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琴剑箫 > 第四章 美艳少女 初试岐黄

琴剑箫 第四章 美艳少女 初试岐黄

作者:夜无愁 分类:玄幻魔法 更新时间:2024-10-26 12:35:12

第四章 美艳少女 初试岐黄

杨寰宇自从双驼岭一事之后,在跟随商旅们赶往岳州的路上,他一直感怀悲伤,只因那天见到那位红衣少女以三数个照面就将一名大汉击败。

想到自己身为堂堂男子,竟还不如裙钗,复又想到自己身负父母大仇,而且许家也因自己而惨遭横祸,凭自己现在手无缚鸡之力朝不保夕的身子如何能洗雪大仇。

念及此,杨寰宇不由得落下泪来,于是心中打定主意,待找到叔叔后,一定要拜一位武林高人为师,学的绝技以报父母之仇。

这一天,终于到了岳州,杨寰宇与众商旅辞别后,便进入岳州城。此地已经是湘粤境内,这里的文风习俗自然与扬州迥异。

但是,这岳州与扬州一样,都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因而城内屋宇较为古老。而且,这岳州城的繁荣绝不输于扬州。

这岳州有洞庭为衬,使其更为出名,爱国诗人屈原便是在这岳州留名青史的,并写下了“日夜江声下洞庭”的诗句后,自投汩罗口,使岳州更驰骋着一股悲壮的英雄气概。

就在这座古城里,杨寰宇来到全城闻名的岳府客栈,听这名字就有一股当仁不让的气势。

因为这种大客站没有下等房,杨寰宇要了一件地字号的尾房。他见此时还不到午时,便让店小二捡了几样普通的小菜在大堂吃。

其实,像这样的大客栈,对于一些江湖人来说不失为打探消息的好地方,只因这种地方各色各样、四海五湖的江湖人都有落足,只要认真听听他们的谈话就能了解到一些江湖中事。

而且,这些地方有不少叫花子出没,只要你肯花钱,还能打探到你想要的消息。只是杨寰宇的江湖阅历确实太少,不知道有此便利。

此时,杨寰宇独占一桌,自顾自的吃喝起来。

在他身后的一桌,坐了五个人,五个人都是短装打扮,还带了兵器,一望而知都是跑江湖的。

只见其中一位年纪较大,其余都是三十左右年纪。那年纪较大的,紫面膛,在他右侧两人一个腰悬日月轮,一个背插长刀;在他左侧一个汉子,一对判官笔斜插在腰间,而在他对面的是个落腮汉子,只见一把短柄阔斧靠在自己凳子下。

这四个汉字脸色都是黝黑,再看那紫膛汉子,在他旁边的椅子上摆着一双字母铁锏。

此时,只听那紫膛汉子道:“看来平静了十余年的江湖要有大变了,你们听说没有,扬州箫圣杨秋寒一家六十余口在一夜之间被神秘杀光。还有,隔了不到一个月,中州大侠一家也是这样被神秘灭了门。”

“嗨,这些事都发生一个多月了,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那背插长刀的汉子道。

“这事实在让人莫名其妙,以箫圣夫妇和许大侠的身手,在江湖上有几个是他们的对手,怎么可能在一夜间就被灭了门呢?有谁与他们仇恨这般大?”那腰悬日月轮的汉子道。他喝了口茶又道:“想那箫圣杨大侠一生侠肝义胆、威名卓著,出道江湖两三年就成了名。那次在峨眉金顶峰独斗天南一怪时何等威风,之后又与琴圣史慕容、剑圣申振岳并称宇内三绝,而今恐怕要改为宇内二绝了。”

“嘿嘿,所谓树大招风,箫圣之名称誉武林,难保没有人为了成名向他挑战,更何况哪个成名人物手上没有几条人命的,他的仇家自然不少啦。”那使判官笔的阴阴的道。

那落腮大汉此刻似乎极为不耐,只听他大声道:“我说你们在说什么鸟话呀,酒菜那么久还没上,待老子……”不知为何他说了一半就没了下文。

杨寰宇这一路来倒是听说过一些关于他父亲箫圣的一些江湖事迹,此刻正听得入神,那大汉突然闭了嘴引起他的好奇,不由得向那大汉望去。只见那一桌五人齐刷刷的瞪着眼看向门口。

