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夕阳王朝 > 第五十章 明月对论

夕阳王朝 第五十章 明月对论

作者:仙野留踪 分类:玄幻魔法 更新时间:2024-10-26 12:01:01

第五十章 明月对论

张世杰突出重围后,率队向东北方的海陵山驶去,船队停在海陵山下,等待南宫逸的救援队。天色渐黑,迟迟不见南宫逸回来,张世杰的心忐忑难安,他或许能够猜想到最坏的事情,但他极力控制住自己不去那样想,他觉得也许再等待一会,就能看到黎明的希望,可他忘了,现在是黄昏,天只会越来越黑,会黑得让他绝望。

忽然,派出去的接应船从远处划来,张世杰心情激动不已,不住向其张望,然而当船越来越近时,他却发现船上空荡荡,只有一个宋军在摇奖,张世杰心情一下子跌倒了谷底。

那位宋军摇近船回禀道:“太傅!宋军全军覆没了!”

张世杰惊讶道:“怎么会这么快?皇上和太后呢?”

军士道:“陆丞相不相信南宫大侠,背着皇上投海自尽了,太后知道后也投海了,连李大侠都没救得住。”

张世杰痛心不已。

士兵缓了口气又道:“大家听说皇上和太后投海,全都跟着他们自杀了。”

听至此,船上所有人无不涕泗横流。

军士向张世杰劝道:“太傅,我们还是赶紧找个安全的地方上岸,保住大宋仅有的力量,咱们再去寻找先皇的血脉,日后东山再起。”

张世杰摇摇头道:“崖山一战,大宋最后的精锐丧失殆尽,文武百官和天下贤士深海陈尸,劫不复存,就算找到赵氏的血脉又能怎样?”

军士道:“找到赵氏血脉后咱们就能重振旗鼓,南会人马遍天下,豪杰无数,李大侠和南会交情很深,太傅可以让李大侠去找南会的人帮助我们。”

张世杰苦笑,仰天长叹道:“无济于事了,我为赵宋江山努力至此,算是尽心尽力了,今日之败,许是天意。”

海风忽然变大,越来越强,东南方的海面上一团巨大的黑云滚袭而来,军士连忙道:“太傅快快登岸,风暴来了!”

张世杰赶紧让船上士兵向岸上撤去,等士兵全部扯下船后,张世杰向远处的岸上望去,自言自语道:“二哥,当日若听你之言,或许不致惨败至此,世杰无颜再见二哥,世杰见大哥去了,你要保重啊!”说完迎着风暴从船上倒去,一头扎进海中,很快便淹没在狂风暴雨中。

海面苍茫,远处浮出几个小岛,在海浪中若隐若现。元军的舰队正在依次从海上撤退,张弘范正押解着文天祥返回大都。此时的海面异常平静,仿佛前一日的大战从未发生过。

行军路过一片海面,一阵凉风吹进船中,文天祥回想昨日亲眼目睹过的战场,心中的悲痛早已化成了坦然,此时的他无需再去费劲心力辅佐一个日薄西山、余光几尽的朝廷,也无需再为朝堂之上你争我斗怒其不争的一干朝臣而愤慨,他现在心中别无所求,坦然的面对一切,无惧死亡。他只需要坚守着自认为应该坚守的道义、精神和礼制,至于元军怎么处置他,他已经丝毫不关心了。

文天祥坐在舱中,沉思良久,吟道:“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吟罢,却摇头自我嘲笑了下。他知道,他心中的南方已不复存在,江南尽入敌手,一路南退的朝廷也崖山倾覆,哪里还有他所谓的南方?但是他又觉得,元军可以侵我国土,杀我臣民,灭我朝廷,但是只要汉人的礼乐不灭,制度可传,文化相承,元人就永远灭不了宋人,他心中的南方就永远是南方。

一日后,大军行至伶仃洋海面,过了伶仃洋,大军就要全部上岸了。张弘范又来到文天祥处劝降,说只要同意入朝为官,必当护送他先回大都,位列宰辅。张弘范深知文天祥是个铁骨忠臣,绝对不可能说出投降这样的话,甚至连委婉表达这一含义的话都不可能会说,便极为妥帖地送给他一幅纸笔,只需要写出天下大势已定,而民生俱废,他不愿再起干戈,为江南百姓生计,当献余生之力这样的话就好了。文天祥也为张弘范的体谅所感动,不好直言回绝,便写下一首诗回了张弘范。

