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明:开局气疯朱元璋,死不登基 > 第454章 朝廷穷了

第四百五十四章:朝廷穷了

但郑文同可不在乎这个。

他是嫡长子,怎么说都是该继承家族产业的第一继承人,而他也确实是那种会哭的孩子,从小就把家族里的族亲哄得很好,长大后给家族管理沿海的商队,私底下干着走私的活计。

明初严禁海商,并且立下严苛的律法。

但作为郑家的长子,郑文同并不当一回事,依旧和那些在近海里面游荡的倭国浪人之间进行交易。郑文同在家族产业的地盘上开矿冶铁,并且购买大量的茶叶瓷器和倭人交易,以此来换取大量的白银。

而这些钱,相当大的一部分是进了家族族亲的手里。

郑家宗族超过一千三百多人,算上仆役、长工、佃户超过两万多人。

并且郑家在大明又是政治家族,为浙东士绅的代表,郑文同从小就把金华这块地方当做是自家的看待,从来都不认为这是朝廷的天下。

郑辉嗣劝解了很久,但依旧没有半点作用。

如今朝廷在沿海布防的态势已经越发明显,在江浙沿海所布置的海宁、临山、观海、昌国、海门、盘石、金乡七个卫所已经成型,将整个沿海岸线几乎全部封锁,继续和倭国私下通商,怕是会让朝廷震怒。

郑辉嗣不是傻子,不会去做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行为,他想保住郑家这一大家子的命!

“文同,你这是忤逆!”

郑辉嗣怒道。

郑文同抬头,脸上露出不耐烦的神色,恼怒道:“爹,咱们现在一年挣得都比以前十年多,元人走了,朱明皇庭也需要我们给他站台,他自诩是光复唐宋……。”

“住口!”

郑辉嗣气的脑袋都要炸了。

要翻天,要翻天!!

无法无天啊!

这种话也是能随便说的?

这要是被皇帝知道的,他郑家被满门抄斩都不为过。

当初朱元璋北上伐元喊得口号是: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而朱元璋起兵一直喊的旗号则是: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

这两个口号,都逃不开一个道理,就是朱元璋光复的是大宋的天下。

虽然老朱看不起赵宋王朝那卑躬屈膝的作风,可在乱世之中,只有这个口号是最能拉拢人才的。毕竟赵宋王朝在南方有着一百多年的统治,算上北宋,也有着二百多年的国祚,至少,汉人是认的。

而郑文同之所以说这个,就是因为朱元璋没办法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举起屠刀。

宋朝,是最尊重士大夫的。

你既然光复的是大宋的天下,那我乖乖当百姓,你总不能杀了我吧?我有点地、有点钱,你也不能因为这个就抢我吧?

有恃无恐,就是如此。

而历史上,也确实是如此。

直到朱明灭亡,沿海等地的富户们照样逍遥自在,即便是面对清人的铁蹄,他们也有着自己的生存之道,而后,这些士绅们渐渐转型,成为集当地特色在身的商会。

如,晋商、浙商、徽商等等。

这场家族会以不欢而散,而这也是不意外的结果。

因为大家心里都清楚,族老们不会让老族长干涉沿海的生意的。

郑辉嗣黯然的回到后院,找来自己的小儿子郑文录。

“父亲。”

“文录,爹知道你不愿意接手家里这个烂摊子,但今时不同往日啊,朱明皇权之下,绝不可能出现像唐朝那样的千年氏族,咱们郑家要保命,必须要正经行商。”

“你大哥一意孤行,继续这样下去,朝廷的刀很快就落到咱们头上了。你就当……救救自己,救救你爹娘……。”

郑辉嗣也是无可奈何到了极致。

外人信不过,家里人不愿意管,小儿子热衷于寄情山水,名山古迹,这些年走遍了很多地方,很少顾忌家里的事。

但郑辉嗣知道,他的这个儿子绝不是平庸之辈。

郑文录低下头,沉默了许久,问道:“爹要我……怎么做?”

“保住命,钱财可散!”

……

商会的扩大让朱棡心情有些沉重,他隐隐觉得这个玩意已经有些握不住了。

他怕的不是朱元璋知道了会怎么样,哪怕就是全部收归朝廷,他也无所谓,只要好好经营,商会并不会危害大明,反而会给大明带来非同一般的收益。

但,这个东西总归是需要人掌控的!

要是将来某一天,这个位置落到了如胡惟庸这样的人手里……。

朱棡明白自己不可能一直待在中原,他在中原待得时间,就是徐妙云生产之后。或者是,兴国暴露在世人面前的时候!

修路!

这是朱棡下一步的核心。

十年内,必须贯通主干道。

而在十年内,还需要寻找一个能够代替道路的东西来撑住兴国的底子。

“李九江还没来?”

朱棡问道管事。

管事老李愣了下,随后道:“小公爷还没来。”

朱棡点了点头,随后走进了书房。

不多时,李景隆来了。

还是那个贱兮兮的笑容,挂着一丝邪笑,看起来有几分邪魅,不过这厮生的倒是个浓眉大眼,看起来颇有几分帅气非凡。

“查的如何?”

“两成半上下,遇到老船,得有三成!这各地运进京师的漕粮,也分产地跟干湿程度,有的地方陈谷交上来,自然要干燥一些,但也有地方的谷子湿,一遇到梅雨天气就会发霉腐烂。”

“这么说,这漕粮的损失能够达到三成了?”

“大差不差吧。”李景隆笑着点了点头,看着书案上西域送来的葡萄干,抓了一把揣兜里。

朱棡让他去查了各地漕粮进京的损耗。

一千斤谷子送南方运往京师,路上的损耗能够达到两三成上下,也就是剩下个七八百斤,这个损失算是很巨大了。河运是大明国政下的‘正载’,比起费人费力的陆运,漕运要方便快捷很多。

南方地区水域发达,船只众多,所以各地收的粮一般都是通过漕运运往京师的粮仓。

而据朱棡所知,去年的漕运,似乎出了一些问题。

去年国库开销巨大,朱棡把漠北打下来,虽然打下来没花多少钱,可治理花了不下于三百多万贯,加上云南、乌斯藏、东南沿海布防,去年在军政上的开销已经超的不能再超了。

总之,朝廷,穷了!

所以,今年南方河道的维护费用,出不起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