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崛起重生入伍结婚之路 > 第117章 响堂山

崛起重生入伍结婚之路 第117章 响堂山

作者:爱吃喜欢152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2024-10-21 10:51:57

李嘉兴开车拉着苏霏霏从直隶总督府到响堂山用了3小时40分钟到达目的地。

响堂山石窟

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响堂山石窟(英文名:xiangtangshan Grottoes)位于中国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的鼓山,是中国重要的佛教石窟艺术遗址,也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同时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占地34.5平方千米,被誉为“中国北方石窟艺米的瑰宝”之一。

基本信息

英文名

xiangtangshan caves

所属区域

所属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

所属城市

河北省邯郸市

地址

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鼓山

景区信息

建造年代

中国北齐时期

景区级别

国家AAAA级景区

文保级别

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主要景点

南北响堂山石窟

门票价格

25元

开放时间

全年8:00-18:00

关键信息

名称由来

历史沿革

景区布局

主要景点

艺术与文化

开发与保护

价值和影响

参考资料

相关合集

响堂山石窟主要分为南北两石窟,其中南响堂石窟现存7窟,北响堂石窟现存8窟,小响堂(水浴寺)现存2窟,共计17窟,总计造像4000余尊,窟内还刻有北齐时期的刻经,艺术形式多样。由东魏末年开始建设,北齐时期完成,后在隋、唐、宋、元等多个朝代进行增凿,现存的艺术作品为了解相关历史文化和艺术变迁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但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遭受过沉重的打击,多次被人为破坏和劫掠,不少雕刻精品散失在日本和欧美各国。北周建德六年(577年)周武帝灭北齐后开展了灭佛运动,响堂山石窟遭受了扫荡,经文佛像尽毁,而在民国初期,文物贩卖的昌行,让石窟内大量精美的文物流失海外,此后常乐寺被毁、石窟被征用或占用,直到响堂寺文物保管所的成立,石窟艺术才得以被保护。

响堂山石窟作为中国的文化遗产,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前来观赏和学习,也成为了研究中国佛教石窟艺术的重要场所之一。为了保护和研究响堂山石窟,相关部门进行了多次修复和保护工作,各地艺术博物馆更是以数字影像等多种形式来传承和宣扬石窟艺术文化。1961年,国务院将其公布为全国第一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初,响堂山石窟成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12年11月晋升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自2020年起,邯郸市更是就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进行详细规划,对响堂山石窟风景区及其周边的投入与开发使得游客数量与旅游趋势大幅度提升,效果显着。

名称由来

响堂山的名称源于石窟内的回声效应。响堂山的石窟幽深,洞内空旷而宽敞,壁画精美,吸引了许多人前去参观和欣赏,若在山洞里击掌甩袖,回声则会在洞内回荡,使得山洞仿佛成为一个巨大的堂厅,声音清脆悦耳,宛如宏亮的钟声,故名“响堂”。而石窟内保存了大量的佛教艺术作品,包括佛像、壁画和浮雕等,这些艺术作品展示了古代艺术家的精湛技艺和对佛教教义的崇敬,其独特的艺术价值而备受推崇。因该石窟均营凿在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的响堂山的石岩中,故名“响堂山石窟”。

历史沿革

始建

响堂山石窟位于中国河北省临漳县西南的鼓山,开凿于东魏末年,据《资治通鉴》记载在北魏时期,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兴盛发展,统治者大都信奉佛教,并对佛教艺术与文化进行大力支持,为了表现信徒的虔诚,开始大型修建寺庙,而响堂山石窟最初的用途是为武王高欢作为虚葬的墓穴来使用。

发展

响堂山分为南北两山,北响堂山又名为鼓山,是太行山滏[fu]口陉的一部分,地理位置优越,山势险峻,环境清幽,石质优良,而在北齐时期,皇帝高洋崇尚佛教,于是下令在响堂山兴建寺院,并在此修筑行宫,以便在前往晋阳和邺时进行避暑、游玩和礼佛。作为该时期最重要的刻经地之一,石窟中保存着大量摩崖刻经,其中包括《维摩诘经》《弥勒成佛经》等。北响堂第2窟刻有北齐晋昌郡开国公唐邕[yong]所写的经文,保存完好,这些刻经记录了石窟的历史和佛教信仰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除了刻经,响堂山石窟还有大量的佛龛[kān]雕像,保存至今。

衰落

北周建德六年(577年)周武帝灭北齐后开展了灭佛运动,其中包括焚毁佛教佛寺佛塔,逼迫僧侣还俗,关闭寺庙,没收财产等作为以限制佛教传教和扩张,史称“太武灭法” 。而响堂山石窟中的雕像在这一时期受到严重损害。