张弘范以为文天祥想通了,甚是高兴,打开信一看,却是一首诗,“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探头说惶恐,伶仃洋里叹伶仃。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张弘范看后,良久沉默,叹道:“文天祥真乃一代忠臣,可是这又是何苦呢?”他知道自己不可能说服文天祥投降了,回大都的路上,便再也不提劝降文天祥的话了。

到了大都后,忽必烈听了张弘范对文天祥的一番描述后,又得知他身份贵重,是天下士子领袖,故未将文天祥关入大牢,而以上宾之礼安排他住下,只是派人严加看守。

这日,忽必烈让之前投降的留梦言前来劝降。留梦言虽然心中有愧,不敢直面对文天祥,却又不敢违背忽必烈的旨意,只得前去,对文天祥道:“文丞相,现在天下已定,万民归安,宋廷彻底倾覆,五湖四海尽归大元,你怎么这么固执,效忠那个已经不存在的朝廷?”

文天祥听后,骂道:“留贼,你有何面目在我面前口出狂言?你身为大宋状元,位列宰相,国破家亡之时,你一不抵抗,二不赴死,元军刚到便束手投降,食君之禄不思报君之事,读圣贤书却无半点骨气,你对得起大宋臣民和历代圣贤吗?真是枉披了一张读书人的皮。”

留梦言羞愤难平,“你说我没有骨气不抵抗,赵宋朝廷朽木难雕,早已是被虫蛀空的大树,你倒是誓死抵抗了,又落得什么下场呢?元军围困临安时,连皇上和太后都出城投降,我身为臣子,又能如何?再看看当年吕文焕,他誓死守襄阳,朝廷又是怎么对待他的?这样的朝廷,连自己都是软骨头,更不知体恤臣民,我为什么要保他?自古言,天下大事,浩浩荡荡,有识之士当顺其所流,今天下大势归于大元,我自当为大元效力。”

文天祥大笑,“凭你也配说天下大势,你不过是一个朝秦暮楚的利益之徒,大宋就是因为你这样的蛀虫太多才被蛀空的。吕文焕守襄阳九年,誓死抗敌,是在走投无路为保城中百姓生命才被迫投降的,你有何面目与他相提并论?竖子勿复再言,即刻滚出去。”

留梦言被文天祥一番诘骂羞得面红耳赤,怏怏退出。

忽必烈见状,又让留梦言给谢太后传话,让她写信劝降文天祥。亡国之君,每日战战兢兢,怎敢不听忽必烈之言?这日,恭帝赵显带着谢太后的旨意前来劝降。恭帝年幼,不知该怎么说,在元军的陪护下一脸惊恐来到文天祥住处。

文天祥见恭帝前来,慌忙迎上叩首。

恭帝扶起他,把书信递上,“这是太后让我给你的。”说话时瑟瑟发抖。

文天祥接过书信,“文爱卿,你为大宋尽忠尽职,这片赤诚之心哀家和皇上十分欣慰,大宋有你这样的臣子是大宋之幸。只是现在天下已定,复兴宋室已不可能,数十年来,百姓身受战火之苦,为黎民生计着想,望卿再勿念恋旧事。卿之才华当世无双,当为新朝效力,为百姓谋福。”

文天祥反反复复看了数遍,每一遍心情都如翻江倒海般,这封短短的信中,对文天祥一生做出了充分肯定,却又道出了谢太后心中隐藏的万般无奈与伤怀。

恭帝问道:“你可明白太后的意思?勿拂了太后旨意。”

文天祥猜想,或许恭帝根本就不知道这信中是什么,他向恭帝长跪道:“陛下请回!”

恭帝不知所云,看向身旁的士兵,又战战兢兢道:“你答应太后了吗?”

文天祥再次长跪,泣道:“陛下请回!陛下请回!”

恭帝只得退出。

忽必烈见无法劝降文天祥,便欲将其处死。张弘范极力劝谏,让忽必烈去亲自说服他,忽必烈觉得他是个难得的人才,又是天下士子领袖,劝降了他,便能瓦解读书人的抵抗之心,于是,便亲自来见文天祥。

文天祥见其前来,起身作长揖,“一介囚犯,何敢劳大汗亲临!”