杨寰宇一念好奇也顺着他们的视线看去,只见门外走进一位年轻公子,杨寰宇一下便认出,这年轻公子正是在双驼峰遇见的那位英俊公子,只是这一次却不见那红衣少女。

原来说话的那五人似乎对那英俊公子特别畏惧,待那英俊公子入座后,他们才蹑手蹑脚的鼠窜出去了。

杨寰宇不由得感到一阵奇怪,想不出所以然来,便也不再多想,回到客房去了。

次日,杨寰宇买了半个月的干粮,便又上路去了。他没有向别人问路,只因此地离普洱还远,只要走的方向没错就一定会到达的。

这一日,翻越过一座烟雾弥漫的高山,杨寰宇已累得迈不开脚,正要坐下休息,只觉眼前一亮。

原来,刚才在山上因为烟雾掩盖看不见山脚,此时从山上下来,时已不早,雾气已经渐渐消散,就见眼前正有一大片住房,这些房子都是一些圆顶土坯房子。只见那土坯房子后面的小山丘前,在那刀削似的一面,开着无数门窗形状的口子。

杨寰宇欣喜若狂,只因那些土坯房子距离他不到一里地,而且他已看见那些土坯房子前的一大片田地上,正有许多身着夷族服饰的农人在田间地头忙活着。

杨寰宇这几天来连续翻越了好几座大山,身体早已累极,再者这几天干粮也快吃完,现在可以说是困饿交加,好不容易碰上了人家,他怎能不狂喜。

忘记了连日来的疲劳和此刻的辘辘饥肠,三步并作两步,直向那些土坯房跑去。跑了不到半里地,就碰见一位正在劳作的老人。

只见这老人一身打扮极似边疆异族,但是老人的面孔却又与汉人很像。杨寰宇幼读诗书、史册,对外族之事倒也有所涉猎,知道湘、滇两地地处南蛮,从这老人的服饰看应是回纥一族。

杨寰宇正想着,只见那老农向他微微一笑,似乎在等杨寰宇说话。杨寰宇正要说话,可是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只因他不知道这老农能否听得懂他的话。

他沉吟了一会,觉得总不能这样耗着,只得问道:“这位老丈,请问这里是什么地方?可有什么地方住宿?”在他以为,只要有人家的地方就一定能打尖。

只听那老农上上下下看了他一会,点点头微笑道:“呵呵,此地是回民聚落,并不是市镇。看小哥的衣着服饰,应该是汉人吧?”

杨寰宇听得一愣,想不到这老农汉语讲得那么好,而且这老农谈吐不俗,似乎不是寻常百姓家,于是说道:“小可正是汉人,从江南来的,因欲赶往边陲寻亲,连日来翻山越岭,干粮食水已经用完,不知老丈可否行个方便?”

那老农一听杨寰宇说是从江南来的,面露惊喜之色,呵呵笑道:“小哥说哪里话,此地与世相隔,从来就极少有外人经过,而且这里的回民极为好客。再说,小哥既是从江南来的,倒还和小老儿有点渊源。”说着又是呵呵一笑,还捋了两把颚下的山羊胡子,又道:“嗯,看小哥的样子是饿坏了,请随小老儿来。”说完就向那些土坯房走去。

杨寰宇又是一愣,不知道这老农话中含义。见老农转身走去,也就上前两步紧跟了过去。

走了一段路,杨寰宇试探着说道:“老人家应该不是回民吧?”

