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象无形曾国藩 > 四十章 抚台摆喜宴 制军修城墙

大象无形曾国藩 四十章 抚台摆喜宴 制军修城墙

作者:汪衍振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0-26 12:36:40

四十章 抚台摆喜宴 制军修城墙

导读:省城新复,青麟进城干的事情让张亮基大为恼怒。

喜宴过后,巡抚衙门较往常还忙。

青麟在忙什么?

(正文)武昌收复后,青麟进城干的第一件事,既不是派人修补被炮火摧毁的城墙,也不清掏被尸体堵塞的护城河,而是大兴土木,先修复巡抚衙门。

张亮基和江忠源进城后,见青麟如此,虽然满肚子怒气,却也无可奈何。

张亮基委员带着督标军修补城墙,江忠源的楚勇则负责清掏护城河。这两件事办出眉目,张亮基才开始着人修复总督衙门,江忠源也正式对被太平军毁坏的按察使司衙门进行修葺。

但这时的青麟,已开始在修复一新的巡抚衙门大方厅里,大摆酒宴,迎娶自己的第二十三房如夫人。

张亮基见青麟越闹越不成样子,便想把他请进总督衙门,规劝、申斥他几句,要他收敛一些。但听了左宗棠的一番话后,张亮基不仅打消了原来的想法,还派了名长随,备了份厚礼,送进了巡抚衙门。

左宗棠这样说道:“制军试想,强抢民女这是多大的事?尤其是武昌未复之时。您老参折递进京师,朝廷又是怎么办的?不仅未向青麟问罪,还赏穿了黄马褂、予骑都尉世职!这说明了什么?说明朝廷对青麟是非常信任的!”

张亮基插话道:“按理说,青麟是怎样的一个人,上头应该知道啊!任着他胡闹,湖北不是完了吗?”

左宗棠说道:“上头由着他的性子胡闹,他为什么不胡闹呢?您老可别忘了,朝廷著青麟巡抚湖北,可是有更深用意的呀!——青麟是满人哪!”

左宗棠一句话点醒了张亮基,张亮基于是才不得不改变了主意。

湖北新复,各府、州、县大多处于有衙门无官员状态。按着常理,青麟应该先把各府、州、县的官员选派到任,腾出手来再干别的勾当。青麟为什么连这种事情都不做,先忙着迎娶如夫人呢?青麟自有青麟自己的主意。

外人可能永远都不会想到,青麟这么做,其实就是为了往各府、州、县派署员缺寻找合适人选。

酒宴过后的第二天,青麟把四名管账师爷都叫到大厅里,开始对礼单重新登记。

送银子的,二万两的归一类,一万两的归一类,不足一万两的另归一类。这件事由两名师爷负责;另一名师爷则专门按银子的多少负责排序;最后一名师爷则登记礼品,同时负责对礼品估价。

长条桌上摆满了花花绿绿的银票,地上则堆放着各色礼品。

青麟端坐案前喝茶监视,四名师爷忙得是顺脸淌汗。

很快,打外面递进来一张簿子。打开一看,正是青麟早饭前饬命布政使开出的各府、州、县员缺名额。

按大清官制,巡抚抓总,向下面派署员缺本是布政使具体办理的事。但湖北布政使是名汉员,所有布政使该干的事,青麟早有话下来:不准他私自做主。所以,青麟做巡抚这段时间,湖北布政使是大清各省布政使当中最轻闲的布政使。

各府、州、县员缺名额到手后,青麟按着官位的大小、轻重,一一排列出来,并从上到下,都用笔打了记号。第一名的后面标了个十字,十万两的意思,这是首府;第二名的后面标的是八,是八万两的意思。以此类推,从十万两一直到三千两,整整开列了四大页纸。青麟做这些事情时,绝不允许别人插手,也不准别人看,连自己的家人也时时提防,怕别人背着他干勾当。

青麟做起这事是非常认真的,几近一丝不苟。

青麟忙完这些,师爷们也正好把收受的银数和礼品清理出来,很恭敬地呈给青麟。

青麟浏览送礼名单时,负责礼品的那位师爷,留着两撇短胡子,两手托着个金佛像,迈着方步来到案前,对青麟很小心地说道:“禀抚台大人,送这佛像的人叫李堂崖,是个候补知府。小的吃不准他这金佛,到底能值多少银子,所以没有登记。”

师爷话此,把佛像很小心地放在青麟的眼前,后退一步说:“这个,恐怕得劳动大人亲自估一估了。”

青麟用手拿起佛像细细看了看,又眯起眼睛用手上下掂了掂,沉思了一下,便把佛像放下,对师爷说道:“你到账房把老孙叫来,他是这方面的行家里手。”

师爷哈一下腰,迈着方步走出大厅。

青麟口里的老孙是青麟的三管家,同时兼替青麟鉴定古董的差事,很受青麟器重,衙门里的师爷也都拼命巴结他。

但这老孙是个很贪婪的人。青麟最初署理湖北巡抚时,有候补官员想给自己头上捞个红点子,知道青抚台不仅喜欢银票,也钟爱古董,便花银子托人从古董行、古玩店,买上一两件器物,送进府里。起始,送东西的人不知道青府的规矩,以为东西送进去便万事大吉了。实际情形却不是那样。但凡送进府里的古董,都要经过老孙看上两眼,估出个价格后,才能存入库房。而青麟,则根据老孙报出的价码,来决定送东西人的缺分大小、长短。

