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顽贼 > 第671章 三日高悬

顽贼 第671章 三日高悬

作者:夺鹿侯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0-21 11:10:54

第671章 三日高悬

崇祯的朝廷,从未如此混乱过。

整个腊月,崇祯都处于后金黄台吉即将称帝的无奈中。

后金很难对大明有什么秘密,尤其是僭号改元这种需要长久准备的大事,情报早已透过各种渠道为明廷侦知。

但知道没用,阻止不了,现在黄台吉当皇上这件事,就连黄台吉自己都阻止不了。

后金黄台吉当下所处困境,其实跟元帅府的刘承宗差不多,都是长久以来积攒了太多战争压力,迫切需要一个宣泄口。

尤其是刘承宗还比较轻松,内部压力比较大,急于给部将封官;而黄台吉面临的情况,是外部压力较大。

因为在称帝之前,黄台吉的身份,实际上是联盟盟主,对那些盟国并无严格意义上的隶属关系。

如科尔沁的汗、朝鲜的王,黄台吉也是个汗,如何统治他们?

本来,这事缓一点也没事,就像刘承宗这样,八角城里埋着林丹大汗,西宁城里住着和硕特汗,漠南养着鄂尔多斯济农,乌斯藏还压着三个台吉不敢称汗。

毕竟都是讲究实力的,只要实力大,元帅也能封皇上。

但后金最近两次西征受挫,使黄台吉威望受损,必须趁着各个盟国的反对贵族尚未抬头,使各路首领请上尊号,称帝定下主从身份。

虽然漠南都督府太滑头,宣大和辽东的明军也不好打,但收拾个朝鲜、科尔沁还有各路北元遗老贵族,对黄台吉来说是易如反掌。

称帝不是目的,目的是借由称帝,更好地统合满洲力量。

而对崇祯来说,是真无奈呀。

这个时代,光怪陆离。

老祖宗几辈子没见过的离谱事,全让他赶上了。

西边一个边军老兵当了善战汉人汗,跑出去继承蒙古大统。

东边一个建州女真要做勇士之国的天聪汗,要做崇德皇帝。

实际上崇祯对黄台吉称帝这事,本身很苦恼,但并没有多生气。

毕竟明金之间的战争早就常态化,称不称帝两家都早就是死敌了。

何况,对崇祯来说,这世上有些事是他根本就不会考虑的。

比如,自己亡了国,大明完蛋了。

这是可以想象的,也有微小的概率发生。

然后宦官曹化淳篡位,当皇上了。

这也有更加微不足道的概率发生。

他都不会去想象,后金入关,统治天下。

不可能,做梦都没这么做的,至多就是个金国。

但黄台吉还是准确地踩到崇祯的尾巴上,年号。

崇祯的意思,是至高吉祥。

崇德的意思,是至高道德。

只不过恼怒归恼怒,崇祯心里也还是有点小庆幸的。

好在黄台吉选年号,没用个顺德、崇顺啥的,应了遇顺则止的谶言。

这玩意早在也先那会就流传开了。

相较而言,他这会其实更担心刘承宗被黄台吉这么一刺激,也称帝。

那个才是正经动摇大明统治的家伙。

崇祯不信任的是他能见到的文官武将那些大臣,但是对自己见不到的北边明军基层士兵,实力一直非常自信。

黄台吉的八旗军确实是强军,作战勠力、凝聚力强,但明廷的北边明军也耐苦善战,尽管打得比较憋屈,却也始终以三头六臂的姿态维持着战略对峙。

这样的对峙能维持,一在辽东、宣大明军并非不堪一击;二在黄台吉在大明内线不得人心,即使打进边防,也腹背受敌,站不住脚。

其劳师远征,往往破城一两处,便急忙退走。

而刘承宗的元帅军就不一样了,他的军队未必比八旗军或北边明军强到哪里去,但在大明腹地支持者很多,战线推过去往往就是两场仗。

先打主力军团,再打地方民团,然后地方上就认了,不跟他拉锯,干干脆脆接受统治。

他是真让崇祯对北边明军的信心跌落谷底……这个家伙就是北边明军,明军认为他是自己人。

最明显的例子,如今被刘承宗按在延绥镇不敢动弹的总兵俞翀霄。

此人上一任官职是蓟镇的副将,带兵以少阻众,直面黄台吉亲率部队,并将之击退,这才加官进爵升任延绥总兵。

不能说他不忠诚或没本事。

但是在延绥,军心千疮百孔,俞翀霄根本不敢带兵出镇。

崇祯这会儿已经不像几个月前,对陕西的情况两眼一抹黑了。

他对元帅府的动向,掌握的还挺多。

因为朝中首辅温体仁。

这个跟温体仁跟崇祯,是绝配。

都是明哲保身的自私鬼,崇祯是甩锅王,温体仁就是不粘锅。

这家伙是万历二十六年的二甲进士,那年才二十四岁,天才。

这个天才不参与党争,感觉局势混乱,就想办法到南京当官。

他不求财、不图利、不结党,以兢兢业业的廉政典范姿态,一干就是三十年。

温体仁非常有能力,两袖清风,长于刑名钱粮,对那些让其他阁臣皱眉的杂乱数据,其一目了然,极为机敏练达。

但是跟崇祯一样。

温体仁也是遇到需要解决问题的时候,就低头不吭声。

一到要解决人的时候,就两眼冒光。

他跟崇祯,属于以人为镜,看见世上另一个我,君臣相知如自知,天造地设的忘年交。

温体仁知道崇祯对陕西的事感兴趣,就找了个当太常少卿的小兄弟,薛国观。

薛国观是韩城人,就是左懋第做知县的那个韩城。

眼下整个陕西,惟一个没有既没有投降元帅府、也没有跟元帅府开战的县。

薛国观发动族人,刺探周边消息,收集了许多关于元帅府的机密情报与最新动向。

这些情报通过首辅温体仁,都摆到了崇祯皇帝的案头,薛国观也因此被升做礼部侍郎。反正左懋第是赚麻了,前脚刘承宗给他举卓异,后脚崇祯也给他举卓异,两边同时认证的优秀官员。

