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顽贼 > 第652章 胜利果实

顽贼 第652章 胜利果实

作者:夺鹿侯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0-21 11:10:54

第652章 胜利果实

第652章 胜利果实

正当明军的河南总兵摩拳擦掌,要到洛阳寻元帅府的河南总兵。

西安府的刘承宗则正在享受战争胜利的果实。

漠南之役,这场在崇祯看来,实属刘承宗造反,堕名城、蹶名将以来,六年反叛,打过最丢脸的战役。

抱头鼠窜啊。

但是对刘承宗来说,却是其起兵生涯中,得来最简单的巨大胜利。

元帅府任何一寸土地,都是刘狮子亲领军兵,刀枪开路,明抢豪夺,打出累累尸骨,直教西北无敌手,才一块块拼出如今广袤无边的帅府版图。

唯独漠南,比青海、甘肃加到一起还大的漠南。

得来全不费工夫。

杨麒,名不见经传的败军之将。

额璘臣,被林丹汗废了汗号的济农。

两万漠北蒙古的散兵游勇,就是三汗亲自领军,都不敢跟后金扎刺。

刘承宗多骄傲啊。

方圆五百里的部落全赶着牲畜帐房钻进鄂尔多斯大漠,主力收缩一路避战,大都督龟缩城内不敢应战。

是狼狈了些。

但是过程不重要。

刘承宗看重的是结果,他对杨麒等人的命令,就是让他们在漠南维持存在。

换句话说,只要杨麒那些人活着,在漠南草原上活着,哪怕什么都不做,也已经完成了刘承宗的部署。

就连刘承宗自己都没料到,他把数以千计的空头支票开出去,漠南都督府的蒙古兵就能长驱奔袭,冲进哈喇慎的领地。

让首屈一指的部落国成为一地骨灰,差一点就让哈喇慎成为历史名词。

最终的战役结果,杨麒的漠南都督府不仅维持了存在,还让元帅府的威势笼罩在漠南草原的天空。

什么大明,什么北元,什么后金,什么漠北三汗,在笼罩之下全是土鸡瓦狗。

没有任何人,能在漠南庇护元帅府的敌人,哈喇慎就是下场。

来的时候再猖狂有什么用,你总要回去,你回去了,我还在这儿,我才是这里的主人。

这就是胜利,伟大的胜利。

到这个时候,对刘狮子来说,需要考虑的便只有如何消化战果这一件事了。

因为封赏很难啊。

立下如此大功,不封赏是不合适的。

但是封赏,又涉及到一个问题,当时他给杨麒他们的官职,甚至包括漠南那些千户万户的册封,实际上都是战后才该有封赏。

也就是说,本身就是顶格了。

况且,杨麒和额璘臣,此次战役中出力最大的两个人,都有个问题:没儿子。

杨麒的儿子,早些年在驻防山海关的时候死了;额璘臣的儿子,则是跟林丹汗干架的时候死了。

后来这些年,大家的生活状态都一样,在战火中颠沛流离,谁也顾不上下崽儿。

以至于荫官都很困难。

不过所幸,进入关中的刘承宗,正处于人生中最富裕的时候,同时面临的问题也比较多。

所以刚好,用一个问题解决另一个问题。

他的封赏也很大方,首先是给杨麒赏银五千两,在静宁州赐田地万亩、草场万亩,另有甲胄、宝刀、骏马、衣裳。

同时在杨麒的兰州老家,选子侄辈亲戚两人入羽林营,授都尉衔。

与之对应的是粆图台吉、贺虎臣、王承恩,以及随军出征漠南的各级军官,赏格依次降低,授予田地、草场都在静宁州、固原州等地。

因为那些地方没人,田地也好、草场也罢,都早就撂荒了,整个陕西除了关中,哪儿都缺人,也没法子搞移民。

毕竟移民这东西,并不是说一个地方的人吃不饱饭,把他们移到别处去,就能吃饱了。

实际上移出去,只能让别的地方也吃不饱。

原因很简单,古代的农业社会,恩格尔系数太高。

就比如大明万历以后,白银成为主要货币单位。

普通人打个长短工、当个走卒贩夫,一年挣上十两银子很简单。

做的是最普通、最普遍的工作,拿的也是最普通、最普遍的薪水。

这让十两银子看上去,好像没多少钱。

但同样也是在这个时代,一户人家有二十两的固定资产和财富,就算中人之家了。

就会显得好像很古怪,怎么刨去宅子、牲口、几亩地,一户人家的财富,还没有一个人出去做工一年的薪水高呢?