忽必烈走过去扶起文天祥,自行坐下,又让文天祥坐,“早闻文丞相大名,果然仪表堂堂,真文雅之士也,却不想你也能带兵上阵,令本汗刮目相看呐。丞相之事我已尽知,你忠君爱国之心当世无人能及,本汗也甚为感动。”

文天祥道:“大汗谬奖了,天祥愧不敢当!”

忽必烈接着道:“本汗知你熟读圣贤书,文章道理通天下,本汗也曾读过圣贤文章,知道盛衰兴亡,天道轮回,宋国君昏臣聩,腐朽已极,灭亡乃天定,大元顺势而起,得天之应,一统四海;且宋国偏居一隅,民生凄苦,今天下一家,生民皆乐,这不是正是圣贤所言的大同吗?丞相若心中存有百姓,当舍去心中执念,勿有偏见之心,出来为天下效力吧。”

文天祥为忽必烈的一席肺腑之言所感动,恳切道:“大汗所言,令天祥感动,只是我身为宋臣,深知世食君禄,终君之事的道理,今国破家亡,只求一死,怎可再屈身新朝?”

忽必烈道:“你所言实乃成全个人之志,但圣贤教导读书人要以民为重,读书的目的是为生民立命,四海百姓嗷嗷待哺,你怎能为成全个人之志而舍万民?本汗自视蒙汉一家,从不曾轻视汉人,你看我满朝文武近半都是汉人,若你答应,即刻拜你中书右丞相。”

文天祥再次作揖拜谢,“天祥何德何能敢得大汗如此器重?万民生计自有大汗泽披,大汗一代雄主,必能使四海升平,万民安命。天祥已知大势所趋,万不会再生干戈之心,若大汗有意成全,我愿以一身道袍隐居深山了此残生。”

忽必烈乍听此言,已知文天祥决心已定,绝不可能做新朝臣子,只是他确实敬佩文天祥才志,不舍得杀他,便答应了他的请求,“既然你决心已下,那就送你前往终南山吧。”

“多谢大汗!”文天祥再次长揖而泣,却始终不肯跪拜。

忽必烈长叹而去。

留梦言等宋国降臣听说忽必烈准许文天祥出家,得到朝廷如此爱护敬重,自觉羞愧难安,便对忽必烈说一旦文天祥出去,定会再举兵作乱,即使他不举兵,但他也是天下士人的精神领袖,各地也会以他为旗号,纷纷作乱。忽必烈也觉有理,便再生杀文天祥之心,幸得张弘范再次劝阻,说如不放心,就留文天祥在大都,算是大元爱惜文才之举,即使文天祥不能为己所用,也能安抚文人之心,为朝廷聚拢天下文才。忽必烈便答应不放文天祥出大都,终生关押。

话说明月门自从鄂州陷落后,便销声匿迹了。原来是陈九鼎取消成都月华堂、鄂州月晕堂和汴京月辉堂,收拢全派人员,全部潜伏到山东,暗中发展,以图大计。起初,他们联络李璮兵败后留存的人马和当地义军,因人少力寡,未能成事。陈九鼎便让张尚艺、宋崇文和孔善武分赴分赴济州、曹州和大名再次联络发展人员,终于在一年后聚拢三万兵力,又把当年贩卖兵器时留存的货物全部拿出来分给众人,预备四月十五日起兵,打出复兴大宋的旗号,邀奉文天祥为大元帅。

怎料陈九鼎的行动其实早被元廷注意到,元廷只是悄悄盯住他们,并不想打草惊蛇,只待他们举事时好一网打尽。陈九鼎让兵力全部聚集在济州,却不知张弘范带领的十万元兵也在悄悄向济州挺进。

四月十五日很快就到了,陈九鼎约定,众人以左臂系红丝带为标志,张尚艺率人攻打济州府衙,宋崇文率人攻打武库,孔善武率人攻打粮仓,事成后在西门口汇合,一起攻打曹州。不料元军早已做好准备,让弓箭手隐匿在各要道口的民房中,明月门的人刚准备攻打,便被元军重重包围,近距离弓箭射击,死伤惨重,不得不紧急撤退。

