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满唐华彩 > 第633章 风雪故人来

满唐华彩 第633章 风雪故人来

作者:怪诞的表哥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0-29 22:44:11

第633章 风雪故人来

第633章 风雪故人来

大唐开国至今近一百五十年,几乎还没有一个天子是以平安顺利的方式继承皇位,每一次权力更迭都伴随着血雨腥风的政变与清洗。

如今这位皇帝更是将此传统发扬到了淋漓尽致的地步。

不仅打破了姓氏血脉的限制,还跨越了贵贱的天堑。

朝臣们痛定思痛,决心培养太子李祚,并确保他安稳继位,这成了当今朝堂上第一要紧之事,如此一来,长久以来形成的党争氛围反而平息了。

毕竟太子还小而圣人年富力强,数十年间都起不了波澜。

正兴七年是丙午马年,大唐的年号没变,国号也还在。

天下无事、四海安宁。

春耕一结束,待国事稍闲,宰相杜有邻便递了辞呈,被天子拒绝了三次,他还是决心告老,遂加集贤院学士致仕。

是日,升平坊杜宅,前来相送的人有很多,时不时能听到一声“功成身退”的赞誉。

杜有邻却以身体不适为由,待在书房中愀然不乐。

多宝搁上,他的紫袍叠得整整齐齐与玉带摆在一起,想必是不会再穿了。

“吱呀”一声响,门被推开了,杜五郎走了进来。

杜有邻连忙低下头,捧起书卷装作在云淡风轻地看书。

任门外熙熙攘攘,他自心如止水,求学不倦。

“阿爷,客都送走了,我们也收拾东西,明日启程吧。”

“嗯。”杜有邻闷声应了,可终究是心里不甘,没忍住抱怨道:“我看,圣心没你说的那般难测,朝堂安稳,能有甚杀身之祸?当此大唐中兴之际,不能一心为民,却惜身避祸,可耻。”

“阿爷是宰相还没当够吧?你又不擅左右逢源,官瘾却好大,忘了以往可总说要谨慎。”

杜五郎说着,抬头去看书房上挂的“谨言慎行”、“如履薄冰”几字,目光落处,却是愣了愣。

不知何时,杜有邻已将挂幅换成了“正己率属”、“风志澄清”字样,颇有宰相气派。

“一时说一时的话。”杜有邻道,“当年李林甫当政,我奉行的是谨慎,如今君贤臣明,我当以身作则……”

“在衙门里天天说不厌,回家还要说。想想二姐,走吧。”

提起杜妗之事,杜有邻无奈一叹,再不舍得也只好离开。

他往日总觉得二女儿性格强势,自己管教不了,可她被关在掖庭这么久,他终于也是担心了起来,这天夜里不由辗转难眠。

卢丰娘从来都不是体贴入微的性格,听得他翻身的动静,倒是懂得安慰了他一句。

“放心吧,我看着陛下长大,他不是绝情的人。”

“我看你这妇人是糊涂了,陛下到我们家时才多大年纪。”

杜有邻念叨着,忽意识到一晃眼十几年都过去了。

天不亮,杜家就准备出发了。

行李都已送上马车,杜有邻不情不愿地裹着披风出了院子,正见杜媗带了一人进来。

那人穿的是一身襕袍,身材清瘦颀长,转头间显出一张清冷的脸,竟是杜妗。

“二娘?”

杜有邻愣了愣,上前仔细打量了杜妗两眼,发现她并不像想像中那么憔悴,状态还算不错,只是有些不太高兴的样子。

“你是如何从掖庭出来的?”

“阿爷小声些。”杜媗低声道,“是太子求了皇后,偷偷把二娘放出来的。”

“殿下真是好孩子。”

提到李祚,杜有邻不免难过。

在他看来,李祚是杜妗的干儿子,那也算是他的干外孙,杜家本与太子有如此亲密的关系,眼下搬走往后就疏远了,岂不可惜?

他正唏嘘着,没想到,却被杜妗顶了一句。

“祚儿是好孩子还用阿爷说吗?”

“你……”

杜有邻气恼于儿女越来越不尊重他,可转念一想,杜妗还能有脾气顶撞他,也算好事。

一家人出了长安,当天便行了二十余里,到了少陵原。

也就到了他们此行的目的地了。

“这就到了?不是说避祸吗?”

