仗不好打喽。”

……

仿佛是为了印证燕惟岳的这句感慨,次日,契丹军攻势更猛。他们仿佛有着无尽的弓箭、云梯,使得唐军几次都差点失守。

好在薛直指挥有方,才险之又险地守了下来。

鏖战到傍晚,正当唐军期盼着听到契丹人的鸣金声,以期度过这艰苦的一天之时,忽然有号角声从南面传了过来。

“那是什么?!”

将士们回头往南边看去,只见到了崎岖的山道上有一支兵马正往这边赶来。

一面红色的唐军大旗招展在风中。

待近了,果然见上面大书“唐河东节度使”字样。

“援军来了!”

欢呼声很快传开来,一个个满脸是血的士卒们展开了笑颜。

薛直也大步赶到南边的城墙,放眼看去,试图寻找着队伍中的韩休琳、崔颢。

首先到的是韩休琳麾下的几员大将,他们叫开了城门,策马而入,大喊道:“打开北面城门,放我等杀敌。”

“雁门的儿郎们!且看我等杀败契丹狗!”

代州来的兵马很快已列阵在城门后,随时准备涌出城杀契丹疲兵。

“哈哈哈!”雁门守军纷纷大笑。

欢喜之下,不等薛直吩咐,已有人顺势打开了北面的城门。

正此时,异变突起。

薛直正从城头上下来,询问着韩节度是否亲自率兵来了,忽然,“嗖”地一支利箭从城中射向他。

“噗。”

激射而来的箭矢射穿了灰甲,钉进薛直的左胸下方,当时血溅而出。

与此同时,雁门守军尚未反应过来,高扬的屠刀已经对着他们的脖颈猛然斩下。

前一刻,他们还沉浸在援军到来的喜悦当中,下一刻已成了“同袍”刀下的鱼肉,不可置信地、愤怒地、悲伤地被砍倒在血泊当中,任马蹄踩踏着他们的身躯。

“杀!”

几员骁将从代州军中驱马而出,语气凶狠地喝令着。

“全歼他们!一个活口不许留!”

“杀绝!杀绝!”

薛直被利箭射倒在石阶上,惊怒之下瞪大眼看去,赫然认出了那几人。

安守忠、蔡希德、何千年……俱是安禄山手下将领。

一瞬间,薛直便明白了是怎么回事。

~~

必然是安禄山已经到了代州,出其不意地取代了韩休琳,才有可能把兵马从南面调动到雁门关来。

至于北面的契丹军,薛直早就猜到那是安禄山联合了契丹人,并派横野军引他们来攻。

~~

“安……安禄山……反了!”薛直大吼。

但那一箭伤到了他的肺腑,让他说不出话来。他只好勉强支起身来,艰难地往石阶上奔去。

箭矢不停向他射来,与此同时,反军也已杀上了石阶,混乱中,有人冲上前护住他。

“将军!”

薛直仓促一看,只见是燕惟岳,他连忙道:“安禄山反……你带人去……云中守捉。”

“将军,我们走。”

燕惟岳四下一看,雁门关前后都已被夹击包围了。

他唯有寄望于借着夜色深沉,看能否带着薛直从东、西那险峻的山上离开。

“薛嵩,你擅攀爬,你来拖着将军。”

“别管我。”薛直竭力催促道:“告诉王难得……找朔方……郭子仪,走……这是军令!”

他说着,他伸手入怀,好不容易才用那满是鲜血的手摸索出一封信纸来。

那是薛白写给燕惟岳的诗,他知道燕惟岳爱诗,他一定不能夺人所好。原本就没想留下的,但没想到,这么快就要败亡了。

“拿着。”

薛直手一推,推开燕惟岳,走向城头上的士卒们,想要组织起防御。

今日旁人能逃,他薛直一定是不能逃的。

因为他阿翁是三箭定天山的薛仁贵,他阿爷是屡破突厥、吐蕃的薛讷,他继承了父祖的姓氏,便绝不敢辱没。

咳了两口血之后,薛直用最后的力气喊道:“儿郎们!随我杀敌!”

这是他阿爷薛讷每次出征时都会喊的话。

简简单单的七个字,蕴藏的是薛家爷孙父子三代人对大唐的忠诚、对士卒的体恤。

而在这次,薛直想要用来激励士卒们的话还有更多。

他想到了大唐对薛家的恩荣,在心中喃喃了一句诗。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

“杀绝!”

回应薛直的是反军凶狠的吼声。

反军人多势众,如潮水一般拍打着这雄伟的关城。

是役,守军力战不敌,血洒雁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