陈九鼎见事不能成,急命众人出城,怎知城外也早已埋伏元军,乱箭射来又倒下一批。无奈之下,陈九鼎决定向西突围,元军见状,架起火炮轰炸。炮火声隆,压住了挣扎的嘶喊声,只见每一道炮弹落下后,散射的火光中尸首横飞。一番狂轰滥炸后,声音沉寂下来,但燃烧的烟火依旧浓烈,焦灼的尸体横七竖八地堆压着,再也不见一个站着的人,不知陈九鼎等人是死是逃。

崖山海战后,继先听说文天祥被押赴大都,便与南宫逸二人商量同去大都解救他。他们到大都后,先在一家胡同里的客栈住下,然后便去打探文天祥下落。

二人正在街上行路,一个雄健的身影从身旁擦过,继先莫名地感觉很熟悉,便回头看了下,谁知那人却也回了头,一看竟是林秋风,三人彼此都吃了一惊。

不待继先说话,林秋风连忙上前止住他,把他和南宫逸推倒一条胡同内,低声道:“你们怎么来大都了?莫非是为了文天祥?”

继先和南宫逸不由得心中一怵,“你怎么知道?”

林秋风道:“除了这事,你们也不会来的。不过我劝你们还是不要妄动,不知你们可否听说,昨日明月门在济州聚义,全部被剿灭。”

“什么,这是真的,陈九鼎也死了?”南宫逸追问道。

“朝廷早已知道他们要作乱,便暗中布置,将他们一网打进,据说没有一人逃脱。”林秋风见继先二人将信将疑,接着道:“张弘范亲自去剿灭的,我刚从他府中出来。”

继先听后,不知说什么,只是深深一叹。然后望着林秋风,眼神中带着渴求的目光,“文天祥在哪里?他现在可安好?”

林秋风为难道:“我劝你不要打听了,他是朝廷的钦犯,连关押之处都是大汗亲定的,守卫森严,根本不可能逃出。”

“这么说,你知道他在那里?”继先追问道。

林秋风支支吾吾,“已经没用了。你可知,本来大汗不打算杀他,而且很器重他,说只要他愿意为新朝效力,便拜他为相,但是他不同意,大汗想尽一切办法也劝不动他,只好将他关押起来。但是明月门作乱却奉他为元帅,大汗担心若南人都知道文天祥没死,以他为旗帜,纷纷作乱,天下又将陷入战乱,只得被迫将文天祥斩首。”

“斩首?”继先忙喊道,继而又沉静道:“这也是意料之中的事,天祥不死,世人便有念头,忽必烈不会答应让他活下来的。”然后向林秋风乞求道:“林大哥,这是我第一次这么喊你,我想请你帮我一个忙,我知道你一定能做到。”

林秋风见继先这么称呼他,心中甚是感激和欣慰,这一声林大哥彻底洗刷了他认为在继先心中的不耻形象,忙道:“继先兄弟,有什么事你尽管说。”

“我想见文天祥一面。”继先的语气很坚定。

“这怎么能行?”林秋风颇为为难。

“你放心,我只是见他一面,绝不会救他出来,我李继先说到做到。”继先要再给林秋风吃一颗定心丸。

“好吧,我答应你。”林秋风只得许诺。

是夜,月光分外明亮,洒在屋顶上像铺了层银霜,透过稀稀疏疏的树叶落在园中,斑斑驳驳,如玉如晶。文天祥放下手中的笔,离开桌案,推开窗子,向天空望去,那双幽邃的目光直穿天际;月光落在他脸上,把他那憔悴却安详的面容印得更加白皙,灰白色的胡须都成了银白色。天祥不禁吟了一句:“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时,大门吱呀一声打开了,只听守卫兵士道:“这么晚了,林将军还有事?”

“奉张将军之名来让文天祥写悔过书。”林秋风边说边推门进来,后面跟了一个打扮成元军士兵的人,正是继先。

文天祥见林秋风过来,随即关了窗子,坐回书案,神色正定,林秋风一进来,他便道:“不用麻烦写什么悔过书了,我这里已经有写好的东西,烦请你转给张弘范和忽必烈。”

林秋风接过纸张,只见上面乃是手书的一首诗,题名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好一首正气歌,文丞相之正气果然气动山河,不过,我并非来让你写悔过书,你看着是谁?”林秋风向一旁移步,继先直面天祥。

文天祥惊讶不已,“继先大哥,你是?你怎么来的?”

