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文豪:这孩子打小就聪明 > 第500章 对孩子们清澈的爱

第500章 对孩子们清澈的爱

努力吧,如果你没有人脉,那就让自己成为人脉。

当前,童教授请顾陆在成府园食堂吃饭。

上过北大的朋友都知道,佟园食堂、燕南美食、勺园食堂、畅春园食堂等等,诸多食堂中,成府园是比较好的。

“顾专家怎么对伤痕突然感兴趣了?”童教授问。

称呼小顾,貌似没那么熟稔,以眼前人的声望,童教授感觉自己也没那个资格,叫不出口。称呼老师,对方是本校硕士,又倒反天罡。所以就叫专家吧。进入了国内六大核心智库,不是专家是什么?

但被路过的同学听到了,不由咂舌。瞧瞧,什么叫学生的天花板,教授反称呼学生为专家。路过同学想起了自己小时候,想要让父亲称呼他爸爸,结果被好一顿揍……我如果有学长这么厉害,想必父亲也会满足我这个微不足道的愿望吧。

“有个新书的灵感,需要找些资料,正好童教授有这个课程。”顾陆说。

那就很好了。童教授马上表示,如果有什么问题,随时可以打电话询问。

如果不是顾陆,童教授是没办法这么轻松的约见《人民》《文汇报》两刊主编的,毕竟不在同一个领域。

童教授留着非常漂亮的胡子,又长又白,都可以把脖子遮住。好看是好看,打理整齐,有股子隐士范。唯一不好的地方是进食有那么一点不方便。

“我记得……”童教授摸了一把胡须,“顾专家的下部作品,不是欧洲篇吗?和哈利波特一样的奇幻主义。”

“童教授还对畅销书有所关注啊?”顾陆说。

“太忙了,”童教授摆手,“很难再分心关注通俗,不过顾专家你的作品,已经跳出通俗的步调了吧。”

至少在教授看来是这样。

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小主播带货那只是网红,但大主播那就是渠道,前后的层级根本不同。

“一年大概创作一个中篇和一个长篇,”顾陆说,“如果没有短篇灵感的话,或许会创作两个长篇。”

童教授感慨,年轻真好,保持着旺盛的创作精力。

两人边吃边聊,最后童教授表示自己非常期待以伤痕为灵感的新作。

是真期待。

你想想,伤痕都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作家创作,而顾陆这九五后创作同一个题材,那可太期待了。

下午三点左右,顾陆从学校离开。

他今天要去接机,姚小驹从大嘤来华。事情也比较复杂,那就长话短说。

咕噜大王目前有法兰西艺术及司令勋章,同时也是最年轻的授勋者。而因为蛤蟆先生,大嘤好像也要颁发什么勋章。

可有一个要求,希望给蛤蟆先生加一个序。

如果只是这样,也不叫复杂。但提出加序的是两方人。

一方是大嘤皇室:

另一方是大嘤目前的执政党,想要的序内容和上述差不多。

姚小驹夹在中间,也一时不知道如何选择。反正也有一些其他事,就干脆回国,和作家当面说清楚。

双方给出的条件也差不多,顾陆惊讶的是,“为什么皇室和执政党能打起来?”

“打起来很正常,皇室代表的是面子上的大嘤,执政党代表的是里子的大嘤。况且这种事发生也不是一两次了。”姚小驹在伦敦呆了这么久,肯定是比较了解的。

大嘤是真擅长得寸进尺,不愧为是世界的搅屎棍。

顾陆要对双方提出的条件进行对比,才能给姚小驹答案。

从长线来说,皇室是一直存在的,给个面子,能够保证长线利益。但执政党在短期内能够给予很大的支持,顾陆身为成年人,他想全都要。

“那么有什么办法能全都要呢……”

新作的成绩,姚小驹没多说,顾陆也没多问。因为能让双方想抢功的前提是,蛤蟆先生是功。成绩不言而喻。

没错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口碑迎来一个反转——用反转来形容或许不够恰当,更准确说是“惊喜”。

