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心理学与读心术 > 第57章 有互不侵犯,才有和睦共处

第57章 有互不侵犯,才有和睦共处

第57章 有互不侵犯,才有和睦共处

身体靠近、用肢体触摸是我们常常有意无意使用的两种最直接的侵犯别人私人空间的方式。但是,还有两种特殊的侵犯方式经常被我们忽略,事实上,这样也经常造成很多不良的后果。

1.目光的盯视

目光在交际中具有很强的沟通能力,但其杀伤力同样不可小视。当你发现附近有一个人一直盯着你看时,你有什么感受?芒刺在背?对,这是因为对方在用目光抚摸你的身体。所以,当我们被迫和他人处在亲密距离中,切勿盯着人看。比如在街上行走时,对面来了一美女,欣赏她的美貌一定要适可而止,要有分寸,看一眼后就立刻把目光移开吧。

我们严格执行这种目光注视规则的比较有说服力的例子是在电梯里。当电梯里不只有你一人的时候,你会看哪里?楼层指示器和地面是比较频繁接受注视的部位。当有人与你同乘时,如果你胆敢“直勾勾”地盯视某人,那后面发生的事情就要根据你的运气而定了。

一道目光的盯视,说不定就可以使对方望而却步2.声音的侵犯曾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位从意大利回来的中国人说他在公交车见到同胞们大声交流时,一位当地乘客竟然“客气”地把食指放在唇前示意大声喧哗的中国人不要打扰别人安静的空间,当时车厢中的所有中国人都感到无地自容。事实上,这种有声的侵害多数时候是无意识的,但这丝毫不影响别人对你的反感。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这两年又有新型的声音侵犯私人空间的方式出现——公共场合的手机铃声和电话聊天,必须承认手机的使用已经渗透进了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但是估计大多数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正在观看一部**迭起的电影,正在欣赏一场美妙的音乐会、正在出席一个至关重要的会谈,或者正在聚精会神地听课时,从某个角落发出了清脆的铃声或音乐,执著又无所顾忌,原有的气氛一下像泄了气的皮球,顷刻荡然无存。这时,会有一些小小的骚动:有人小声埋怨,有人做贼心虚地摸索提包或衣袋,希望不是自己的手机不适时地响起。这时的手机简直就是个讨厌鬼。

靳羽西在《魅力何来》中就描述了一部手机带来的令人尴尬的场景:1999年9月27日在上海举办了一个国际性的最高规格的会议——99’《财富》全球论坛上海年会,全世界最大的企业的总裁都来了,同时还邀请了200个中国最大企业的企业家参加。在演讲大厅中,你会听到手机不停地响。虽然主持人讲过请大家把手机关掉,但是当**主席、基辛格、李光耀讲话时,都听到了有许多手机不停地响着。靳羽西评价说:“在这样一个充满财富的地方,恰恰缺少了另一种财富——文明的财富。”

有报道说,以前在纽约百老汇的演出现场,舞台监督会事先走上台发出警告:如果你带了手机,现在请关掉。如果在表演过程中手机响起,演员将会停止表演看着你直到铃声停止。可以想象这是一个多么尴尬的局面。当然今后像这样尴尬的情况不大会发生了,原因是2003年2月份纽约市参议会决定禁止在公共演出时使用手机,比如音乐会、电影、讲座、表演,艺术画廊、图书馆、博物馆这些公共场合也包括在内。任何违规的行为将被罚款50美金。

在日本也有相似的规定。日本很多人乘坐城铁上下班,这些人每周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在上下班的交通工具上,所以不少人常在车上睡觉。手机铃声和“煲手机粥”自然就成为讨厌事,不少线路在车厢内不提倡使用手机,工作人员会不时广播提醒乘客尽量不要使用手机,就像国内公交工具上提倡给老弱病残孕让座一样。

我们知道,小声、低声说话是有修养的表现,是对别人的尊重,当然并不是要扭扭捏捏,吞吞吐吐。如果你不是在当众演讲,那么只要和你交流的人能听得清楚,这样的音量就足够了。所以,我们不仅要避免对个体空间的有形侵犯,目光、声音这些无形杀手也是人际间礼仪规范的重点关注对象。

在大城市中,由于交通拥挤,上下班的人们像沙丁鱼一样拥挤在公共汽车中,前胸贴后背,连手脚都无法动弹一下。大家在这种环境中虽然满腹怨气,却也只有无可奈何。但是,如果车厢空荡荡的,而有人偏在你旁边坐下,身体虽然没有接触,这时你很可能会起身而去,换一个位置。这时私有空间的大小随着客观环境的大小而伸缩。我们说领域“如影随形”,我们也说领域“伸缩自如”,它不是一个固定的距离,而是随着环境在不断地进行变化的。

为此,研究者让入侵者以不同的方式侵犯测试对象的个人空间,比如坐在选定对象的对面、隔几个位子、或干脆紧挨着,然后观察这位受侵入者的反应。

选定对象中很少有人会直接提出让入侵者离开,但是多数会试图在自己与入侵者之间建立一个屏障,或者用书、资料把侵入者隔开,或者直接用身体做障碍物,比如支起靠近入侵者的那只胳膊肘,并用手挡住眼睛。入侵对象来自对面的读者会自然地把身体向后靠在椅子背上。一般这些动作总是尽量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尽量显出并未受到打扰,并避免目光的交流。当然,个别选定对象也会带有敌意地盯住入侵者,增加距离和发出生气的信号,而有的选定对象在努力未果后会选择放弃或走开。

所以,研究者做出结论:当人们的空间被侵入的时候,往往会发出焦虑的信号,并通过增加身体的、心理的距离试图减小焦虑,有的甚至一走了之。

我们可以通过坐电梯、乘公交车时周围人的表现来验证这些实验的真实可靠性。在这种拥挤的公共场合,我们一般都遵循着一些不成文的礼仪规则。比如:

