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43至46
43. 受学生之邀
今天学生志勇邀我去金井惠农山庄去看企业。
这是一个小型企业。做腐乳。
中午品尝了这种腐乳:细细的腻腻的鲜鲜的,有些许桂皮味,有些许八角味,有些许茴香味,像极了我儿时外婆做 的土“猫鱼”。真的好吃,真的令人回味。
只可惜,这个腐乳厂已歇业一年了,因为Qs认证手续不齐,因为资金周转有困难,企业只能停产。
听到企业负责人非常低沉的介绍企业的情况,我心情非常沉重。目前形势下,小型企业想发展下去,必须有坚毅的企业负责人,必须有完备的生产手续,必须有品质优良的产品,企业还必须有坚实的资金基础。
目睹黄花某纸箱厂、干杉某汽配厂的负责人因负债自寻短见,我深深叹息和同情小企业的艰难命运。
我同情基础不牢的小型企业,我真希望中小型企业能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子旋所感:“适者生存”的法则,即使是伴随着人道主义也不会有任何改变。国家的产业转型和经济发展需求是确实地摆在每一位企业家的面前。中小企业如何能在变化的格局中谋求发展是很难的——缺乏后盾,缺乏机遇。而愿意陪着企业一同成长的人更是少之又少。这无疑是对企业家的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考验。
44.送伞
天空下着雨。我打着伞走出门。站在大门外等接我的车。
只见一位七十来岁的娭毑在赎菜:白萝卜、青包菜、齐心白、红菜苔。抬眼望去,娭毑头上没有任何遮雨的东西。
“您怎么不打伞呢?”我问她,同时把伞撑到她的头上。
“出门时没有下雨咯”。她用外地方言回答我。
“您的菜从哪里进的?”
“我自己种的,种在松雅河的废地上。我儿子媳妇在星沙打工,孙子在上小学,我闲着没事,就在河边上种点菜。”
接我的车来了。
我把手中的伞递给赎菜的娭毑,在素不相识的娭毑一个劲的致谢声中我上车走了。
坐在车上,为自己把伞送给了赎菜的娭毑,心里暖和极了。
子旋所感:人要满足其实很难的,但又在不经意的事情上很容易满足。
记得在日本的某一天晚上,我正好在京都的地铁站等开往东京的夜间巴士。当我推开玻璃门时,突然一位七八十岁的老太慌慌张张地往这边跑来。我也没多想,就侧开身子,按住玻璃门,让它敞着。老太过身的时候打量了一下我,快速地讲了一句谢谢便离开了。这并不是在国外的一种自我要求的提高,而是下意识的一种行为。我当时也觉得很舒坦。这也是一种自我满足。
实际上,谋求一件事情是很难得到满足感的,但在内心深处保留善意去对待他人,也许在某一个瞬间得到的满足会更加强烈。
45.我的侄女子怡
朱子怡是大妹的独生女。
这个同学长得漂亮,洋气大方;穿着得体,时尚阳光。
她生性活泼,待人热情。
她爱憎分明,敢爱敢恨。
她能讲会写,左右逢源。
她爱好广泛,幽默风趣。
这个优秀的女同学找了个非常优秀的男孩叫子豪。男孩子是一个设计院的分院院长,温文尔雅,事业心强,办事稳重,带领几十个年轻人把设计院的工作干得红红火火。据说他们俩是通过手机摇一摇认识的。
两个优秀的孩子通过近两年的交往,在亲友们的祝福下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但是,就是这两个优秀的孩子一结婚就吵婚。两个孩子本身的磨合,双方家长的磨合,真的需要一段不短的时间。
孩子结婚前看到的都是对方的优点,相互欣赏,相互肯定;对双方的父母还有老人,隔三岔五问候一下、没有朝夕相处,基本上就没有矛盾。一结婚,老老少少共处一个屋檐下了,大大小小的问题就冒出来了。
于是就有了我这个姨妈、舅舅、小姨们的事了,我们把子怡同学留下来开会,分析、探讨、批评、劝导、鼓励、表扬,长辈晚辈之间推心置腹、心平气和,搞了几个回合,子怡同学终于平静下来,能够静心审视自己的情绪、检讨自己的个性、经营自己的婚姻了。
看到子怡小两口互相关心、全力工作的劲头,我们这些长辈打心眼里高兴了。
从我们自己的孩子走过的路来看,我们要更正一种错误的观念:父亲把女儿的手交到女婿手里后、对女儿的培养就结束了。
孩子的培养不只是让她在学校读书、读到大学毕业甚至硕士博士,我们还应关注他们的情感、能力、婚姻。
也许有人反对中国式父母对子女的爱护。不错,我们反对父母对子女工作生活一切的包办,但我认为父母与子女的健康关系是:一辈子像朋友一样走下去,不停顿、不放弃,中间很重要的阶段是儿女们缔结婚姻的阶段,父母作为过来人,一定要引导好子女,一定要呵护好他们的婚姻。
每个周末,我们看到子怡和子豪高高兴兴回家来,感觉那个幸福快乐的子怡又回来了。
我们兄弟姐妹有七个孩子,希望老大子怡是弟弟妹妹的榜样。希望我们的孩子们永远阳光!永远幸福!