好比心理学家贝恩·比昂,他在《伦敦早报》有专栏,平日分享很多被误解的心理学知识。就跟中文互联网“鉴定互联网热门视频”有异曲同工之妙。

今日的专栏标题:《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21世纪心理学家最重要的著作之一,顾陆为我们献上了一个惊喜。

很多人还以为贝恩也被充值了呢。

好在他写的评论言之有物,详细内容太长,就稍稍引用两段。

[1936年,意大利医学博士幼儿教育家玛利亚·蒙台梭利在其著作《童年的秘密》中提出了一个颠覆性的理念———“儿童乃成人之父”。

作为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心理咨询师,我非常确信,成年人的心理疾病,在童年就埋下祸根。所以我不会完全的将所有一切都推到童年身上,但我也尊重事实。

昨日我通读了华夏著名作家顾陆的新作《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是一本心理学科普小说。作家和心理学科普,这两个词语放在一起会让人皱眉,但顾陆的作品做足了准备。

他的新书蛤蟆先生,十分立体的展现了“儿童乃成人之父”,对于内容的逻辑,以及严谨的科普,我惊叹与感动。

为方便我们大嘤公民阅读,顾陆甚至借用了我们国家最家喻户晓的童话《柳林风声》为故事背景。以一位热情、爱冒险的蛤蟆先生陷入抑郁为开篇,描绘了一幅心灵成长的地图。

抑郁的蛤蟆先生与心理咨询师苍鹭进行了10次面谈后,内心重获光明。身为心理咨询师,我也不敢说能够比苍鹭先生做得更好。

面谈过程中,咨询师苍鹭提到了三种重要的自我状态,分别是:儿童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和成人自我状态。

人之所以痛苦,是因为不在成人状态,而究其主要原因,是因为曾经体验了糟糕的儿童自我状态,这充分对应了“儿童乃成人之父”的理念。

童年阶段对人的一生都至关重要,我在之后的许多学校演讲中,将尝试提出这个观念。

而教育委员会在初中小学对本书进行宣传,是我在看完俗话才能够体会到的,教育委员会的用心良苦。校园教育者需要了解这些,更应该像咨询师苍鹭先生那样,成为学生的心灵捕手,保护好孩子们的童年。站在苍鹭先生的视角用心揣摩,能够从中习得一些和孩子们沟通的奥义。

……]

读师范学校的小伙伴应该对玛利亚的名字不陌生,蒙氏教育的创始人。教育理念是“把儿童当成独立个体,且反对填鸭式教育”。

中间贝恩还分享了不少案例,来佐证这本书技巧的实用。

末了,他再度夸奖:

什么叫岁月史书,这就是!

再过几年,估计压根就没人知道,克苏鲁的出现是为了回击太阳报的攻击了。

“真的这么精彩实用吗?我想我应该购买一本,因为我不知道如何与孩子沟通。”

“对孩子们清澈的爱……想到了前阵子看到的新闻,好像顾陆儿时的家庭情况非常差,如果放在里昂,顾的父亲都会被抓进警察局的差。所以他创作这部作品,是在自我救赎吗?愿上帝保佑你。”

“顾陆没有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却写出了如此专业的心理学书籍。我的贞德,难以想象他付出了多大的努力。”

“威茅斯系列当然不是对大嘤的攻击,如果讨厌一个地方,是不可能把这个地方写进书里的。”

等等讨论。

甚至还有小天才说,“好像顾陆还有一本科普书籍,叫《平面国》,听人说是一部可以引起孩子对空间数学感兴趣的作品。现在心理学科普作品,又得到这么高的评价,我有一个想法,是否每个学科,都应该让他创作一部科普书籍,这样能为教育事业带来一定推动。”

