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满唐华彩 > 第634章 驱动力

满唐华彩 第634章 驱动力

作者:怪诞的表哥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0-30 20:22:59

第634章 驱动力

第634章 驱动力

正兴八年,丁未羊年。

开年之后朝堂上最大的一件事是江南东道常平司使元结上了一道奏折,恳请再派一支船队远洋。

元结是当今天子最早的党羽,春闱五子之一,安史之乱爆发后的这些年,他并未太多地参与权力之争,而是接连出镇了河东、江南等要地,属于实干派的臣子。

他之所以暂时还未拜相,反而是因为与天子的私谊太近,不愿使人非议天子任人唯亲。他这些年已积累了足够的经验与资历,一旦回京必定入中枢。

可他作为天子心腹留任江南东道,实则担负着巨大的使命,决定要办成一件对大唐影响至为深远的大事,那就是远洋。

薛白早在登基之前就开始筹备此事,而过去近十年的时间里,朝廷已为此投入了不计其数的财力人力,可始终没能够看到结果,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怀疑天子是否在这件事上犯了错误。

元结的奏折递到政事堂,果然遭到了反对。

这次,薛白没有太过强硬,表示了他支持元结的态度之后便放由宰相与群臣们商议。

他已是个炉火纯青的帝王,有了更多达到目的的手段,不再会与臣下硬碰硬。

而臣子们如今也十分敬畏他,不再会像以前一样出于其它目的而反对他,而是实事求是地考量。

毕竟,这种持续巨大投入而看不到结果的事,对于百姓也是一种沉重的负担。

在这样的气氛下,却有一个非常隐秘的消息在重臣们之间悄然流传开来。

三月初三,被派往江南东道的御史中丞皇甫冉回到了长安。

皇甫冉亦是天子心腹,春闱五子之一,与元结也是至交好友。

他归朝之后上奏支持元结的建议,并坚定地认为远洋必然会有极丰厚的回报,用的是“一本万利”的字眼,可在奏折中却丝毫不提及理由。

此事本就议论纷纷,皇甫冉的奏折虽再次引起轩然大波,甚至有御史弹劾他为了逢迎圣意,不顾百姓负担,称之为佞臣。

为此,崔祐甫私下见了皇甫冉一面。

“你也是久在官场之人了,岂能犯这种错?以你与元结的私交,不问缘由地支持他,有失公允,何况你还是御史台的主官。”

“自有缘由。”皇甫冉道,“但暂时却不便透露。”

崔祐甫问道:“有何缘由连宰相都不能知晓?”

“陛下自然会告知右相。”

闻言,崔祐甫一挑眉,感到此事的不同寻常。

若有隐情是李泌知晓的,不该瞒着他才对,除非,是特别重要的大事。

“茂政,你我相识相知这么多年,我的人品你信不过吗?”

“绝非信不过崔兄,只是……”

皇甫冉显得十分为难。

他以前曾在洛阳龙门一带求学,受过崔家的恩惠,彼此确实有交情且互相信任。

思来想去,他还是开了口。

“其实,不提此事并非为了保密,而是我们还未探查清楚。”

“何意?”崔祐甫愈发好奇了。

皇甫冉道:“我这次归京,给皇甫淑妃献了一个礼物,是一串以碧绿色宝石制成的首饰。皇甫淑妃认为太贵重而不收,可它并不贵重。”

“为何?”

“崔兄若到右藏库,一看便知。”

崔祐甫依旧不解皇甫冉藏藏掖掖的话到底是什么意思,遂在数日后,想办法亲自去了右藏库。

他以往也来过,这次来却发现后方有一个仓库被锁上了。毕竟是宰相,他找来度支使将那厚重的门打开,不由愣了愣。

里面的景象,既富贵,却又俭朴。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堆积成山的金矿石,上面还带着泥土,像是从地里挖出来的破石头般被随意丢在那。

转头,是一块块巨大的绿宝石,想必皇甫冉说的首饰便是从上面敲了几块下来制成的。

目光扫过,红色的玛瑙,白色的象牙,比人高的珊瑚,十余张完整的犀牛皮……铺满一地的银块与铜石成了这里最不值钱的东西。

崔祐甫看着它们,呆立了很久,离开后第一时间去找到李泌。

李泌听了他急促的脚步声,抬起头来,道:“看来你已知晓了。”

“怎么回事?陛下说的海外宝地,找到了。”

“海上从来不缺宝地,重要的是值不值得费力去找。”

“莫卖关子。”崔祐甫道,“这是有船队回来了?为何不昭告天下?”