卢丰娘站在杜家老宅前看着门梁上的蜘蛛网,不由诧异万分。

这里离长安不到一天的路程,为到此隐居而辞了宰相之位,实在有些可惜。

所谓“城南韦杜”,京兆杜家的祖籍就是在这长安城南。

杜有邻感到有些困惑,四下一瞧,道:“老夫怎么觉得,老宅近了不少,带着家当慢慢赶路,以往须得两三天啊。”

“阿爷路上还说呢,朝廷新修的直道平坦好走,那自然是快了。”杜媗道:“若纵马而驰,小半天就能到。”

卢丰娘还是有些害怕,向杜五郎道:“那陛下若是想降罪杜家,岂不还是太近了?”

“阿娘,若真被降罪,你能逃到哪去?避祸嘛,重要的是摆出与世无争的态度。再说了,阿姐时不时还得回长安呢。”

“还回长安做甚?”

这问题不好回答,杜五郎一愣。

杜媗捋了一缕头发,道:“采买些物件。”

她说罢,不由转头看了杜妗一眼,只见她还在想着事情出神,也不知在担忧什么。

搬回了杜家老宅,众人都很不习惯。

全瑞很快找到杜有邻说了一堆琐事。

“阿郎,老宅的奴隶都放了贱籍,只剩下些上了年纪不愿走的,宅院里还好安排,田要再雇人种,得比往年多出两成,如今有点力气的都愿租官府的公田……”

“别和我说这些。”杜有邻只听两句就不耐烦了,挥手道:“与娘子说去。”

他自低头摆弄着那张坐榻,总觉得远没长安那把椅子舒服。

那把椅子是御赐的,用细麻布包裹着棉花当作坐垫,靠背也是垫着,且还是以贴合他背脊的弧度订制的。

就这么一个物件,薛白却说棉花产业、织布产业有大进展才能造,而从造出来到批量制作,送入千家万户,没有二十年光景都未必做得成。赐给杜有邻,为的是让他时时想到棉花,时时考虑百姓是否受寒。

杜有邻极珍惜它,每次坐下都是轻落轻起,这次搬家不带来,实在是怕磕坏了它。

“家里看不到棉花,我也无官一身轻,不必管百姓暖寒喽。”

他叹息自语着,卢丰娘已跑了过来,一路聒噪不停。

“阿郎!”

“往日不觉得,原来这就是朝廷的新政。雇佃户还得多给两成,这可是活生生的钱啊,连妾身都心疼,难怪那些人要闹哩……”

“嘘,什么话你都敢说。”杜有邻叱道,“什么活生生的钱,钱不过是死物,少了这两成,你便缺钱用吗?农户们多了这两成,却能少卖一个孩子。”

他能力如何不说,这些年待在中枢,觉悟还是很高的,反正他也不管家里的帐,转头又去摆弄他的床板。

“床也**的,连床棉褥都没有,还是得种棉啊。”

卢丰娘一跺脚,气道:“那就把你杜家的田全改为种棉花,让你软个够!”

不习惯的事还有很多,比如次日睡醒,杜有邻负手在院子里逛了一圈,却不见报纸送来。

在长安,他订了足有十三份报纸,从国事到民间杂谈,从诗刊到故事会,应有尽有。

“阿郎在找什么?”

“少陵原恐怕是订不到报纸了啊。”杜有邻不无悲伤地叹道。

“有的!”全瑞应道,“集上就有驿馆和报舍,除了一些小报,都有的。只是要比长安晚一天,因此小人昨日没订,让它明日送来。”

“晚一天还如何称作‘新闻’?”杜有邻依旧不太高兴,“所谓新闻,重要的是得新。”

“那要不……阿郎回长安看?”

全瑞当了一辈子杜家的奴才,眼看放籍之风日盛,虽没起别的心思,但似乎也有了一些自己的性格。

杜有邻遂不悦道:“还不是五郎这个败家子!”

与杜家旁人都不同的是,杜五郎回到老宅后颇为开心。

没了应酬,不被打搅,他感到十分自由,每天带着儿女们打量大大的花园,打算布置出一种世外高人的格调。

一直以来,他对花草树木、鱼虫鸟兽都很感兴趣,近来就在研究果树嫁接之事。

旁人懒得听,可他却会与女儿分享这方面的经验。

“阿苽知道吗?把柿树接到枣树上,柿子能长得更好,其中原因,陛下说是因为不同品种之间的‘基因’能够优劣互补,我觉得他在胡说,但我想试试看。”

“阿爷,我知道了,我们可以把麦糖接到果树上,然后长很多很多的麦糖!”