如此口碑之下,拉起了非常高的销量。

首周,哦不还没有一周,就五天时间,销量就突破了22万册。你想想大嘤一共才多少人,再想想当前互联网的兴起,实体行业的没落,一个非常夸张的数据。

这就是受众面,克苏鲁系列的受众面,还是无法和童话作品相比。没错,蛤蟆先生是童话作品,因为从宣传开始,出版集团就刻意忽略了科普属性。

因为无论中外,人类对科普小说都带着抵触心理。很大一部分人,因为上学时读书读太多,瞧见科普题材,连简介都不会看,直接就会叉掉。

“心理学科普销量能这么高?要不干脆我也创作一本?”沃森灵机一动。

他是非常关注时政新闻的,凡是有什么大新闻,他都会蹦跶出来用专业的心理学知识进行一番分析。别说没用,他的收入是同等级心理学家的数倍。

故此,蛤蟆先生拿到自07年之后,最快破二十万册销量的时间。

为何是自零七年呢?因为零七年是《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在大嘤的出版时间,就这本书,三十四小时就突破了20万册。

“现代人最看重什么呢?哦,是情绪!”沃森想到了,创作思路也清晰了,“我要不要写一本为何现代人会因为一点小事,而突然爆发出很大情绪的作品?”

“名字就叫《躲在蚊子后面的大象》吧,听上去就让人有购买的**。”

沃森教授这样想着,他行动力非常强横,因为下一刻打开电脑就已准备写开头了。

突然来了一个电话,是秘书女士的电话,对方告诉他:“《每日电讯报》的记者想要采访您。”

对于采访,沃森是来者不拒。对太阳报都接受,更何况是每日电讯报。

这是大嘤四大报之一,报纸的读者群体非常广泛,因为内容也广泛,有体育、旅游、艺术、时尚等专栏。

整理了一番西装,沃森来到会客室,和采访的记者见面。

得说一句,和贝恩有自己的心理咨询室不同,沃森是开了一个“心理健康传播公司”。

记者是一位女士,名叫阿妮·吉克,灰色职业装透露着干练,带有一定感染力的笑容常挂嘴角。

“你好,沃森教授,我是《每日电讯报》记者,叫我吉克就行。”阿妮进行了一个简短的自我介绍。

会议室不大,不过架设一台摄影器材是足够了。

两人相互打招呼,目前摄影器材是没开的,阿妮先告知采访内容。毕竟是正规报纸,不是太阳报。

“我们是因为《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部作品而来。”阿妮说,“我们调查到,顾陆先生在几年前在伦敦看了儿童剧《柳林风声》,就想创作这样一部作品。当时他来拜访了沃森教授你,我们想知道这部作品创作方面的一些故事,沃森教授是否给予了很多专业的知识。”

嗯?

“这么隐秘的消息居然都被调查出来了,现在这个社会真没有**啊,呵呵。”沃森云淡风轻地扯嘴角,实际大脑疯狂旋转。大概两秒钟,沃森想到了,好像他之前确实邀请过对方。

本来是想让顾陆宣传一下自己的新书,然后他也出言吹捧顾陆的作品,一来二去他们的身份不就都高了嘛?学术圈的基本操作。

没想到,这华夏人一点也不按照常理出牌,拿着书就回华夏了,一点动静也没有。

“并不是没有**,只能说当时顾陆先生与太阳报的争执非常激烈。”阿妮说,“热点新闻人物肯定是有人跟踪的。恰好顾陆先生来拜访了沃森教授。”

原来是这样,沃森脑子里面闪过了两个念头。

第一个,看来《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比他想象中还要出名。因为只有名气这么大,才会引来媒体挖掘书籍背后的故事。

第二个,顾陆在创作这本书之前,肯定是询问了其他心理专家。

“原来是这样,可以理解了。”沃森说。

有一个机会摆在沃森面前。

当然,如果他随便承认了,将来被顾陆打脸,那就太丢脸了。

所以沃森准备“夸”,使劲地夸,编故事夸,夸得顾陆不好意思,夸得对方不好戳破。

这样他既有了热度,又安全。

想明白这些,沃森喝了一杯咖啡,他要开始编故事,哦不,要开始讲述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