因为商品经济发达,让社会崩得很紧张。

一年挣十两银子很简单,但这并不意味着他能拿这十两银子买什么大物件儿。

原因和明朝这场大起义一样:人要吃饭。

这个人自己吃饭就得吃掉九两,所以古话说人无横财不富,因为收入在基本水平以下,根本不可能攒下钱。

这场大起事,它一开始跟农民没关系。

旱灾来了粮价翻倍,陕西的正经农民如果不遭遇**,大概率还在地里老实刨食。

但是因为吃商品粮的人已经要饿死了,当兵吃饷的刘承宗、当差吃粮的张献忠、当卒送信的李自成、手艺糊口的王自用……这帮人吃不上饭,造了反。

移民,就等于把这些手停口停的人移走,或者把地里刨食的人变成流民。

非但不能解决问题,还会创造出新的人口问题。

没饭吃的人,是百分百被土地拴住,就算杀人越货当土匪,都只能当个坐寇。

他们但凡有路上吃的口粮,也不至于变成流民、变成土匪。

只有让有饭吃的人,去有饭吃的地方,才能成功移民。

像静宁州那些空有土地,却没人的地方,刘承宗很难主导移民,成本太大了。

但是把土地赐给漠南立功的将领,情况就不一样了,他们手上有钱有人,地赏出去,不论安置伤兵还是让家眷打理,都能把田地利用起来。

利用一点儿是一点。

而对于出了大力气的漠北蒙古军户,刘狮子也没刻薄,不过赏赐他们就简单多了。

蒙古草原上,什么东西最珍贵?

牧地。

刘承宗专门从西宁调了一支队伍,重新启用闲了很长时间的高显。

并且为他召集了汗庭斡耳朵的宰桑、新城书院的制图师、孩儿营的小童生,以及两队羽林营的军官,组成综合能力很强的工作队。

高显在新城收到调令,非常兴奋,立即马不停蹄地奔至西安府。

到了西安府见着刘大帅,立马垮了脸:“这,这是去漠南啊?”

高显是元帅府正儿八经的老资格了,人家出了鱼河堡,就整天跟刘承宗混迹一处。

在平凉打曹文诏的关宁军,被战马创了,因为当时伤兵多,许多人留在平凉,高显便也以狮子营哨长的身份留在平凉,缺席了元帅府的草创时期。

不过就像胡三槐那些老资历一样,从平凉到青海的高显虽然没有再领兵,但军衔还是随着元帅府的架子水涨船高,吃穿用度都按参将的待遇来。

但高显的情况又跟胡三槐、吴养臣那俩专门保护刘承运、师成我的参将不同,别人是嗷嗷叫着要打仗,高显则是对刘承宗的安排听之任之,并不急于升官。

因为他当了韩王府的女婿,嫁妆很丰厚。

他老丈人是韩藩的镇国将军,韩定王的曾孙,因为实在受不了韩王想方设法从亲戚这搂钱儿,遂以驱虎吞狼之计,将还未从朝廷那得到封君称号的小女儿嫁给了在平凉养伤的高显。

从辈分上来讲,高显现在是小韩王的姑父。

不过因为早年婆姨在旱灾与大乱中失散,精神状态很有问题,他的生活越好,负罪感越强,整个人有一种努力奔向死亡的气质,活腻了。

“我知道你这几年没闲着,但没必要出使后金,好好过日子。”

