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大唐天将军 > 第462章 与王维,最后的王维

大唐天将军 第462章 与王维,最后的王维

作者:落叶凋谢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2025-03-28 21:27:12

第462章 与王维,最后的王维

暮春三月,蝶舞莺啼。

李瑄摆驾前往蓝田县辋川山谷,去探望病重的王维。

王维称病请辞已许久。

他为秘书省的秘书监。而实际上秘书省的一切,都由贾至、裴宽处理。

这一次李隆基驾崩,王维没有前去。

蓝田与长安,近在咫尺。

但对病重的王维,是遥不可及的距离。

历史上的王维,此时已经去世。

但国家升平,使王维多活了几个月,但终归是年事已高,加上孤伶伶的一人,虽有友人,但许多是无所寄托。

辋川别业,青灯古佛。

王维、李白,是盛唐气象下,最具代表的两位大诗人。

有了他们,诗歌才可以飞扬。

而开元天宝,之所以被后人称颂,就是因为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贺知章、王之涣、王昌龄、高适、岑参这些大诗人生活在这个时代。

更别说还有一批如张九龄、张说、崔颢、张若虚、常健、王瀚、韩翃、李颀等声名远播的诗人。

但诗人们一个个离去,物是人非,令人黯然神伤。

即便现在李瑄让秘书少监贾至,发起古文运动。

由杜甫这个诗歌集大成者,开创近体诗新篇章。

但往事一去不复返。

所以李瑄是怀着沉重的心态,到达辋川山谷。

几十年前,唐代诗人宋之问,在辋川山谷,建立辋川山庄。

宋之问见辋川林泉之胜,天然秀美,因地而建一座天然园林。

一直以来,都充满诗情画意。

而诗画一绝的王维,早在开元后期,就有隐居田园的心思。

他接手辋川别业,开始经营。

用自己的俸禄,二十多年来,一点一点发展到现在。

李瑄到达辋川山谷的入口后,令禁军在外驻守。

只带着几名羽林郎和秘书省官吏,起居郎进入山谷。

飞鸟去不从,连山复秋色。

山势高峻,林木森森,多青松和秋色树。

花草争妍斗艳,姹紫嫣红。

现是春季,却一样应景。

随着往深处迈入,还能听到潺潺溪流声。

整个辋川别业,除了一个寺庙中,有五名僧侣外,还有王维和两名仆人,另外就剩下两名秘书省的官吏在此。

由于李瑄没有事先通知,山谷中的人不知道李瑄到来。

还是一名仆人发现谷外天子之旌落于此处,赶忙去通知王维。

花甲之年的王维,托着老病的身躯,在两名仆人的搀扶下,从屋舍中走出。

即便如此,依旧步履蹒跚。

幸亏居住于平坦的谷底,否则根本无法行走。

李瑄在一名秘书省官吏引路下,看到被搀扶下的王维。

他立刻快步上前,向王维说道:“摩诘且慢,何故如此?”

算下来,李瑄在出征回纥的前半年,在朝堂上见过王维一面。

后来王维身体不好,李瑄让他回辋川修养。

以前的王维,即便年老,也气质出尘,举手投足,有云淡风轻。

有的是行到水穷处,坐到云起时的超然洒脱。

现在的王维,行将就木,暮气沉沉。

从精气神,到衣着上,与山野老翁没有区别。

晚年的王维,更加信仰禅宗,不吃荤腥肉食,甚至连酒都不喝了。

作为人类,不食荤腥,对身体并没有好处。

因为李瑄知道不食荤腥,会营养不均衡,疾病更多。

不如用偶尔的特例,去概括全部。

如李泌、王维这样信仰浓厚者,李瑄又不可能强迫他们。

“至尊大驾光临,臣自当要迎接。只是老病缠身,无法尽心。”

王维向李瑄回答道。

“今日我着便服,不是以君的方式而来,而是以朋友的身份,探望至交好友。礼数就不必了。”

李瑄握住王维的手,动情地说道。

王维是与他交往最多的诗人,甚至超过李瑄与其他诗人交往的时间总和。

他的音律,大部分出自王维的教导。

“快将摩诘扶入屋舍……”