李泌目露沉思,没有马上回答。

崔祐甫大步上前,往他桌案上看去,只见上面摆着一张大地图。

那地图很破,上面的图案与字迹十分杂乱,墨水的颜色深浅不一,该是在数月到数年间一点点画的。

“这便是船队画的地图?”

“不错。”

崔祐甫眯了眯眼,先从大唐往西看,手指一点,道:“这是大食。”

他当然知道大食,还知大食如今也正处在强盛之际。

因朝廷已经平反了高仙芝的冤案,而高仙芝对当年怛罗斯之战的败迹一直耿耿于怀,收集了大量的情报递回长安。

“疆域倒真是广。”

崔祐甫的目光继续往西,又看到了一个像“巴格达”一样被以大字标注出来的城池,名为“君士坦丁堡”,他略微有些讶异,但并未有过多的关注。

再往西,地图上简单勾勒出了两片巨大的土地,上面除了“新大陆”之外什么都没写。

终于,崔祐甫皱起了眉,道:“这是怎么回事?”

“圆的。”

李泌吐出两个字,拿起桌上的地图,将它首尾卷在一起,于是,一道道线条重合了起来。

他喃喃道:“我们所在的这一方天地是圆的,我的‘天圆地方’是错的。”

这个理念他们并不是第一次听闻,薛白早已试图把它灌输给一些人。

但以前李泌、崔祐甫等人对此是不以为然的,认为只是天子的异想天开。

直到这次,归来的船队证实了它。

李泌的声音很低沉,因为他现在有种万物崩塌了的感觉,他过去所信奉的一切都有可能是错的。

“不可能。”崔祐甫道,“地怎么可能是圆的?”

他低下头,脚下的土地是如此的平整。

李泌拿出一个鞠球,道:“对于一只蚂蚁而言,这个鞠球也还算平。试想,鞠球若更大,大到一望无际,大到周长数万里、数十万里又如何?”

崔祐甫亦是极聪明之人,自然就能明白,但他很快发现了不对。

“若如此,在下面的人如何不会掉下去?”

“我们总觉得东西是往‘下面’掉的。”

“难道不是吗?”

李泌随手从桌上拿起一个苹果,一松手,苹果“啪”地掉在了地砖上。

他问道:“你看,他是向下掉了吗?”

崔祐甫道:“不错,向下掉了。”

“掉在哪?”

“掉在地上。”

“是啊,它往地上掉了。”

李泌又拿出两块磁石,把一块放在手掌之下,另一手拿着另一块,从上方一点点的接近。

一声轻响,手掌上的磁石被瞬间吸到了上方。

崔祐甫愣了片刻,明白过来。缓缓伸出手,拿起那颗鞠球,道:“你是说,这颗球吸住了一切。”

“陛下说,这叫‘重力’。”李泌道,“我一直以为他是随口说着玩的。若是真的,那就……”

对他而言,这些若是真的,那就太可怕了。

崔祐甫一时也无法消化这样的颠覆认知,摇了摇头,把思绪拉了回来。

“朝廷不公布船队回来了的消息,便是因此?”

“这是一部分原因。”李泌缓缓点点头,道:“朝廷还没准备好向世人告知此事,但还有别的原因。”

崔祐甫想了想,问道:“是担心民间为求财而擅自远洋,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船队去时,有船只一百六十艘、一万五千余人,归来时却只有不到三十艘船、一千余人。除了海上的风浪大,容易迷失方向,食物与饮水不足,还有当地土著的敌意,以及瘟疫。因此,大量的船工都是死于疟疾,远洋风险巨大,便是朝廷要再次组织船队前往,也得做更充足的准备,不宜让民间知晓。故而,此事尚不急着公诸于世。”

转眼又到了夏天,朝中依旧有官员反对造船远洋之事,认为国库已负担不起,但有些变化已在悄然发生着。

洛阳,寿安县。

崔家的锦屏别业比以往萧条了一些,但崔家作为最先支持天子变法的世族,终究是得以保全。

这日,崔洞被家主崔璩唤到了面前。

“你与皇甫冉交情依旧不错吧?”

