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大唐天将军 > 第477章 李白离开人间,故地重游

大唐天将军 第477章 李白离开人间,故地重游

作者:落叶凋谢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2025-03-28 21:27:12

第477章 李白离开人间,故地重游

诗人一直有记录自己诗歌的习惯。

对世人来说,有一个遗憾,那就是李白的许多诗篇为醉酒时所唱,也不去记录。

一觉醒来,再也无法想起。

有时候粗心大意,会把一些手稿弄丢。

甚至有的诗,李白已经不记得,由各地的友人、文人进行收集,传颂。

即便如此,也能从所剩篇幅中,证明其传奇色采的一生。

当李瑄再次看望李白的时候,李白吩咐李伯禽将其自己的手稿交给李瑄。

“我现在如汪洋大海上的一叶孤舟,要走到人看不见的地方了。这是李白留在人世上的证据,交由至尊了。只可惜李白的诗篇并未得完全,人生在世,又哪能十全十美呢?”

李白在病榻上,指着李伯禽手中的几卷书籍说道。

他感觉自己的灵魂,如风中之烛一样摇曳,若隐若现,随时都会熄灭。

能在临死之前,和他最神往的李瑄相见相饮,并用他最爱的剑,纵声起舞,他死而无憾。

李白和李瑄的感觉很奇妙,明明只见一面,却一直关注李瑄的消息。

或许是李瑄带来太多的惊奇。

生活在盛唐时期的李白,具有“欲济苍生应未晚”、“谈笑安黎元”的进步理想,毕生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

他没有完成,而李瑄却完成了。

这个时光,给予李白太多憧憬。

早在去年的时候,李白就已经重病一场。

挺过来以后,他最想见到的,就是李瑄。

可他最终未能前往长安这个令他伤心的地方。

“太白不必多想,你的病情好好调理,会痊愈的。”

李瑄握住李白骨瘦如柴的手,向他安抚道。

不仅仅是现在李白重新整理的诗集,以后李瑄会在天下搜集其他关于李白的诗集。

尽可能完全地修订《李白诗集》,这是华夏民族的文化瑰宝。

只要华夏民族主导世界,李白之名,将如后世“莎士比亚”一样,人尽皆知。

“我不怕死……”

李白强笑一声,有气无力地说道,自己的身体自己清楚。

人迟早会有这一天,他接受这种宿命。

“如果有一日,太白重归太白星。你的妻子、伯禽,我会帮你照顾的。”

李瑄见李白放得开,也不再为其顾虑。

现在的李白生活贫苦,全靠县衙接济。

一代大文豪,不该是如此的结局。

当树立起版权意识,《李白诗集》可以短时间内使李白拥有大量的财富。

李伯禽还年轻,身为李白的儿子,颇有文识。

李瑄会让他门荫入仕,从尉丞开始。

能走到哪一步,全靠李伯禽的能力了。

“甚…好!”

李白含笑,再无牵挂。

旁边的宗氏,也已泪眼婆娑。

李白在五十岁之前,有过遗憾的爱情。有过失败的婚姻。

在知天命之年,遇见宗氏,给予李白人生中最后的安慰。

在很早很早之前,宗氏就听说过李白。

那纵情浪漫,直击少女的内心。

虽然相差三十岁,但宗氏对李白极为痴迷。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他们一起畅游梁园,看梁园之中的深红碧绿,姹紫嫣红。

他们一起到庐山,向李腾空寻仙问道。

他们一起泛舟,看长江滚滚奔流,一去不复返。

他们在宣城,在宣纸上一起执笔,吟诗作对。

又一起携手来到金陵,追求六朝历史的古迹,看南朝的曾经。

相约不足十年,李白与宗氏的生活异常充实。

李白也短暂焕发人生第二春。

现在宗氏看到满脸痛苦的李白,也心如刀绞。

只恨自己不能帮助李白承受。

尽管李白很乐观,坦然面对死亡,但宗氏却不忍这种诀别。

李白也觉得自己辜负了宗氏。

宗氏的大好年华,将青春浪费在他的身上。

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

这是后人依附于李白的伪作,但却能代表李白的心境。

早知是这种结局,他情愿当初没遇见宗氏。

在这个时代,风花雪月,也算小雅。

李白在漫游中,多次留恋在青楼酒肆,也算是多情之人。

可李白在这一刻,有着无尽的情绪。

这种情绪,也伴随着李白多年的壮志未酬。

他想再站起来,真正地为国效力。

哪怕是如王昌龄一样,当七八年县丞。

想着想着,李白躺在床上一字一句地吟唱《临终歌》: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左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李白用出最大力气,吐出最后一句诗。

他还是想当大鹏啊!

