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喧嚣之后 > 第九章 爱唱戏的何采菊

喧嚣之后 第九章 爱唱戏的何采菊

作者:东篱把酒月在中天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2024-10-26 12:14:59

第九章 爱唱戏的何采菊

何采菊和陈背篓是在巴家嘴水库工地上认识的。

1978年秋天,酝酿已久、反复论证的巴家嘴水库工程终于上马了,开工典礼上,各级领导讲话之后,文艺节目助兴演出,来自何家畔村的何采菊一段“听奶奶讲革命家史”,技惊四座。

巴家嘴水库是全地区有史以来最浩大的水利工程,集发电、灌溉、养殖、防洪于一体,是准备献给建国三十周年的一份厚礼,工期相当紧张,采用了大兵团作战方式,全地区七个县,抽调精壮民工轮番上阵,最繁忙最紧张时,聚集了三万多人。

工地上彩旗飘扬、锣鼓震天,十几个高音喇叭,遍布周围的山梁,滚动播送各个作业面的进展速度和涌现出来的感人事迹,有擦破额头的、有砸断手指的、有被乱石砸伤腿的、工地如战场,轻伤不下火线,重伤包扎之后,再上阵地。

来自地区广播站的播音员,每天都以激动的心情,噙着滚烫的泪花,嗓音颤抖、喉头哽咽地播送着一条条感人肺腑的事迹,在巨大的精神感召下,民工们干劲冲天,每天都创造着令人惊叹的奇迹。

工地分白天黑夜两个班,白天尘土飞扬,晚上万盏灯火,没有大型机械,一切全是落后的手工劳作。

地区一把手,在开工典礼上豪迈地宣布,要用最原始的方式,创造出一个现代奇迹来,把巴家嘴水库,打造成黄土高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何家畔村和油坊门村同属一个县一个公社,作业区紧挨着,任务是开挖土方,将挖下的土石运到指定地点,两人一组,一把铁锨、一把镢头、一辆架子车。

男女搭档、干活不累,工地指挥者为了赶进度,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善解人意地采取了这种方式。

那年何采菊十九岁,正是如花似玉的年龄,别的姑娘都扎一根或两根辫子,唯独她只松松地扎了一根马尾巴,用一根枣红色的橡皮筋扎着,显得另类好看。

按理说,很多人应该抢着和她搭档,但工地有规定,每天必须完成一定的工作量,完不成的,减免伙食费和劳务费。

何采菊唱歌唱戏是把好手,但她细胳膊细腿,手无缚鸡之力,这么繁重的体力活,肯定吃不消,要么是完不成进度,要么等于两个人的活要一个人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但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小伙子们掂量了一下,都纷纷退缩了。

油坊门这边,陈背篓因为家里老父去世,耽搁了两天,到工地时,男女组合搭配完毕,只剩下他孤家寡人。

公社主任说:“就剩你俩了,搭伙开灶吧。”

搭伙开灶是结婚过日子的另一种说法,陈背篓和何采菊都是未婚青年,也没恋爱经验,在众人的哄笑声中,红涨了脸。

陈背篓偷看了一眼,发觉何采菊眉清目秀,又听说她能唱能跳,便感觉她有一种别样的美,心里荡起了幸福的涟漪。

一干起活来,陈背篓暗暗叫苦,感觉公社主任给自己塞了一个铁馒头,吞不下啃不了。

两人搭配的基本程序是,男的挖土,女的装车,然后男的在前掌舵,女的在后帮着推车,两人齐心合力,将一车子土推到六七十米之外。

何采菊装土的动作,像在舞台上唱戏,软绵绵似风摆杨柳,她一次只能铲半铁锨土,扔到车上,喘口气,再来下一次,整个动作像放慢了八个节拍。

看着周围的两人组,龙腾虎跃、热火朝天,陈被篓急得脑门上冒火星,他想训斥何采菊,但看见她满头大汗,额前的刘海都被汗水沾住了,溜到嘴边的话又收了回去。

陈背篓只好抢过铁锨自己装,装满车,双手扶住车辕,猫下腰,用力往前一窜,后面的何采菊却摔倒在地,她本来在后面推车,没有防备,来了个狗吃屎,陈背篓又好气又好笑。

两个人的活,陈背篓一个人干。

陈背篓的外号,来源于他一个冬天,用背篓背了一口窑洞。那时候,家家穷,买不起木料砖瓦,修不起房,只能挖窑洞,像原始人挖穴而居。

挖窑洞不要钱,只要有力气就行,到了冬闲时节,一把镢头、一把铁锨、一只背篓,先在平地上挖一个四方大坑,挖到十几米深时,再向四周掘进。挖窑洞,所有的土,都要用背篓背上来,倒在一边。

整整一个冬天,陈背篓像一只土拨鼠,在土坑里钻来钻去,硬是用一只背篓,背了一口窑洞的土,其坚韧的毅力和强悍的力量,令人赞叹,因此送了他背篓这个外号,大名却遗忘了。

陈背篓不缺力气,他一个人又是挖土、又是装土、又是拉车,何采菊帮不上忙,即使跟在后面推车,也撵不上。

何采菊内疚,过意不去,便殷勤地伺候陈背篓,不断地给他倒水,今天送他两个鸡蛋,明天塞他两个苹果,时间一长,陈背篓觉得何采菊除了干活懒散,别的样样拔尖,对她的好感与日俱增。