“不是这样的。”杜五郎想解释一下,却不知该怎么说,最后只好无奈地笑了笑,把几个麦糖种到地里。

之后,杜菁就带着她弟弟,每天拿着个小铲子到处挖,不仅没有种出东西来,还将花园中的藤蔓铲掉了许多。

杜五郎也不骂她,说杜菁不喜欢藤蔓,我们就改种竹子吧。

可当他抱了一把竹苗来,转头却不知女儿跑到何处去了……

杜菁蹑手蹑脚地摸到了杜妗的屋外,探头往里瞧去,只见杜妗正坐在桌前,执笔对着纸发呆。

“姑姑,你真好学啊。”

杜妗抬头,见是杜菁走了进来,眼中柔和了一些,神情却还是淡淡的,道:“算是吧。”

杜菁走到桌边,想看看她写的什么,却被她直接拿了本书把稿纸盖住了。

“姑姑在写什么啊?”

“大人的事,小孩子不要管。”

这般一说,杜菁反而更加好奇了,平时里便留意起她的事来。

以往杜妗太忙,杜菁其实不太了解这个二姑姑,只知所有人都怕她。

“阿婆,二姑每天都在做什么啊?”

“她在学习道法,好当个道士。”

卢丰娘随口敷衍着孙女,转头与杜有邻议论起杜妗,却是担心不已。

“看她每天出神,怕不是在计划着什么大事吧?”

“能有什么大事?”

杜有邻漫不经心地答着,他近来准备写一些著作。

以他宰相的名望,著作传世很容易,可写得若不好,反而会贻笑大方,被耻笑千年,因此他十分慎重,结果提起笔来,倒不知该写些什么了。

“你说,老夫写陛下诗词的集注,还是写天宝至正兴年间的风波为好?”

“写集注吧,不容易招祸。”卢丰娘道:“二娘也是有大本事的人,万一对陛下心怀恨意,正在联络旧部呢?”

“你莫杞人忧天了,若再敢这般,那可没好下场。”

杜有邻说着,心中不由蒙上了担忧。

毕竟以杜妗以前的权势,多少还是有一些忠心耿耿的旧部的。

卢丰娘叹道:“我算是明白了,杜家是没有出皇后的命,每次要往这件事上搏一搏,都要一落千丈。”

“异想天开,若非是她有这等不切实际之想,老夫的相位……唉,罢了,睡吧。”

次日,他开始准备写薛白的词句集注,对这件事他很有把握,觉得自己算是当今最熟悉天子的文人,一定能比旁人更能做好这件事。

可等到笔墨铺开,许久,笔尖凝出一滴墨水,“嗒”地落在纸上了,杜有邻还是一个字都没写。

以哪首诗词开篇呢?

院子里蝉鸣鸟叫,杜菁不知何时已跑了进来。

“阿翁,你执笔一筹莫展的样子,和二姑好像啊。”

“我不是一筹莫展,是在思忖。”杜有邻揽过孙女,笑道:“这个成语是你阿爷教你的?”

“阿爷可不说成语,是大姑教我的。”

“你阿爷是个不学无术的。”杜有邻道:“这‘不学无术’也是个成语,你阿爷从小就不读书。”

“阿爷也读书呢。”

提到儿子,杜有邻嗤之以鼻,道:“他能读什么书。”

“阿爷读《君国利病书》啊。”

“哼,那算什么书,不务正业。”杜有邻道:“这‘不务正业’也是个成语。”

“我还知道一个!”杜菁高举起手,道:“不速之客。”

“对对,这也是个成语。”

杜有邻点头不已,展露出了满意的笑容,问道:“也是大姑教阿苽的吗?”

“不是,是方才有人来找二姑,我听到他们说的……对了,还有一个成语,是‘不请自来’。”杜有邻表情一僵,才反应过来,道:“可我没听说有人拜访啊。”

杜菁年纪虽小,却很聪明,知道自己说漏了嘴,遂不再多说,吐了吐舌头跑掉了。

杜有邻连忙起身,大步往杜妗所在的院落赶去,到了一看,里面并没有人。

他立即就想到卢丰娘所说的杜妗有可能闹出事由来,不禁大为着急,忙不迭地到处去找,出了后院小门,见门外栓着几匹骏马,再一抬头,前方正是一片竹林,他遂往那竹林赶去。

走了不多时,听到了说话声,走近,是三个男子正坐在林地里说话。

“你们是何人?!”杜有邻喝问道。

不料,对方听得问话,竟不理会,反而起身往竹林更深处跑去,像是不愿与杜有邻碰面。

“休走!”