那老农回过头道:“小哥年纪轻轻,就敢独自远行,真是难得呀。小哥说的不错,小老儿确实不是回民,刚才小老儿说还与小哥有几分渊源,意思其实是说小老儿曾经也是江南人氏。不过,此地除了小老儿外,其余都是回民。”

杨寰宇本想问他“为何说曾经是江南人氏?”。只是不觉间,两人已经走到了一座大土坯房子前。

只见这土坯房子犹如一只巨大的尖顶圆木桶,只是这只圆木桶的侧壁却是用泥土垒砌而成,而那尖顶却是用一层层编织得整整齐齐的稻草堆成,这些土砌成的圆房子每一间都有两丈多宽。

那老农随手把门一推,又把杨寰宇让了进去。

杨寰宇见这老农极是热诚,再加上自己确实饥困难耐,只得客气几句后才随着老农进去。

跨过那高低适中的木门,只见里面左右各开一门,正对面开着一个极大的窗户,大窗两侧还各开了一个小圆窗,这几个窗透入的光线把整房子照得通透。房子内茶几、橱柜器具一应俱全,看来这房子既是厨房又是客厅了。

杨寰宇把包袱放下,正要坐下,只见老农从壁间的小橱柜里取出一个茶壶和一包东西,走到杨寰宇面前道:“小哥请坐吧,此时正是回民封斋期间,而且天色还早,没有到日落时分是不得开灶煮食的。小哥是外来客人,自是例外,不过小老儿陋处此时就只有这些充饥之物,小哥暂且用来果腹。”

说着把那包东西递给杨寰宇,又道:“这是回民食物,叫作糌粑。”

杨寰宇听了老农的话,早生出许多疑问,只是此时实在饿得难受,心想还是先解决肚皮问题吧。

此时,只见那老农所说的糌粑原来是一种青色的炒面,正要说话,那老农又指着那着茶壶道:“这是酥油茶,小哥想来也没见过这东西吧,不过此时距离日落还有一段时间,小哥就将就一下吧。”说着双手动了起来。

只见老农取过一只木碗,装了把糌粑到碗里,从茶壶中倒了一点酥油茶,又抓了一点盐,用筷子在碗里搅动起来。搅了几下,送到杨寰宇面前道:“这是回民最常食用糌粑的方式,小哥尝尝看。”

杨寰宇看得一呆,见碗里的炒面已被搅得稀烂,暗道:“好好的炒面为何要搅得稀烂才吃呢?”不觉犹豫了一下,但还是接过了碗,夹了一块放入口中,顿觉满口溢香,猛吃了几口,然后满脸惊讶的看着老农,道:“老人家,这是什么炒面?怎么那么好吃,香味那么浓郁?”

“呵呵,这是回民的主食之一,酥油糌粑,小哥请慢慢用吧。”老农呵呵笑道。

杨寰宇实在是饿极了,一口气吃了几碗酥油糌粑,老农一直微笑着看着他狼吞虎咽,不时还露出和蔼、慈祥之色。

直待杨寰宇把那包糌粑都吃完,老农才开口道:“小哥可是意犹未尽,如果不够尽管说。”

杨寰宇看着狼籍的桌面,不由俊脸一红,一脸歉然道:“实在对不起,小可太失礼了。”

“呵呵,小哥不必客气,适才听小哥说要到边陲寻亲,不知寻的是什么亲人?”这老农似乎总是那么慈祥可亲。

见老人这般和蔼亲切,杨寰宇低头沉吟半响,黯然一叹,只得说出自己父母亲人皆为人所害,自己千里迢迢从扬州出发到普洱寻找从未见面的叔叔之事,但他没有说出父母为何遇害以及自己身份。

老农听后一阵唏嘘,深觉眼前这孩子命途多舛。

于是,两人开始攀谈起来,后来谈到老农何以与回民居于一处之事,只见老农老目含泪,仰头想了半响,似有无限伤心之事在回忆。过了一会儿,道出了自己一番经历。

原来,这老农原是荆州人氏,姓龚名实之,只因三十年前的一场兵灾,把老农的三个儿子都抓了当壮丁,在打仗中三个儿子相继战死,老伴因痛失爱儿也从此一病不起。老农在老伴死后,也因为略通医术而被强征为随军大夫。

老农在军中呆了几年,战争也结束了,可是回到家乡时,发现家乡之人早在几年前为躲避兵祸而逃走异乡了。无家可归之下,流浪到了江南,就在江南呆了数年。后来跟随一些到中原做生意的牧民跑到塞外,然后遇到当地回民大迁徙,也就跟了去,此地便是回民迁徙之地了。

