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再创新大明 > 第五十七章 管中窥豹

再创新大明 第五十七章 管中窥豹

作者:龙醉九天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0-26 12:01:21

第五十七章 管中窥豹

第五十七章 管中窥豹

朱瞻基看着孟歆,许久没有说话,眼神中却是清澈。胖乎乎的大手里按住孟歆的肩膀沉声地说道:“谢谢。你能直言不讳。”

孟歆看着朱瞻基,这位大明的宣宗皇帝重视整顿吏治和财政,实行休养生息,缓和社会矛盾的措施。励精图治,知人善任,使得社会经济空前的发展,史称”仁宣之治”。心中坦然自己无非就是帮个忙,给这个大明的聪明人敲一敲边鼓。

“太祖因循旧制分封了诸王。建文削藩,惹了一身的麻烦。现在只怕是咱们的万岁爷也在头疼吧?”孟歆看着朱瞻基说道大明朝到了崇祯手里的时候,诸侯王可是尾大不掉,占据了大明土地财政的两层还多。

朱瞻基轻描淡写地说道:“不是还有推恩令那吗?除了勋贵(包括诸侯王、公侯伯子男等爵爷),你怎么看世家大族?”

孟歆暗暗地赞叹中国人的政治智慧果然是一脉相承的朱瞻基是绝顶的聪明。

孟歆也不顾忌张辅(英国公)、陈懋(宁阳侯)两位老爷子了,说道:“殿下可知道汉武帝颁布的诏令《迁茂陵令》?”

朱瞻基说道:“略有耳闻。你详细地说说。”

“汉初的文景之治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但是,这块大蛋糕早已被新兴的权贵集团切分了。所以汉武帝初年,国库能调动的财力仍十分有限。原因是:汉朝的权贵利益集团,聚敛了绝大部分的社会财富,霸占了国家大部分利益。而社会贫富分化更是触目惊心:一面是权贵豪门奢华无度;另一面则是”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汉代大儒董仲舒也曾说:”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权贵奢靡、奸商暴富,市场混乱、国弱民贫,这就使外表华丽富裕的汉王朝,在匈奴的烈马强弓面前不堪一击,只能用公主和亲的软性外交苟且偷安。

如何集中国力解除边患?如何解决已将国家经济逼上悬崖的贫富分化?而又能不动摇社会稳定呢?如何将国家权力牢牢控制在君主一人之手,而绝将权力不分割于外戚、地方豪强、士大夫阶层等庞大的权贵阶层之手,汉武帝实行了颇显雄才睿智的一系列”软性”改革,其中之一就是这篇《迁茂陵令》。

首先,用软性”强拆”方式,对奢靡浮华、富可敌国的地方豪强实行举家迁徙。元朔二年,也就是公元前127年,汉武帝颁布了著名的《迁茂陵令》。他命令凡是财富在300万钱以上的巨富豪门,一律迁徙到京城附近的茂陵。

汉代财富形式大多是土地、房产,奉旨迁徙的富豪只得贱卖土地房产。但是,全国所有富户都要迁徙,谁来买田呢?于是,地方政府出面将千万亩良田低价收购,而后分给流离失所的无地农民,国家只收取十分之一的税收。汉代还曾尝试低息贷款的农业”反哺”模式:由政府向农户提供借贷,3年后折成实银,只加一成利钱归还政府。这样,赤贫百姓得以安居乐业,王朝政府粮食税收激增,而豪门利益集团的巨额财产,则在迁徙茂陵的过程中被强行”均富”了。

值得称道的是,汉代对亿万富豪的财产剥夺并非流血革命,而是极具魅力的软性迁徙政策。汉武帝的做法很聪明,对迁徙茂陵的豪门巨富颇有奖励- 政府支付给每户迁徙者20万钱的高额”拆迁补偿款”,还奖以政治荣誉,可以脱去商家身份,跻身世家名门。举家迁徙失去土地的茂陵子弟,不再囤积财富,而是一掷千金,致使长安城成为世界第一豪华都会;而”茂陵子弟”,也成了”富二代”专用的古代热词。