杜有邻连忙去追。

他年轻时也不是文弱书生,可如今毕竟老了,显然不可能追得上对方。

不仅追不上,他脚下一扭,“哎哟”一声,还滚落在小坡下,卡在几棵竹子间。

“你没事吧?”

过了一小会,那三个汉子折了回来,站在上方问道。

杜有邻似乎摔晕过去,毫无声息。

“杜公?”

“杜公?”

“下去看看吧。”

遂有一人凑近了去扶,杜有邻却是忽然醒来,一把捉住对方的衣襟。

“好贼子!休走!”

杜有邻一声喝,定睛看去,眼前这人他倒是认得,乃是禁军将领张小敬。

一看杜姈又与这等掌握重要兵权之人联络,杜有邻顿感恐惧,双目圆瞪,头皮发麻。

“张小敬,你可不能谋逆啊。”

“杜公说什么?凭白污我清白可不成。”

杜有邻也反应过来话不能这么说,否则事还未发,便等于自己承认杜妗有可能谋反了。

但此事若不阻止,任她飞蛾扑火,自取灭亡不说,还得连累满门老小。

他遂问道:“你好好的禁军将领当着,前途无量,跑来此处作甚?”

张小敬像是知道他在担心什么,遂道:“我如今是太子左率卫大将军。”

事涉太子,杜有邻听了更是惊惧。

“你们……你们莫不是想……”

张小敬摇了摇头,觉得他未免太像惊弓之鸟了,难怪要跑到少原陵来隐居。

“杜公随我来吧。”

小溪潺潺,溪边的桃花被风吹动,片片花瓣落下,随水而去。

山间鸟鸣清脆,忽有一声同样清脆的呼声响起。

“二姑,我来啦。”

杜妗转头看去,只见杜菁正站在溪对岸,卷起裤脚,趟着溪水往这边过来。

“别下去,水凉。”

话还未说完,那小丫头已经趟到了水中央,笑嘻嘻道:“水凉才好呢,夏天可热死了。”

杜妗赶过去,一把将她从溪水里拉出来,没好气道:“看你,晒黑成什么样了?回来才多久,真成了乡野村姑。”

“二姑,我来告诉你,阿翁来找你了。”

杜菁说着,一转头,却见方才与杜妗说话的是个小男孩,不由展颜一笑,过去拍了拍他的头。

“你怎么来了?与你说,少陵原可好玩了。”

“阿苽姐。”

李祚从小被管教得严,在旁人面前像是个小大人一般,可一到杜菁面前,那种稚气就显露出来。

杜菁性格天真活泼,这也问,那也问,像是长不大一般,可一回到孩子的世界里,她什么都玩过,自然有种大姐姐的风范。

“哎呀,阿翁来了。”

杜菁转头一看,见杜有邻来了,撒腿就跑。

李祚想要跟过去玩,可小腿才迈了两步,就停了下来,老老实实站在杜妗身边,对杜有邻行礼。

“见过杜阿翁。”

“老臣见过殿下。”

杜有邻苦着一张老脸,皱得不成样子。

这是因为心忧。

很多话,他不愿当着李祚的面说,遂喝道:“阿苽,你过来!”

“来啦!”

杜菁又跑了回来。

“你带殿下到大堂歇一歇,我有话与你二姑说。”

“好呀,我们走吧。”

很快,两个孩子就走开了。

杜有邻长叹了一声,苦口婆心地道:“为父知你有能耐,能笼络张小敬,把太子带过来,可与陛下作对这是找死啊,陛下容了你一次……”

“殿下是自己来的,他想我了。”

“荒唐!”杜有邻道:“他想来就能来吗?他才多大?大人们居心叵测,小孩子懂什么。”

杜妗有些不耐烦,道:“阿爷以为我在做什么?”

“你一天天心神不属的,还能在想什么?!”

