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李易峰自传随笔集:1987了 > 第3章 超越游戏规则

第3章 超越游戏规则

第3章 超越游戏规则

港片情结

小时候我家住平房,一间间房子挨在一起的那种。有个邻居家条件不错,那时已经买了录像机和录像带,我没事就去他家里蹭着看。他养了一只海狸鼠,那是一只体型巨大的老鼠,它和电视屏幕上那些江湖爱恨、快意恩仇一起在我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相比之下,也不知道它们哪一个更具奇幻色彩。

上世纪**十年代的经典香港电影里,我最喜欢《英雄本色》还有《双龙会》,反复看了好多遍。周星驰的电影当然是居家旅行的必备佳品,只是当时没看懂《大话西游》,更喜欢的是《大内密探》——那时的我下意识觉得,周星驰的电影就是疯狂恶搞,让人大笑。

我最喜欢的一部电影当属《雷洛传》,刘德华在其中的一举手一投足,都成就了我心里对“帅”的最高定义。他是我知道的第一个明星,也是我一眼就“爱”上的偶像。他和爸爸有几分神似——都是浓眉大眼,梳起溜光水滑的背头时,简直耀眼到发光。小时候我还模仿过他在《五虎将之决裂》里最后一幕斗枪的情景,手枪在手指间翻转,之后是一阵“啪啪啪”的射击,干脆利落,意犹未尽。可惜我始终没法用玩具枪耍出电影里那种酷炫的效果来。

汶川地震之后,我参加了成都区的义演,当天许多港台艺人都在现场,包括刘德华。我在流程单上看到他的节目就排在我的后面,所以在舞台入口候场时,一心希望能拖延几分钟上台,这样就可以见到他本人了。我的“计划”得逞了,看到他朝我走来的时候,我紧张到双腿都开始发抖,心里冒出各种“迷弟”般的感慨:他的皮肤怎么那么紧致?耳朵看起来都在发亮。他整个人看起来怎么那么年轻?眼角眉梢都是味道,发型也恰到好处……后来听工作人员说,我和他握完手后,是以小碎步的方式默默退到边上去的。

下场后,碰巧他又经过我的休息区,我想也没想,站起来朝他鞠了一个90度的躬,还问能不能单独合个影。刘德华答应后我才意识到自己没带相机,看到边上有一个大叔扛着专业相机,就赶忙求他帮忙,没想到他其实是刘德华的工作人员。我有点儿窘,但刘德华非常善解人意地让我留下邮箱地址,还特别嘱咐摄影师记得把照片发给我。当晚一点多,我忐忑地打开电脑,合影已经静静躺在了邮箱里。我看着照片里的自己只能皱眉头,唯一的想法就是:唉,他真是比我好看太多了。

那次义演我也遇到了成龙大哥,可惜没来得及说上话。幸而后来我们见面的机会不少,逐渐熟悉起来,如今还能不时一起坐下来喝点儿酒。我告诉他我特别喜欢他的一部片子,没想到他摆摆手说,那是部烂片。

在这些心仪的偶像面前,我会比平时拘谨一些。倒不是胆怯,而是又害羞又激动,有点儿不知道怎么表达才妥当。时间久一些我就会放松很多,不过我说的“久”是真的挺长一段时间——即使已经见过刘德华三次,在他面前我还是特别紧张,特别希望有一天我可以自在地和他喝酒,聊个畅快。

我们这一代人都是看着香港电影长大的。即使知道当时因为客观条件的限制,许多电影也有粗制滥造或是虎头蛇尾的问题,但说起以前,总觉得随便挑一部出来都是经典。这种集体记忆也应该归功于当年香港电影的影响力和文化辐射力。如今内地的制作水准越来越高,合拍片已是大势所趋,但我心里很期待看到一些纯正的“港片”,处处烙上鲜明的香港地域文化印记,和独属于那个城市的悲欢离合。我也很想参演——但矛盾之处在于,身为大陆演员,我一加入就会把电影变成合拍片。如果有人翻拍那些经典作品的话我也很想参与,最好所有角色的造型、所有呈现的场景都复刻原版,应该会很好玩。不过一定会有人反对这种做法。留在记忆里的东西才永远美好,永远不会让人失望。