复兴

灭佛运动后响堂山上的维修、续凿、造像活动却一直延续了一千多年,北齐后的隋、唐、宋、元、明等各个朝代都参与了对响堂山石窟的增凿工作,因此在响堂山石窟中陆续增加了更多的佛像、壁画和其他艺术装饰。特别是在唐代,响堂山石窟达到了繁荣的巅峰,成为佛教艺术的重要中心之一。

保护

民国初期,文物盗窃贩卖猖獗[jué],大量精美文物流失海外,响堂山石窟中的艺术雕品再次受到严重损坏,不少佛像的佛头,佛手,佛脚被凿断损毁,大佛洞东侧上方的高欢墓柩被盗空,其石棺也被盗卖。据统计,响堂山石窟的艺术精品主要散失在美国、日本、英国、法国等国家博物馆中,少数被私人收藏。直到20世纪后期,响堂山石窟的保护和修复工作得到了重视,国家相继建立文物保管所并将其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至1982年期间,邯郸市、峰峰矿区两文物保管所合作对石窟进行了全面调查实测,并进行了修缮工作,包括围墙和附属建筑,许多石窟得到修复和保护。

景区布局

响堂山石窟区位图

响堂山石窟分为南北响堂山两处,相距约15公里,其中北响堂山石窟附近还有一处水浴寺也被称为小响堂石窟。三处石窟以北响堂山石窟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也是游客游玩的主要目的地。北响堂现存8窟,南响堂现存7窟,小响堂现存2窟,共17窟,总计造像4000余尊,窟内刻有北齐时期的摩崖刻经,其中包括《维摩诘经》《弥勒成佛经》等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北响堂山石窟群平面布局图

北响堂山石窟位于鼓山西麓,有主要洞窟3座,由北向南排开,共有20余座窟洞,分布在南区、中区、北区及九条洞4个区域。三座主要洞窟始于北齐,后期增凿形成连续性。中心窟洞依次为刻经洞、释迦洞、大佛洞,其余洞围绕中心窟洞凿建,整体坐东朝西。

南响堂山石窟群平面布局图

南响堂山石窟位于鼓山南麓,现存主要石窟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有5座洞,依次为:空洞、阿弥陀洞、释迦洞、力士洞和千佛洞;下层有2座洞,依次为:华严洞和般若洞。平面布局按坐东朝西方式排布,形成有序的结构。

水浴寺窟群平面布局

小响堂山石窟(水浴寺)位于鼓山东麓,主要由东西两座窟洞和两侧摩崖佛龛群组成。平面布局为北朝南,东西走向,呈带状分布。西侧摩崖佛龛群建于唐代,有7座佛龛。东侧摩崖佛龛群建于宋代,分上下两部分,刻有佛传故事像。

主要景点

北响堂山石窟位于河北省邯郸市峰峰区和村镇东约2.5千米的鼓山西麓北端,共计编号8个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2、4、7三座北齐大窟。石窟规模较小,但却展示了丰富多样的艺术特点。其中,第2窟被称为唐邕刻经洞,壁画中展示了三世佛主题,并保存有北齐时期的隶书刻经碑,被视为北齐书法的精品。第4窟为中心柱窟,特殊的形制使其与南响堂山石窟的2窟相似。而第7窟则是规模最大、雕刻最精美的中心柱窟,内部雕刻了华丽的塔形列龛,主尊释迦佛和未来佛弥勒的形象令人瞩目。北响堂山石窟以其覆钵式顶、精美的雕饰和建筑构件的刻制而闻名,窟内壁画和摩崖刻石展示了多样的佛教主题和艺术风格,是研究古代艺术、佛教文化和历史的重要遗址之一。如今,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北响堂山石窟吸引着游客和学者,为人们提供了一场与古代艺术和信仰相互交融的探索之旅。

大佛洞

大佛洞是北响堂石窟遗址中最早开凿、规模最大、雕刻最为精美的洞室之一,也是整个石窟的代表性窟。位于北响堂石窟区北侧山崖下,大佛洞高12.5米、宽13米,呈方形。洞内采用中心方柱式塔庙窟形制,中心方柱内刻有三尊造像,为一佛二菩萨的佛像组合。洞壁装饰着塔形列龛,底部基座雕刻有宗教彩绘,展现汉代画像石风格。主佛为释迦牟尼佛,虽损毁严重,面颊丰满、面带微笑,造型呈现佛教艺术风格变化。而两尊菩萨像损毁严重,仅存躯干和腿部,其造型动作打破了北魏前的造像风格,使得雕像更加逼真写实。

北响堂正龛大佛像(东魏)

菩萨像(北齐)