杨寰宇想到老农的悲惨遭遇,又想到自己现在的状况,不由得感慨万千,对老农同情万分。想起刚才老农说的与自己有渊源的话,原来意思是说他在江南住了几年。

最后杨寰宇又问起老农何以要等日落才能生火煮饭一事,以及老农所说的回民封斋之事。

老农又呵呵一笑,打破原来伤感的气氛。又向杨寰宇解释了一番。

原来,此地是距离桃源县不足五十里的一处回民聚落,这里的回民其实是近数十年前由西南边陲移居来的游牧民族,只因那时连逢战乱才定居于此。

而那封斋却是由于此地回民信奉伊斯教,按照伊斯教的习俗,每年的回历九月,每个成年回民都要把斋,即从日出后到日落前不得进食,直到回历十月一日“开斋”后才恢复正常饮食。自十月一日起,欢庆三天,家家宰羊、牛等招待亲戚朋友,并做多种食物庆贺“开斋”。

这回历十月一日在藏民称为“过年”,由于此地回民受中原文化影响较深,逐渐习惯了中原的春节,故而改藏历新年为“开斋大会”,其实质与过年无异。

正好杨寰宇经过数月的跋涉,到得此地时正值回历九月十九,故而正处于回民封斋时期。

老农随回民居此多年,早已习惯这种习俗,故而入乡随俗,也就遵守起封斋习惯来。

到此时,杨寰宇才将心中疑团解开,两人正谈着,不知何时,太阳已经渐渐西斜。老农看了一下天色,不由得兴奋起来,竟然手足舞蹈的绕着杨寰宇转了两圈,然后开始在灶台间忙活开来。

突然,右侧门户响起了敲门声,接着传来一个女子的声音道:“龚爷爷,我阿大可以坐起床了,你快去看看他。”这话杨寰宇可听明白了,只因这话使用汉语说的。

一听这话,就见老农神色一喜,边开门边道:“苏莱曼,你阿大坐起来了,快带我去看看。”说着一把拉开了门,只见一个十六七岁的回族女郎满脸堆笑的站在门口。

这女孩一身蓝色回装,肤色白净,长得娇俏艳丽,头戴绿色嵌金边的短盖头,把一头秀发抱了起来。

此时,这少女看见了坐在桌前的杨寰宇,不由看得一呆,上上下下打量了杨寰宇一阵,向老农道:“龚爷爷,这位汉家郎可是你家客人?”这回族女郎的汉语讲得倒也非常流畅。

老农呵呵一笑,答道:“不错,这位小相公是我家客人。”说完又呵呵笑了一声,道:“苏莱曼,你的汉语可是越说越好啦。”

那回族女郎只顾着瞪大一双俏眼看着杨寰宇,听见老农夸赞她,不觉俏脸一红,低下了头。可是又偷眼瞟了一眼杨寰宇,忙又低下了头,俏脸更红了,竟做出少女忸怩之态。

那老农并没在意,只是催促少女快走。

杨寰宇想着左右也无事,倒不如跟着去看一看吧。于是也随着老农身后走去。

走出来一看,只见几乎每个圆房子的烟囱都冉冉升起了炊烟,那些缓缓而散的炊烟于那夕阳的余晖相映成一幅和谐、祥和的画面,再融入这山清水秀的风景,杨寰宇心中暗自惊叹为人间仙境。

只觉得身处这种平和静谧之中,可以使人忘却心中的烦恼和殇怀,心中的戾气也随着荡涤干净。

这是一间多进的窑洞,窑洞向里纵深竟然有六七丈,两边各开三间房间。此时在第一进右间房间里,只见木板床上背枕坐着一位面色枯黄的中年回民,床边还坐着两个回族女人,其中一个正是那头戴绿色盖头的回族少女;而另一个是一位头戴黑盖头的中年回族妇人,那老农和杨寰宇则站在另一边。

此时,老农双眉微蹙,脸上稍有疑重之色,只因床上那位中年回民虽然能端坐起来,但病情却不见好转。

再看杨寰宇,此时也现出不解之色。原来,杨寰宇自幼多病,箫圣夫妇常常请到一些各地名医为他诊治,但总是不能把他的病根解除。因此,自打八岁那年,因大夫诊不出结果来而使父亲大怒后,杨寰宇便时常翻阅医书典籍。