“是。”

之前皇甫冉去往江南巡视,崔洞还去送了行,作了一首诗,名为《送皇甫冉往白田》,诗曰“江边尽日雉鸣飞,君向白田何日归。”

崔璩沉吟着,手指在膝盖上轻轻敲着,又道:“那你可知,不久前皇甫冉又上了一封折子,建议允许商旅参与造船远洋一事?”

“不知。”崔洞应道,他对这些不感兴趣。

崔璩便拿出一封报纸,丢给了崔洞,道:“自己看吧。”

“天地是圆的?!这不可能……”

崔洞先是看了头版,当即摇头要批驳这种颠覆他认识的理念。

然而崔璩根本不在乎天地是圆是方,道:“看后面一版。”

崔洞翻过报纸,见后面的版面上说的是江南东道海政衙门向商旅募集一千万贯,也可以是等价的人力与商品,甚至经验技能,而船队所带来的财富将依投入的比例“分红”。

“这是?”

“你怎么看?”

崔洞道:“这等傻事,竟有人愿意做?”

“我们做。”

“叔公?”崔洞讶然,大为不解。

崔璩不像是在开玩笑,眼神深沉,缓缓道:“我得到一个机密消息,此事确实是一本万利,因此,我要你去找一趟皇甫冉,探问清楚……”

他虽没说消息是何处得来的,但底蕴这般深厚的世家大族,自然在朝中有各种各样的故旧,本是耳目最为灵通的一批人。

一个月后,崔洞就在皇甫冉的安排下,前往江南东道。

舟车劳顿到了华亭县,他意外地发现前来的世家大族、巨贾豪门并不在少数。有些名门虽然不是派子弟出来,却也派了家中管着经商的人来。

崔洞与这些人交谈,得知他们都与朝廷重臣有所瓜葛,无怪乎能得到这样机密的消息。

……

在华亭县待了七日,崔洞赶回寿安,向崔璩回报了他的所见所闻。

“确实是发现了金矿,就在船队登岸没多久。但他们也受到了当地人的袭击,再加上疟疾,死伤惨重。”

末了,崔洞道:“崔家以礼仪传家,不必参与这等逐利之事,风险太大了,走一趟船不知要死多少人。”

但崔璩的回答却很干脆。

“死些人算什么?要想做大事,死人,这是最基本的付出,我们最不怕的就是死些人。”

“可是崔家……”

“没甚可是的,既然轻易便能找到金矿,值得冒些风险。”崔璩喟叹道:“自新法施行以来,族中田亩与佃户锐减,这般下去,家族难免衰弱,须有魄力放手一搏,才能延续祖辈留下来的福荫。”

“是。”

崔洞虽依旧认为崔家不宜放下脸面操持商旅贱业,但知自己拦不住此事,遂不再多说。

“你再去找皇甫冉一趟。”崔璩亲手拿出一个匣子来,道:“直接把钱带去吧。”

他做事颇有魄力,当年说支持薛白就放弃利益表态支持,如今这么大的事,一旦决定了也是立即拿出钱来。

崔洞接过,正要告退,转身走了好几步。

“慢着。”

崔璩忽然唤住他,又问了一句话。

“真的有船队回来了?”

崔洞虽反对此事,从未考虑过这个问题,讶道:“叔公为何这么问?”

崔璩将他的惊讶尽收眼底,缓缓道:“事不预则不立,欲成事,必先考虑好一切可能。比如,万一此事是个骗局。”

若没有数十年的人生经验,做不到如此谨慎。比如崔洞就毫无这种防骗意识。

可崔洞仔细一想,就知崔璩这是过份担忧了。

“叔公是担心元结蒙蔽天子?放心吧,此事根本就不可能有假。”

“为何不能?”

