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明:开局气疯朱元璋,死不登基 > 第283章 愿挽天倾,身死不惜

第二百八十三章:愿挽天倾,身死不惜

朱棣也问了朱棡对于海别的看法。

“三哥,这元朝公主虽然性子差了点,但总还是漂亮的,你这侧妃的位置……。”

朱棣挠了挠头:“爹可是巴不得你赶紧传宗接代。”

朱棡沉吟了一下,道:“老四,最好不要让女人过于年幼的时候持有身孕!”

“嗯?”朱棣不解。

疑惑道:“女子来了天葵不就可以了?”

朱棡叹了口气:“你哥我查了关于大同府当地百姓嫁娶的记录,女子十四周岁之前怀孕者,超三成丧命,一成母子双亡。”

“十六周岁到十四周岁,有两成以上的可能会丧命。”

“蔚州一州之地不过几千户百姓,一年之间就因为产子而丧命者一百七十余人!而且这些丧命者多是穷苦人家。”

“而死因也都是因为……力竭,流血而尽。”

朱棡的初衷本不想过多的管这事。

在人口凋零的大明初期,人口就是财富,官府巴不得鼓励生产,若是他执意要减少嫁娶年龄,怕是会引起一大批人的反对。

朱棣错愕不已。

他还从未想过有此等事情。

“那怎么办?”

“最好是十八岁之后产子。”朱棡叹道。

别说十八了,朱棡能将这个年龄争取到十六,都算是一场功德了。

只是这事怎么去推行?

想要减少因为产子而丧命的女子人数,第一就是增加生产年龄,第二,就是改善医疗环境。

……

一个月之后,集宁的安置才堪堪接近尾声。

十万人驻扎在集宁的草原上,纳尔松河从草原上流过,纳尔松河集宁这一段的河床很宽广,并没有完全冻上,水量充足也足够十万人饮用。

这十万人朱棡采用了集体制度,将十万人分成四个区域,以东南西北命名。

如集宁东区,西区,南区,北区。

一区近三万人,这样一来就可以减少人员暴乱的可能性。

四个区域也在两边河畔分别排列,两侧整整齐齐排列有上万个蒙古包。除了这些,在草原上还专门划分了牧区,牧区也不再是个人家庭的牧区,而是集体制度所有。在区的划分下,又划分了大队,每一个大队五十户。

同吃,同住,共事。

铁铉也正式上任了集宁府知府。

“上任之后第一件事,你打算如何做?”

临时的军帐内,朱棡烤着炭火,而炭火上则是烤着两颗已经撒了调料的羊宝。

铁铉面色有些诡异。

因为就在晋王的上上句话,还是问自己需不需要补一补。

“下官以为,当一视同仁。地方治理无非恩与威,恩以仁德而立名,便是百姓口中所说的仁爱。威则是以严苛而立名。”

“元人没有儒学的影响,故而民风要比彪悍许多,若是一味施行仁政,怕是会让这些蒙古人生出骄纵之心。但一昧的镇压,又会使他们奋起反抗,如今他们是性命无忧,加上眼前就是粮食跟帐篷,所以没有反抗。”

“可若是真的逼迫他们到了活不下去的时候,难保不会出事。”

“当立律,行律!犯法者依法论处。将他们当做是汉人的身份来看待。”

说罢,铁铉叹了口气。

朱棡不明白他何故叹气,却听铁铉自嘲道:“相较于漠南这片荒芜之地,其实管教起来要比中原……便利许多。”

朱棡此时也长出了一口气。

不得不说,铁铉的话是很现实的。

比起管教这些蒙古人,管理中原地带的地方州县才是真正的困难!皇权不下乡,中原地方管理多在协调而非管理。人家该怎么生活还是怎么生活,朝廷管不了。

在东南一些地区,当地的官员说话没有一族族长的作用大。

听到铁铉的话,朱棡露出了笑容:“能听到你说这话,本王很高兴。”

铁铉感慨:“殿下,这漠南便是先头羊,只要能够将漠南用您的政策管理好,一定会对朝廷的制度产生冲击的。”

这话,也不知道该说他胆子大,还是说他有真知灼见。

朱棡翻了翻烤架上的羊宝,明晃晃的炭火照在朱棡的脸上,朱棡轻声道:“鼎石,你乃是朝廷学子,大明立国六年,你看到了什么?”

看到了什么?

铁铉认真的去思考了这个问题,思考了一会才坚定的回答:“日子再变好,钱财在变多!但朝廷内里,还不够干净!”

不够干净。

这个回答让朱棡忍不住拍手叫好。

大明弊政的一切起点,就在于朝廷不够干净!

贪官多,懒人多,士族多。

想的是争权谋利,想的是如何讨好主子。

洪武,永乐朝确实是大明最为欣欣向荣的年头,但也为后来的国家埋下了巨大的伏笔。

藩王制、内阁制。

不是说不好,而是没有定下规矩,任由其发展。

当了这么久王爷,朱棡也大概明白了为什么前世的朱允炆要这么不遗余力,马不停蹄的去削藩。因为他怕,他慌!藩王太盛权了,盛权到威胁了皇权。

而且各地藩王,真的就没几个干好事的。

老朱虽口口声声说的是朱家不能忘本,要给百姓实惠。但归根结底,朱家还是和士大夫共天下的。朱家还是跟勋贵官绅一个阶级,两者都是统治者,被统治者,只有百姓。

朝廷没有定下规矩,可以肆意的增税。官绅也可以肆意的增收租子,将朝廷的税收增长给嫁祸在百姓的身上。朝廷增收吸收的钱,不是吸的官绅的,是吸的百姓的肉,百姓的血!

这些,在历史书里很难看到。

就如同元末的大旱大灾,在史书上只有‘岁大饥,人相食’六个字。

写史书的是谁?

是翰林学士,是翰林修纂。

他们本身就是士大夫,是统治者。

朱棡将炭火上的羊宝拿下来,淡淡道:“读书人以修身治国为己任,无数人也确实是这么做的。”

“修自身易,修官身难啊。多少人当了官就变了样?”

铁铉听得出,这是在告诫自己不要忘了今日的承诺。

“下官必殚精竭虑,为国效劳!为百姓谋福祉!”

“鼎石,若是被千夫所指……。”朱棡想告诉铁铉,有事别把他捅出来。

铁铉霍然抬头,无比的坚定道:“世人皆叹商鞅,皆怜商鞅,皆恶商鞅。可扪心自问,商君那般的人物,谁不想当?”

“若王朝将倾,天地寂灭,唯有一死!铁铉也愿以微末之躯,以挽天倾!”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