当年在各个片场奔波的演员们,许多已经渐渐靠作品走上神坛,但他们仍然保持着创作的状态,敬业的态度也不曾因为“江湖地位”的变化而松懈了一丝一毫。成龙大哥去参加春晚的彩排,有几天时间持续得特别久,近半夜十二点还没结束。工作人员向他表示歉意,他却说:“我不辛苦,我只是在这里等着,辛苦的是你们。”有些细节他觉得效果不好,主动要求重录:“你们有要求,我对自己也有要求。”这些前辈能够几十年如一日地保持口碑,的确有让人信服的道理。

还有冯小刚导演。他已经有了那么多成功的电影作品,转身竟然还拿下了金马奖影帝。我对他的一句话印象深刻,他说“导演”不是一个名词,而是一个动词。无论过去曾经获得过怎样的成绩,立下过怎样的里程碑,他们都不曾停下脚步,更没有一直回头留恋。他们的目光始终望着未知的前方,望着自己没尝试过的新鲜事。

不管是什么类型、多具分量的奖项,它都只是对你某一个阶段的肯定。奖颁完了,就是全新的开始,它只代表过去,并不保证将来。今年你是最有价值的那个,但明年如果不够努力,就会被更出色的人代替。我得到“百花奖最佳男配角”,也许有人认为名不副实,也许有人觉得实至名归,但它已经过去了。我很感谢“金鸡百花”颁这个奖给我,它给了我这样的年轻演员一份沉甸甸的鼓励。它也在提醒我,如果有人认为我还不够好,我就应该更加努力去用作品获得肯定。重要的是,往后的每一步,我都要走得更扎实。

身为演员,就要接受一个事实:每个人都会对你有不同的评判和看法,他们站在不同的角度,抱有不同的目的,很多时候,我们只是一个观点的投射对象而已。外面那些声音并不是最重要的,无论在工作上还是生活里,前进的信心还是来自于自己对自己的肯定,与其去分析各种声音的来源和意义,不如更相信自己的感觉,更坚定心里的目标。

复刻的假想

如果可以从经典港片里选一幕来挑战,我特别想演《阿飞正传》最后的3分钟长镜头。梁朝伟曾在之后的采访中提到,他当时遇到了表演的瓶颈,那段时光自己好像无法从演员这个职业中找到满足感。拍王家卫的一条镜头他NG了27次,信心遭到了彻底摧毁,他怀疑自己是否根本不会演戏,半夜在家里闷声不吭地拖地板,把刘嘉玲吓了一跳。那之后一切反而豁然开朗,他才意识到,原来自己可以完成那种难度的表演。

一次在颁奖礼上我碰到了王庆祥老师,他说起过拍摄王家卫的《一代宗师》时的状况。他是一个极其有经验的老演员,在拍摄的第一天翻来覆去全是NG。刚开始他还能扛住,后来心里实在受不了,就溜出去抽烟。梁朝伟和他讲,你千万稳住,过了这一段就好了。王老师说起当时的感觉,就是几十年的戏都白拍了,自己好像第一天站在摄像机前一样,什么都不懂。我想象过那种崩溃,也想体会一下被整个砸碎的感觉,看看那个过程之后,自己会露出什么模样。

有时在电影里看到一些精彩的表演,我会在心里默默跟着演一遍,如果还不过瘾,就回家对着镜子再来一次。我很小的时候,有一个古怪的习惯,有时哭着哭着会停下来,突然开始笑——那一刻就是有点儿好奇,这样悲伤的时候,笑起来会是怎样的感受?那时完全没有表演的意识,回想起来,倒有点儿像一人分饰两角的游戏。