“黄金、奇珍异宝,我都是亲眼所见,也看到了发疟疾的船只,他们还带回来了一些俘虏,打扮怪异,言语奇特,与过往所见蛮夷皆不同。谁都布不出这样一场大戏,那许多东西,编也编不出。”

崔璩听了点了点头,道:“是老夫多虑了,去吧。”

仅在两个月后,江南东道海政衙门便收到了诸多世家大族的募款,再一次开启了轰轰烈烈的远航准备。

国库的巨大负担被转移到了公卿世胄头上。

这是朝臣们完全没能想到的。经过变法,天子与公卿世胄本已成了水火不容的关系,可这次公卿世胄们却是鼎力贯彻了天子的意志。

当然有人能想明白其中的关节,暗忖只要利益所致,果然是有钱能使鬼推磨。

但不得不承认,终究还是这些公卿世胄消息灵通、眼光长远。

渐渐地,在远洋发掘了大量金矿之事开始瞒不住了,一些细节随着时间被一点点披露出来。

时间很快到了三年之后。

正兴十一年,庚戌狗年。

崔洞再次动身前往华亭县,这次,他感觉自己受到了怠慢与敷衍。

在海政衙门喝了第三壶茶之后,他终于愤然拍案,怒叱起来。

“让管事的人出来见我!”

又过了好一会儿,终于有一双官靴迈过门槛,有个青袍官员不紧不慢地过来。

崔洞转过头,在见到来人的那一刻,脸上的不悦之色僵住了。

“砚方?”

“江南东道海政司主簿袁志远,劳崔郎君久等了。”

崔洞听说过这个书僮之事,知道他在前些年考中了进士。当然,这些年朝廷不断增加中榜的名额,进士在崔洞眼里已是愈发不堪了。

相应的,门荫官员在朝中的比例也一直在降低。

“我看你们是在故意回避我。”

崔洞并不与袁志远多寒暄,公事公办地道:“你可知三年来崔家往这里送了多少钱,结果呢?船队派出了两批,为何至今没有一人归来?!”

“崔郎君息怒,远航本非一朝一夕之事。”

袁志远尽力维持着不卑不亢的神态,可开口时还是不自觉地微微耸肩,出卖了他心中的紧张。

他重新请崔洞坐下,道:“海上风浪大,并不是说只要有船队平安返航,其它所有船队都能顺利。”

“那难道崔家出的钱全打水漂了吗?!”

“当然不会,我们打算再派一支船队出海。”

说着,袁志远拿出一份卷宗,道:“船坊如今有了新的造船技术,将以铁制甲板代替旧有的木料,使大船更抗风浪,只是,还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

“再投?”崔洞愤而打断了袁志远,道:“别再说了,我不会听的!”

“郎君,我不会害崔家的。”

袁志远又开始给崔洞计算一旦有一支船队归来,崔家将获得丰厚的回报,完全可以覆盖此前的投入。

同样的内容每次变着花样地说,崔洞很不耐烦,而且他也不信任袁志远。

可当崔洞想说出那句“崔家不干了”,却无法下定决心。

崔家已为远航付出太多了。

一开始崔璩也没想到此事的投入如此巨大,随着一次次往里填人力物力,崔家已经变卖了大量的田产,许多族中子弟为此闹着要分家。

而三年前出海的船队很可能不会回来了,若不再派一批船队出航,当年的投入有可能就白费了。

“郎君,想想那些金矿。”

末了,崔洞冷哼了一声,道:“此事你还做不了主,带我去见元结。”

两个月后,崔家卖了锦屏别业,钱财送到元结手中,元结盛赞了崔璩的魄力。

安抚了崔家,元结招过袁志远,夸他此事做得不错。

袁志远却有些惶恐,道:“使君,消息只怕是压不住了。”

元结微微一叹,道:“能瞒多久就瞒多久吧。”

袁志远应喏,退了出去。

有个消息,他其实早就知道,但却没有告诉崔洞,因此心中稍有些内疚。

很快,他压下了这份愧疚,想到了当年阿姐的死,不认为自己有理由提醒崔洞。

“两清了。”袁志远喃喃道。

就在锦屏别业卖出之后十天,一个对崔家如同平地惊雷的消息传到了寿安县。

得知消息时,崔璩正在教训族中带头闹分家的子弟,一开始没听清。

“什么?”