此时,见这中年回民的脸色,以及口吐涎沫、双目昏眩的症状,分明有严重的肺萎;再看他说得没两句话就虚汗淋淋,又体瘦腹胀不思饮食,分明是阴虚阳绝和脾虚涨满的症状。再加上他常年卧床,每逢雨天关节就疼痛难忍,一定是中湿骨痛,这一身数病确实少见。

看着老农脸上神色,杨寰宇心道:“看来这位老人家对岐黄之术倒还有点造诣,否则这中年回民早就不治了。”

此时,只听那少女向中年妇人道:“阿妈,阿大怎么又出汗了?”

那中年妇人用回语低声说了几句,杨寰宇虽然听不懂,但却大致猜到那中年妇人的意思“你父亲的病有加重了”。

“唉!小老儿实在惭愧,没料到这病还有着许多以外的转变。”老农叹息道。

那少女听了老农的话,不由的神色一阵黯然,眼眶开始湿润起来,喃喃自语道:“阿大好可怜呀!已经病了快一年了,马上就要到开斋大会了,怎么办呢?”

杨寰宇心中极是不忍,虽然他曾经想到治病的方法,但是知道自己只是多读了一些医书,并没有任何的诊断经验。因此,他不敢将心中想到的的治疗方法说出来。

回到老农家中,晚饭极为丰盛,用完晚饭后,杨寰宇与老农谈起那中年回民的病情。

原来,那中年回民是此地回族聚落族长的次子,叫马哈木,马哈木自去年十一月以来就一直卧床不起。

村中唯一的大夫就是老农了,老农多次为他诊疗,期间虽然有所好转,但也只是好那么几天,而后病情就很快就加重。如此反复好几回,如今看来这马哈木更有性命之忧。

杨寰宇突然想到自己父母遭难,剩下自己孤苦伶仃,怎能让苏莱曼那么美丽可爱的姑娘也遭受同样的灾难和痛苦。

于是他打定主意,无论如何也要试试自己想到的诊治方法。

当晚,杨寰宇便在老农家中住下,洗去连日来的疲劳,杨寰宇躺在木床上,入睡前还将治疗那中年回民的方法重新想了一遍。

第二天,天还没破晓,老农便叫醒杨寰宇用早饭,杨寰宇知道这是回民的封斋时期,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日出后直到日落才能进食,所以才那么早起来吃早饭。

杨寰宇在早饭期间把自己会岐黄之术一时说出,然后又讲出马哈木的几种病状,以及他自己想到的诊治方法。

那老农一直以惊讶的目光看着他,直到他讲完才无比动容道:“感谢真主安拉!看来马哈木有救了,想不到小相公竟然是个岐黄高手,小老儿真是开了眼界,小老儿真是惭愧呀。”说完又叹了一声道:“如果小相公早来一年,那么马哈木也就不用受这么多苦难了,也许是安拉有意安排。”说完竟然虔诚的祈祷起来。

过了一会儿,老农见杨寰宇看着他虔诚的祈祷,脸上不觉现出尴尬的神色。只见他呵呵一笑,马上又兴高采烈起来。这老农也是淳朴得可以的,只见他像个小孩一样一蹦一跳的在屋子里转起来。

其实,杨寰宇昨天看过马哈木后,并没有认真按望闻问切的规矩诊断,故而向老农提出治疗方法后,请求老农再带他去认真的做一翻诊断。

老农性本淳朴,自然非常乐意,因而听完杨寰宇的话马上就拉着他向苏莱曼家中跑去,竟然连早饭也不吃了。

老农在马哈木的窑洞外叫了一声便拉着杨寰宇直闯进去。

此时,苏莱曼正小心翼翼的喂着马哈木吃早饭,也不知道喂的是早饭还是药,老农上前也不管那么多,就把苏莱曼拉开。

苏莱曼从来没见过老农这般兴奋和怪异的举动,正要问他,只见老农右手食指轻按嘴唇,做噤声状。苏莱曼不由得大感好奇,见杨寰宇从被子中拿出马哈木的右手,食中二指轻搭在马哈木脉门处,疑神起来。