我印象最深的表演实践是和同学们一起玩Cosplay,演日本漫画《甲贺忍法帖》。当时大学里有个社团,很厉害,自己写剧本和台词,自己化妆、做造型。各校社团还会组织一起演出交流。汇演当天我扮演一个忍者,妆容特色就是把眉毛描到粗得很夸张。同学们有扮蜘蛛的,有扮老太太的,一群人在快餐店里化好妆,然后一起耀武扬威地上街打车。出租车司机一路战战兢兢,不时偷瞄我们几眼,到了目的地,看到满街都是各种奇怪打扮的人,才明白是怎么回事。

我对喜剧也很有兴趣,有机会的话很想尝试《东成西就》类型的风格。最好有一群人带着我一起“玩”,这样更容易“放飞自我”。完全靠自己,我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顾忌,但是有好玩的对手一起搭戏,一群人一块儿疯,就特别有意思。能演好喜剧的人都很聪明,要用很高级的演技处理细节。让人由衷地笑起来,比让人掉眼泪要难上许多。

拍摄时,我NG最多的状况都是笑场。最怕大家休息时闲聊,一个不小心就聊出了一个笑点……那完了。我和刘烨一起拍《建军大业》时就遇上了这样的情况。他扮演的是**,戏份很严肃,可是我总觉得他随时会绷不住笑出声儿来。主席的眼神要在每个同志身上停留一会儿,我心里一直在暗暗喊:“别别别,别看我。”可他居然瞟了我一眼就迅速晃了过去。这让我分了神——“真是太坏了,那么不负责任!”念头一起,我立刻笑场。后来甚至一想到我们的目光快对上,我就忍不住笑场。简直成了一个过不去的坎儿。我和导演提出过能否尽量别让我们俩同框,导演当然不会同意。从此我吸取了教训,拍戏休息时别聊天,就怕遇上那些无可奈何的笑点。

定义未来

如果用年代来区分,我最喜欢拍现代戏。我特别期待出现一个真正高水准的作品,不是说现在没有好戏,但我的期待是出现一部可以重新定义偶像剧的现代戏。用手机来打个比方,虽然我们手里现在握着的小方块机器还叫“手机”,但它已经被重新定义,功能早就远远超过了打电话。

过去的偶像剧大多功能单一,但就算是被认为充满老套狗血桥段的台湾偶像剧,也有让人感动的纯粹的力量。好作品不一定要背负上“讲述人生真谛”的重任,偶像剧市场也还有巨大的潜力和空间,题材和角度都还可以不断推陈出新。可惜,现在的市场状况往往是,一部《古剑奇谭》火了,“嗖嗖嗖”,一堆古装奇幻剧跟着出炉;《伪装者》火了,“嗖嗖嗖”,屏幕上立刻填满了各种谍战剧。制作方认为“观众喜欢看”,于是一个时期里电视剧的题材总是相似或重复,但其实,我们完全有能力创造出更多新鲜的东西,需要的只是多一些精雕细琢的耐心。

以前许多演员被批“太土”,拍的剧又被说成“不够洋气”。我们这一拨年轻演员在成长的过程中挨的批评相对还算少,但心里其实一样着急,希望内容可以更多元化一些,制作的各个环节能够进一步专业化,质量可以比宣传更靠谱。我也曾经对一些作品抱以期待,但最后却只能无奈接受一个不那么尽如人意的结果。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我希望和好的制作公司、好的剧本、好的团队合作。与许多制片人和导演见面时,我都会聊一聊自己的想法,不管成熟不成熟,都希望一起找到一些新的可能性。我希望我们除了缅怀追忆香港电影黄金时期的氛围之外,也可以像那批创作者一样,齐心协力“玩”出一点新意。

被动性是演员的职业属性之一。就算在表演时付出了120%的心力,效果也可能因为剪辑等等原因被削减。在外界眼里,我们这批年轻而且有了一些知名度的演员从来不愁资源,但实际上我们真正可以选择的范围很小很有限,特别是在电影方面。机会讲究天时地利人和,角色的选择过程中,有很多因素会左右最后的决定。我最重要的标准其实特别简单:自己喜欢。不管其他条件如何诱人,这关过不了,怎么也演不舒服。