当然,这种剥夺豪富集团巨额红利的软性改革,也并非一帆风顺。《迁茂陵令》刚颁布时,也曾出现举国抵制的情况。许多富户豪门按兵不动,而颇负盛名的大侠郭解,竟铤而走险走起了上层路线。他提出:自家财富不足300万,请求朝廷准许不迁徙。如果这位郭大侠通过法定程序直接提出诉求,也许还有斡旋余地。但他偏偏相信权力万能、坚信最重要的是”上面有人”,于是托请汉武帝最信任的皇后卫子夫之弟、大将军卫青替自己说情。汉武帝当即意识到官商权贵结合的危险,慨叹道:能让朝廷大将军说情的人,还不是地方上的豪强巨富吗?他决定对民间富豪的官商勾结”零容忍”。于是,历史上极负盛名的一代大侠郭解,以间接杀人案遭到朝廷通缉,最终惨遭灭族之灾。

这不仅是针对”田地”这一封建社会的最大财富成分的重新洗牌和分配,而且由于地方豪强被迁徙到了京师长安,政治手腕强力的汉武帝脚下严密监视控制,脱离了其固有的宗族家乡,故而再也不能在地方发展壮大它的势力。而且这项国策,是长期执行的,一旦有新的地方豪强、特殊利益集团出现,就再迁移到新的天子陵墓居住,脱离可以它发展壮大的故乡土壤。从而保证了”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有效贯彻,天子换了,上一任天子相关的外戚、大官僚权贵和他们延伸到地方上的豪强大地主,统统不能继续发展壮大,重新地位下降。而西汉的皇帝,多娶好无宗族势力的女子做皇后,就是这个道理。汉文帝被迎立为天子,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的母亲的家族势力微弱。汉景帝的妻子,太子刘彻的母亲,也是家族势力微弱的女子。到了刘彻做了汉武帝,立幼子作为继承人,立刻毫不犹豫杀了他的生母,就是怕他生母趁他年幼,掌控朝政,从而形成外戚和地方豪强勾结,影响君权的局面。

终汉武帝一朝,这项国策与他的”盐铁国营”等国策一起,都严格执行,势力极大的一批地方豪强、外戚权贵(豪强如郭解,外戚如窦氏、田蚡),都被彻底消灭,国家财富空前地集中在君主一人之手,可以随心所欲地大规模攻打匈奴、大规模兴建宫室、园囿。直至武帝晚年,国力和国家财富被皇帝的战事和私欲消耗殆尽,汉武帝亲自扑灭了武帝时代最后一个外戚权贵集团卫氏集团,连带着因为意外,诛杀了自己指定的太子,内忧外患,接踵而至,颁布《轮台罪己诏》,转变国策,重新与民休息。他指定的辅政大臣霍光,矫枉过正,在政治斗争中顺手诛杀了桑弘羊,一举废弃了武帝以来的”徙陵”制度,一改盐铁国家专卖制度。虽然霍光执行的一系列国策,挽救了大汉朝的危局,但霍光的长期专权和他无力束缚自己的霍氏家族兼并土地、擅权违法所造成的影响,无疑加重了对君权**和中央集权的打击。至汉宣帝、汉元帝时期,中央已再无力牢牢束缚地方豪强的兼并土地、势力扩张,汉元帝一度想恢复汉武帝时的”迁徙豪强至陵寝”的制度,却执行五年毫无成效,遭到抵制。故而在汉元帝永光四年(公元前40年)十月,在士大夫的上述建议下,诏令从此不再迁徙豪强。

再加上汉朝实行的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开始做强做大。到了唐朝,七大世家已经是和唐朝的皇权中央政府分庭抗礼了。世家大族对皇亲国戚都可以不屑一顾。是唐朝末年,黄巢的农民起义消灭了整个国家的世家大族。同时隋唐以来的科举考试制度为政府选拔了大量的行政官员,这样才使得中央政府能够和世家大族在矛盾的斗争中相抗衡。在郡县制、科举制的拱卫下,宋朝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繁荣昌盛当时中国的社会财富占据了全世界的三层以上。大宋对外软弱无能、割地赔款还能够苟延残喘地维持到南宋,关键在于此。所以现在,大明能够走到了今天,能够有了生机勃勃的局面。但是,世家大族、地方豪强、士绅集团的故态复萌并没有停止。殿下这次路过山东,可以看一看山东曲阜的孔家,就可以观一孔以窥全豹。全国各地概莫能外。”孟歆头脑非常地冷静百信农场子弟学校的山东灾民的投献土地就是孔家操作的手笔,静静地看着朱瞻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