“是林大哥带我进来的,你还好吧?”继先忙上前握住天祥的手。

“我以为你也在崖山殉国了呢,没想到还能见到你。”天祥喜极而泣。

林秋风劝慰道:“你们二人不要太激动,今晚有的是时间,你们在屋里慢慢说,我去外面看着点。”

林秋风出去后顺手把门闭上了。

天祥赶紧给继先让座,继先道:“世杰不听人劝,执意设水寨于港湾,崖山一役,全军覆没,宫室朝臣全部投海,皇上和太后皆殉国难,大宋中兴再无人了。”

文天祥听后,朝着南方叩拜,起身道:“大宋久已**不堪,朝臣不思报国,个个中饱私囊,且都是座谈论道之人,还处处非难边将,偶有一二能臣,如张世杰般,却也不能像孟珙老将军一样力挽狂澜,偏偏又是幼主临朝,不能决策,文武大臣你争我斗,难以团结一心,大宋之亡实乃必然也。”

继先道:“我与天祥所想一样。不过既然事已至此,我们再作感叹也没有用了。听说明月门打着你的旗号在济州举义,你可知道?”

天祥听此言颇为惊异,继而便道:“果真如此,我命不久矣!留我于世,只会给天下人心存余念,忽必烈为求天下安定,怎能再让我活下去?”

继先道:“我必定想办法救你出去。”

“不可!”天祥挥手果断拒绝。

“为何?”继先问道。

天祥娓娓道来,“刚才我已经说了,大宋灭亡实乃天道,你我戮力抗敌乃是为臣为民之本分,至于成与不成自有天意,我们尽心尽力就是了。自端平以来,连年征战,兵马所过之处皆为赤土,九州万里无一处能安民,百姓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甚至朝不保夕,凄苦不堪。现在天下已定,四海安稳,忽必烈一代雄主,他糅纳群才,开创新制,正是蓬勃兴盛之时,凭心而论,他正是百姓盼望的明主。若我出去,江南士子必会以我为旗号,重新举义抗元,那时不但干戈重起,不能成事,更使百姓再遭苦难,故我不能出去。”

继先细思,颇为赞同,便又道:“既然天祥都这么说了,你也尽到臣职了,有没有想过为新朝效力呢?”

天祥淡淡一笑,“继先大哥,虽然我臣职已尽,但仍不能屈身于元。我世读圣贤书,天下士子既然视我为首,我就不单是宋国臣子,还是汉人尤其是文人的精神支柱,我一生以抗元为己任,到了最后却又投降元国,岂不是摧毁了天下士子的精神支柱,污了圣贤之书?那样的话比把我五马分尸还要难受。”

“我懂了,所以即使你明白元国灭宋是必然之事,明白即使忽必烈是一代英主,明白百姓现在思得贤臣,你仍然拒绝投降。”

天祥点点头,继先许久不再说话。

天祥道:“继先大哥,你本不是朝堂之人,却为朝廷数十载奔波,现在天下大势已定,你也不必再有他念,勿要再入政事之中,不如泛舟江湖去吧。”

继先道:“崖山一战后,我便欲回江口老家,度过余生,只是听到你被押到大都的消息,才前来相救,听到你刚才之言,我自当别无他念了。天祥,实不相瞒,因为明月门举义之事,忽必烈已经下令明日将你处决。”

天祥安然不惊,“如此甚好!如此甚好!继先大哥,你也回去吧,别忘了明日为我送行。”

继先含泪泣别。

次日,押解文天祥的囚车缓缓驶向西市,大街两边观看的人举袂成阴,有的交头接耳讨论是何人,有的叹惋痛惜,也有人暗自庆幸。

文天祥神色安然,直目向前,忽然在人群中看到了继先和南宫逸,三人眼光深切互望了下,天祥微微一笑,继先心中不觉凄凉。可是又想到了昨晚与天祥的对话,又觉得天祥死得其所,这正是他心中追求的也是唯一能得到的结局,便又感到欣慰了。

到了刑场,执刑的军士打开囚车,并且一改常规,为天祥打开枷锁,这是忽必烈特意嘱咐的,给这位万人敬仰的敌人留足尊严。天祥走上刑台,环顾了一下四周,又转向南方扣个了头。执行官问在场之人可有愿为文天祥送行的。

继先端了碗酒走过去,指着天祥向执刑官道:“在下见此人面不改色,真乃英雄,想敬他一碗酒,可否?”