子旋所感:我记得前一段时间,论坛上有个关于“单亲家庭还敢出来相亲”的帖子。具体内容倒是不清楚,只知道这种智障言论被用户骂了大概十几页的样子。这个引子看上去和前文讲的不搭界的样子。但并不完全是这样。记得很多长辈教导自己孩子不能找单亲家庭的孩子当对象,怕性格方面会有诸多缺陷。其实,这是一种停留于刻板印象的见解,就像我们一说意大利人就是喜欢沾花惹草,一提德国人就是只相信事实数据一样。老一辈固有的刻板印象却要强加给后辈,这就是一种精神上的霸凌。
我要说的重点是,以自己的角度给出建议是可以的,毕竟是为人父母的责任和权利。但简单粗暴的灌输观念却是不可取的。特别是在婚姻的事情上。中国人喜欢把结婚看做是两个家庭的结合,而缺少两个家庭也会诞生出一个子家庭的认知。七大姑八大姨地在这个小家庭中拥挤着,其实却很容易把问题复杂化。
我很不喜欢把婚姻作为两个家庭的结合,应该是两个相爱的人之间的必然。如果他们没有做好准备就进入了这一步,只能说无缘或者应该被上这么一课。我建议不要把自己长辈的建议当作自己婚姻美满的必要条件,他们的建议始终都是参考,毕竟趟入爱河的人是你,结婚的是你,承担责任的还是你。
我固然没有结过婚,但就算没结婚的人也能看清楚这一层,结了婚的却还没有醒悟过来,只能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46. 装修师傅
我们的联排别墅是准备给儿子结婚用的。
今年我们请了个外地师傅来装修。为主的师傅姓杨,他带了六七个人,做了为期四个月的装修。
这个杨师傅技能全面、手艺超群。装修的设计全部由他出;家里的所有柜子全部由他牵头做好,自己锯板材,业主提出什么样的构想,他基本上都能实现,做出的欧式书柜、衣柜、鞋柜,典雅庄重。看过他做的家具的人无不称赞他的手艺精湛。
他也会做油漆。做油漆的过程中他十分认真,不厌其烦的刷过一遍又一遍,虽然需要的油漆会多一些,但经他手漆出来的东西真正漂亮。
他还会水电工活计。装修中所有的水管电线的铺设都由他搞定,而且好用。
更不要说改扩建过程中的泥工活了,他反应敏捷、手脚麻利,吃得苦、霸得蛮,从不会出现返工现象。
按理说这么优秀的一个工匠应该是太受欢迎了。
但是很遗憾。没有很多人请他。
因为他脾气很大,随时有可能发火,发火时无法自控,旁人劝说也不起任何作用;有时对伙伴近乎咆哮,甚至动手、操家伙,见过他发火的人都很恐惧。
在他心情好的时候,我以同姓杨的大姐的身份跟他深入交谈过。我发现这个绝顶聪明的人根本原因是读少了书。他只读了三年小学。他心理的美好愿望无法告诉他人,他内心的困惑无法咨询别人,他精细的设计无法表达告知他人,因此,他像一个火球,常常处于一种怒火中烧的状态。我想这应该算一种病态吧。
我以为这是很可惜的。
中国的优秀的手艺人一天天在减少。未来的生活真的有三D打印就够了吗?
所以,我鼓励这个杨师傅,一定要让他的一个儿子和两个女儿发奋读书,用后天学来的知识武装先天智慧的头脑,把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结合起来,做大做强做精技术活。
杨师傅很喜欢听我讲话,也很高兴听我给他的鼓励!在我们家装修这段时间里,他脾气小了很多。
子旋所感:设计到表达,这个过程应该是连贯的,顺畅的。应该说,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就应该想好怎么去表达。我在写作也好,做实验也好,我会时不时地去重复一个句子,这实际上是我在思考如何讲给他人听的过程。而且这样也没有扰乱我设计的连贯性。
表达,是基于完全了解事物和有良好的会话能力的行为。知之甚少或者言语平庸都会导致表达不顺畅。比如我在给人解释“生态补偿”这个概念时,我所讲的专业术语如果我自己没弄懂,我讲不出来的;但听众并不是专业人士时,即使我自己弄懂了,听众也无法理解。那么此时,我可以通过举例子等方式,令他们有一个具象化的概念。
或许,是因为我是个大学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