大约半盏茶的时间,杨寰宇终于肯定了自己的判断,果然如自己昨天所料的一样,只是这几种病不仅相互制约,治病时更是相互冲撞,因此,只能先设法将其中三种压制住,再设法将另一种治愈。

于是,杨寰宇将自己诊断的情况说出来与老农听,医术颇为不差的老农听得又是大为折服。

其实,杨寰宇也不知道自己的医术到了何种境界,只因自己每次犯病时都会认真为自己诊断。设想,像箫圣这样的武林大家,家中典藏自然不少,一些极为精深的医书自然也不会少,因而杨寰宇在医术上的成就可见一斑。

这些只是杨寰宇自己不知道而已,此时,只见沉吟片刻,要来纸和笔,又深思了一会,写下了一副药方:

欲治中湿骨痛,先补亏损;欲补亏损,先正脾气;故先须从脾虚肿胀着手,以通淤塞。

治脾虚肿胀:用白术二两、桔皮四两,共研为末,加酒加糊,每饭前服下两碗,以木香汤送下。服三日后,减为日服一次。再加以下新方,分而服食,以治阴亏阳绝。

用人参、黄氏、熟附子各一两,生姜十片、加月一碗;红皮萝卜一枚,切成四片,密灸。加二碗清水,煎成一碗,温服。连服三日,再治肺痿则易矣。

若连服三日内无脾虚肿胀之状,则可正常饮食,此时,不必再服煎药。

再用灸甘草四两、炮干姜二两,水六碗,煮成三碗,分三日服下,此方为“甘草干姜汤”,用以治肺痿。若头不再昏眩,则可停服此药。

而后,以杨柳皮半斤,熬成汤饮两日。待脾虚涨满、阴亏阳绝和肺痿不再反复,则可治中湿骨痛。

用白术一两,加酒三杯,煎成一杯,一次服完。此病须长时服药,半月始见效,急躁不得。服药半月当可行走,此时,宜搀扶行走,日行数里,以通血脉。

写完这幅药方,杨寰宇又认真的从头到尾再看了一遍,才交到老农手里。老农接过药方后,迫不及待地看了一遍,边看还边啧啧称赞。他此刻也只能叹服杨寰宇心思的谨慎和高明医术。

老农看完,对杨寰宇一阵夸赞后才把药方交给苏莱曼,吩咐她一会儿找他去找药。幸亏这药方上所列的药在这里都能找得到。

那回族姑娘苏莱曼自杨寰宇一进来,双眼就没几次离开过他的脸,初时见杨寰宇替自己父亲把脉极为惊奇,后见在回族聚落中人人尊敬的龚爷爷都如此钦佩他,自己更是欢喜,芳心如蜜一样甜。

这时,杨寰宇才轻轻吁了一口气,不意把目光转向苏莱曼,两道目光相接,只见苏莱曼俏脸一片晕红,同时见她忙把头低下,双眼只顾着盯着自己的双脚,而且双手还摆弄着衣角,那摸样儿真是娇不胜羞。杨寰宇不由得看的痴了。

像这样的可爱的姑娘,再加上这一幅惹人怜爱的模样,更是不知要迷倒多少男子。

可惜,杨寰宇的心性虽然超越了年龄,但是到底他还只是个孩子,自然不懂得苏莱曼这种神情所表示的含义。他虽然心中有股不一样的感受,但也只是觉得奇怪罢了。

如此,杨寰宇因为要是是诊断马哈木的病情,也在这回族聚落中耽搁了十数日时间。这聚落周围的景色优美,民风淳朴,回民更是异常的好客,因为杨寰宇为马哈木治病的缘故,回民们对这十二三岁的少年都非常的尊敬。

然而,此时马哈木虽然不能起床行走,但面色却极好,病情也大为好转。

苏莱曼见父亲病快好了心情更是无比愉快,天天缠着杨寰宇,活像一只欢快的麻雀。而且,还天天向杨寰宇说着回民的风俗习惯,有带着杨寰宇到处游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