说完,李瑄吩咐仆人,将王维搀扶至屋子内。

王维也深受感动。

他的意识仿佛回到十九年前,也是春天,那“天街小雨润如酥”的场景,是他回不去的过往。

当初未想到,李瑄有这样的成就。

盛世中,人们渴望的是王侯将相。

李瑄则是与天较量。

君轻民重,是李瑄一直说的一个词语。

人们常道太宗之风,也不过如此。

只能去用想象中“尧舜时代”,与李瑄比肩。

日新月异,已变得不太一样。

在这光辉的岁月中老去,是王维的一种遗憾。

他想像贺知章一样的年纪,看一眼二十年后的大唐。

但也终究是奢望了。

更遗憾的是没有子孙后代,无法将大唐苍生的处境告诉九泉之下的王摩诘。

李瑄与王维聊着,到达王维居住的屋舍内。

王维的辋川别业,并不奢华,甚至说很朴素。

只能说是耗时耗力打造。

大道至简,自然之象,或许就是王维心中的世外桃源。

钟情于山水,这种心灵上的境界,会给后世人心灵上的慰藉。

即便是千年以后,山水诗歌,水墨山水画,依旧令人追捧。

桃园牧歌,也是华夏儿女压力大时的心灵圣地。

“摩诘有什么需求?请告诉我。”

李瑄搀扶王维在床前坐下的时候,向他询问道。

“山野之人,又哪有什么需求呢。能在临死之前,见至尊一面,是最大的满足。”

近些时日,多次昏昏欲睡。

特别是前段时间,他准备去兴庆宫祭拜李隆基。

刚上车,就已昏倒。

不得已折返。

济生堂的药物已经没用了,自己的身体自己清楚,他明白自己时日无多。

此时此刻,王维能看到李瑄,是非常满足的。

王维还有一个弟弟,两人从小被孤母抚养长大,感情甚笃。

两人先后都进士及第,一时传为佳话。

但王维知道自己弟弟急功近利,现在只是五品官,但从来没有向李瑄推荐。

顺其自然,弟弟能走到哪一步,看自己了。

“摩诘别这么说,你有佛祖保佑,会逐渐痊愈的。”

李瑄向王维安慰道。

王维元气亏损,暗疾从生。御医告诉过他,王维已经病入膏肓,以现在的医术,无法医治,除非华佗再世。

“我看《大唐月报》上,有古文兴起,至尊的《师说》《马说》,令人叹为观止。还有一众诗人,特别是杜子美的诗歌,行体令人陌生,但字句皆工,思想无双。我的时代已经过去。”

王维微微一笑,他知道李瑄在安慰他。

即便明日死,就明日死吧。

他只是想看大唐的将来。

实在不行,于九泉之下,问一下其他唐人也可。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自古以来,是随着时代变化和人们所遭遇的时代不断改变的。沉重、苍凉、繁华盛世,有为而无不为,种种体现,全看国家的变化了。”

李瑄缓缓地向王维回答道。

他曾有意缔造百家争鸣。

但他知道那个时代回不去,也不可能回去。

这个时代,是大一统的时代,思想要统一。

这样才能向新时代迈进。

“至尊能这么想,是天下之福,百姓之福。”

在王维心中,李瑄是圣君。

尧舜事迹不详,而李瑄是真正存在于当世。

他能克制**,能与平民百姓同甘共苦,一切能从国家百姓的利益出发。

开元中后期,宰相韩休敢于犯颜直谏。

李隆基若有任何失德的地方,韩休的劝谏,很快就会到达李隆基的面前。

甚至李隆基打猎的时候,都得偷偷摸摸。

为此高力士忿忿不平,他看到李隆基因不能纵情玩乐,日渐消瘦,向李隆基说不能纵容韩休损失天子的威仪。

但李隆基却说出那句千古名言:吾貌虽瘦,天下皆肥。

事实证明,一个人说什么没用。还要看怎么去做。是以“知行合一”,才是最高境界。

历史上不少大人物、诗人,所说与所说,可谓是背道而驰。

李隆基刚说出这句名言不久,就把韩休罢相,韩休仅在相位八个月。

然后就是开元后期的放飞自我。

李瑄与李隆基截然相反。

现在长安流行着一句谚语:天子无威仪,苍生且富裕。

人们说李瑄这个天子,是天下最没有威仪的皇帝。

没有三宫六院;废除太监制度;释放无数宫女出宫;让大量御医出宫,给贫贱百姓看病;仪仗队削减三分之二;关闭了所有的行宫,关闭华清宫、大明宫。

这种节省的,不仅仅是明面上的开支。

在上行下效的情况,满朝文武,人人自勉,不敢奢靡。

无数财富得以用于民生,改善道路、建立济生堂、乡学、慈幼堂,建立日常用度的工厂,更改农业的技术,鼓励百姓种植新品种的瓜果蔬菜。

一切的一切,都是良性循环。

王维也是开了眼界,皇帝竟然还能这样?