据传,青麟在这方面是很讲义气的。不像有些大员,东西、银子照收不误,但缺分仍很难拿到手。银子无论多少,东西亦无论大小,只要送了,青麟就一定能给你个缺分,只是任期长、短有别罢了。

据说那年有个在湖北候补了多年的道台,因一直捞不到差事,已是穷得家徒四壁,一贫如洗,连老婆和他自己的几件像样的衣服都送进了当铺换饭吃。

就是这个穷道台,一日赌钱赢了几个,想到自己十几年来,就是因为送不起礼,头上连半个红点子也未捞过。名义上自己是个四品道,实际混得都不如一些未入流滋润。

穷道台想到这里,便咬着牙床子,走到街上,连发了三回狠,买了五斤干果子送进了巡抚衙门。他因为经常来衙门给抚台请安,已与门政大爷混得滚熟。听说他是想孝敬抚台大人东西,倒把门政吓了一大跳,一怀疑自己耳朵出了毛病,二怀疑是自己听错了。

后来见他果然从背后变戏法似地拎出了一大包东西,这才知道是真的,不由笑着戏谑了两句:“官场真是风云变幻,常人难测——都说您观察大人十几年来廉洁得两袖无风,只有汗水,哪知道转眼就发了!”

穷道台被他说得一时涨红了面皮,一边干笑一边连连道:“你老弟打趣我也够了,替我把东西送进去吧。”

门政用手拎了拎,问:“观察大人,您老送抚台大人的莫非是人参?”

穷道台道:“我能送起人参,也就穷不到这种地步了。是几斤干果子。”

一听是干果子,门政登时翻转了脸皮,不仅不替他送,还让他快走,又恶语相向:“您拿这样的东西,只能送给阿猫、阿狗,却拎到巡抚衙门,这不是自讨没趣吗?”

穷道台人穷难免志短,任由门政乱骂,他只是陪笑脸。又是点头哈腰,又是施礼作揖,央求把东西无论如何送进去。门政却只是不肯。

两个人正闹得不可开交,偏巧一名文案师爷从上房走出来,问明缘由后,对门政说道:“他老哥大小也是个官,已经说了这么多好话。他现在送不起人参,只能送几斤果子,但大小也算个心意。你把东西替他送进去吧。”

门政却说道:“你大老爷最会说风凉话!我把这样的东西送进去,丢了差事,你大老爷能赔我?”

也是师爷一时心软,听了门政的话,二话不说,拎起东西口里道一句:“观察稍候,我替您拎进去。”

也不知这位好心的师爷是怎么和青麟说的,青麟不仅收下了穷道台的干果子,还把穷道台请进签押房里,很耐心地说了几句话。

青麟是这样说的:“你老弟已经熬成这样,心里还想着上宪,这份情意,本部院领了。但仅靠几斤果子就想弄个差事,不仅在本部院手里没有先例,各省恐怕也不会有。但本部院既然收了老弟的东西,不给老弟个回报,老哥心里又着实不忍。本部院适才查了一下,汉阳县的典史署期到了,新署官需要两天后才能到任。这样吧,本部院一会儿着人去知会藩台,这两天典史就着老弟署理吧。你今儿就得赶到汉阳,否则,这两天署期就没了。”

青麟的最后一句话未及说完,穷道台已经感动得跪到地上了。

这件事,很是为青麟赢得了几分人气。

但青麟却有自己的一套理论。

青麟一日酒后,曾对自己的一位如夫人说了这样一番话:“东西无论多少,他肯送给我,就是我的了。可缺分就不一样了。大也好,小也罢,无论怎么算,都是大清国的。我今天是鄂抚,一省的缺分自然是我说了算。我若离开,自然就别人说了算。随他怎么放缺、卖缺,都与我无干。他送我大东西,我就还他个好些的、长些的缺分;送我小东西,我就放他个小些、短些的缺分。无论怎么算,得便宜的总归是我,送东西的也不吃亏。我这巡抚就能做长久。”

老孙进了青府后,先还比较公道,估出的价格也很靠谱。后来,他见送古董的人越来越多,便开始打自己的算盘。古董进府后,他先不报价格,而是想办法把送古董的那人寻着,自报家门后,再公然声称:“您大老爷送给抚台的古玩,值个什么价钱,全在我的口里放着。百两的货,我舌尖一卷,可能就是千两、万两;也可能就一两不值。”

他起始说这话并没有几个人肯信,时间长了才知道果然如此。

老孙的腰包于是开始鼓起来,不仅为自己暗中捐了一个六品顶子,还给他那个有些痴呆的傻儿子买了个国子监生。

以上说的这些,自然都是青麟以前做鄂抚时候的事。

不一刻,师爷领着老孙走进官厅子。

老孙穿着簇新的官服,足蹬新换的朝靴,先对着青麟施了个礼,然后才拿起小金佛来,只看一眼,口里便当先“哎呀”了一声。

老孙这一声“哎呀”,不仅把青麟弄得一愣,正在旁边坐着喝茶休憩的几名师爷,也都抬起头来。(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