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再创新大明 > 第八十三章 势在必得(一)

再创新大明 第八十三章 势在必得(一)

作者:龙醉九天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0-26 12:01:21

第八十三章 势在必得(一)

第八十三章 势在必得(一)

翌日,大明皇家陆军新军201团302教导师留守德州招兵买马,同时要等候京师的命令。

孟瑛和刘荣、朱瞻基依依惜别。

刘荣率领大明皇家陆军新军201教导师奔赴济南。

猎豹特战队奉命全程骚扰2大明皇家陆军新军01教导师。

装甲指挥车上,朱瞻基叮嘱孟歆,不依不饶地盘问,说道:“你为什么紧盯着包头,也就是怀朔九原?”

孟歆有一些又好气又好笑,说道:“你还知道九原啊?呐我问你秦始皇修建的全世界第一条高速公路起始点在哪里?”

朱瞻基老老实实地说道:“不知道?”

孟歆示意孟海,孟海打开固定在车厢墙上的折叠方桌,展开一幅军事卫星地图。

孟歆,看了又看,手指地图:陕西省咸阳经西安北上延安,至鄂尔多斯盆地,直至怀朔的一条路线,说道:“这就是驰道,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道”,始于秦朝。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第二年(前220年),就下令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著名的驰道有9条。这是最重要的一条秦直道。其中,还有有出今高陵通上郡(陕北)的上郡道,过黄河通山西的临晋道,出函谷关通河南、河北、山东的东方道。

秦直道又名直道,秦驰道之一,为秦朝修建的军事交通工程,从秦始皇三十五年开始修筑,历时两年半。从咸阳(起点为现咸阳淳化县)到九原郡(现包头附近)。全部用黄土夯实,全长736公里。秦始皇为了抗击匈奴命蒙恬率领30万工人修建。

秦直道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阻止和防范北国匈奴贵族的侵扰,令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用两年时间修筑了南起陕西林光宫,北至今内蒙古包头九原郡的一条南北长达700多公里的一条军事通道,秦直道是由咸阳通往北境阴山间最捷近的道路,大体南北相直,故称“直道”。

秦直道比闻名西方的罗马大道还要早200多年,是世界上公认的第一条高速公路,享有世界公路鼻祖的美誉。

秦王朝通直道与筑长城从性质上讲是完全不同的两项工程。筑长城是出于军事斗争的需要,抵御少数族奴隶主贵族的侵扰,可谓军事工程。直道如上所述,只能是一条交通线。当然可以运输军队和军用物资、军士们所需的生活用品等,一般地说只是在战时是这样。所以不能单纯的称为军事道路。

由于“直道”修建在鄂尔多斯草原中,特别是还行进在子午岭主脉上,子午岭处于洛河流域河谷大道和泾河支流马莲河流域河谷大道之间,因为它居高临下,对其两侧的河谷大道有扼控作用,子午岭的地理位置决定直道,在防御匈奴族和北方少数族奴隶主入侵中具有很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军事战略地位和军事道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具有不同的内函。把秦直道,说成军事工程、军事道路,恐怕是同秦直道所具有的军事战略地位相混淆的结果。秦直道的军事战略地位是指它在军事斗争中不是一时一事,一次战斗或一个战役的地位,而是指长远的,关系战争全局胜败的地位和作用。秦直道的军事战略地位是由它所处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所起的屏障和扼控作用表现出来的。

秦汉强力推行移民实边政策,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三十六年(前211)大规模向无定河以北移民。汉元朔二年(前127),元狩四年(前119)、五年(前118),始元二年(前85)亦先后四次在朔方实行军屯、民屯。秦和西汉推行这些移民实边措施,都是以咸阳、长安通往上郡的直道、驰道为依托。军屯、民屯之后,使得本以“畜牧为天下饶”的长城内外地区,却以“饶谷”、“多畜”并称。即由原来的畜牧区,变成了半农半牧区。当时上郡人口达六十多万,比发达的汉中郡还要多。隋唐时的抚宁县,由于谷粟产量日增,“厥宜粟,米汁如脂”,因之,到宋以后改称“米脂县”。陕北的绥德、米脂、榆林等地,出土汉代画像石五百余块,刻有“牛耕图”、“谷物图”、“放牧图”、“拾粪图”以及“杂技图”、“击剑图”等等。这些内容与文化发达、经济繁荣的南阳和山东等地出土的画像石极为相似。联系到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关东贫民徙北地、西河、上郡数十万人口的历史记载,道路交通为移民创造了条件,内地人民移居朔北随之带去的先进生产工具、技术,以及意识形态和文化生活方面的东西,随移民传播,最后活跃于画面,也就很自然了。