(1)尽量不和任何人说话,即使是和你认识的人有非说不可的话,也要降低声音、压缩内容。

(2)眼神必须尽量避免同别人的目光接触。

(3)面部不要有任何表情。

(4)为了自然地和别人保持心理距离,看书、欣赏风景、闭目养神是较好的选择。

(5)在人越多、空间越狭小的时候,你的身体越要减少移动。

我们观察到,公用电话亭的空间是极其狭小的,应该说把人需要的空间降到了最低,但当我们观察电话亭中人们的动作时,会发现在这么局促的空间中人的动作是很放松和自我的,像歪斜地靠在墙壁上,身体的重心不停地从这只脚移到另一只上,捂着话筒、做着各种夸张的、下意识的手势都是我们经常可以观察到的。而电梯中每人的平均空间即使大于公共电话亭,电梯里的乘客也会显得比较拘谨,总是尽量保持互相之间身体的最大距离。如果有一两个人在电梯,他们通常靠墙站立;四个人时则会各占一角;当超过四个人后,情况就复杂了。他们通常都会不约而同地面朝电梯门站立,收缩身体以避免和别人身体接触,空手的会将手臂放在身前,如果手中有物品如提包等,这些东西则是最佳的人与人之间的象征性屏障,拥挤时尤其如此。如果实在不能避免身体接触,则一般仅限于肩膀和上臂。目光集中于电梯的楼层指示灯,绝对避免交流。如果有人打破这些规则,轻则会被认为“有病”,重则会被叫警察。

有时,人们会有意地守卫他所需的空间领地。在不太拥挤的图书馆里,那些想独处的人就会坐在长方桌一头的座位上,而那些不愿与他人共坐的人就会坐在中间位置。

研究空间需求的问题,有助于更好地尊重他人,避免对他人空间领地的侵犯。

当你不想与人共坐时,你会以什么姿态在一张空桌子边坐下?

哈佛大学行为学教授萨默在大学生中进行的研究表明,当一个人在一张空桌子旁坐下,而不愿有人打扰时,这一坐的动作通常有两种:尽量远离其他那些使自己心烦的人,以寻找清静;或者独自一人占据整张桌子,以求清静。

如果他是避开他人寻找清静,那么,他是以逃避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此时他就会找一个隐退之所,通常是坐在桌角的位置。

这种体态语言似乎在说:“如果愿意,就和我共用这张桌子吧,不过请别打扰我,我坐在角落上为的是让你们后来的人尽可能离我远些,我需要安静。”

另一种表现是设法独自占有整张桌子。心理学家认为这是一种进攻性的态度,抱有这一态度的人会坐在桌子一边的中央,他这种坐姿是在说:“别来打扰我,你无论坐在哪一边都会使我不快。请另找桌子去吧!”

萨默教授还发现:处于退却状态想远离他人的那些学生不会把脸对着门的方向,而是朝向另一边;而希望独占整张桌子、处于防卫状态的学生,则会面朝大门。

公园里的长凳,情形也是如此。如果一个人想要清静,那么他很可能会坐在一条没人的长凳的某一端;假如他不想别人共用这条长凳,他就会坐在长凳的中央。

在办公室里,坐在办公桌后面,是告诉同事:“离远点,对我要尊重。”坐在法官席的顶端,是说:“我远在你们之上,因此,我的判决是最公允的。”

警察在审问犯人时,也利用了这一点:审问者靠近嫌疑犯坐下,在他们之间没有桌子或其他障碍物。因为任何一种障碍物都会给被审问者带来一定程度的依靠和自信。同时,警察在审问时还经常向犯人挤搡过去,这种对犯人个人空间侵犯的实际运用非常有效。它可以帮助审问者瓦解犯人的抵抗。当一个人的个人空间被削弱、被侵入时,他的自信也就会被削弱。

在工作中,熟谙此道的老板能以此方式强化自己的领导地位,如斜靠在下级办公桌旁的上司剥夺了下级的平衡感。检查工作的车间总管如果紧紧地挤在工人身边,就会使工人感到惶恐不安。

父母在训斥孩子时,如果把身体向孩子那边倾斜,既可调和两人之间的关系,也可强化家长的权威。

许多研究试图揭示个人空间被侵犯的反作用与人格之间的关系。心理学家认为,内向型性格的人与他人交谈时所保持的距离比外向型性格的人与他人交谈时所保持的距离要远一些。退缩者需要更多的防御以保证其退缩状态的神圣与尊严。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卡恩斯曾进行过这样一项实验:

他先对学生们进行人格测验,看他们是属于内向型性格还是外向型性格,然后把他们送到一间办公室,就他们的性格类型和评分等级与他们进行交谈。实验者给出了学生们三种指示:批评指示、表扬指示和中性指示。

批评指示——用来使人狼狈、烦躁:“我们觉得你的学习成绩糟糕透顶,你并没有刻苦学习。请到隔壁房间去自己找个地方坐下,等候采访者找你谈话。”然后,这位学生进了隔壁房间。

表扬指示——在一开始就告诉学生,他的成绩相当好,他学得不错。请他到隔壁房间里去。

中性指示——内容很简单:“我们对你关于自己的学习成绩的自我感觉很感兴趣。”同时也请他到隔壁房间去。

房间里有一张办公桌,两把椅子,一把在桌子前面,一把在桌子后面。观察表明,受到表扬的学生坐在离采访者椅子最近的地方。挨了批评的学生离得最远,而接受了不冷不热的中性指示的学生们则坐在不远不近的地方,在同等条件下,性格内向而忧心忡忡的学生比性格外向的学生坐得更远些。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