张献忠喊左懋第到礼衙吃饭,左懋第根本不回应,但刚上任的礼部侍郎薛国观来信一封,左懋第就到北京汇报工作去了。

他人还在路上,崇祯这边原本满怀期待的心情,又因朝廷塘报跌落谷底。

黄台吉称帝严重影响草原局势,漠南有小股蒙古贵族向东迁徙,前去依附歹青固伦,同时东边也有蒙古兵往西跑,前去归附漠南都督府。

由于两边都是穷棒子,所以在抵达目标前,为筹集路费,都会凿开大明宣云一带边墙,进口抢劫。

结果白送了万全都司的游击郝效忠几十颗首级。

如果说这条消息还好,那么南方的情报,就让崇祯的心揪到了嗓子眼。

腊月初三。

被河南总兵张任学击败的伪河南总兵张一川,出现在颍州城外。

知州尹梦鳌、通判赵士宽正要去凤阳谒见长官,闻询驰回城内,率民壮固守。

城墙被凿坏,尹梦鳌亲持大刀守卫缺口,兄弟子侄七人皆死,尹梦鳌也携官印投水自尽。

赵士宽领兵巷战,也力竭而亡,其妻李氏,带三个女儿登楼**。

生员刘廷傅是云南布政使刘九光的侄子,战死;刘九光的儿子刘廷石分守西城,中刀死。

此外致仕尚书张鹤鸣,其子张大同、其弟云南参政张鹤腾,被杀。

中书舍人田之颍、光禄寺署正李生白、署丞李元白、黄岩知县刘道远、会宁知县杨南,一同殉城而死。

还有颍州卫被围,指挥使李从师、王廷俊,千户孙升、田三震,百户罗元庆、田得民、王之麟、汪檀等,在城上战死。

其他官绅士庶死难者共一百零三人,城中妇人殉节者二十七人。

一日之内,双城告破。

腊月初四,距颍川六十里外淮河南岸的霍邱县告急。

当时霍邱县令黄日芳任期已满,正在等待新的安排,看到情势危急,当日奔逃凤阳,向上级报告可将守城任务交给教谕倪可大。

然而,教谕倪可大并不知道这事,也没等到凤阳府让他守城的通知。

他只看到张一川联合颍州、霍邱等地数以万计的会道门徒众,高举古元真龙皇帝的旗帜,围困霍邱。

倪可大是在危急之前,被县中士绅推举,取出县令大印,从城内百姓当中组织出千余民壮,分守四门。

其人亲守北门,在交战之初,开城门伪降,将张一川部三百渡河先锋放入城内,尽数射杀,振奋守军士气。

这才使用霍邱以小县扛住一个昼夜的进攻。

但霍邱毕竟小县,外无援军、内无重炮,经过最初的交战,后力不济,军民只能在夜里拿爆竹扔城外的农民军。

关键在于凤阳府这个地方非常复杂,在张一川的进攻中,百姓的表现可谓泾渭分明。

凤阳府本地人,守城意志格外坚决,即使城破,也会固执殉国,体现出大明龙兴之地的坚韧。

而凤阳府的外地人,则攻城意志坚决,对张一川这个外来户十分欢迎,几乎每到一处,便会群起响应。

这是因为当年作为龙兴之地,明太祖建设家乡,将小小的临濠府钟离县,以人力强行建设为天下首屈一指的大都市凤阳府。

在这过程中,本地居民得了免除赋税的实惠、当年的二十户邻居更是成为世代无忧的陵户,但同时也迁来江浙百姓三十万。

太祖皇帝强行将凤阳府拔高到不属于它的位置,自然盛极而衰。