在精力最不振的时候,写出这首带有李白特色的《临终诗》。

一如他年轻的时候的诗,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李白自比大鹏。

杜甫自比凤凰。

寓意截然不同的人生。身虽老,心如大鹏。

李瑄的心中咯噔一跳,这首诗还是出现了。

这个像是李白墓志铭一样的临终诗。

大鹏展翅奋飞而半空摧折。

不加任何修饰。

浩叹一生壮志未酬的悲怆,流露出对人生的无比眷念和未能才尽其用的深沉惋惜之情。

即便不愿意承认,李瑄也明白李白已经风烛残年,随时会熄灭。

侍从将李白的《临终诗》记录下来,李瑄俯身在李白耳边耳语一句以后,拍了拍李伯禽的肩膀,暂时离去。

临走前,李瑄吩咐御医尽全力调理李白的身体。

现在李白多说一句话,胸口就剧烈起伏,像是用了最大的力气。

他不再打扰李白,携带着李白的手稿离开庭院。

当天,李瑄就将李白手稿交给随行南巡的秘书省官吏,让他们开始编撰《李白诗集》,同时在《大唐月报》上发消息,搜集李白遗留在民间的诗集。

尽可能全的将《李白全集》保留下来。

乾元七载,二月十九日。

李瑄前往句容县巡视的时候,锦衣卫快马加鞭,从金陵城中传来消息。

李白疾病之中,偷偷饮酒一口,溘然长逝……

山川肃穆,天地同悲,草木摇晃。

春日不再明媚,冰冷的小雨降临……

每一寸空气中,仿佛都酝酿着悲怆,无尽的哀伤,将李瑄笼罩。

在这个时代,李白之死,只是一个大诗人去世。

在李瑄心中,李白却是华夏文化的一部分。

有李瑄帮助李白收集诗篇,他的诗歌将更加受人传颂。

李瑄结束对句容县的巡视后,立刻赶回金陵县。

金陵令王源心已经决定用县中财政,厚葬李白。

毕竟李白在金陵留下数以百计的诗篇。

在鼓励工商的时代,李白是金陵文人中最顶流的存在。

特别是在这两年,不少人因为李白到达金陵,使金陵更繁荣。

相比于李瑄的可望而不可即,李白距离一些文人雅士更近。

“节哀顺变!”

李瑄一身素服到达李白庭院中,向李白的妻子宗氏安慰道。

“太白荣幸,能得至尊祭奠。民妇拜谢至尊。”

宗氏含泪向李瑄拜谢。

即便是宰相,也不能让皇帝亲自祭奠。

但李瑄只是在祭奠一个友人。

宗氏是武周宰相宗楚客的孙女。但宗楚客在唐隆政变的时候,被李隆基宰了。

这注定了宗氏不可能富贵。

“令尊离世的时候,我在外,不能回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令尊有什么遗言吗?”

李瑄又向李白的唯一子嗣李伯禽询问。

“回至尊,家父并没有未了的心愿。只希望简葬在钟山之下,头枕青山而眠。”

李伯禽拱手向李瑄回答。

“那是钟灵毓秀之地,适合长眠。”