虽然流了许多汗、出了许多力,但眼前头晃着这样一个身材窈窕的女子,鼻翼间清香扑鼻,他没觉着吃了亏,倒是占了大大一个便宜。

这天下午,何采菊不舒服,懒洋洋的,脸色惨白,陈背篓说你歇着吧,何采菊不肯,她挥着铁锨装土,用力了,一铁锨土却大半撒在车外,她不好意思地说:“我肚子疼。”

这天收工时,何采菊找陈背篓,说:“我想回趟家。”

何采菊的例假突然提前了,她没有任何防备,裤子染红了,令她措手不及,她想让陈背篓陪她回趟家换条裤子。何采菊红涨着脸,吞吞吐吐地透露了这个秘密,一下子拉近了两人的距离。

巴家嘴离何家畔有四十多里路,来回**十里,那得走整整一夜,干了一天的活,腰酸背疼,不休息,再赶一夜的路,明天还怎么干活?铁打的人也受不了。

陈背篓犹豫着,何采菊说:“我借了一辆自行车,咱们换着骑。”

有自行车骑,**十里路就不是难事,陈背篓已经喜欢上何采菊了,想对她吐露心声,但白天人多口杂,现在能和何采菊单独相处,而且要走一长段路,表白的机会来了,那点劳累算什么?

陈背篓一口答应,吃过饭就走。

这天恰好是国庆节,工地上改善伙食,每人两个馒头,一碗猪肉炖粉条,何采菊只吃了一个馒头,两口菜,剩下的全归了陈背篓,陈背篓狼吞虎咽,嘴里塞满了饭菜,见缝插针地说:“难怪你干活没力气,你吃的没有一只猫多,人是铁饭是钢。”

何采菊笑吟吟说:“你吃吧,路上还要骑车带我呢。”

天黑不久,月亮就升起来了,月色溶溶、秋风送爽,路两边快要成熟的包谷、糜子、谷子,散发着醉人的醇香,不远处的河水哗啦啦地流淌。

陈背篓骑车带着何采菊,他闻着身后袭来的一股股清香,心潮澎拜,他知道何采菊不涂脂不抹粉,每天清早一把清水洗脸,素面朝天,那么这股香就是女儿的体香了。

陈背篓嘴里找不到话说,但他动了坏心思,他有意把车子骑得歪歪扭扭的,坐在后面的何采菊被晃得摇来摆去,不得不抓一下他的衣襟;有时,陈背篓一个急刹车,何采菊就撞在他身上,两人身上的的衣衫都单薄,这一撞,就有了肌肤相亲的感觉。

陈背篓身上窜起一股无名火,烧得他口干舌燥,他有意将车子蹬得慢些,他盼望路能再长些,天永远不会亮,他和她,就在洒满月光、铺满青草、开满野花的路上,一直走,一直走,走到天老地荒。

何采菊以为陈背篓累了,说歇一歇再走,陈背篓说,不累,你唱一个“听奶奶讲革命英勇悲壮”,何采菊不扭捏不推辞,大大方方地唱:“听奶奶讲革命英勇悲壮,却原来我是风里生雨里长,奶奶呀,十七年教养的恩深如海洋……”

何采菊父母双亡,跟着两个哥嫂过日子,两个嫂嫂刁钻蛮横,她在家里有受不完的气,整天以泪洗面,她是自愿报名去水利工地的,想逃出牢笼,透一口气。陈背篓被何采菊的遭遇深深打动,心中涌起一股英雄救美的豪情。

返回的路上,陈背篓骑得很慢,有意拉长路的距离,但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再长的路也能走到尽头。

再转过一个弯,就能看见工地,天也快亮了,又大又圆的月亮,仍然挂在西边的天空。

说了一路话的两人突然都沉默了,陈背篓的一颗心要跳出来,这一路上,他一个劲地给自己打气,说出来,说出来,但他的嘴像被胶粘住了,他的舌头像断了一截。

他们慢慢地靠近了工地,万人攒动,人来车往,大喇叭震天响,就更没有说心里话的机会了。

陈背篓一狠心,车子摇晃了几下,倒在路边的水沟里,两人摔倒在地,陈背篓赶忙去扶何采菊,何采菊抱着腿叫疼,陈背篓挽起她的裤腿,看见她的小腿擦伤了,流着血。

陈背篓在路边的草丛里,拔了一把止血消炎的草药,揉碎了,在何采菊的伤口上擦,何采菊疼得流出了眼泪,陈背篓懊悔自己认为地制造了一场血案。

陈背篓将草药敷在何采菊的伤口上,在自己的衬衣上撕了一条布,包扎了伤口。

平静下来后,何采菊整理了一下头发,摔开陈背篓,一瘸一拐地走向工地,这时,大喇叭响了,在放歌曲《洪湖赤卫队》:“洪湖水呀,浪呀嘛浪打浪啊,洪湖岸边是呀嘛是家乡啊,清早船儿去呀去撒网,晚上回来鱼满仓……”歌声传出很远。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