释迦洞

释迦洞位于北响堂石窟区中部,与其他洞窟相邻,是石窟第一期开凿的洞窟之一。释迦洞采用中心方柱式塔庙窟的平面结构,其中心方柱为正面开龛,洞内雕刻有一佛、两弟子和两菩萨的五尊像,洞室前廊为四柱开间样式,门的两侧有威武庄严的羽狮雕像,四根六米高的八棱莲柱装饰华丽。主尊释坐于束腰莲座之上,肌体造型略显扁平。两座菩萨像体态圆润、丰硕,是典型的北齐风格,但受损严重,只剩躯干。

北响堂释迦洞窟门两侧菩萨(北齐)

刻经洞

刻经洞位于石窟区最南端,又称南洞,是北响堂南区的主要洞窟,它的洞窟形制与其他洞窟有明显不同,采用典型的塔形窟形式,内部为三龛三壁结构,共有七尊佛像。主尊为善跏[jiā]趺[fu]坐式阿弥陀佛,身着袈裟,脚踏在地神口中吐出的莲茎上,洞室前廊部分封闭,门两侧有力士雕像,其余壁面刻满佛经。力士雕像身姿威武雄壮,展现出强烈的力量感和男性美。

力士像(北齐)

刻经

在北响堂山石窟,刻经主要集中在刻经洞、大业洞以及半山腰位置。刻经洞内前壁窟廊刻有姚秦鸠摩罗什译的《维摩诘所说经》《无量寿经优波提舍愿生偈》和北魏菩提流支翻译的《佛说佛名经》。在大业洞内刻有《佛说决定毗尼经》中的七佛和观音名号。石窟半山腰刻有《大般涅盘[pán]经》卷和《狮子吼菩萨品》一节,窟内现存的《唐邕刻经碑》详细记录了刻经的时间、刻经人和意义。

《维摩诘所说经》(局部)

南响堂山石窟

南响堂石窟,南响堂山石窟位于河北省邯郸市峰峰区彭城镇东约1.5千米的鼓山南麓,共计7个窟,全部雕凿于北齐时期。据新发现的《釜山石窟之碑》记载,石窟是由灵化寺比丘慧义于北齐天统元年(565年)创立,得到高阿那肱的资助。南响堂山石窟分为上层和下层,其中1号窟和2号窟位于下层,是中心柱窟,规模较大。1号窟中心柱三面各凿一大龛,后壁下部形成通道,类似北响堂山石窟的7号窟。2号窟与北响堂山石窟的4号窟类似,中心柱正面只凿一大龛,背面下部仍为通道。3号至7号窟位于1号和2号窟上方,规模稍次或较小,属于殿堂式石窟。南响堂山石窟以华严洞(1号窟)和般若洞(2号窟)最为着名,前者刻有《华严经》数品和佛教传故事浮雕,后者因刻有《摩诃般若经》而得名,尽管大部分造像已毁。石窟外观上,除了7号窟为独立建筑外,其余窟形成上下相连的阁楼式窟,上层窟顶部雕刻覆钵顶、塔刹,下层窟注重门柱、门楣的雕饰。南响堂山石窟以其丰富的艺术作品、独特的建筑结构和历史背景而备受瞩目,为研究古代艺术、佛教文化和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作为文化遗产,南响堂山石窟吸引着众多游客和学者前来欣赏和研究。

千佛洞

千佛洞是南响堂山石窟中保存完好、雕刻精美的石窟之一,位于南响堂石窟上层右侧,与北响堂石窟的刻经洞同期开凿,洞内为三龛三壁的佛殿库,主要包括主尊释迦牟尼佛像及两侧弟子、菩萨像,外部为方木构建筑的瓦陇,窟顶覆钵丘和摩尼珠。前壁雕凿着一层层千佛像,共有佛教造像尊1028尊,窟顶的凿井形如莲花,周围飞天伎乐雕像栩栩如生。

前壁千佛(千佛洞内部)

刻经

在南响堂山石窟,刻经主要集中在华严洞、般若洞和阿弥陀洞中。华严洞为中心方柱式的塔形窟,刻有东晋駄跋陀罗翻译的《大方广佛华严经》等。般若洞与华严洞形制类似,刻有《摩诃般若波罗密经》等重要经典。阿弥陀洞为开坛式佛殿窟,刻有《妙法曼荼罗莲华经观世音普门品》等经文。此外,在般若洞外还发现了《滏山石窟之碑》记录了开凿年代。

《滏山石窟之碑》

艺术与文化

佛像风格

在响堂山石窟中,佛像的形体显得敦厚而结实,体现了北齐民族的强壮和豪放气质。面部稍微丰满,高鼻长眼。佛陀以结跏趺坐或半结跏趺坐于园莲座上,衣纹宽松,形成不规则阶梯状的布局,佛衣下摆铺于座面上。声闻弟子的面部特征与菩萨相似,身体浑圆有致,衣袍风格简洁明快。下半身的造型也与菩萨相似,被称为“曹衣出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