刘承宗看着高显,眼神复杂。

这几年老兄弟们都在领兵打仗,高显自从得知刘承宗想让他出使后金,也没闲着。

最开始到青海的时候还挺正常,生了俩娃娃,拿着新婆姨的嫁妆在新城的药水河流域置办了点田地、牧场,招揽了些战场上退下来的老兵打理家业。

但他自己就整天学习,胡吃海塞、打熬力气、磨练技艺。

甚至还跟老太爷申请了一支百人护兵队,由帅府拨给新城书院的物资里出粮饷,成日里锻炼奔袭、破袭、爆破、下毒之类的东西。

以至于帅府上战场的将领,一个赛着一个掉肉多,高显给自己养的膘肥体壮,整个人壮了两圈。

甚至怕黄台吉听不懂,他还专门精进了蒙古言语,学了很多能熟练运用的脏话。

高显是真的在以一个使臣的标准要求自己,明显是看书了,学了前人担任使臣的经验。

唯独看的书大概有点不对劲。

刘承宗了解之后,认为高显学习的榜样可能是工作方式上嚣张跋扈、工作态度上有去无回,消耗一位使臣,取得战争借口的那种汉家使臣。

这个精神状态,刘狮子也不敢给他送去出使后金啊。

过去搞个轻骑斩汗王倒没啥,关键是没有这个必要。

大汉那会儿的使臣那个模样,是从蛮荒时代冲出来的老祖宗拿到世界霸权,国际外交秩序从无到有,使臣都是皇帝随从,出门嚣张跋扈就是奔着搞事去的,随后定下了杀汉使灭国的外交规矩。

但那种方式对疯狗满地跑的元帅府来说,显然过于文明。

元帅府举世皆敌,周围势力有一个算一个,要么早就被揍服了,要么正在揍,哪有需要开战借口的对手。

从长白山到天山,所有人都是饥荒和寒冷的奴隶。

打仗需要借口,还得搭上去个使臣,多新鲜。

“你不用把自己搭上,带那些人到漠南去,把舆图画出来,协助杨都督将二十三万户的领地牧地划分好,就是大功一件。”

刘承宗把这事儿对高显说得极为慎重,道:“这事并不容易,办不好,漠南这场仗等于白打。”

这是真正的瓜分胜利果实。

高显重重点头道:“我知道,划分牧地,还得打仗吧?”

“大仗今年应该打不起来了,但小冲突难以避免,这事不用操心,到手的地,二十三部不会吐出去,该打就打。”

刘承宗对这方面的猜测,主要涉及到漠北三汗的喀尔喀边境贵族,以及哈喇慎的残余势力。

漠北势力很大,对漠南的无主牧地多半也会心动,刘承宗估计他们会和杨麒闹点小冲突。

不过即使真爆发冲突,刘狮子对漠南都督府的前景也很乐观,漠北那三家心思不齐,干不成什么大事。

相较而言,他还是觉得哈喇慎的残余兵众,给杨麒带来的麻烦会更大一些。

别看他们仅剩数百骑,充其量能在漠南东部扮演个草原强盗和马匪的角色,但也正因如此,流窜捣乱,不好捉。

刘承宗是流窜捣乱的行家,他当然了解这一点。

剿匪剿匪,难点不在剿,而在先找到匪在哪儿。

不过高显这边还没启程前往漠南,杨麒已经从漠南往西安府送回来战利品了。

归化城之战中,后金军含怒攻城,留下了一些兵器甲胄,杨麒挑了几套步骑全装,给刘承宗打包送来。

带队回来送货的是参将白文选,领了百余骑,押了几辆车。

白文选到西安府也没解甲,遍先来见刘承宗,进了帅府中军所在的华严寺,一看刘承宗、张献忠、韩王都在。

他先给刘承宗行礼,再给张献忠行礼,然后用鼻孔看了韩王一眼:“大帅,部堂,卑职奉命押送后金军甲胄八套、军马三匹、猎犬两头、俘虏及押解兵两位,已送抵中军营。”

“干得好。”

刘承宗随口说了一句,他其实对后金军甲胄没啥兴趣。

这年头满天下,包括元帅府在内,从卫拉特、北元、后金、朝鲜,底子跟明军甲胄在规格上大差不差,基本就是带了点异域装饰的东西。

他更感兴趣的是人和狗,便问道:“俘虏是怎么回事?”

“其人身披双甲,极为健壮,战场上叫城防的木柱子在城头怼懵了,醒了之后言语不通,还以为是被锤傻了,不过倒是会训狗。”

白文选憨乎乎地笑了出声:“看来是不傻的,只是不识王化言语不通,问了别的旗奴俘虏,好像是叫鱼皮鞑子还是什么的怪名字,是鞑子从江边捉的。”

“另有个科尔沁人,能勉强听懂他说的几个字,也会蒙古言语,杨都督便叫人一道送来,连同三条辽东犬,给大帅养狗,别的俘虏伤兵都杀了。”

说罢,他对刘承宗问道:“对了大帅,杨都督让卑职过来询问,漠南斩获首级六百余,大帅要不要?”

刘承宗笑道:“我要那玩意干嘛,让他卖给大明吧。”

晚上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