“说当年船队归航之事是假的……”

“呵。”崔璩道,“这等谣言,老夫听得多了。”

“有知情人说漏了嘴,当年并没有船回来。那些船员都是找人演的,黄金宝石都是从别处搬的,就连那俘虏也是昆仑奴扮的。”“恐怕这知情人才是假的。”崔璩道:“我能信他?此事朝廷不承认,旁人如何说都没用。”

“阿郎看这个。”

被递上来的是一封报纸,乃是东都的《新思报》,这报纸虽是民间办的,但一向实事求是,所报之事从来都是经过仔细考证,就连崔璩也颇为信它。

报纸以很大的版面讲了关于远航船队归来的疑点,是报社的主编姚汝能亲自执笔。

姚汝能不知如何找到了一份很早以前的公文,乃是颜真卿关于远航一事的对奏,其中提到天子执意远洋的目的在于名为“玉米”与“土豆”的高产粮食,而远航船队归来之后,世人还未见到这两物。

看到这里,崔璩依旧不信,认为有可能是天子搞错了。

他接着往下看,姚汝能这些年一直在寻找远洋归来的船工,然而,关于远洋的各种传闻虽然一直层出不穷,但姚汝能从未见过真正的去过新大陆的船工。

写这样一篇文章,姚汝能不会有任何好处,但妨碍天子的远洋大计,却有可能落得重罪。崔璩看罢,心中已信了八成,脸色渐渐衰败下来。

“玩了一辈子的鹰,最后被鹰啄了眼啊。”

“叔公。”崔洞见崔璩如此颓废,不由安慰道:“这么大的事,朝廷不可能骗我们。依我看,姚汝能必是信奉‘天圆地方’,不相信天是圆的,才胡编乱造。”

“你还不了解当今天子的性情吗?他要做的事,无论如何都必须做成,前两批船队不能回来,朝廷不堪重负,群臣反对,他不甘就此放弃,因此设了个局坑我等,至于那些海外奇闻,他能写出《西游记》,有什么是编不出的?”

崔璩说到后来,喉头一甜,竟是喷出一口血来。

“叔公!”

崔洞连忙上前去扶,却被喷了满脸的血,再一看崔璩,已是面如金纸、气若游丝了。

没过几天,崔璩撒手人寰。

从此,博陵崔氏在寿安县这一支也渐渐开始散了,族人都闹着分家,还有不少人把在海政司的股权贱卖了出去。

作为替崔家奔走此事的人,崔洞在其后很长一段时间承受了巨大的痛苦。

叔伯兄弟与他反目成仇,本该相扶相持的族人们骂他、恨他。

为了平息众怒,他变卖了他所有的私产,宅院、田舍、收藏,待到连书籍字画都卖了,他向友人举债,补偿了族人们在远航之事上的投入。

他拿到手的只有那越来越不值钱的海政衙门的券书。

“读书读傻了,人家说‘天地是圆的’你也信。”

当把最后一笔钱交出去,有族人把券书丢在崔洞脸上,讥讽了他一句。

崔洞没说什么,俯身拾起那落在地上的券书,想了想,张开手掌。

“嗒。”

券书又落在地上。

他再拾起、放手,如此数次之后,他才小心拍掉券书上的尘土,转身离开。

崔洞再一次去了华亭县。

他闯进海政衙门,只见袁志远正在与别人大谈着远洋的收获,他遂上前,一把拎住袁志远的衣领。

“崔郎?第三批船队已经出海了……”

“该死。”

崔洞骂了一句,一拳便打在袁志远脸上,将他打翻在地。

“崔家救你养你,放你去搏前途,你不思报答便算了,却反过来害我!”