突如其来的大量人口,在凤阳府到处开垦土地,使原本只有十三万人的凤阳府,开垦出四十万顷土地。

因此明中期以后,凤阳山林光秃秃,河道混乱,再加上黄河捣乱,灾难成为家常便饭。

这里首当其冲的就是明初移民的后代,四处流动乞讨,自然成为各种会道门争取的目标。

这也使凤阳人分出了泾渭分明的两派,要么极度拥护大明,要么反心如火,一点就着。

张一川刚经历数万大军的崩溃,如今指挥这些散兵游勇,如臂使指,在土山轻易看出城池布防,随即命部下将军中几门大炮挪到防守松懈的南门,轰击城垛。

负责守卫南门的人叫史士林,补了倪可大的教谕之职,在张一川的猛攻下丧失斗志,趁夜晚缒城逃跑,失去指挥的南城墙随即告破。

县丞张有俊、训导何炳若、乡官戴廷对、田既庭,举人王毓贞、张灿恒,在守城中战死。

倪可大在城破后并未投降,继续在北门死守巷战,最终身边民壮死伤殆尽,被愤怒的农民军捉住,押至供奉真武大帝的元帝宫处死。

倪可大之妻戴氏得知噩耗,朝着元帝宫方向大哭、祭拜,随后自缢身亡。

有农民军看到她的手镯取不下来,就用刀砍剁掉了她的手。

小儿子倪本彝,躲在马槽本来没事,看到这一幕悲愤至极,跳出来大声骂贼,用自己的身体保护母亲遗体,被砍三十多刀,倒在血泊之中,战后被救活,满身疤痕。

倪可大的女儿倪姑,年仅十二,看到父母惨死,也撞死在霍邱官舍。

倪家的仆人倪表,也在兵败后自杀身亡。

倪可大满门忠烈,仅余四个儿子存活。

腊月初六。

张一川率军攻打寿州,不克,旋即顺流而下直奔六安州。

这就区区几日之间,凤阳府被张一川彻底点燃,一时间南边的庐州、安庆,东边的泗州、淮安,都兴起遍地土寇。

人们高举着各种古元真龙皇帝麾下将军、总兵的旗帜,攻城掠县、焚关毁乡。

同时南边在乱,北边河南山西一带也在,郾城、汾州、临县、彰德、林县各路土寇强贼也会聚万余人,四处烧杀劫掠。

局势逐渐失去控制。

这个节骨眼上,朝廷哪里还顾得上黄台吉称帝,纷纷上书,调大兵围剿张一川。

一时间尤世威、张外嘉的关外铁骑,徐来朝的天津兵、谭大孝的白杆兵、倪宠的京营兵、杨御蕃的山东兵、刘泽清的防漕兵,调令云集。

北兵乱糟糟往南下,南兵急吼吼往北调,势要将张一川这位皇上围杀于南直隶。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风尘仆仆的左懋第进了紫禁城,被崇祯皇帝召至平台奏对。

崇祯本来寄望于,左懋第能给他带来一点希望。

但他嘴欠,问出一句:“刘承宗这俩月在做什么?”

左懋第道:“回陛下,旬月以来,元帅府督臣大将往来西安,定要有大动作,微臣恐怕,刘承宗正在筹备僭号称王。”

原本心情刚刚稍加缓和的崇祯立即破防,发出怒吼:“还嫌朕的事不够多,他也称王来添乱?”

搞得左懋第都迷糊。

这个皇上真奇怪。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