《真爱谎言》的导演高林豹,《活色生香》的导演何澍培,《老炮儿》的导演管虎,这几位都给了我极大的启发。他们不仅教会我如何去进一步理解角色,也给予了我成为演员的信心。管虎导演曾在媒体面前给过我很高的评价,我想,或许他最初对我也没抱什么期待。就算别人一开始对我没有充分的认可,我也不会介意。印象和事实不一定吻合,彼此都需要时间去进一步了解和磨合。

拍摄《老炮儿》之前,我问了管虎导演一个特别的问题:“你能保护我吗?”我说的“保护”不是保持偶像光环,更不是维持外形上的那些既定印象,而是一种耐心。之前我没有参与过那么大制作的电影,没有和那么优秀的导演和演员合作过,我希望他不只是把我当作一个有名气、有人气的偶像小生,更不希望我的加入只能为提高话题度“做贡献”。我可以把自己彻底交给他,我相信他知道什么是最合适的。后来他告诉我,因为这个问题,他对我有了些不同的认识。

我不是科班出身的演员,每一个机会对我来说都是学习的实战。我可以承认自己不够有经验,但不能忍受自己太笨。如果发生了没背下台词,或者记不住武打动作的套招之类的情况,我就会特别急,甚至会摔东西,或者干脆跑去边上骂自己:你就那么笨吗?你就做不到吗?其实情绪平复一下也就过去了,但我知道自己发脾气的动静有点儿大,现在也努力压着。我也担心,如果群众演员中正好埋伏着一个狗仔,随手录一条视频放上网去,又是一条“耍大牌”的罪证。可别人又怎么知道其中的前因后果呢?

大家都爱掰扯“偶像”这两个字,很多人都避免往“偶像”上靠,毕竟,被公认为实力派的演员可以自称是偶像派,打趣“靠脸行走江湖”,大家还会觉得那是种范儿;但如果一个被定义为偶像派的演员说自己想成为实力派,有“艺术家”的梦想,好像反而自讨没趣——你有什么?根本什么都没有!

有一段时间我总说自己就是“偶像派”,故意说“脸很重要,我就是靠这个”,这有那么点儿较劲的意味。曾经有人试图纠正我,甚至还有人认真地质疑:“你是不是觉得除了脸之外,别的什么都不重要呢?”唉,这样游戏就不好玩儿了。过去对“偶像派”的定义现在还适用吗?就算是偶像派,一辈子就只能死守偶像派吗?我可以转型、成长、改变吗?

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我还没有找到最合适的应答方式,我之前的许多前辈,包括那些香港电影黄金时代的中流砥柱们,也仍然被这个问题纠缠着。我不认为要刻意用某种方式让观众忘记我的形象,有一张漂亮的脸蛋和拍出真正好的作品,这两者之间并没有矛盾。不能因为听到几句“你不会演戏”的评论,就要铆足了劲儿从外表上甩掉“偶像”的帽子——就算能甩掉,又能在一夜之间变身真正的实力派吗?别人如何定义我,我管不了;辛苦花上几十年的时间只为改变别人的看法,我不会开心,也毫无意义。我只在乎如何达到自己的要求,我相信自己没那么差劲,有朝一日,也能成长为一个真正专业的演员。

我期待看到,我们的演员可以真正称霸整个亚洲市场,重振“雷洛探长”时代的文化影响力。如果我们这一代还做不到,那么我希望下一代的演员能够实现。那时候,无论是中国的电影、电视剧,还是中国的男演员、女演员,都代表着质量的最高标准,中国的影视工作者在世界任何地方都能得到真正的尊重。我希望自己还能保持一点儿心气,喊口号没意义,说理想太空泛,好好拍戏才是正道。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