简单埋葬,也符合李白的性格。

李瑄遵从李白的遗愿,将李白墓选择在钟山下。

李伯禽会为李白守孝三年。

今后的宗氏,也会选择留在金陵,在这座李白最喜欢的城市中,思念李白。

李瑄亲自为李白撰写墓志铭,并将李白的《临终诗》刻在墓志铭尾。

于钟山沟谷中,选择埋葬之地。

有李瑄参加李白的葬礼,不少官吏都随应,整个金陵的文人,都向李白拜祭。

李白逝去,李瑄虽走出悲伤,但他迟迟未离开金陵城。

于三月十五日,李瑄正式下令,改丹扬郡为金陵郡。

改江宁县,为金陵郡的郡治。

江宁城,依旧称为金陵城。

改钟山脚下的一个乡为太白镇,以缅怀长眠于钟山的李白。

三月二十日,李瑄召集金陵郡的文人士子,与文人们讨论当今时政,让他们尽管直言当今政令的弊端。

朝廷会正视他们的建议。

这些文人起初还不敢直说,只是夸赞李瑄的英明神武。

直到看李瑄的宽厚,才大胆直言。

一些小问题,李瑄记在心中。

最大的一个问题,是文人们觉得自己前途渺茫,寒窗苦读,科举选士百里挑一,大多都没有出路。

在皓首穷经之中,无尽悲苦。

李瑄则建议这些对前途无法琢磨的文人,去学校、去当记者、去学医、从军当文书、去乡学教导孩童,现在乡学的待遇还不错,足以养家糊口。

另外就是参加其他一些如银行、印刷坊之类的工作;有条件的文人,还可以尝试经商。

不过李瑄也知道官位永远也不可能满足每一位文人。

当官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但李瑄已经决定继续扩大开科取士,让“举人”拥有成为官吏的资格。

使科举出现更多人才,以压缩门荫入仕的空间。

一个欣欣向荣的国家,一个科举制度的国家,门荫入仕当越少越好,直至消亡。

因为官宦子弟,在父辈耳濡目染下,本就更容易考上进士。

李瑄像是朋友间聊天一样,与文人们交谈。

最终,李瑄还写了一首诗。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富贵荣华难以常保,那些曾经煊赫一时的达官贵族,如过眼烟云,成为历史的陈迹。

同时,只要奋发进取,勇于攀登,即可成为新的贵族。

飞在梧桐树上的凤凰是尊贵。

但停在枯柴上的麻雀,就一定卑贱吗?

麻雀飞跃千山万水,终有停靠在梧桐树上的时候。

李瑄希望寒门出贵子的情况,蔚然成风。

文人士子被李瑄的诗句感染,他们立志要让曾经王公贵族的“堂前燕”,飞到自己的家中。

三月底,李瑄再次祭奠李白,让王源心多照顾李白的遗孀和儿子。

待李伯禽守孝期满,李瑄会召他入长安。

于次日,李瑄告别裴灵溪、姜月瑶等妻女,李瑄让她们乘龙舟,从大运河系统,返回长安。

因为李瑄接下来要转为陆路,继续南下。条件艰苦,跋涉劳累,不方便再带着裴灵溪等。

裴灵溪理解,叮嘱李瑄小心,她们在长安等待李瑄回来。

待裴灵溪、姜月瑶的船队离开后,李瑄在上千名天策卫和一众官吏的拥护下,骑马乘车,进入晋陵郡。

晋陵也是个超级大郡,繁荣程度甚至更胜金陵郡。

因为晋陵南部,紧邻太湖,是真正的鱼米之乡。

四月中旬,李瑄离开晋陵郡,到达吴郡。

李瑄在吴郡的郡治苏州城,观看吴绣的展览,那精美绝伦的刺绣,惟妙惟肖,叹为观止。

又到吴郡以北,检阅太湖军,并犒赏军队。

他特意沿着松江,到达尽头的海边。

这里是一个小渔村。

当前的大唐,内陆河运比海运强百倍。

这小渔村还需要一段时间才可能发展。

李瑄又到吴郡南部(今嘉兴),这里一马平川,土壤肥沃。他向吴郡太守说出一句夸张的谚语:苏湖熟,天下足。

他对环太湖的晋陵、吴郡、吴兴郡寄予厚望。

三郡人口加起来二百万人口,加上沃野千里的土地。

当水稻再进行改进后,绝对是粮仓之地。

五月下旬,李瑄离开吴郡。

从杭州湾旁进入钱塘省。

钱塘巡抚为韦陟,他作陪李瑄进行巡视。

到达钱塘,李瑄算故地重游。

平定海贼吴令光,就是在钱塘省。

李瑄先在余杭郡巡视,没发现大问题。

然后南下会稽郡。

于六月下旬,天气最闷热的时候,李瑄到达临海郡。

这里的父老乡亲,盼望李瑄二十年。

李瑄再次到达临海,感慨万千。

二十年前,受过李瑄恩惠的百姓,还有许多在世间。

得知李瑄到来后,他们热泪盈眶,携着家中最好的物品出来迎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