“船队会回来的。”

袁志远也不还手,抱着崔洞的腿,以背部承受着击打,嘴里喊道:“这次连林济也去了,他一定会回来的。”

“蠢材。”崔洞还在骂。

但他知道林济是谁,林济当年与袁志远一起过了童试,一起在寿安县学读书,是正兴七年的状元。

因都是寿安县人,崔家对这个状元十分关注,还派人调查过,知道林济有济民社的背景,是当年天子在偃师县就开始培养的人,可谓天子嫡系。

“林济年纪轻轻中了状元,万人瞩目,风光无限,若非有十足的把握,他怎会去远航?”

袁志远说着,想到船队出航时,甲板上那个坚定的背影,渐渐红了眼眶。

作为平生挚友,他曾经极力劝说林济不要登船,可当时林济决心已定,九头牛都拉不回来。

——“我要去,我信陛下所言的一切,在天地的尽头还有一方广阔天地,当今世人不信,我便要为陛下证明给世人看!”

崔洞摇头,喃喃道:“我赔进去的一切,不是他一条性命能补偿。”

“那就让他带回满船的黄金,让你知道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

“呵。”

他放开袁志远,转身走了出去。

从这天起,崔洞变了。

他定居在了华亭县,不再写诗、不再清谈,改掉了很多世家公子的习惯,他钻研地圆说、读当今天子的言论,改变了以往的态度,开始信奉这一切。

渐渐地,他竟是成了当今天子最虔诚的拥趸,坚信并宣扬着远航一定会成功。

他过去的朋友对他十分失望,认为那个高冠博带、文采风流的崔洞已经消失了,成了一个盲目而庸俗的人,相聚之后,每每摇着头评价一句。

“他疯了。”

如此,又过了数年,崔洞已成了一个离群索居的怪人。

而这些年间,那些前往西洋贸易的近程船队也带来了不小的收获,世上已少有人再谈论那些远洋的船队。

正兴十六年,元结返回长安述职,薛白在宣政殿召见了他并屏退左右。

两人已许多年未见了,薛白看着元结两鬓的白发,叹道:“次山兄也老了啊。”

“臣身虽老,心不老。”

“朕欠你一个宰相之位。”

元结道:“没能为陛下办好远航之事,臣无颜回朝。”

“你还信朕吗?”

从他们的对话看得出正兴八年船队归来之事确实是他们伪造的假像。

这些年,谎言渐渐被拆穿,薛白并不放在心上,因他知道早晚必然能有结果的。

最难受的人反而是元结,每每要徘徊在相信与怀疑之间。

“信。”元结道,“陛下放心,这些年海运贸易渐兴,朝廷在海政上的投入很快就能收回来。”

薛白笑了笑,道:“你我所求的不是这点利益,而是大功业。”

说过此事,薛白话锋一转,却是提起了几个世家子弟。

“朕听闻崔洞如今还在支持海政?”

“是。”元结道:“但崔洞如此,乃别无选择而已。”

薛白道:“他做了对的选择,既然信朕,要不了多久,他会有巨大的收获。”

元结不知天子是何心思,想到之前以新法打压世家,沉吟道:“倒是让他捡了个便宜……”

“就让他得,无妨。”薛白道:“就由他开始,让世家贵胄们把目光从土地上移开,看看更广阔的海洋。”

这才是薛白布局的最大原因。

他对付世族的手段并不仅是打压,还有引导,以利益将他们从兼并土地引导到探索海洋,才是解决积弊,开拓未来的出路。

朝廷缺的并不仅是远航的财力物力,而是改变。

而此时,第一批像崔洞这样的世家子,还处在丧失了固有优越生活的沮丧中,丝毫不知自己将迎来怎样的泼天富贵。

这年冬月初九,元结还没返回江南东道,海边有渔民看到了天际有大船缓缓驶来。

“又有商船回来了!”

人们呼喊了几句,纷纷往港口赶去,将各种菜肴、果蔬、糕点担了放在路边叫卖,准备向那些船工们狠狠赚上一笔。

一开始,人们都习以为常,认为这是从西洋归来的船只。

直到有人忽然喊了一句。

“林济?是你吗?!”