“呵。”

杜妗竟是不作理会,轻呵了一声,转身走掉了。

若问她在想什么,她近来确实有个烦恼。

那件事对于她而言也是一个难题,苦思冥想也没能解决。

她沿着溪边走了一段路,渐渐听到前方传来欢声笑语。

那是个踏青的营地,扎了几个帐篷,有几个女使正在溪边看风景,见她来了,纷纷转头看她,看得她十分不自在。

“杜二娘这边请,娘子正在等你。”

“好。”

杜妗淡淡应了,随着一个女使走到树荫下的一个凉亭。

凉亭里正有人在打骨牌。

“碰。”

笑靥如花的女子出了牌,抬眸见是杜妗,微微颔首。

一抬眸间的风情,使周围的山花黯然失色。

杜妗握了握袖子,那里面有张纸,是她近日苦思冥想写好的给杨玉环的道歉信。

这便是她近来最大的烦恼。

她被要求向杨玉环致歉,却实在不知该如何开这个口……

转眼就过了秋天,天气开始转凉。

正兴七年又快要结束,搬回少原陵的杜家在这一年过得十分平淡。

杜五郎很喜欢这种闲居的生活,随心所欲,不会被世俗的**所催促。

世人觉得权力与财富最好,可那毕竟是世人觉得。

他每日伺弄一些花草果树,也学着耕地种菜,种得不多,也就一两亩,收获些食材来研究吃的就够了,闲时则看看书,偶尔也会写些心得。

这些心得很杂,关于农作,关于果树,关于对过去的回忆与感悟,还有对书籍报纸的看法。

他近来在看一本《君国利病书》,是一个名叫顾炎武的人发在报上的,被人整理成书。不太好看,晦涩难懂,他每天也只看一页两页,有时候还返回去看,但没搁下过。

因为他听旁人都说这书看不懂,可奇怪的是,他却觉得自己能够理解。

但他认为对方的看法太过了,因此也会写一些不同的看法,提出更温和的主张。当然,只是心血来潮时随手写几句而已。

他文采不好,用的都是大白话,也没有想过要整理成著作,纯粹是山居生活的自娱自乐而已,快一年了才写了数十页的随笔。

倒是杜有邻写的天子诗词集注有了些进展,已做了大部分的收集与点评。

这天,少陵原下了小雪,杜五郎闲来无事,随手翻看了一下杜有邻的集注,点评了几句。

“这些年给陛下诗词作集注的人如过江之鲫,阿爷跟风做这件事,能有何新意?”

“我懂陛下。”

“阿爷若懂陛下,那便不会辞官了。”

杜五郎是随手一翻,从中间看了几篇注释,觉得与诗词的本意多有出入,摇了摇头。

接着,他无意中翻到了第一页,却是愣了一下。

“阿爷选的这首开篇词,我竟从未听说过,是陛下作的?”

杜有邻得意,抚须道:“不错。”

杜五郎眯了眯眼,先仔细读了那序。

“四月六日,樊川道中遇雨,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他不由在想是哪个七月六日,至少前面五六年间,他都记得薛白没来过樊川。

是香积寺收服叛军那一次吗?

看词意是像的……那是首《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杜五郎反复念叨了这词,又看向下面的集注。

说心里话,杜有邻的集注写的很一般,不叙说背景,只说自己当时正在伴驾,是如何如何心情。

“阿爷,这词,陛下是何时做的?”

“想知道吗?”杜有邻道:“待老夫的集注大成之日你便知道。”

他一把拿回自己的著作,哼了一声,自语道:“说老夫跟风,别看!”

杜五郎是万事不萦于怀的人,从来不挂着心事。

但这日之后,他心里又惦记起薛白了。

他开始有一个猜测,也许陛下并不怪杜妗,并不怪杜家呢?

每次这个想法冒出来,杜五郎都会将它重新压下去。

他告诉自己,伴君如伴虎,既然隐居了,就不要再卷入权力的漩涡。

因念着这些事,他有时夜里也会睡不着,想着权力对薛白的改变,之后再读《君国利病书》,他的感悟又大不相同。

迈入寒冬,这天夜里忽然下了大雪。

前半夜雪花籁籁而落,后半夜风吹的窗户咯咯作响。

他披衣起来,磨了墨,提笔在纸上写下了“君权”二字,之后斟酌着,不知如何下笔。

忽然,他似乎听到了什么,推门而出,往后方的院子里看去,果然看到了那边院里亮着灯火。

杜五郎想了想,往那边走去,先到马厩看了看,见里面有一匹骏马异常显眼。

他遂上前拍了拍院门,问道:“阿姐,睡了吗?”

一推门,只见廊下有一人正在赏雪,因听得拍门声,那人转身想要进屋。

“慢着。”杜五郎已抢先一步唤住了对方,道:“你是谁?!”

才问出口,他其实已经认出了对方。

眼前的场景似曾相识。

风雪中,廊下那人转过头来,在积雪的映照下,显出了一张杜五郎久违了的脸,从容不迫地给了回答——

“薛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