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崛起重生入伍结婚之路 > 第34章 陕州地坑

崛起重生入伍结婚之路 第34章 陕州地坑

作者:爱吃喜欢152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2024-10-21 10:51:57

李嘉兴开车拉着苏霏霏从鸡冠洞到陕州地坑用了2.5小时到达目的地。

陕州地坑院是位于中国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张汴乡营村的民居建筑,是中国四大古民居建筑之一。陕州地坑院是世界上唯一的地下古民居建筑,被誉为“地平线下古村落,人类穴居活化石”。

陕州地坑院建筑坚固耐用、冬暖夏凉,兼有防风、防沙与隔音的三重效果,建造过程为“向下挖坑、四壁凿洞、穿靴戴帽、美化装饰”。2003年三门峡市政府将陕州地坑院打造成旅游景区,景区的核心面积约为1.2平方千米,于2016年5月23日正式对外营业。景区现存地坑院100多座,打通了22座地坑院形成民俗文化园,向世人展示地坑院的历史演变以及陕州地区人们的生活风貌与民俗技艺。

2011年陕州地坑营造技艺被列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18年陕州地坑院景区成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陕州地坑院由崖式窑洞发展而来,又称“天井院落”,是中国黄土塬[yuán]区特有的一种下沉式窑洞民居形式,是古代人穴居方式的遗存。

古时中原地区,兵荒马乱、战事频发,地坑院具有一定的防御作用。地坑院的建筑形式最早可以追溯到仰韶文化时期,由圆形或方形的地坑式窝棚形成的地坑式聚落是地坑院的雏形。

秦汉唐时期陕州地坑院持续发展;汉代有了地坑院式的墓葬形制。宋元时期陕州地坑院的发展基本成熟,在宋代的《西征道里记》中详细记载了地坑院的建造方式以及生活场景;明清时期陕州地坑院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当时的已经有了一定规模的地坑院。

民国时期,在德国人伯纳德·鲁道夫斯(Rudufosky bernal)着写的《没有建筑师的建筑》中,向全世界介绍了三门峡地坑院窑洞。地坑院内窑洞的布局与分配受到儒家思想与宗法礼制的影响,地坑院的选址上有农耕文化与中国传统风水观念的影响,地坑院被誉为“地平线下古村落,人类穴居活化石”。

1950-1980年代,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陕州地坑院建设的兴盛期。主要原因是地坑院的建筑成本较低施工简便,符合当地的经济发展。

20世纪70年代前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在地坑院上面的晒谷场上建造小场房,用来储藏和存放工具。70年代后期以后,新兴建材“砖”的兴起,让晒谷场地上的小厂房变成了砖瓦房最后发展出了套间,承担起居住功能。

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生产力的提升,人们思想价值观也随之发生改变。很多人开始认为地坑院是贫穷的象征,逐渐从地下搬到了地上,地坑院因无人居住开始坍[tān]塌。1990年国家提出“退宅还田”的政策,因为耕地面积的紧缺,地坑院占地面积过大,因此大部分的地坑院被填埋。

2003年陕州人民政府开始发展地坑院旅游项目。2005年地坑院被河南省文物局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开始对其进行开发与保护。新村地坑院村落200多个,地坑院多座,其中保存最完整现存时间最久的地坑院已有300多年。

手工拉面、面片汤、小瓜溜饼等美食。

李嘉兴和苏霏霏游玩完就进行了下一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