执刑官道:“去吧!”

继先走上台,将酒递给天祥,道:“我知道你心中唯一还挂念的就是江南百姓,担心元国是否会善待他们,你放心吧,今日一早,忽必烈颁布《农桑辑要》,令此书在全国推行,并在全国推行耕织术,蒙古人再也不是当年只知马上江山的蛮夷了,江南百姓总算可以安居乐业了。”

天祥听后,一口干了碗中酒,喊道:“行刑吧!”

刀落头断,天祥躺倒在一片血泊里。

继先和南宫逸要为其收尸,执行官不让,说朝廷有旨,要以官礼厚葬文天祥。继先万分欣慰。

自重庆沦陷后,元军便齐集大军进攻钓鱼城。从1276年底到1279年,在守将王立和吕星宇的率领下,钓鱼城遭到元军数十次围攻,均坚守如故。元军颇为恼火,扬言来日钓鱼城破时,鸡犬不留。

因钓鱼城远在川中,与宋廷的联系早已断绝,根本不知道他们一路流亡具体之事,更不知道他们效忠的这个朝廷早已经在崖山海战中倾覆于大海了。钓鱼城是惟一还在抵抗的城池,王立的抵抗,如同茫茫大海中的孤岛,孤寂苍凉,随时都有被淹没的风险。元军反复劝说他们投降,均被拒绝。

其初,钓鱼城和重庆互为犄角,彼此支援,现重庆已破,钓鱼城孤军坚守,捉襟见肘。好在城中屯粮较多,城池坚固,元军也奈何不了他们。

继先从林秋风口中得知王立坚守的钓鱼城还在抵抗,觉得现在的抵抗已经徒劳无益了,便飞鸽传书给王立,告诉他崖山之事,又讲现在天下已定,一座钓鱼城改变不了什么,不要再抵抗了。

王立接到信后,与吕星宇商量一番,二人以为钓鱼城让蒙哥丧命于此,又是多年来元军最难啃的骨头,元军对钓鱼城恨之入骨,一旦开城,必遭屠戮,须得与元军约法三章,让其答应保全城中百姓后,方能主动开城。元军不敢擅自做主,便向向忽必烈请旨,忽必烈亲口许诺,只要钓鱼城开城下山,绝不杀一个百姓。

得到忽必烈的许诺后,王立和吕星宇才放心,便率领全城百姓开城出降。大宋最后一座抗元堡垒陷落了。

元军将钓鱼城用火炮夷为平地。吕星宇悄无声息地离开这里,不知去了何方。

林秋风将继先和南宫逸送出大都,道:“继先以后有何打算?”

“江口老家,鲈鱼正肥,从此江边垂钓,泛舟浪涛,坐观行云,再度芦鱼光阴,岂不乐哉?”转首又问南宫逸:“南宫大哥可愿与我同去江口?”

南宫逸笑辞道:“鹤翁和南仙子丧命君山岛,尚无人料理,我想去君山岛看看,且洞庭湖风月甚美,我就在那里逍遥自在吧。”

林秋风笑道:“真是羡慕你们。”

继先道:“大都之事多亏林大哥帮助,继先再次拜谢!以后天祥的坟烦请你经常照看下。”

“自当如此,不劳吩咐!”

“南宫大哥,如若有空,可来江口找我,我随时恭候。”

“好,那就这么说定了。”

“也算我林秋风一份。”

只听“驾”的一声,马蹄奔去,扬起一片尘土,“告辞了!”南宫逸快马远去。

继先对林秋风说了声“保重”,也挥鞭跑马,逐渐消失在路上。

大都的天空风和日丽,白云游走,远处的农田中传来一阵悠悠的祥和气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