时任海政司使叛官的袁志远见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忽丢开了手里的文书,大步朝那边赶去。

有人转过头来,显出一张黝黑的脸,根本不像当年那个年少成名的状元郎。

袁志远愣了愣,一瞬间有些失望。

可等他定睛再一瞧,脸上顿时展露出了狂喜之色,不等大船停稳便踩着索梯爬了上去,扑过去与林济拥在了一起。

接着,林济身上散发的一股恶臭入鼻,袁志远差点呕了出来。

“哈哈哈。”

两人大笑不已,而当年他们相继中了进士时也不曾有过如此狂态。

“来。”林济拍了拍袁志远的肩,“带你看看。”

“早便看到你们的船吃水很深。”

两人脚步很快,蹬蹬蹬地便走下舱底,中间袁志远走得太急,还绊在绳索上摔了一跤,手在一块大石头上擦破了皮。

他撑起身来,才发现像杂物丢在地上的是一大堆铜矿石。

再往货舱看去,只见里面堆满了金银。

林济却对这些不屑一顾,直接带着他继续往前,直到推开一扇舱门。

“这是?”

袁志远愣了愣,意外地发现这间舱房上方竟是有阳光照下来。

他低头看着地上满地黑乎乎的东西,道:“这是土?”

“别动。”

林济见袁志远要伸手去挖地上的土,连忙拦住,道:“我种了作物。”

“作物?”袁志远眉毛一挑。

“再跟我来。”

林济兴冲冲地又推开一个舱房的门,里面堆着的是一个又一个的麻袋。

他解开一个麻袋,从里面掏出一个东西直接往袁志远嘴里塞。

“吃。”

“这是?”

“我也不知道。”林济道,“但也许就是陛下说的高产作物。”

“那我尝尝。”

袁志远也是心大,一听这话,张嘴便咬。

“啊!”

不多时,袁志远大呼起来。

“嘶……好痛,嘶……嘴唇烧起来了……嘶……”

开春,长安南郊,少原陵。

“这叫‘土豆’,这叫‘玉米’,这叫‘花生’,这叫‘红薯’,至于这个,就是个柿子。”

杜五郎手持着一把小铲子,在菜园里挖了土,之后与家人辨认着刚送来的新奇作物。

薛运娘不由惊奇,问道:“五郎怎么全都认的?你以前见过吗?”

“也算见过。”杜五郎抚着长须,缓缓道:“陛下以前画给我看过。”

说着,他看了眼身后的儿女们,又与薛运娘道:“往后我们的孙辈,便用这些作物当小名吧,好养活的很。”

“阿爷,我可还不想成亲,阿姐都还没嫁人呢?”

“阿苽人呢?”

“殿下也要来看阿爷种土豆,阿姐去迎他了。”

“那我有失远迎了啊。”

杜五郎随口感慨了一声,心里想的却是“种土豆有什么好看的,一国储君,正事不干,跑来瞎晃。”

不一会儿,杜菁带着李祚过来。

两人都已成年,一个出落得亭亭玉立,一个长得魁梧英俊,并肩走来,仿佛一对璧人。

薛运娘见了,脸上不由自信地泛起笑意来。

杜五郎却是皱了皱眉,让小儿子杜葵去挤到两人中间将他们隔开。

其实他与天子早已恢复了当年的友谊,但对于权力斗争的畏惧已然深入内心,使他不愿意让女儿与东宫来往过甚。

前些时日,他还在写了一幅字挂在书房。

内容是“谨小慎微,如履薄冰”。

眼看李祚隔着杜葵还在与杜菁说话,杜五郎上前,道:“殿下。”

“叔父。”

李祚彬彬有礼地行了礼。

他每年都会来少陵原几次,与杜五郎也是相熟的。杜五郎不好行君臣之礼,遂道:“你是二姐的干儿子,唤舅舅就好。”

李祚颇有急才,应道:“若叔父愿入朝为官,必不失国舅之礼。”

杜五郎也就是在小一辈面前摆谱,实则根本不敢做此招祸之事,连连摆手道:“我与你说笑的。”

“是。”

李祚只应了一个字,却能够通过神态表现出想让杜五郎当岳丈的心思。

杜五郎招架不住这年轻人,摇了摇头,道:“种土豆吧。”

他这些年闲居田园,种庄稼果蔬颇有一手。让人意外的是,李祚竟也对这些事不陌生,谈起这些作物怎么种头头是道,想必是与薛白学过。

别的作物都种完,杜菁拿起一棵红色的小果子问道:“这是什么?”

