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从1979开始的文艺时代 > 第72章 《十月》挖人

从1979开始的文艺时代 第72章 《十月》挖人

作者:南柯一凉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2024-10-28 23:00:23

第72章 《十月》挖人

第72章 《十月》挖人

想到燕京广播电台会找上门来,但方言没想到会这么快。

好在他早有准备,事先跟辽东广播电台说好了,《暗战》可以交给其他广播电台录制自己的版本,当然,也可以让其他广播电台直接使用王钢评书版《暗战》,但是得给钱。

给方言多少,也要给辽东广播电台多少。

燕京广播电台毫不犹豫地答应,甚至想要的更多,要把方言的《听风》,也一并拿下。

价钱方面,毫不吝啬。

给出最高标准,一篇60元,一共120元。

而辽东广播电台,因为燕京广播电台直接使用王钢版本的《暗战》,非但把付给方言的30块费用收了回来,反倒还赚了30块。

正好拿来这笔钱,接着买《听风》。

兜兜转转了一大圈,辽东广播电台一分钱没掏,全由燕京广播电台买单,拿下了《听风》和《暗战》,双方最后还非常满意。

面对一个个问题,方言笑着回应。

“岩子这是腰包肥了。”

“小方老师,你那《暗战》写得可真棒。”

借着评书版广播剧传遍大江南北,王钢一炮而红,名气比上辈子《夜幕下的哈尔滨》播讲时未必差多少,当然,方言也出名了一把。

方言也很满意,拿到了150块稿费。

“您看我这样,像肥起来嘛?

方言拍拍口袋,打哈哈道:“给我的那仨瓜俩枣儿,也就是一葫芦醋钱。”

“伱那葫芦是不是太上老君的紫金葫芦?”

黄忠国玩味地笑着,自从《暗战》广播剧大热,指名道姓找方言的电话是一个接一个。

黄忠国和李悦互看一眼。

“………”

在食堂排队的时候,从他身边经过的人都会说上一两句暗战广播剧,好评如潮。

之后,全国各地广播电台纷纷把电话打到了《燕京文学》编辑部,只要价格不是太低,方言统统来者不拒,但他不只是为了钱。

“您二位就甭拿我寻开心了,老话不是讲了嘛,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

一个电话,就相当于一笔钱进账。

“岩子,听说你的另一篇《听风》,马上也要被辽东广播电台播讲了,有这回事吗?”

而且燕京广播电台,只是个开始。

更是为了让《暗战》,在全国爆火。

然后端着饭缸子,回到编辑部,就见李悦用戏谑的口吻说:“一个菜一个肉,岩子,这可不像你啊,平常都是一个菜,或者一个肉。”

“可不!听完《暗战》,再瞅其它的反特小说,我是一本也看不下去,您下部谍战打算什么时候写啊?”

到现在为止,已经打了足足11个。

方言嘿然一笑。

“这话有点意思啊,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这个’穷忍着‘,也好理解。”

李悦问道:“’富耐着‘,有什么说法?”

“就是挣了钱不能嘚瑟,别太美着。”

方言说:“所谓物极必反,否极泰来。”

“岩子总是妙语连珠,说的还特在理。”

李悦和黄忠国相视一笑。

“其实钱不钱,倒是次要的。”

方言说不出“对钱不感兴趣”这种话,但也不完全出于钱,主要是让谍战文学站起来。

一直以来,包括反特题材在内的谍战,都只算是军事文学这大类里的一个分支而已。

跟战争文学一样,但又不完全一样。

谍战文学作家,可不如战争文学作家的名头响亮,甚至,“谍战文学”也是最近才兴起。

如果能通过《暗战》、《听风》、《潜伏》,以及明年开播的电视剧,《敌营十八年》等一系列作品,把整个谍战文学的地位抬上去。

不求从军事文学里独立出来,但至少可以跟战争文学平起平坐,这才是祖师爷该干的!

“就冲岩子这想法,当浮一大白!”

李悦、黄忠国等人举起杯子,以水代酒。

哐当!