延川道和马莲河道分处于子午岭的东西两侧,直道在其子午岭上。直道对于两侧的河谷大道起着扼控作用。如在西汉初年,汉文帝3 年(公元前177 年) 匈奴右贤王入据河南地,攻掠上郡,未能沿延川道继续南下,就是因为有直道的控制。而同时,汉文帝派臣相灌婴率军由直道行进,抗击匈奴,匈奴奴隶主很快撤出了河南地,确保了关中的安全。又如汉文帝14 年(公元前166 年) 匈奴族老上单于率骑兵14 万入侵朝那(今甘肃平凉西北) 、肖关(固南原),杀死北地都尉,掠夺了大批财富,随后又进攻彭阳(镇原县),其前锋到了雍(陕西凤翔)和甘泉(陕西淳化县)。匈奴族这次南侵来势凶猛,为什么老上单于在塞内停留一月以后又撤回塞外。为什么不走距关中较近的马莲河道,而走距关中较远的肖关道呢? 就是因为“直道”扼制着马莲河道之故。

“直道”的扼控作用还表现在对于子午岭山脉周围交通网络的控制,子午岭东西两侧的延川道和马莲河道是两条平行的河谷道,它们之间的连接必须通过子午岭才能形成网络。互相补充、互相影响。因而在子午岭上有许多关卡都处于“直道”上。如沮源关(兴隆关) 、雕令关、午亭子、老爷岭等处都是主要的十字交叉路口,都有一些关隘设施,控制着子午岭周围的交通网络。特别是成为控制延川道和马莲河道的重要咽喉。成为边郡重镇和关中的天然屏障。

秦朝灭亡以后,直道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西汉初年,匈奴贵族势力曾两度试图进犯关中,其中一次入萧关,直抵雍县和甘泉。既然匈奴奴隶主有意窥伺甘泉,为什么不从九原直接南下,却要远远绕道六盘山下?在子午岭的东西,分别是洛河河谷和马莲河河谷。游牧民族南下侵犯中原地区,一般都是取道河谷。而当时洛河河谷和马莲河河谷都没有受到骚扰,这又是什么原因?推究其实际情况,正是子午岭上增添了一条直道,使得匈奴贵族不能不有所顾虑。他们虽然暂时控制了河南地,也不敢长期盘踞。当时匈奴左贤王曾一度占据阴山和河套地区,但不久又复撤走,就是这个缘故(《史记·匈奴列传》)。元封元年(前110年),汉武帝“自泰山复东至海上,至碣石,自辽西历北边九原,归于甘泉”(《汉书·武帝纪》),所走的正是直道。这次巡幸,司马迁曾经随行,故而能将直道的起讫地点明确记载下来,并说“行观蒙恬所为筑长城亭障,堑山堙谷,通直道,固轻百姓力矣”(《史记·李斯列传》),对秦人开辟直道的利弊得失进行了历史总结。西汉时期不仅积极利用秦时所修的直道防御匈奴南犯,而且对于直道的维护也曾有所着力。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当时在北地郡新增了直路县和除道县,这两县正分别设在子午岭段直道的南北两端,显然是为了加强对直道的控制。

唐朝建都于长安,强大的突厥族雄峙于漠北,频繁南侵关中。唐太宗时期,突厥一次进犯,十万铁骑直达渭河岸边,兵锋威逼长安。

后来唐王朝转守为攻,再夺河南地,设置东、中、西三个受降城控制阴山防线(《元和郡县图志》卷四),直道联系北边诸军要镇的作用仍显而易见。

一直到了现在我们大明,直道仍旧是一条通途。

皇太孙,我们正在修建京师通往包头的大明直道。因为,白云鄂博有铁矿、稀土;鄂尔多斯有天然气、碱土、煤矿和大片的牧场、土地;陕北有石油;河套地区是广袤的耕地和牧场。多么好的资源啊!有恰巧,九原怀朔包头就在我们手里,有毗邻鞑靼、瓦剌。

明年,三月,阿鲁台还有和瓦剌大打出手,来就是献捷。

现在,我们已经武装到牙齿了,战斗力绝对碾压蒙元势力。包头,是势在必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