“辣椒。”

杜五郎正想回答,李祚已经抢先说道。

“说起这辣椒还有桩趣事,船队才回来,海运司使判官袁志远便咬了一口这辣椒,辣得嘴巴冒烟。”

听了这话,杜菁不像旁的小女子只会笑咯咯的,而是偏头一想,道:“他遭此小厄,却让你记得他的名字,值了呢。”

她这性子,不太像杜五郎与薛运娘,倒是与杜妗有几分相似。

李祚会心一笑,从杜菁手里接过那棵辣椒,剥开了,道:“辣椒与土豆不同,种子在里面。”

杜五郎当然知道,抢过那种子,种了下去。

待他扭头,正好见杜菁闻了闻李祚的手。

“呀,好呛,这东西真的能吃吗?”

李祚道:“杜叔父最擅长研究吃食了,可知这辣椒怎么吃?”

“试试吧。”

杜五郎擦了擦手,从他的菜棚里摘了些菜,领着众人去生火作饭。

研究新的菜谱算是他闲居生活的乐趣之一,今日这些新作物送来,除了种一部分,他早就跃跃欲试,想鼓捣些新菜了。

让厨娘杀了一只鸡,洗了些土豆,杜五郎犹豫了一下,还是道:“把那辣椒也切些来吧。”

这些菜他也是第一次做,可脑海里却总能回想起年轻时与薛白闲聊的场景。

很快,随着噼里啪啦的声音,锅里腾起一阵白烟,呛得在外面等的年轻人连连咳嗽。

李祚却很开心。

少陵原杜宅,是他如同牢笼的东宫生活之外最放松的地方,只有在这里,他才能如普通人一样说笑,闻烟火气。

不一会儿,菜便好了。

不多时,菜肴做好端了上来,众人也不分尊卑长幼男女,在一张圆桌边围坐下来吃饭。

自从薛白走向了权力巅峰,他过往的一些习惯与观念反而在杜五郎这里保留了下来。

“这真的能吃吗?我不会也冒烟吧?”

杜菁看着那盘香喷喷的土豆烧鸡,眼睛里透出了警惕之色。

但她却是众人中第一个伸筷子夹了土豆的人。

吹了两口气,把那裹着汤汁的金黄土豆放入口中一嚼,她眉毛一挑,显出了讶然之色。

“好吃吗?”

杜五郎不急着尝,而是等着女儿的反应,微有些紧张。

只见杜菁用力点点头,非常肯定地道:“好吃!”

杜五郎这才浮现出了笑意。

这天他心情好,待到夜里,旁人散去,李祚说想请教他一些学业上的问题,他也答应下来,还难得拿出一瓶酒来,打算与李祚对酌几杯。

“你酒量如何?莫不是与陛下一般?”

李祚道:“也就是酒量,我比父皇略胜一筹。”

他这话听着像是谦虚之言,待两杯下肚之后,他脸上泛起红晕,人也微微摇晃起来,杜五郎便知他说的是实话。

此时不让李祚再喝已经晚了,杜五郎还想把酒收走,李祚却是把酒壶夺过来,自酌了一杯,双手捧着敬向杜五郎。

“叔父,此事本该由父皇与你提,但男儿大丈夫……自己的事自己作主!”

李祚说话已有点大舌头,但眼神中却也带着清醒与坚定。

“请杜叔父同意将阿苽姐许配给我!”

“你喝醉了。”

“没醉。”李祚愈发坚定。

杜五郎抚须不已,暗忖果然不该与这小子走得太近。

他是不情愿嫁女到东宫的,杜家已经在这方面栽了两次大跟头,对这等富贵避之唯恐不及。

可只悔当年没搬家到更远之地。

思来想去,他计上心来,长叹一声,拍着李祚的肩,道:“我找人算过一卦,杜家出不了皇后嫔妃,如此,你还敢娶阿苽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