以前天下供养皇帝,养一座长安城的王公权贵。

现在则是建立行省,发展中心城市,以国家财政赋税支持,去反哺地方。

以前地方上年年献宝,现在则不必。

“至尊,我年轻的时候,也不想隐居于山水之间,然朝堂诡谲,半生蹉跎,仕途又起起落落。自我明白先帝任我高官,是因为我天下文宗的身份后,想要粉饰太平,我就心灰意冷,躲藏于这辋川之中,行走在终南山之上。我也没能力辅佐至尊了,我是无能之人。”

临终之前,王维又向李瑄说起真心话。

世人认为他是超凡脱俗的隐士,半隐半官,境界高深。

但谁甘心这样?

当李瑄攫取权力,王维虽是秘书监,但他却不选择辅佐。

看到李瑄在政治上的铁血,王维终于明白,他没有这样顶级政治能力。

去地方上为一太守,又有心无力。

李瑄要的是贾至这种能强干、务实的人,要么就是严庄这种心狠手辣者。

“这是摩诘的使命,不必介怀。天下的大臣、宰相,如过江之鲫。而唯有一个王维!”

李瑄笑道。

他早就知道诗人们的心思。

大多诗人、文人,第一要务是当官,当官不成,遇到挫折,才成长为大诗人。

如前世杜甫的诗“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哪怕诗写得再好,以文章出名,也非之第一心愿。

不能说诗人们迷恋权力。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时代的理念,就是如此。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读书就是当官的,这是农耕时代的局限性。

人们认为如姚崇、宋璟一样的人,才能留名青史。

如果李白、王维,这类诗人,知道自己后世远远比姚崇、宋璟出名,不知作何感想?

“怀安,去将我的《辋川图》拿来。”

王维释怀,吩咐仆人将他最得意的作品拿出来。

仆人立刻从柜子中取出包裹的《辋川图》。

“这是我最好的作品,今送给至尊了!”

王维又示意仆人将《辋川图》呈给李瑄。

他认为李瑄是懂画的,因为李瑄评价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李瑄接过《辋川图》,缓缓将其打开……

图中,亭台楼榭掩映于群山绿水之中,古朴端庄。

楼阁外,山下云水流肆,偶有舟楫过往。其内的人物,弈棋饮酒。投壶流觞。一个个的都是儒冠羽衣,意态萧然。

真从画中,看到山水诗篇。

这是王维开先河之作。

《辋川图》画了许多年了,但他一直不舍得赠人。

因为灵感在一瞬间迸发,他再也无法复制《辋川图》。

现在《辋川图》中的一切,辋川山谷并没有,但对比之下,又相得益彰。

现在将之赠给李瑄。

“多谢摩诘的赠礼。摩诘的诗画传千秋,我会细心保管,念之观看。”

李瑄一眼看去,非常喜爱。

盛唐除了吴道子,就是王维的画作更出名。

现在的书画只是文人之间的赠品,但未来的《辋川图》,绝对是无价之宝。

接下来的两天,李瑄都居住在辋川别业,陪伴王维。

王维依旧诙谐,说起杜甫的趣事。说起孟浩然的囧事,说起王昌龄的古板……

唯独没有说起李白。

毕竟他们的朋友是共同的,文献上却看不到任何交集。

难道是文人相轻吗?

恐怕并不是。

他不与李瑄讨论政事。他也不讨论自己的禅,他知道李瑄不信佛。只道书画音律、过往人事。

李瑄终究不能如普通文人,在辋川别业中,一住就是几月。

两天后,他只能含泪告辞。

杜甫说“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但那是因为很远啊!

长安与蓝田很近。

但李瑄却不能感情用事。他也终于感受到为什么皇帝称为孤家寡人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