方言和他们碰杯,接着继续吃饭。

到了午休的时候,继续琢磨《潜伏》,余光里突然看到周雁茹的身影,她冲自己招手:

“岩子,跟我去趟王主编的办公室。”

“好嘞,周老师。”

方言借着整理稿纸的工夫,不由在想,才刚回编辑部,王朦他们就找自己当面谈。

估计跟转正的事有关!

果不其然,一到办公室,王朦就开门见山,自己的编制问题解决了,但不是留在《燕京文学》当编辑,而是被调去《十月》。

消息来得太突然,方言不禁发懵。

周雁茹耐心地解释,别看《十月》这本杂志这个月才拿到正式的期刊号,但来头不小。

编辑室还有个响当当的名字,叫‘伟人著作办公室’,所以承担了非常重大的使命,特殊时期,挑战了书报刊管理模式,一经问世,管制便开始松动,半年之后,《收获》复刊。

一年之后,《当代》、《花城》相继创刊,接着全国的杂志如雨后春笋般创刊、复刊。

包括《燕京文学》在内,都要承《十月》的一份情。

也正因如此,刚刚有了正式创刊号,立刻得到整个文艺界和出版界的鼎力相助。

人员紧缺不要紧,不少出版社的编辑就被紧急地借调来支援,方言也就是其中之一。

“你啊,表现得太出挑了。”

王朦摇头笑骂道:“反思文学、谍战文学就不说了,我们不在的这段时间,又折腾出了一个口语化,懂小说,又懂诗,这么难得的人才,他们不指名道姓地要你才怪呢。”

“可我只是个临时工。”

方言张了张嘴。

“就是因为你这个身份,才被做了文章。”

王朦苦笑道:“我们一直试着争取把你留在燕京文学,甚至打算提前给你转正,但没想到还是被《十月》钻了空子,他们愿意当接收单位,把你吸收为正式工,打了我们一个措手不及。”

方言啊了一声,“这也行?”

“本来你的指标已经下来了,按照流程,等合同期一到,就可以转正,没想到……”

王朦叹了口气,“岩子,你怎么想的?”

“我必须去吗?”

方言抿了抿嘴。

别看《十月》现在才刚刚成立,将来可是文学主流期刊里的“四大名旦”,以“刀马旦”的名号,跟“老旦”的《收获》、“花旦”的《花城》,以及“正旦”的《当代》,并驾齐驱。

平台的档次和地位,肯定要超过现在的《燕京文学》。

虽然在哪里进步不是进步,但他还是喜欢呆在这里,毕竟编辑部的人好,说话又好听,活还少。

“当然要去,你是代表我们《燕京文学》去支援《十月》的。”

王朦郑重其事道。

方言很不理解,直到周雁茹跟他解释,才真正明白《十月》这本期刊的份量。

“十月”这个月份,实在是太特殊了,在世界历史上闪耀着异常灿烂的光辉。

比如十月geming,阿芙乐尔舰上隆隆的炮声震撼了jiu世界,打响了第一炮。

比如十月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

比如十月建国,宣布华夏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更何况还是伟人著作办公室,所以不容有失,不容许堕了《十月》的名头。

“不要舍不得,在哪里干文学,都是在给我们的文学事业添砖加瓦。”

周雁茹好言好语,看似是在劝慰他,其实在安慰自己和王朦。

“我明白了,王老师,周老师。”

方言可是王朦和周艳茹当成带入文学编辑这一行的师父看待。

“茅公是你写作上的师父,我和周老师呢,算是你编辑上的师父,还不错嘛!”

王朦哈哈大笑起来,周雁茹和方言也跟着笑了起来。

笑声虽然如春风拂面,但隐隐约约蕴含着一丝淡淡的忧伤。

“过几天,我带你去出版社串个门。”

周雁茹和善地拍了下方言的肩。

方言点头,耳畔边又听到王朦的叮嘱,调去《十月》当编辑的事,要跟沈雁氷说一声。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